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江流域农业文化遗产考察报告(精)/澜沧江流域与大香格里拉地区科学考察丛书

澜沧江流域农业文化遗产考察报告(精)/澜沧江流域与大香格里拉地区科学考察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闵庆文袁正何露崔明昆... 编
图书标签:
  • 澜沧江流域
  • 农业文化遗产
  • 考察报告
  • 香格里拉
  • 民族文化
  • 生态农业
  • 地理
  • 人文地理
  • 云南
  • 西藏
  • 川西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火把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
ISBN:9787030550835
商品编码:29739581630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澜沧江流域农业文化遗产考察报告(精)/澜沧江流域与大香格里拉地区科学考察丛书
  • 作者:编者:闵庆文//袁正//何露//崔明昆
  • 定价:298
  • 出版社:科学
  • ISBN号:9787030550835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8-02-01
  • 印刷时间:2018-02-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精装
  • 页数:332
  • 字数:700千字

内容提要

闵庆文、袁正、何露、崔明昆等编著的《澜沧江 流域农业文化遗产考察报告(精)》是科学技术部科技 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澜沧江中下游与大香格里 拉地区科学考察”课题“自然遗产与民族生态文化多 样性考察”主要成果之一。本书以多年实地考察和广 泛文献收集为基础,系统介绍了澜沧江流域系统性农 业文化遗产和要素类农业文化遗产的资源状况,并重 点同绕稻作文化、古茶园与茶文化、山地农业、食用 生物资源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
     本书可供地理学、生态学、资源科学、旅游科学 、民族学、社会学、区域发展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等 相关学科的科研工作者、高等学校师生及有关部门管 理人员参考。
    

目录

总序
总前言
前言
绪论
0.1 目的与意义
0.2 考察任务
O.3 方法与过程
0.4 主要工作与成果
上篇 考察报告
第1章 系统性农业文化遗产
1.1 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
1.2 云南漾濞核桃一作物复合系统
1.3 云南剑川稻麦复种系统
1.4 云南双江勐库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
1.5 潜在的以种植业为主体的农业文化遗产
1.6 潜在的以养殖业为主体的农业文化遗产
1.7 潜在的以林业为主体的农业文化遗产
1.8 其他潜在的农业文化遗产
第2章 要素类农业文化遗产
2.1 农业遗址
2.2 农业景观
2.3 农业聚落
2.4 农业技术
2.5 农业工具
2.6 农业物种
2.7 农业特产
2.8 农业民俗
第3章 重点少数民族传统农业知识
3.1 澜沧江上游及大香格里拉地区农业管理及相关传统知识
3.2 澜沧江中下游农业管理及相关传统知识
下篇 专题研究
第4章 澜沧江流域茶文化及其变迁
4.1 引言
4.2 流域内茶的分布以及茶文化
4.3 茶文化的变迁与影响
4.4 茶文化保护的建议
第5章 澜沧江流域稻作文化及其变迁
5.1 引言
5.2 澜沧江中游地区的稻作文化
5.3 澜沧江下游地区的稻作文化
5.4 澜沧江流域稻作文化面临的挑战
5.5 澜沧江流域稻作文化保护与发展建议
第6章 澜沧江中下游地区古茶园的农业文化遗产特征
6.1 引言
6.2 古茶树资源价值分析
6.3 古茶同的农业文化遗产特征
6.4 古茶园的保护与发展
第7章 傈僳族垂直农业的生态人类学研究
7.1 引言
7.2 同乐村概况


