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图说中华节令趣事
定价:45.0元
作者:马大勇著,Dodolog 绘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302411192
字数:22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普及读物,描述了各个节日诗情画意的来源和不为现代人所知的各种有趣习俗。图文并茂,引经据典,全面揭示了中国节令文化的深厚文化内涵。
目录
工具书>百科全书
作者介绍
马大勇,南宁市作协会员。2000年于北京鲁迅文学院作家班毕业。主要从事中国文化普及读物的写作,已出版多部关于中国节日民俗、插花、雕塑、衣冠礼仪等方面的作品。
Dodolog,原名刘帅,毕业于上海大学艺术系设计专业。插画师,已出版《FairyCOCO:Dodolog手绘水彩插画集Ⅰ》画册。
文摘
1.1.5 压岁钱与拜年、访亲、饮春酒
春节里,人们拜年相贺,是交际的好时候。拜年的礼仪很多,如小辈们于除夕吃过年夜饭或新年凌晨在祭完神与祖先后,便向家中的长辈拜年。去亲戚家也要拜年、拿压岁钱。过去是小辈向老辈跪下叩拜,说几句祝福的话,老辈也高兴地回赠勉励、祝福的话语,然后给压岁钱。如今一般不需跪拜了,代以作揖、鞠躬,但都要给压岁钱。
压岁钱来源很早。来源于古代厌胜之术。汉代已有一些佩戴、铸上各种吉祥语的厌胜钱,以求吉利。在唐代诗人王建的《宫词》中,写到皇宫中向宫女分发金钱的诗句:“宫人早起笑相呼,不识阶前扫地夫。乞与金钱争借问,外头还似此间无?”
宋代后在过年时给压岁钱,逐渐改为给流通的钱币了。清代,儿童过年,长辈给些钱,用红绳串之,置之卧所,曰“压岁钱”。《燕京岁事记·压岁钱》说:“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所谓压岁,是压住一年中的不吉,压住飞逝的时光、求得吉利之意。给压岁钱,体现了长辈们对小辈的祝福、爱护;而小辈们拿到这些钱,也可以开开心心地去玩,去购买心爱的东西。孩提时代,谁不盼着得到压岁钱呢?
不过,如果压岁钱给得过分了,也会对小辈们产生不好的影响。所以,近年来又出现了压岁玩具、压岁书籍,由长辈向小辈赠送,或许这更有益于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拜年也称为大拜年,“大”字是范围广大之意,因为春节期间,除了向长辈、父母拜年,还要在亲朋好友、同事之间互相拜年,赠送年礼。人们穿上新衣,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互致节日问候,使吉庆安乐的气氛更为浓重,充满了温暖的人情味,也可增强团结、消除隔阂。
拜年又称走春、探春,形式多样。也有送名片拜年的。因到处拜年,分身乏术,便派人拿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此俗极古。宋人周密在《癸辛杂识》里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周密的表舅吴四丈,性情滑稽,把友人沈公子派来送名片的仆人灌醉了,暗中把仆人封套里的名片换成自己的,仆人酒醒后去送名片,白替吴某跑腿,自己主人的名片却没有送到。
明代后,投名帖贺年之风大盛。许多人家只好“粘红纸袋于门以接帖,署曰‘接福’,或曰‘代僮’”(清人顾禄撰《清嘉录》)。明代文人文徵明的《拜年》诗就说:“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清代,又兴起在新年举行团拜之风,省去同僚间奔走之劳。清人艺兰生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诚善举也。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这种方法很好,所以如今各机关、社会团体等多有采用。
……
序言
工具书>百科全书
《图说中华节令趣事》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温暖”。它没有用学术性的语言去阐述,而是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充满生活气息的方式,将中华节令的种种趣事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关于七夕节的章节,书中描绘了古代女子乞巧的情景,那细致的笔触,将她们在月光下穿针引线、对着牛郎织女星许愿的样子刻画得淋漓尽致。书中的插画也十分考究,例如描绘乞巧节场景的画作,不仅有女子们的服饰细节,还有她们使用的各种小工具,甚至连背景中的花草都充满了诗意。作者还挖掘了许多与七夕节相关的民间传说和诗词,将这些元素巧妙地穿插在文字中,让整个章节读起来既有故事性,又充满了文学的美感。更让我感动的是,书中还探讨了现代社会中,七夕节所呈现出的不同面貌,比如年轻人如何过节,以及节日在情感传承中的作用。这种跨越时空的视角,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更是在关注当下,连接过去和未来。读这本书,就像是和一位慈祥的长者围炉夜话,听他讲那些古老的故事,分享那些温暖的情感,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更深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它让我明白,每一个节日,都是一次情感的凝聚,一次文化的传承,一次对生活的热爱。
