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圖說中華節令趣事
定價:45.0元
作者:馬大勇著,Dodolog 繪
齣版社:清華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302411192
字數:220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是一部介紹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普及讀物,描述瞭各個節日詩情畫意的來源和不為現代人所知的各種有趣習俗。圖文並茂,引經據典,全麵揭示瞭中國節令文化的深厚文化內涵。
目錄
工具書>百科全書
作者介紹
馬大勇,南寜市作協會員。2000年於北京魯迅文學院作傢班畢業。主要從事中國文化普及讀物的寫作,已齣版多部關於中國節日民俗、插花、雕塑、衣冠禮儀等方麵的作品。
Dodolog,原名劉帥,畢業於上海大學藝術係設計專業。插畫師,已齣版《FairyCOCO:Dodolog手繪水彩插畫集Ⅰ》畫冊。
文摘
1.1.5 壓歲錢與拜年、訪親、飲春酒
春節裏,人們拜年相賀,是交際的好時候。拜年的禮儀很多,如小輩們於除夕吃過年夜飯或新年淩晨在祭完神與祖先後,便嚮傢中的長輩拜年。去親戚傢也要拜年、拿壓歲錢。過去是小輩嚮老輩跪下叩拜,說幾句祝福的話,老輩也高興地迴贈勉勵、祝福的話語,然後給壓歲錢。如今一般不需跪拜瞭,代以作揖、鞠躬,但都要給壓歲錢。
壓歲錢來源很早。來源於古代厭勝之術。漢代已有一些佩戴、鑄上各種吉祥語的厭勝錢,以求吉利。在唐代詩人王建的《宮詞》中,寫到皇宮中嚮宮女分發金錢的詩句:“宮人早起笑相呼,不識階前掃地夫。乞與金錢爭藉問,外頭還似此間無?”
宋代後在過年時給壓歲錢,逐漸改為給流通的錢幣瞭。清代,兒童過年,長輩給些錢,用紅繩串之,置之臥所,曰“壓歲錢”。《燕京歲事記·壓歲錢》說:“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之壓歲錢。”所謂壓歲,是壓住一年中的不吉,壓住飛逝的時光、求得吉利之意。給壓歲錢,體現瞭長輩們對小輩的祝福、愛護;而小輩們拿到這些錢,也可以開開心心地去玩,去購買心愛的東西。孩提時代,誰不盼著得到壓歲錢呢?
不過,如果壓歲錢給得過分瞭,也會對小輩們産生不好的影響。所以,近年來又齣現瞭壓歲玩具、壓歲書籍,由長輩嚮小輩贈送,或許這更有益於孩子們的身心健康。拜年也稱為大拜年,“大”字是範圍廣大之意,因為春節期間,除瞭嚮長輩、父母拜年,還要在親朋好友、同事之間互相拜年,贈送年禮。人們穿上新衣,走傢串戶,登門拜年,互緻節日問候,使吉慶安樂的氣氛更為濃重,充滿瞭溫暖的人情味,也可增強團結、消除隔閡。
拜年又稱走春、探春,形式多樣。也有送名片拜年的。因到處拜年,分身乏術,便派人拿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此俗極古。宋人周密在《癸辛雜識》裏記載瞭一個有趣的故事,周密的錶舅吳四丈,性情滑稽,把友人瀋公子派來送名片的僕人灌醉瞭,暗中把僕人封套裏的名片換成自己的,僕人酒醒後去送名片,白替吳某跑腿,自己主人的名片卻沒有送到。
明代後,投名帖賀年之風大盛。許多人傢隻好“粘紅紙袋於門以接帖,署曰‘接福’,或曰‘代僮’”(清人顧祿撰《清嘉錄》)。明代文人文徵明的《拜年》詩就說:“不求見麵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清代,又興起在新年舉行團拜之風,省去同僚間奔走之勞。清人藝蘭生在《側帽餘譚》中說:“京師於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誠善舉也。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這種方法很好,所以如今各機關、社會團體等多有采用。
……
序言
工具書>百科全書
《圖說中華節令趣事》這本書,讓我對中華傳統節令有瞭前所未有的認識。它巧妙地避開瞭枯燥的學術說教,而是將每一個節令的“趣事”放大,用一種非常輕鬆愉悅的方式展現齣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清明節的章節。除瞭我們熟知的掃墓祭祖,書中還詳細介紹瞭“寒食節”的由來,以及清明節期間吃青團、放風箏等習俗背後的故事。插畫中,孩子們在春風裏放飛著各式各樣的風箏,圖案精美,形態各異,光是看著就讓人心情舒暢。書中還特彆提到瞭一些與清明節相關的農事活動,比如“植樹造林”的傳統,以及古人如何根據節氣來安排農事。這種將節令與自然、與生活緊密聯係起來的視角,讓我覺得這本書非常有深度。作者的語言風格也十分有趣,他用一種“說書人”的口吻,將每一個故事都講得引人入勝。比如在講到“寒食節”的由來時,書中穿插瞭一個關於介子推的小故事,用生動的筆觸描繪瞭那個感人的場景,讓我對清明節的意義有瞭更深的理解。這本書讓我覺得,傳統節日不僅僅是一個日期,更是中國人情感的寄托,是文化傳承的載體,是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它用一種接地氣的方式,讓我重新發現瞭這些被遺忘的美好,讓我對中華傳統文化充滿瞭敬意和熱愛。
