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侗族大歌
定价:60.00元
作者:吴霜
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2-01
ISBN:978753046156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侗族大歌》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之一,由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的三名青年教师和一名音乐学界的广西青年学者共同完成,反映了学者们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侗族大歌不仅是一种音乐艺术,而且是了解侗族的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侗族大歌2005年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年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本书为普及性读物,主要面向喜爱侗族大歌的有大众文化水平的读者,从文化渊源、民俗风情、音乐形态、审美意识、传承发展五个方面介绍侗族大歌,在相关章节的设计中着重选用和撰写了部分有关广西侗族地区的大歌形态和传承情况等内容,意于补充、完善侗族大歌的系统研究。本书重视图文配置,共收图片200余幅,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更好地反映侗族大歌及其存在背景。一部全方位、系统介绍侗族大歌的书籍,值得读者关注。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是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主持编撰。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一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系列丛书。丛书共37卷,根据广西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37个项目,每项为一单卷本,包括民俗10卷,传统戏剧6卷,民间音乐6卷,民间舞蹈5卷,民间文学4卷,传统技艺3卷,另外还有曲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各1卷。
丛书详细介绍每项文化遗产的历史溯源、表现形态、主要特点及其传承状况和传承人及保护状况。丛书印制精美,为软精装,图文并茂、形象逼真,集史料、知识、、学术和可读性于一体,是对中国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梳理和展示。
尤其是《刘三姐歌谣》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显示了中华民族民间传统艺术文化的魅力。而曾由中国导演张艺谋导演的《印象刘三姐》大型山水实景演出项目将刘三姐的经典山歌、广西少数民族风情等元素创新组合,不着痕迹地溶入山水,还原于自然,成功注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创造出天人合一的境界。世界旅游组织官员看过演出后如是评价:“这是全世界看不到的演出,从地球上任何地方买张飞机票飞来看再飞回去都值得。”
而《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契合当下全国民众流行倡导的健康保健生活方式。另外《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等等民间独特技艺,都非常值得读者研究、品味和珍藏。
目录
章 侗族大歌的文化渊源
节 族史与歌源
第二节 南侗与大歌
第三节 传说与大歌
第二章 侗族大歌与民俗风情
节 瑰丽侗乡鼓楼情
第二节 风雨桥上笛子歌
第三节 阳春三月花炮节
第四节 侗寨好客百家宴
第五节 行歌坐夜相思结
第六节 织锦刺绣成新娘
第七节 世代千家儿女杉
第八节 和谐山乡讲款词
第三章 侗族大歌的音乐形态
节 传统歌种
第二节 曲体结构
第三节 调式色彩
第四节 节拍特征
第五节 多声形态
第六节 句式结构
第七节 声腔运用
第八节 演唱程序
第九节 伴奏乐器
第四章 侗族大歌与审美意识
节 民间神话与英雄人物
第二节 模仿自然与生态和谐
第三节 浪漫情怀与爱情主题
第五章 侗族大歌的传承发展
节 传承习俗
第二节 传承机制
大 事 记玉
内容分析索引Ⅴ
参 考 文 献Ⅸ
后 记Ⅺ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侗族文化深处的门。我一直对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充满好奇,而侗族大歌无疑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这本书里,我得以窥见侗族人民独特的宇宙观和生死观,这些都巧妙地体现在了他们的歌谣里。书中的一些章节,详细阐述了侗族大歌的传承方式,那些口传心授的技艺,那些家族内部的传承秘密,都让我惊叹于这种文化的韧性。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自然之歌”的篇章,侗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通过歌声得到了最直接的体现。他们歌唱流水潺潺,歌唱鸟语花香,歌唱风吹麦浪,仿佛整个世界都成为了他们的歌喉。这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哲学,在现代社会中是多么难得。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非常精美,纸张的触感和印刷的质量都体现了出版社的用心。封面上的侗族传统纹样,更增添了一份文化底蕴。翻阅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和更多人分享这本书,让更多人知道,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还存在着这样一种如此动人心魄的歌声。