评分我必须说,《图说中华节令趣事》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选择宏大叙事,而是从一个极其微观、极其生活化的角度切入,描绘了中华节令的方方面面。我记得书中有提到端午节,一般大家想到的都是赛龙舟、吃粽子,但这本书却花了不少篇幅来介绍端午节的“小习俗”,比如挂艾草、佩香囊、饮雄黄酒(当然,书中也强调了雄黄酒的饮用禁忌和安全问题),以及这些习俗背后所蕴含的驱邪避疫、祈求安康的古老愿望。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五彩线”的介绍,书中细致地描绘了孩子们手上戴着五彩线的样子,并解释了五彩线代表的五行之意,以及它在端午节期间的象征意义。这种深入到细节里的描绘,让我感觉传统节日不再是书本上的概念,而是真真切切发生在我们身边,发生在我们祖辈生活里的事情。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不少关于节令美食的介绍,用精美的图画和简练的文字,勾勒出各种节日的特色菜肴,比如中秋节的月饼,不仅讲了它的制作方法,还介绍了不同地区月饼的口味差异和文化内涵。读这本书,就像是参加了一场盛大的文化味蕾之旅,每一页都充满了新鲜感,让我对这些熟悉的节日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更深的理解。它让我意识到,每一个节日,每一个习俗,都蕴含着先辈们的生活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这些,正是中华文化最宝贵的部分。
评分拿到《图说中华节令趣事》这本书,我最大的惊喜莫过于它在视觉呈现上的用心。每一幅插画都堪称艺术品,色彩鲜艳而不失古朴,线条流畅而充满神韵,仿佛将我带入了那个古老而充满活力的时代。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重阳节的描写,插画中描绘了登高望远的场景,老人们扶老携幼,孩子们嬉戏打闹,一派祥和欢乐的景象。书中不仅介绍了登高、赏菊、饮菊花酒等传统习俗,还深入探讨了重阳节“敬老”这一核心精神的文化渊源。作者用一种非常生动形象的方式,讲述了古代文人墨客在重阳节吟诗作对的故事,将那些晦涩的诗句转化为易于理解的生动画面,让我这个不太懂古诗的人,也能感受到其中的韵味。此外,书中还介绍了重阳节一些鲜为人知的地方性习俗,比如某些地区特有的“祭祖扫墓”形式,以及与重阳糕相关的传说。这些细节的挖掘,让这本书的内容更加充实和立体。它让我意识到,每一个节令,都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情感寄托。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图文并茂的,是沉浸式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共鸣。它让我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一个参与者,去感受、去体会、去热爱这些古老而美好的节日。
评分《图说中华节令趣事》这本书,让我对中华传统节令有了前所未有的认识。它巧妙地避开了枯燥的学术说教,而是将每一个节令的“趣事”放大,用一种非常轻松愉悦的方式展现出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清明节的章节。除了我们熟知的扫墓祭祖,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寒食节”的由来,以及清明节期间吃青团、放风筝等习俗背后的故事。插画中,孩子们在春风里放飞着各式各样的风筝,图案精美,形态各异,光是看着就让人心情舒畅。书中还特别提到了一些与清明节相关的农事活动,比如“植树造林”的传统,以及古人如何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事。这种将节令与自然、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的视角,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有深度。作者的语言风格也十分有趣,他用一种“说书人”的口吻,将每一个故事都讲得引人入胜。比如在讲到“寒食节”的由来时,书中穿插了一个关于介子推的小故事,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那个感人的场景,让我对清明节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让我觉得,传统节日不仅仅是一个日期,更是中国人情感的寄托,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它用一种接地气的方式,让我重新发现了这些被遗忘的美好,让我对中华传统文化充满了敬意和热爱。
评分这本《图说中华节令趣事》真是一本能让人瞬间沉浸其中的宝藏!拿到手里,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精美的封面设计,古色古香的插画风格,仿佛一下子就将人拉回到了那些充满仪式感和人情味的传统节日之中。翻开书页,每一页都充满了惊喜。不仅仅是文字的讲述,更令人称道的是那些栩栩如生的插画,它们用最直观、最生动的方式,为我们展现了每一个节令背后蕴含的丰富故事和民俗活动。我特别喜欢关于春节的部分,书中不仅详细介绍了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这些大家熟知的习俗,还挖掘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地方特色,比如某些地区特有的年画寓意,或是不同家庭在新春期间的独特“仪式”。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幽默,让原本可能有些枯燥的文化知识变得妙趣横生,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力,反而让人越读越想读。更让我感动的是,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习俗,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习俗的由来、演变,以及它们所承载的中国人对天地、对家庭、对生活的美好情感和期盼。例如,在讲到元宵节赏花灯时,书中的插画就巧妙地描绘了孩童们提着各式各样灯笼在夜市穿梭的场景,配上对灯谜文化起源的解读,读来不禁让人心生向往,仿佛能闻到元宵节特有的糯米香甜和烟火气。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位博学的老朋友,娓娓道来,带领我们穿越时空,去感受中华传统节令的独特魅力,去体会那份深植于血脉中的文化传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