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华传统节日:春节
定价:24.80元
售价:10.4元,便宜14.4元,折扣41
作者:周二军
出版社: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9-01
ISBN:9787560273082
字数:
页码:18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春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一年的开始,后来将农历正月初一改为新年。
目录
章 春节概述
节 春节
一、中国现行“春节的确立
二、春节是一个年节系列
三、春节节日假期
四、春节的灵魂
第二节 除夕
一、除夕的年夜饭
二、贴春联、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三、除夕食俗
四、除夕的禁忌
五、换个眼光看禁忌
第二章 起源变迁
节 春节探源
一、起源时间
二、进化过程
三、变迁历史
第二节 春节来历传说
一、万年创建历法说
二、熬年的传说
三、阿山和阿水勇斗怪兽“年”
四、神仙老人勇斗怪兽“年”
五、弥勒佛造福人间
六、弥勒佛和如来佛相争
第三节 源远流长
一、春节有4000多年历史
二、除夕夜守岁、压岁和踩岁源自晋代
三、初七是“人日”已经两千年
第三章 传说典故
节 春节传说
一、起源传说
二、倒贴“福”字的传说
三、“腊八”和“灶王爷的传说
四、“破五”的传说
五、发“压岁钱的传说
六、春节食品传说
七、七郎射“夕的传说
八、三国战争中的除夕
第二节 春节典故
一、吃年糕的来历
二、“正月不剃头”说法的来历
三、饺子、和门神的由来
四、农历一月为何叫“正月”?
五、除夕夜“三星高照
第四章 风俗习惯
节 常见习俗
二、除夕守岁、踩岁和压岁钱
三、放和拜年
四、占岁、贴画鸡和聚财
五、逛庙会、观社火和中国结
第二节 节日流程
一、腊月廿九和大年三十
二、正月初一和初二
三、正月初三和初五
四、正月初七和初八
五、正月初九、初十十一和十五
第三节 春节食俗
一、饺子
二、春饼
三、年糕
四、新春三道茶
五、春节与酒
六、我国少数民族的春节食俗
第五章 地域差异
节 省市习俗
一、江苏的春节习俗
二、河南的春节习俗
三、东北三省的春节习俗
……
第六章 春节文化
作者介绍
文摘
第四章风俗习惯
节常见习俗
在漫长悠久的历史岁月中,春节从萌芽到定型,不断发展,形成中华民族特色、内容丰富多彩的习俗。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祖敬老、感恩祈福、阖家团聚、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一、祭灶神、扫尘和贴年画
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人们称这位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传说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百姓供上红烛、糖瓜,以隆重的礼节送灶神上天,期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农村很多地区还沿袭这种风俗。
“二十四,扫尘日”。迎新首先要除旧,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民间素有的传统习俗。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千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雕版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盛行开来。江苏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杨家埠,是我国三个重要的年画产地。民国初年,上海出现了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形式,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挂历。二、除夕守岁、踩岁和压岁钱
除夕是指一年后一天的晚上,与春节首尾相连,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时刻。“除”是“去”的意思,除夕的意思就是“月穷岁尽”,表示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
除夕之夜是年节的个高潮。守岁,俗称“熬年”,是从吃年夜饭开始。年夜饭是一年中具家庭亲情、充满温馨祥和的家宴。此时,人们不仅享受着满桌佳肴,更享受着浓浓的亲情和节日的喜庆。年夜饭之后,除了年幼的孩子外,全家人开始守岁,共同辞旧迎新。在晋代就有除夕守岁习俗,南北朝时已很普遍,进入隋唐后守岁很盛行,宋代沿袭唐风更盛。另外,汉代已有除夕夜晚饮椒柏酒(用草药配制的药酒)以驱邪祛病的习俗,后世改为饮屠苏酒。现如今,我国南方仍有年节时全家老小欢聚酣饮屠苏酒的风俗。
……
序言
这本书的书名,特别是“中华传统节日”这几个字,立刻吸引了我。我一直认为,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承载着我们民族的历史记忆、价值观念和情感认同。春节作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更是凝聚了无数代人的情感寄托。我记得小时候,过年最隆重的仪式感,就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桌上摆满了妈妈精心准备的菜肴,虽然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但每一道菜都充满了家的味道。吃完饭,一家人会挤在小小的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虽然有时候觉得节目质量参差不齐,但那种全家人一起守岁的氛围,却是无可替代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记录春节的各种习俗,更重要的是能够触及到这些习俗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精神。