山河沃土,文明脉动:澜沧江畔的千年农耕记忆 澜沧江,这条奔腾不息的巨龙,自青藏高原出发,蜿蜒穿越壮丽的雪山、险峻的峡谷,滋养了无数生命,也孕育了辉煌灿烂的农耕文明。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世代的勤劳与智慧,与自然的馈赠交织,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生命赞歌。本书将带领您深入澜沧江流域,探寻那些被时光珍藏的农业文化遗产,感受其独特的魅力与深远的意义。 第一章:母亲河的怀抱——澜沧江流域的地理人文概览 澜沧江,在中国境内被称为澜沧江,出境后则为湄公河,是亚洲最重要的跨国河流之一。它发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脉,流经青海、西藏、云南三省区,最终汇入南海。澜沧江流域地形复杂,地貌多样,从巍峨的雪山到幽深的峡谷,从广袤的高原草甸到肥沃的河谷平原,造就了极其丰富的生态环境。 这里,自然地理的独特性为农业文明的演进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高海拔、强日照、昼夜温差大等气候特征,使得这里的农作物具有独特的品质。同时,多样的地貌也孕育了差异化的农业生产模式,从梯田耕作到河谷种植,从畜牧养殖到林下经济,无不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在人文方面,澜沧江流域是众多民族的聚居地,包括藏族、纳西族、白族、彝族、傣族等。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他们依托江河湖泊,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农耕技术、生产习俗和信仰体系。这些民族的文化,如同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镶嵌在澜沧江流域的画卷之上,共同构成了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书将从地理环境、气候特征、水系分布等宏观角度,勾勒出澜沧江流域的自然轮廓,并进一步深入探讨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的历史渊源、社会结构、宗教信仰以及与之紧密相连的农业生产方式。我们将聚焦于那些在漫长历史中形成并传承下来的农业生产实践,以及它们背后所蕴含的民族智慧。 第二章:岁月的耕耘——澜沧江流域的传统农耕技术与模式 在澜沧江流域,农业不仅仅是一种生产方式,更是一种生活哲学,一种与自然对话的艺术。这里保留着许多令人惊叹的传统农耕技术,它们凝聚了先民们对土地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的敬畏。 梯田的智慧: 在云南的哀牢山、无量山等地,连绵起伏的梯田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杰作。这些人工开凿的田垄,沿着陡峭的山坡蜿蜒而上,层层叠叠,如同大地的阶梯。梯田的修建不仅解决了山区耕地不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通过精巧的水利设计,实现了雨水的收集、储存和合理分配,有效地缓解了水土流失,保护了生态环境。我们将深入探究不同地区梯田的修建工艺、灌溉系统以及其在适应不同地形和气候条件下的演变。 特色作物与种植体系: 澜沧江流域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许多独具特色的农作物。例如,在高海拔地区,青稞、荞麦等粗粮是重要的主食,它们耐寒、抗旱,是高原人民赖以生存的根本。在河谷地区,稻谷、玉米、豆类等作物则广泛种植,形成了丰富的作物组合。此外,一些地方还保留着古老的经济作物种植,如茶叶、漆树、核桃等,这些不仅是重要的经济来源,也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些特色作物的起源、种植方法、加工利用以及在当地饮食文化中的地位。 水利工程的巧思: 水是农业的命脉,澜沧江流域的先民们在水利工程方面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除了梯田的水利系统,还有许多利用自然地形巧妙修建的水渠、水窖、蓄水池等。例如,在一些干旱地区,人们会利用山泉、溪流,通过人工开挖的渠道引水灌溉;在雨季充沛的地区,则会修建水库储存水源,以备旱季之需。我们将考察这些水利工程的建设理念、技术特点及其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巨大贡献。 农事工具与耕作方式: 传统农具的演变,同样是农业文明进步的体现。从木犁、石锄到铁制农具,每一种工具的革新都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同时,不同民族的耕作方式也各具特色,如翻耕、播种、除草、收割等环节,都蕴含着丰富的经验和技巧。我们将关注这些传统农具的制作工艺、使用方法以及它们在不同农事活动中的具体应用。 第三章:文化与信仰的交织——农业生产中的民俗与仪式 在澜沧江流域,农业生产不仅仅是物质的创造,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与天地鬼神沟通的方式。农耕的每一个环节,都与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和宗教仪式紧密相连。 祭祀与祈祷: 土地神、山神、水神等自然神祇,在当地人民心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每逢春耕、秋收等重要农事季节,人们都会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这些祭祀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既是对自然的敬畏,也是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我们将记录并分析不同民族的祭祀习俗,包括祭祀的对象、祭品、仪式流程以及其在维系社会和谐、传承民族文化方面的作用。 农时习俗与节庆: 许多传统节庆都与农耕活动息息相关。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都包含了与农事相关的习俗和禁忌。一些地方还有专门的农事节日,如插秧节、收割节等,这些节日不仅是庆祝丰收,更是社区成员共同参与、增进情感交流的平台。我们将考察这些节庆活动,了解其起源、演变及其在传播农业知识、凝聚民族认同方面的价值。 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 许多关于农耕起源、作物改良、水利兴建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农业生产观念和实践。这些故事,既是历史的缩影,也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我们将收集并分析这些与农业相关的神话传说,探讨它们在教育后代、激励生产、传承文化方面的作用。 生产禁忌与生活智慧: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许多禁忌和规矩应运而生,这些禁忌并非迷信,而是古人根据长期生产实践总结出的经验教训,旨在避免灾害、保护环境、保障生产。例如,某些时期禁止砍伐树木,以保护水源;某些区域禁止过度开垦,以防止水土流失。这些禁忌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智慧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第四章: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澜沧江流域农业文化遗产的现状与未来 澜沧江流域的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但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都对这些古老的农业文化遗产造成了冲击。 传统农业的困境: 一部分年轻一代对传统农业缺乏兴趣,导致一些古老的农耕技术和知识面临失传的风险。同时,传统农业的生产效率相对较低,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部分地区已出现撂荒现象。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价值: 尽管面临挑战,但澜沧江流域的农业文化遗产仍然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这些遗产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更蕴含着可持续发展的宝贵经验。例如,梯田的生态效益,传统作物的生物多样性,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都是现代社会急需借鉴的。 创新性发展与传承: 如何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本书将探讨一些成功的案例,例如,通过发展生态旅游、特色农产品品牌化运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记录和传播传统知识等,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结语: 澜沧江流域的农业文化遗产,是一部写在大地上的史诗,是先民们用勤劳和智慧留下的宝贵财富。它不仅关乎物质的生产,更关乎精神的传承。本书旨在通过深入的考察与分析,揭示这些农业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与深远意义,希望能引起更多人对这片土地的关注,对传统农耕文明的珍视,以及对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思考。让我们一同走进澜沧江畔,感受那份古老而生生不息的生命脉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绝对是我最近读过的最引人入胜的读物之一!一开始拿到它,我被书名中“澜沧江流域”和“农业文化遗产”几个词深深吸引。我一直对那些古老而独特的农耕文明充满好奇,总觉得它们蕴含着不为人知的智慧和故事。翻开这本书,我仿佛瞬间被带入了一个充满生机与历史的画卷。作者们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澜沧江沿岸多样化的农业景观,从层层叠叠的梯田到依山而建的村落,再到那些世代相传的耕作技艺,都刻画得栩栩如生。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传统作物种植、水利灌溉系统以及与当地居民生活方式紧密相连的农事习俗的描述印象深刻。每一章节都像是一次深入的田野调查,充满了第一手的资料和真切的感悟。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了解一个地区的农业,更是在触摸一种文化,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哲学。它让我思考,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我们究竟丢失了些什么,又该如何去守护这些宝贵的遗产。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对“农业”二字的内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农业”这个词的意义。我一直以为农业就是简单的种植和收获,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它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科学价值。作者们在“澜沧江流域”这一区域的考察,就像是在抽丝剥茧,一层层揭开了隐藏在传统农耕背后的秘密。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那些“消失的”或“濒危的”农业技术和作物品种的记录,感觉像是在为一段即将逝去的历史留下一份珍贵的备忘录。书中不仅有文字的描述,还穿插着大量的图片和图表,使得整个考察报告更加生动形象。我能够清晰地看到那些古老的农具,那些独特的梯田景观,以及那些与农业活动息息相关的民间习俗。这是一种视觉和知识的双重盛宴。它让我意识到,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农业模式,可能只是漫长历史中的一个短暂片段,而那些古老的智慧,或许才是解决未来农业困境的关键。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唤醒了我们对自身文化根源的关注,也激发了我们对未来农业发展方向的思考。

