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産係列叢書——侗族大歌
定價:60.00元
作者:吳霜
齣版社:北京科學技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12-01
ISBN:978753046156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侗族大歌》是《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産係列叢書》之一,由廣西藝術學院音樂學院音樂學係的三名青年教師和一名音樂學界的廣西青年學者共同完成,反映瞭學者們多年來的研究成果。侗族大歌不僅是一種音樂藝術,而且是瞭解侗族的社會結構、婚戀關係、文化傳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侗族大歌2005年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産代錶作名錄》,2009年入選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錶作名錄》。本書為普及性讀物,主要麵嚮喜愛侗族大歌的有大眾文化水平的讀者,從文化淵源、民俗風情、音樂形態、審美意識、傳承發展五個方麵介紹侗族大歌,在相關章節的設計中著重選用和撰寫瞭部分有關廣西侗族地區的大歌形態和傳承情況等內容,意於補充、完善侗族大歌的係統研究。本書重視圖文配置,共收圖片200餘幅,通過圖文並茂的形式更好地反映侗族大歌及其存在背景。一部全方位、係統介紹侗族大歌的書籍,值得讀者關注。
“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産係列叢書”是由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廳主持編撰。北京科學技術齣版社齣版、發行的一套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和傳承的係列叢書。叢書共37捲,根據廣西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的37個項目,每項為一單捲本,包括民俗10捲,傳統戲劇6捲,民間音樂6捲,民間舞蹈5捲,民間文學4捲,傳統技藝3捲,另外還有麯藝、傳統美術、傳統醫藥各1捲。
叢書詳細介紹每項文化遺産的曆史溯源、錶現形態、主要特點及其傳承狀況和傳承人及保護狀況。叢書印製精美,為軟精裝,圖文並茂、形象逼真,集史料、知識、、學術和可讀性於一體,是對中國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全麵梳理和展示。
尤其是《劉三姐歌謠》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産生瞭深遠的影響,顯示瞭中華民族民間傳統藝術文化的魅力。而曾由中國導演張藝謀導演的《印象劉三姐》大型山水實景演齣項目將劉三姐的經典山歌、廣西少數民族風情等元素創新組閤,不著痕跡地溶入山水,還原於自然,成功注釋瞭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創造齣天人閤一的境界。世界旅遊組織官員看過演齣後如是評價:“這是全世界看不到的演齣,從地球上任何地方買張飛機票飛來看再飛迴去都值得。”
而《壯醫藥綫點灸療法》契閤當下全國民眾流行倡導的健康保健生活方式。另外《欽州坭興陶燒製技藝》《毛南族花竹帽編織技藝》等等民間獨特技藝,都非常值得讀者研究、品味和珍藏。
目錄
章 侗族大歌的文化淵源
節 族史與歌源
第二節 南侗與大歌
第三節 傳說與大歌
第二章 侗族大歌與民俗風情
節 瑰麗侗鄉鼓樓情
第二節 風雨橋上笛子歌
第三節 陽春三月花炮節
第四節 侗寨好客百傢宴
第五節 行歌坐夜相思結
第六節 織錦刺綉成新娘
第七節 世代韆傢兒女杉
第八節 和諧山鄉講款詞
第三章 侗族大歌的音樂形態
節 傳統歌種
第二節 麯體結構
第三節 調式色彩
第四節 節拍特徵
第五節 多聲形態
第六節 句式結構
第七節 聲腔運用
第八節 演唱程序
第九節 伴奏樂器
第四章 侗族大歌與審美意識
節 民間神話與英雄人物
第二節 模仿自然與生態和諧
第三節 浪漫情懷與愛情主題
第五章 侗族大歌的傳承發展
節 傳承習俗
第二節 傳承機製
大 事 記玉
內容分析索引Ⅴ
參 考 文 獻Ⅸ
後 記Ⅺ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侗族文化深處的門。我一直對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充滿好奇,而侗族大歌無疑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在這本書裏,我得以窺見侗族人民獨特的宇宙觀和生死觀,這些都巧妙地體現在瞭他們的歌謠裏。書中的一些章節,詳細闡述瞭侗族大歌的傳承方式,那些口傳心授的技藝,那些傢族內部的傳承秘密,都讓我驚嘆於這種文化的韌性。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自然之歌”的篇章,侗族人民對自然的敬畏和熱愛,通過歌聲得到瞭最直接的體現。他們歌唱流水潺潺,歌唱鳥語花香,歌唱風吹麥浪,仿佛整個世界都成為瞭他們的歌喉。這種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生活哲學,在現代社會中是多麼難得。這本書的裝幀設計也非常精美,紙張的觸感和印刷的質量都體現瞭齣版社的用心。封麵上的侗族傳統紋樣,更增添瞭一份文化底蘊。翻閱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享受。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和更多人分享這本書,讓更多人知道,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還存在著這樣一種如此動人心魄的歌聲。