评分读完这本关于侗族大歌的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份来自山间的歌声,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深刻得多。我一直以为“大歌”就是简单的合唱,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不仅仅记录了歌词,更深入地挖掘了侗族大歌产生的社会背景、历史渊源以及在侗族人民生活中的核心地位。从那些关于劳作、爱情、生活习俗的歌词中,我看到了一个古老民族的智慧与情感,他们将自然万物、人情世故都融入了歌声之中。书中的很多描述都让我仿佛身临其境,能够想象到在稻田里劳作的侗族人民,是如何用歌声排解疲惫,互相鼓励;也能理解到,在节日庆典时,那此起彼伏的歌声是如何将整个寨子的人们的心连接在一起。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提到了侗族大歌的“多声部复调”特色,这是一种多么精妙的艺术形式啊,无需乐器伴奏,仅凭人声就能营造出如此丰富的层次感和立体感。这种纯粹的、源自人声的音乐,在当今这个被电子音乐和商业流行乐充斥的世界里,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着我们,那些最原始、最真挚的艺术形式,往往蕴含着最强大的生命力。作者的文字功底也很扎实,将复杂的民族音乐理论以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让非专业读者也能领略到侗族大歌的魅力。
评分这是一本充满智慧与情感的著作,它让我对“歌声”这两个字有了更深的敬意。我之前一直认为,音乐是需要乐器才能成立的,但侗族大歌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观念。书里对“自然模仿”和“人声交织”的描绘,让我惊叹于人类声音的潜力和表现力。当我读到那些关于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以及对生活百态的诙谐描绘时,我仿佛能够听到那远山的回响,看到那淳朴的笑容。书中穿插的许多侗族民间故事和传说,也为理解大歌的内涵提供了丰富的背景。这些故事,如同歌谣一样,承载着侗族人民的价值观和对世界的认知。我尤其被那些关于“爱”的歌词所打动,它们纯粹、热烈,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展现了侗族人民对爱情和婚姻最真挚的期盼。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对一种音乐形式的介绍,它更是一次关于民族精神、生活智慧和情感共鸣的深刻探索。它让我更加珍视那些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古老歌谣。
评分这是一次关于声音和心灵的奇妙旅程。我并非音乐专业人士,但这本书让我对“歌”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旋律和歌词的组合,更是一种情感的载体,一种精神的寄托。书中对侗族大歌的“无乐器伴奏”的描述,以及如何依靠人声来构建复杂的和声,让我对人类的声音表达能力感到震撼。那些关于“敬天”、“惜地”、“爱人”的歌词,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一种朴素而深沉的哲学。我曾尝试跟着书中的一些歌词哼唱,虽然我无法达到那种多声部的效果,但那种淳朴的旋律,已经足够打动我。书中的一些图片,虽然不多,但每一张都恰到好处,或是描绘了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或是展示了他们独特的服饰和建筑,为文字增添了丰富的视觉想象。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音乐本身的介绍,而是深入探讨了侗族大歌在现代社会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点让我看到了这本书的现实意义和人文关怀。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仿佛被一股来自远古的清泉洗涤了心灵。我对侗族大歌的认识,最初来源于一些零散的报道,总觉得那是一种遥远而神秘的存在。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非常平实却又不失深刻的笔触,将这份珍贵的文化呈现在我的面前。它让我了解到,侗族大歌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艺术形式,而是与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宗教信仰紧密相连。书中对“走寨”等侗族传统社交方式的描写,以及歌声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让我对这种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方式有了更直观的认识。那些关于爱情的歌谣,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即便穿越时空的距离,依然能够打动人心。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嘎”这一侗族大歌演唱形式的细致解读,它所蕴含的集体创作和自由即兴的特点,充分展现了侗族人民的创造力和智慧。这本书让我深切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鲜活地存在于人民的生活之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