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庆文、袁正、何露、崔明昆等编著的《澜沧江 流域农业文化遗产考察报告(精)》是科学技术部科技 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澜沧江中下游与大香格里 拉地区科学考察”课题“自然遗产与民族生态文化多 样性考察”主要成果之一。本书以多年实地考察和广 泛文献收集为基础,系统介绍了澜沧江流域系统性农 业文化遗产和要素类农业文化遗产的资源状况,并重 点同绕稻作文化、古茶园与茶文化、山地农业、食用 生物资源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
本书可供地理学、生态学、资源科学、旅游科学 、民族学、社会学、区域发展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等 相关学科的科研工作者、高等学校师生及有关部门管 理人员参考。
总序
总前言
前言
绪论
0.1 目的与意义
0.2 考察任务
O.3 方法与过程
0.4 主要工作与成果
上篇 考察报告
第1章 系统性农业文化遗产
1.1 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
1.2 云南漾濞核桃一作物复合系统
1.3 云南剑川稻麦复种系统
1.4 云南双江勐库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
1.5 潜在的以种植业为主体的农业文化遗产
1.6 潜在的以养殖业为主体的农业文化遗产
1.7 潜在的以林业为主体的农业文化遗产
1.8 其他潜在的农业文化遗产
第2章 要素类农业文化遗产
2.1 农业遗址
2.2 农业景观
2.3 农业聚落
2.4 农业技术
2.5 农业工具
2.6 农业物种
2.7 农业特产
2.8 农业民俗
第3章 重点少数民族传统农业知识
3.1 澜沧江上游及大香格里拉地区农业管理及相关传统知识
3.2 澜沧江中下游农业管理及相关传统知识
下篇 专题研究
第4章 澜沧江流域茶文化及其变迁
4.1 引言
4.2 流域内茶的分布以及茶文化
4.3 茶文化的变迁与影响
4.4 茶文化保护的建议
第5章 澜沧江流域稻作文化及其变迁
5.1 引言
5.2 澜沧江中游地区的稻作文化
5.3 澜沧江下游地区的稻作文化
5.4 澜沧江流域稻作文化面临的挑战
5.5 澜沧江流域稻作文化保护与发展建议
第6章 澜沧江中下游地区古茶园的农业文化遗产特征
6.1 引言
6.2 古茶树资源价值分析
6.3 古茶同的农业文化遗产特征
6.4 古茶园的保护与发展
第7章 傈僳族垂直农业的生态人类学研究
7.1 引言
7.2 同乐村概况
这本书绝对是我最近读过的最引人入胜的读物之一!一开始拿到它,我被书名中“澜沧江流域”和“农业文化遗产”几个词深深吸引。我一直对那些古老而独特的农耕文明充满好奇,总觉得它们蕴含着不为人知的智慧和故事。翻开这本书,我仿佛瞬间被带入了一个充满生机与历史的画卷。作者们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澜沧江沿岸多样化的农业景观,从层层叠叠的梯田到依山而建的村落,再到那些世代相传的耕作技艺,都刻画得栩栩如生。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传统作物种植、水利灌溉系统以及与当地居民生活方式紧密相连的农事习俗的描述印象深刻。每一章节都像是一次深入的田野调查,充满了第一手的资料和真切的感悟。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了解一个地区的农业,更是在触摸一种文化,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哲学。它让我思考,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我们究竟丢失了些什么,又该如何去守护这些宝贵的遗产。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对“农业”二字的内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农业”这个词的意义。我一直以为农业就是简单的种植和收获,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它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科学价值。作者们在“澜沧江流域”这一区域的考察,就像是在抽丝剥茧,一层层揭开了隐藏在传统农耕背后的秘密。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那些“消失的”或“濒危的”农业技术和作物品种的记录,感觉像是在为一段即将逝去的历史留下一份珍贵的备忘录。书中不仅有文字的描述,还穿插着大量的图片和图表,使得整个考察报告更加生动形象。我能够清晰地看到那些古老的农具,那些独特的梯田景观,以及那些与农业活动息息相关的民间习俗。这是一种视觉和知识的双重盛宴。它让我意识到,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农业模式,可能只是漫长历史中的一个短暂片段,而那些古老的智慧,或许才是解决未来农业困境的关键。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唤醒了我们对自身文化根源的关注,也激发了我们对未来农业发展方向的思考。
评分这绝对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著作。我尤其欣赏作者们在处理“澜沧江流域”这一宏大叙事时所展现出的细致入微。他们没有泛泛而谈,而是深入到具体的村寨、具体的家庭,去挖掘那些鲜活的农业文化故事。我读到那些关于如何处理不同土壤、如何应对不同季节的农事细节,感觉像是亲身参与了一场次的农耕体验。那些描绘当地居民如何利用自然资源,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农作物,以及如何将这些农作物与他们的生活、宗教、节日紧密结合的内容,都让我为之动容。书中不仅仅有对物质层面的描绘,更多的是对精神层面的挖掘。我感受到了当地人民对土地的深厚情感,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以及在世代传承中凝聚起来的集体智慧。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农业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它不仅仅是生产方式的演变,更是人类文明在特定地理环境下留下的深刻印记。每次读完一章,我都会在脑海中勾勒出那些画面,仿佛置身于那片古老的土地上。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将“科学考察”与“文化遗产”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而“澜沧江流域”这个地域本身就充满了神秘感和多样性。当我深入阅读后,发现它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考察报告,更是一次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度追问。书中对于澜沧江流域独特的地貌特征、气候条件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当地独特的农业模式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我被那些关于如何利用复杂地形进行农耕的智慧所震撼,也对那些在极端环境下依然顽强生长的作物充满了敬意。更重要的是,作者们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描述性的层面,而是试图去解读这些农业实践背后蕴含的科学原理和生态智慧。每一次的考察,每一次的记录,都充满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它让我意识到,那些看似古老的传统,其实蕴含着经过无数代人实践检验的科学道理,是我们今天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财富。这本书不仅仅是对过去的记录,更像是一份面向未来的指南,提醒我们应该如何以更可持续、更尊重自然的方式来发展农业。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学术性和可读性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平衡点。作为一本“科学考察丛书”的一部分,它严谨的学术态度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但同时,作者们又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澜沧江流域”的农业文化遗产呈现出来。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于当地农业生态系统的描述,不仅仅是关注作物本身,更是将整个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从土壤、水源、气候,到当地的动植物,以及人类的活动,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农业文化圈。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关于生态农业的理念,这些理念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重要。书中也探讨了现代化发展对这些传统农业文化遗产带来的挑战和影响,以及如何在保护与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这种前瞻性的思考,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沉甸甸的考察报告,更是一份具有现实意义的学术探讨。它让我对“大香格里拉地区”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也更加明白了保护好这片土地上的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