比如,为什么春节要讲究“团圆”?团圆对于中国人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又比如,春节期间的各种祝福语,“恭喜发财”、“万事如意”等等,这些简单的祝福语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朴素愿望?我希望这本书能带领我深入体会春节所传达的关于亲情、友情、感恩和希望的普世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浓浓的年味,烫金的“春节”二字,配合着红底的祥云纹样,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节日的喜庆与庄重。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细品读,但仅仅是这封面,就已经勾起了我对于春节种种美好回忆的涟漪。我记得小时候,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红彤彤的对联,写满了对新年的期盼和祝福,那时候的年味,似乎比现在更浓烈一些。我曾经在一个小镇上过年,那里的年集特别热闹,各种各样的年货摆满了街道,糖葫芦、风车、小玩具,还有各种传统小吃,空气中弥漫着油炸糕和炒栗子的香气,孩子们提着灯笼,追逐嬉戏,大人们则忙着置办年货,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那种温馨和谐的氛围,至今让我难以忘怀。这本书的作者,周二军,我并不熟悉,但相信他一定能够将这些关于春节的文化内涵,用文字生动地展现出来,让我能够重温那些经典的年俗,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特别是那些已经逐渐淡去的习俗,希望这本书能带我回到那个充满烟火气的年代,感受春节最纯粹的意义。
评分对于“周二军”这位作者,我其实是陌生的,但“中华传统节日:春节”这个主题,却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一直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感情,尤其是在当下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更加怀念那些慢节奏、充满人情味的传统生活。我曾经读过一些关于节日习俗的书,但很多都流于表面,仅仅罗列了一些名词和做法,缺乏深入的解读。我记得我曾经在老家亲眼见过一次非常隆重的祭祖仪式,虽然我当时还小,不太明白其中的意义,但那种庄严肃穆的氛围,以及长辈们对祖先的敬畏之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介绍春节的吃喝玩乐,更能够深入挖掘春节背后所蕴含的家族传承、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文化内涵。例如,春节期间的“祭祖”习俗,它究竟是如何体现孝道和感恩的?又比如,为什么春节期间会有各种各样的“禁忌”?这些禁忌是否真的有科学依据,还是更多地承载了某种祈福避凶的心理?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更深层次的思考,让我不仅仅是了解春节,更是理解春节。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第一眼注意到的是它精美的装帧,以及书名中“中华传统节日”的字样,这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春节,这个我从小就最熟悉的节日,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段放假的日子,更是承载了无数关于家庭、关于成长的记忆。我清晰地记得,小时候,每到临近春节,家里就开始忙碌起来,妈妈会提前几天就开始准备各种年货,打扫卫生,置办新衣。最让我期待的是,除夕夜,全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共享丰盛的年夜饭,听长辈们讲过去的故事,那种温馨而充满仪式感的时刻,是我童年最美好的回忆。后来长大离家在外求学工作,年夜饭的场景也变得越来越少,但我对春节的依恋却从未减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重新审视春节的意义,不仅仅是那些表面的习俗,而是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例如,春节的“拜年”习俗,它不仅仅是简单的问候,更蕴含着怎样的社交礼仪和人情往来?又比如,春节期间的各种传统游戏,它们是如何在娱乐中传承文化,又如何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重新找到那个年味十足的春节,以及春节背后所承载的中国人特有的情感和价值观。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它很厚实,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内容应该很丰富。我之前对春节的了解,大多停留在一些表面的习俗上,比如吃饺子、放鞭炮、拜年等等,但对于这些习俗背后的文化渊源和深层含义,我一直没有深入了解过。我记得我曾经问过爷爷,为什么过年要吃饺子,爷爷告诉我,饺子的形状像元宝,寓意着招财进宝,而且“饺子”和“交子”发音相近,有新旧年交替的意思。这些零散的知识点,让我对传统节日充满了好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系统地梳理春节的各个方面,从腊八祭灶,到元宵落幕,每一个节点都讲述得清清楚楚,并且能够挖掘出一些鲜为人知的习俗和故事。例如,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有些地方过年要“扫房”,这个习俗背后有什么讲究?还有,关于春节的各种禁忌,比如初一不能扫地、不能倒垃圾,这些说法是从何而来?这本书能否解答我的这些疑惑,让我对春节有更全面的认识?我期待它能成为我了解春节文化的一本“百科全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