評分這是一次關於聲音和心靈的奇妙旅程。我並非音樂專業人士,但這本書讓我對“歌”有瞭全新的理解。它不僅僅是簡單的鏇律和歌詞的組閤,更是一種情感的載體,一種精神的寄托。書中對侗族大歌的“無樂器伴奏”的描述,以及如何依靠人聲來構建復雜的和聲,讓我對人類的聲音錶達能力感到震撼。那些關於“敬天”、“惜地”、“愛人”的歌詞,字裏行間流露齣的是一種樸素而深沉的哲學。我曾嘗試跟著書中的一些歌詞哼唱,雖然我無法達到那種多聲部的效果,但那種淳樸的鏇律,已經足夠打動我。書中的一些圖片,雖然不多,但每一張都恰到好處,或是描繪瞭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或是展示瞭他們獨特的服飾和建築,為文字增添瞭豐富的視覺想象。讓我感動的是,作者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對音樂本身的介紹,而是深入探討瞭侗族大歌在現代社會麵臨的挑戰,以及如何保護和傳承這一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這一點讓我看到瞭這本書的現實意義和人文關懷。
評分這是一本充滿智慧與情感的著作,它讓我對“歌聲”這兩個字有瞭更深的敬意。我之前一直認為,音樂是需要樂器纔能成立的,但侗族大歌完全打破瞭我的固有觀念。書裏對“自然模仿”和“人聲交織”的描繪,讓我驚嘆於人類聲音的潛力和錶現力。當我讀到那些關於對自然景物的贊美,以及對生活百態的詼諧描繪時,我仿佛能夠聽到那遠山的迴響,看到那淳樸的笑容。書中穿插的許多侗族民間故事和傳說,也為理解大歌的內涵提供瞭豐富的背景。這些故事,如同歌謠一樣,承載著侗族人民的價值觀和對世界的認知。我尤其被那些關於“愛”的歌詞所打動,它們純粹、熱烈,沒有絲毫的矯揉造作,展現瞭侗族人民對愛情和婚姻最真摯的期盼。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對一種音樂形式的介紹,它更是一次關於民族精神、生活智慧和情感共鳴的深刻探索。它讓我更加珍視那些流淌在民族血脈中的古老歌謠。
評分翻開這本書,我仿佛被一股來自遠古的清泉洗滌瞭心靈。我對侗族大歌的認識,最初來源於一些零散的報道,總覺得那是一種遙遠而神秘的存在。然而,這本書卻以一種非常平實卻又不失深刻的筆觸,將這份珍貴的文化呈現在我的麵前。它讓我瞭解到,侗族大歌並非是孤立存在的藝術形式,而是與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社會結構、宗教信仰緊密相連。書中對“走寨”等侗族傳統社交方式的描寫,以及歌聲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讓我對這種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的方式有瞭更直觀的認識。那些關於愛情的歌謠,充滿瞭真摯的情感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即便穿越時空的距離,依然能夠打動人心。我特彆欣賞書中對“嘎”這一侗族大歌演唱形式的細緻解讀,它所蘊含的集體創作和自由即興的特點,充分展現瞭侗族人民的創造力和智慧。這本書讓我深切感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産並非是博物館裏的陳列品,而是鮮活地存在於人民的生活之中。
評分讀完這本關於侗族大歌的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這份來自山間的歌聲,比我想象的要豐富和深刻得多。我一直以為“大歌”就是簡單的閤唱,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不僅僅記錄瞭歌詞,更深入地挖掘瞭侗族大歌産生的社會背景、曆史淵源以及在侗族人民生活中的核心地位。從那些關於勞作、愛情、生活習俗的歌詞中,我看到瞭一個古老民族的智慧與情感,他們將自然萬物、人情世故都融入瞭歌聲之中。書中的很多描述都讓我仿佛身臨其境,能夠想象到在稻田裏勞作的侗族人民,是如何用歌聲排解疲憊,互相鼓勵;也能理解到,在節日慶典時,那此起彼伏的歌聲是如何將整個寨子的人們的心連接在一起。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提到瞭侗族大歌的“多聲部復調”特色,這是一種多麼精妙的藝術形式啊,無需樂器伴奏,僅憑人聲就能營造齣如此豐富的層次感和立體感。這種純粹的、源自人聲的音樂,在當今這個被電子音樂和商業流行樂充斥的世界裏,顯得尤為珍貴。它提醒著我們,那些最原始、最真摯的藝術形式,往往蘊含著最強大的生命力。作者的文字功底也很紮實,將復雜的民族音樂理論以一種相對易懂的方式呈現齣來,讓非專業讀者也能領略到侗族大歌的魅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