|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西塘 | 作者 | 阮仪三 |
| 定价 | 38.00元 | 出版社 | 浙江摄影出版社 |
| ISBN | 9787551409551 | 出版日期 | 2015-05-01 |
| 字数 | 页码 | 162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内容简介 | |
西塘的廊棚,是古镇特有的建筑风光。木柱沿河而立,架起简单的木屋架,铺有瓦顶,遮阳避雨,沿河沿街绵延千米,把小镇主要的沿河街都盖住了。每逢节日,檐下挂起了大红灯笼,夕阳西下,红灯点点,水中倒影连成一串,增添了欢乐的气氛。廊棚作为沿街建筑的延伸,作为悠悠河流的傍依,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和乡情。 |
| 作者简介 | |
| 阮仪三,苏州人,1934年生,1961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现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规划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法国文化部“法兰西共和国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获得者。2003年所做的中国江南水乡古镇保护规划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0)遗产保护委员会颁发的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2006年凭苏州平江历史街区保护再度获得UNESEO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2008年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大运河沿线历史城镇保护与研究”项目获得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委员会杰出成就奖。他被誉为“都市文脉的守护者”、 “历史文化名城的卫士”、“古城的守望者”。主要著作有《护城纪实》、《护城踪录》、《江南古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 《江南古典私家园林》等。 |
| 目录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编辑推荐 | |
| 西塘,属浙江省嘉善县,地处江、浙、沪三角腹地,有“吴根越角”之称。明清时期已成为江南手工业、商业重镇。镇上小河绕街,有长长的廊棚,给水乡住家和来往的行人以莫大的方便和舒适。古石桥、古巷弄、古树是西塘文化源远流长的写照。 |
| 文摘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序言 | |
| 水乡明珠——西塘 西塘的廊棚 西塘的弄堂 西塘的庙 西塘的桥 西塘的黄酒 西塘的私家花园——西园 西塘的名宅 西塘的民问收藏 西塘的名花 西塘的小吃 西塘的游线 西塘保护与发展的风波 |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低,它对读者的背景知识有所要求,某些专业术语的出现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或地理学常识,这可能让一些只想轻松阅读的读者望而却步。但对于我这样乐于“啃硬骨头”的人来说,这反而是极大的乐趣所在。作者的逻辑结构非常严密,论证过程步步为营,层层递进,让你心甘情愿地被他的论点所折服。他不仅仅是在描述一个地方,更是在构建一个完整的理论模型,用以解释特定地理环境如何塑就特定的社会形态和生活哲学。最让我受益的是他对“地方感”的探讨。他没有泛泛而谈什么是地方感,而是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示了地方感是如何通过物质载体(如建筑、器物)和非物质载体(如口头叙事、仪式)共同建立和维系的。这是一本需要被反复阅读和参考的工具书式的文学作品,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理解和感悟,绝对是书架上不可或缺的镇宅之宝。
评分天呐,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和地域文化理解的新大门!我本以为自己对江南水乡的认知已经足够全面了,无非就是小桥流水、白墙黛瓦那一套,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像那种流水账式的旅游手册,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隐藏在寻常巷陌之下的生活肌理和精神底色。作者的文字功力很深,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仿佛带着你亲自走过那些青石板路,去感受清晨薄雾中桨声欸乃的韵味。更让我惊叹的是,他对建筑细节的捕捉能力,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每一处飞檐翘角的角度,每一块砖石的纹理,都被他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描绘出来,让你在脑海中构建出一个立体而鲜活的场景。阅读的过程中,我忍不住停下来,去查阅一些相关的历史资料,想更深层次地了解书中提及的那些传统工艺和生活习俗。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记录了某个地方的风景,更在于它保留了一种正在消逝的、原汁原味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仿佛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漫游,对“慢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私密的,它不需要你大声朗读,更适合在夜深人静时,伴着一盏昏黄的台灯细细品味。它的语言风格是内敛而深沉的,没有过多的情绪渲染,但字里行间却蕴含着一种强大的情感力量。作者似乎有一种能力,能从最平淡无奇的日常场景中,提炼出深刻的哲学意味。比如,对于某一类传统手艺的衰落,他没有进行简单的道德批判,而是用一种近乎悲悯的口吻,探讨了市场经济与文化传承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这种克制的情感表达,反而比直白的煽情更有穿透力。读完后,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的,是那种对“逝去之美”的怅然若失。它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氛围,让你在合上书本的那一刻,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音,感受到一种深沉的文化乡愁,尽管那地方我可能只在书本中领略过。
评分这绝对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细品的书。初看之下,可能会觉得内容有些过于学术化,因为作者在行文中穿插了大量的文化符号解读和地方志的引证,初级读者可能会有些吃力。但是,只要你愿意沉浸其中,就会发现这些看似枯燥的知识点,实际上是构建起整个地域文化脉络的坚实骨架。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近乎苛刻的考据精神,他对每一个地名、每一段传说,都进行了细致的求证,使得全书的可靠性极高。这与那些浮光掠影、只求博眼球的“网红打卡”类书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我而言,最精彩的部分是它对于地域人情世故的描摹,那种深深植根于土地的保守、韧性和人与人之间微妙的界限感,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这本书并非仅仅提供信息,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一个社群在时代洪流中如何保持其核心价值的艰难过程。读完后,我不再是单纯地欣赏风景,而是开始思考背后的社会结构是如何运作的。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考究,拿在手上沉甸甸的,这本身就构成了一种阅读的仪式感。但是,抛开外在的包装,其内在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它不是那种一气呵成的畅快淋漓,而是采用了多线并进的方式,时而拉回到遥远的过去,探讨某个习俗的起源;时而跳跃到当下,记录一次突发的偶遇,这种时空的交错感,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层次感和趣味性。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相互作用时的笔法。他从不将自然视为纯粹的背景板,而是将其视为塑造地方性格的决定性力量。例如,他对当地特有的光线、湿度,如何影响了人们的建筑材料选择和日常作息的描述,精妙绝伦。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微型的“人类学田野调查报告”,充满了对日常细节的敬畏之心。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常常忽略了生活中的“必需品”是如何被创造和维护的,充满了对匠人精神的赞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