評分拿到《圖說中華節令趣事》這本書,我最大的驚喜莫過於它在視覺呈現上的用心。每一幅插畫都堪稱藝術品,色彩鮮艷而不失古樸,綫條流暢而充滿神韻,仿佛將我帶入瞭那個古老而充滿活力的時代。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重陽節的描寫,插畫中描繪瞭登高望遠的場景,老人們扶老攜幼,孩子們嬉戲打鬧,一派祥和歡樂的景象。書中不僅介紹瞭登高、賞菊、飲菊花酒等傳統習俗,還深入探討瞭重陽節“敬老”這一核心精神的文化淵源。作者用一種非常生動形象的方式,講述瞭古代文人墨客在重陽節吟詩作對的故事,將那些晦澀的詩句轉化為易於理解的生動畫麵,讓我這個不太懂古詩的人,也能感受到其中的韻味。此外,書中還介紹瞭重陽節一些鮮為人知的地方性習俗,比如某些地區特有的“祭祖掃墓”形式,以及與重陽糕相關的傳說。這些細節的挖掘,讓這本書的內容更加充實和立體。它讓我意識到,每一個節令,都承載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積澱和情感寄托。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圖文並茂的,是沉浸式的,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情感的共鳴。它讓我從一個旁觀者,變成瞭一個參與者,去感受、去體會、去熱愛這些古老而美好的節日。
評分這本《圖說中華節令趣事》真是一本能讓人瞬間沉浸其中的寶藏!拿到手裏,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那精美的封麵設計,古色古香的插畫風格,仿佛一下子就將人拉迴到瞭那些充滿儀式感和人情味的傳統節日之中。翻開書頁,每一頁都充滿瞭驚喜。不僅僅是文字的講述,更令人稱道的是那些栩栩如生的插畫,它們用最直觀、最生動的方式,為我們展現瞭每一個節令背後蘊含的豐富故事和民俗活動。我特彆喜歡關於春節的部分,書中不僅詳細介紹瞭貼春聯、放鞭炮、吃年夜飯這些大傢熟知的習俗,還挖掘瞭一些鮮為人知的地方特色,比如某些地區特有的年畫寓意,或是不同傢庭在新春期間的獨特“儀式”。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幽默,讓原本可能有些枯燥的文化知識變得妙趣橫生,讀起來一點都不費力,反而讓人越讀越想讀。更讓我感動的是,這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習俗,而是深入探討瞭這些習俗的由來、演變,以及它們所承載的中國人對天地、對傢庭、對生活的美好情感和期盼。例如,在講到元宵節賞花燈時,書中的插畫就巧妙地描繪瞭孩童們提著各式各樣燈籠在夜市穿梭的場景,配上對燈謎文化起源的解讀,讀來不禁讓人心生嚮往,仿佛能聞到元宵節特有的糯米香甜和煙火氣。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位博學的老朋友,娓娓道來,帶領我們穿越時空,去感受中華傳統節令的獨特魅力,去體會那份深植於血脈中的文化傳承。
評分《圖說中華節令趣事》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溫暖”。它沒有用學術性的語言去闡述,而是用一種非常平易近人、充滿生活氣息的方式,將中華節令的種種趣事娓娓道來。我尤其喜歡關於七夕節的章節,書中描繪瞭古代女子乞巧的情景,那細緻的筆觸,將她們在月光下穿針引綫、對著牛郎織女星許願的樣子刻畫得淋灕盡緻。書中的插畫也十分考究,例如描繪乞巧節場景的畫作,不僅有女子們的服飾細節,還有她們使用的各種小工具,甚至連背景中的花草都充滿瞭詩意。作者還挖掘瞭許多與七夕節相關的民間傳說和詩詞,將這些元素巧妙地穿插在文字中,讓整個章節讀起來既有故事性,又充滿瞭文學的美感。更讓我感動的是,書中還探討瞭現代社會中,七夕節所呈現齣的不同麵貌,比如年輕人如何過節,以及節日在情感傳承中的作用。這種跨越時空的視角,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講述曆史,更是在關注當下,連接過去和未來。讀這本書,就像是和一位慈祥的長者圍爐夜話,聽他講那些古老的故事,分享那些溫暖的情感,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對中華傳統文化産生瞭更深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它讓我明白,每一個節日,都是一次情感的凝聚,一次文化的傳承,一次對生活的熱愛。
評分我必須說,《圖說中華節令趣事》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沒有選擇宏大敘事,而是從一個極其微觀、極其生活化的角度切入,描繪瞭中華節令的方方麵麵。我記得書中有提到端午節,一般大傢想到的都是賽龍舟、吃粽子,但這本書卻花瞭不少篇幅來介紹端午節的“小習俗”,比如掛艾草、佩香囊、飲雄黃酒(當然,書中也強調瞭雄黃酒的飲用禁忌和安全問題),以及這些習俗背後所蘊含的驅邪避疫、祈求安康的古老願望。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五彩綫”的介紹,書中細緻地描繪瞭孩子們手上戴著五彩綫的樣子,並解釋瞭五彩綫代錶的五行之意,以及它在端午節期間的象徵意義。這種深入到細節裏的描繪,讓我感覺傳統節日不再是書本上的概念,而是真真切切發生在我們身邊,發生在我們祖輩生活裏的事情。此外,書中還穿插瞭不少關於節令美食的介紹,用精美的圖畫和簡練的文字,勾勒齣各種節日的特色菜肴,比如中鞦節的月餅,不僅講瞭它的製作方法,還介紹瞭不同地區月餅的口味差異和文化內涵。讀這本書,就像是參加瞭一場盛大的文化味蕾之旅,每一頁都充滿瞭新鮮感,讓我對這些熟悉的節日有瞭全新的認識和更深的理解。它讓我意識到,每一個節日,每一個習俗,都蘊含著先輩們的生活智慧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而這些,正是中華文化最寶貴的部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