评分

这绝对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著作。我尤其欣赏作者们在处理“澜沧江流域”这一宏大叙事时所展现出的细致入微。他们没有泛泛而谈,而是深入到具体的村寨、具体的家庭,去挖掘那些鲜活的农业文化故事。我读到那些关于如何处理不同土壤、如何应对不同季节的农事细节,感觉像是亲身参与了一场次的农耕体验。那些描绘当地居民如何利用自然资源,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农作物,以及如何将这些农作物与他们的生活、宗教、节日紧密结合的内容,都让我为之动容。书中不仅仅有对物质层面的描绘,更多的是对精神层面的挖掘。我感受到了当地人民对土地的深厚情感,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以及在世代传承中凝聚起来的集体智慧。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农业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它不仅仅是生产方式的演变,更是人类文明在特定地理环境下留下的深刻印记。每次读完一章,我都会在脑海中勾勒出那些画面,仿佛置身于那片古老的土地上。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将“科学考察”与“文化遗产”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而“澜沧江流域”这个地域本身就充满了神秘感和多样性。当我深入阅读后,发现它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考察报告,更是一次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度追问。书中对于澜沧江流域独特的地貌特征、气候条件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当地独特的农业模式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我被那些关于如何利用复杂地形进行农耕的智慧所震撼,也对那些在极端环境下依然顽强生长的作物充满了敬意。更重要的是,作者们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描述性的层面,而是试图去解读这些农业实践背后蕴含的科学原理和生态智慧。每一次的考察,每一次的记录,都充满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它让我意识到,那些看似古老的传统,其实蕴含着经过无数代人实践检验的科学道理,是我们今天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财富。这本书不仅仅是对过去的记录,更像是一份面向未来的指南,提醒我们应该如何以更可持续、更尊重自然的方式来发展农业。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学术性和可读性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平衡点。作为一本“科学考察丛书”的一部分,它严谨的学术态度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但同时,作者们又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澜沧江流域”的农业文化遗产呈现出来。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于当地农业生态系统的描述,不仅仅是关注作物本身,更是将整个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从土壤、水源、气候,到当地的动植物,以及人类的活动,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农业文化圈。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关于生态农业的理念,这些理念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重要。书中也探讨了现代化发展对这些传统农业文化遗产带来的挑战和影响,以及如何在保护与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这种前瞻性的思考,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沉甸甸的考察报告,更是一份具有现实意义的学术探讨。它让我对“大香格里拉地区”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也更加明白了保护好这片土地上的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