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慶文、袁正、何露、崔明昆等編著的《瀾滄江 流域農業文化遺産考察報告(精)》是科學技術部科技 基礎性工作專項重點項目“瀾滄江中下遊與大香格裏 拉地區科學考察”課題“自然遺産與民族生態文化多 樣性考察”主要成果之一。本書以多年實地考察和廣 泛文獻收集為基礎,係統介紹瞭瀾滄江流域係統性農 業文化遺産和要素類農業文化遺産的資源狀況,並重 點同繞稻作文化、古茶園與茶文化、山地農業、食用 生物資源等問題進行瞭專題研究。
本書可供地理學、生態學、資源科學、旅遊科學 、民族學、社會學、區域發展和農業文化遺産保護等 相關學科的科研工作者、高等學校師生及有關部門管 理人員參考。
總序
總前言
前言
緒論
0.1 目的與意義
0.2 考察任務
O.3 方法與過程
0.4 主要工作與成果
上篇 考察報告
第1章 係統性農業文化遺産
1.1 雲南普洱古茶園與茶文化係統
1.2 雲南漾濞核桃一作物復閤係統
1.3 雲南劍川稻麥復種係統
1.4 雲南雙江猛庫古茶園與茶文化係統
1.5 潛在的以種植業為主體的農業文化遺産
1.6 潛在的以養殖業為主體的農業文化遺産
1.7 潛在的以林業為主體的農業文化遺産
1.8 其他潛在的農業文化遺産
第2章 要素類農業文化遺産
2.1 農業遺址
2.2 農業景觀
2.3 農業聚落
2.4 農業技術
2.5 農業工具
2.6 農業物種
2.7 農業特産
2.8 農業民俗
第3章 重點少數民族傳統農業知識
3.1 瀾滄江上遊及大香格裏拉地區農業管理及相關傳統知識
3.2 瀾滄江中下遊農業管理及相關傳統知識
下篇 專題研究
第4章 瀾滄江流域茶文化及其變遷
4.1 引言
4.2 流域內茶的分布以及茶文化
4.3 茶文化的變遷與影響
4.4 茶文化保護的建議
第5章 瀾滄江流域稻作文化及其變遷
5.1 引言
5.2 瀾滄江中遊地區的稻作文化
5.3 瀾滄江下遊地區的稻作文化
5.4 瀾滄江流域稻作文化麵臨的挑戰
5.5 瀾滄江流域稻作文化保護與發展建議
第6章 瀾滄江中下遊地區古茶園的農業文化遺産特徵
6.1 引言
6.2 古茶樹資源價值分析
6.3 古茶同的農業文化遺産特徵
6.4 古茶園的保護與發展
第7章 傈僳族垂直農業的生態人類學研究
7.1 引言
7.2 同樂村概況
我不得不說,這本書的學術性和可讀性達到瞭一個非常高的平衡點。作為一本“科學考察叢書”的一部分,它嚴謹的學術態度體現在每一個細節中,但同時,作者們又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將“瀾滄江流域”的農業文化遺産呈現齣來。我最欣賞的是,書中對於當地農業生態係統的描述,不僅僅是關注作物本身,更是將整個生態係統作為一個整體來考察。從土壤、水源、氣候,到當地的動植物,以及人類的活動,都緊密地聯係在一起,形成瞭一個獨特的農業文化圈。我從中學到瞭很多關於生態農業的理念,這些理念在當今社會顯得尤為重要。書中也探討瞭現代化發展對這些傳統農業文化遺産帶來的挑戰和影響,以及如何在保護與發展之間找到平衡點。這種前瞻性的思考,讓這本書不僅僅是一份沉甸甸的考察報告,更是一份具有現實意義的學術探討。它讓我對“大香格裏拉地區”這個概念有瞭更深層次的認識,也更加明白瞭保護好這片土地上的農業文化遺産的重要性。
評分我必須說,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將“科學考察”與“文化遺産”巧妙地結閤在瞭一起,而“瀾滄江流域”這個地域本身就充滿瞭神秘感和多樣性。當我深入閱讀後,發現它不僅僅是一份簡單的考察報告,更是一次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深度追問。書中對於瀾滄江流域獨特的地貌特徵、氣候條件以及它們如何塑造瞭當地獨特的農業模式進行瞭詳盡的分析。我被那些關於如何利用復雜地形進行農耕的智慧所震撼,也對那些在極端環境下依然頑強生長的作物充滿瞭敬意。更重要的是,作者們並沒有僅僅停留在描述性的層麵,而是試圖去解讀這些農業實踐背後蘊含的科學原理和生態智慧。每一次的考察,每一次的記錄,都充滿瞭嚴謹的科學態度。它讓我意識到,那些看似古老的傳統,其實蘊含著經過無數代人實踐檢驗的科學道理,是我們今天學習和藉鑒的寶貴財富。這本書不僅僅是對過去的記錄,更像是一份麵嚮未來的指南,提醒我們應該如何以更可持續、更尊重自然的方式來發展農業。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衝擊是巨大的,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農業”這個詞的意義。我一直以為農業就是簡單的種植和收獲,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它背後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和科學價值。作者們在“瀾滄江流域”這一區域的考察,就像是在抽絲剝繭,一層層揭開瞭隱藏在傳統農耕背後的秘密。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那些“消失的”或“瀕危的”農業技術和作物品種的記錄,感覺像是在為一段即將逝去的曆史留下一份珍貴的備忘錄。書中不僅有文字的描述,還穿插著大量的圖片和圖錶,使得整個考察報告更加生動形象。我能夠清晰地看到那些古老的農具,那些獨特的梯田景觀,以及那些與農業活動息息相關的民間習俗。這是一種視覺和知識的雙重盛宴。它讓我意識到,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農業模式,可能隻是漫長曆史中的一個短暫片段,而那些古老的智慧,或許纔是解決未來農業睏境的關鍵。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喚醒瞭我們對自身文化根源的關注,也激發瞭我們對未來農業發展方嚮的思考。
評分這本書絕對是我最近讀過的最引人入勝的讀物之一!一開始拿到它,我被書名中“瀾滄江流域”和“農業文化遺産”幾個詞深深吸引。我一直對那些古老而獨特的農耕文明充滿好奇,總覺得它們蘊含著不為人知的智慧和故事。翻開這本書,我仿佛瞬間被帶入瞭一個充滿生機與曆史的畫捲。作者們用細膩的筆觸,描繪瞭瀾滄江沿岸多樣化的農業景觀,從層層疊疊的梯田到依山而建的村落,再到那些世代相傳的耕作技藝,都刻畫得栩栩如生。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傳統作物種植、水利灌溉係統以及與當地居民生活方式緊密相連的農事習俗的描述印象深刻。每一章節都像是一次深入的田野調查,充滿瞭第一手的資料和真切的感悟。讀這本書,不僅僅是在瞭解一個地區的農業,更是在觸摸一種文化,一種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活哲學。它讓我思考,在現代化的浪潮中,我們究竟丟失瞭些什麼,又該如何去守護這些寶貴的遺産。這本書無疑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對“農業”二字的內涵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
評分這絕對是一本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的著作。我尤其欣賞作者們在處理“瀾滄江流域”這一宏大敘事時所展現齣的細緻入微。他們沒有泛泛而談,而是深入到具體的村寨、具體的傢庭,去挖掘那些鮮活的農業文化故事。我讀到那些關於如何處理不同土壤、如何應對不同季節的農事細節,感覺像是親身參與瞭一場次的農耕體驗。那些描繪當地居民如何利用自然資源,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創造齣豐富多樣的農作物,以及如何將這些農作物與他們的生活、宗教、節日緊密結閤的內容,都讓我為之動容。書中不僅僅有對物質層麵的描繪,更多的是對精神層麵的挖掘。我感受到瞭當地人民對土地的深厚情感,對自然的敬畏之心,以及在世代傳承中凝聚起來的集體智慧。這本書讓我看到瞭農業文化遺産的獨特魅力,它不僅僅是生産方式的演變,更是人類文明在特定地理環境下留下的深刻印記。每次讀完一章,我都會在腦海中勾勒齣那些畫麵,仿佛置身於那片古老的土地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