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光網絡與交換技術
定價:40.00元
作者:敖B,陳名鬆,敖發良
齣版社: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8-01
ISBN:978756063077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高等學校電子信息學科'十二五'規劃教材:光網絡與交換技術》圍繞交換技術這條主綫,係統地介紹瞭現代光縴通信網絡,即光網絡中的交換原理和關鍵技術。其中,~3章介紹瞭電話數字交換網絡的基本內容,第4章介紹瞭交換技術的數學基礎和交換機的主要性能指標,第5章介紹瞭電話網絡及其信令係統,第6章介紹瞭No.7信令係統的功能及基本結構,第7章介紹瞭智能網——電話網絡的增值業務,第8~11章分彆介紹瞭異步傳遞模式(ATM)、寬帶交換技術、SDH原理及光網絡。
目錄
章電話與程控數字交換網絡
1.1電話機簡介
1.1.1電話機的基本工作原理與組成
1.1.2兩種類型的電話機
1.2時間分割多路復用原理
1.2.1時間分割多路復用原理
1.2.2模擬信號的采樣、量化和編譯碼
1.2.3傳輸碼型
1.2.4與傳輸碼有關的幾個基本概念
1.2.530∕32路PCM的幀結構
1.2.6PCM的高次群
1.3程控數字交換原理和程控數字交換網絡
1.3.1程控數字交換的基本概念
1.3.2兩種基本的數字接綫器
1.3.3復用和分路及串∕並和並∕串變換
1.4T接綫器和S接綫器的電路實現
1.4.1T接綫器的組成和電路實現
1.4.2S接綫器的組成和電路實現
1.5T—S—T數字交換網絡
1.5.1T—S—T數字交換網絡結構
1.5.2T—S—T數字交換網絡的工作原理
1.5.3關於T—S—T網絡幾個
問題的討論
1.6數字交換機中話路的連接
1.7數字接綫器的集成化和交換網絡的組成
1.8在數字交換網絡上進行會議電話匯接
習題
第2章程控交換機的外圍接口和軟件概況
2.1用戶模塊
2.1.1用戶模塊
2.1.2遠端用戶模塊和用戶集綫器
2.2中繼器
2.2.1模擬中繼器
2.2.2數字中繼器
2.3信令設備
2.3.1數字化信號音的産生
2.3.2數字音頻信號的發送
2.3.3數字音頻信號的接收
2.4控製部分
2.4.1程控交換機對控製係統的要求
2.4.2交換機控製係統的結構方式
2.4.3處理機間的通信方式
2.5交換機軟件的特點和組成
2.5.1交換機軟件的特點
2.5.2交換軟件係統的組成
2.5.3各軟件組成部分的實時性要求
2.6程控交換機的操作係統
2.6.1交換機操作係統的概念
2.6.2程序的分級和調度
2.7程序設計語言
習題
第3章呼叫處理的基本原理
3.1呼叫的處理過程
3.1.1一個呼叫的處理過程
3.1.2用規範描述語言(SDL)圖來描述
呼叫處理的狀態遷移圖
3.2程控交換控製係統的邏輯結構
3.2.1控製係統的一般邏輯結構
3.2.2控製係統的電路結構形式
3.3輸入處理
3.3.1用戶綫掃描監視
3.3.2號盤話機撥號號碼的接收
3.3.3按鈕話機撥號號碼的接收
3.3.4其他信號的接收
3.4分析處理
3.4.1去話分析
3.4.2號碼分析
3.4.3來話分析
3.4.4狀態分析
3.5執行任務和輸齣處理
3.5.1執行任務
3.5.2輸齣處理
3.6數據和數據庫的概念
3.6.1數據類型
3.6.2動態數據的錶格結構
習題
第4章交換技術的數學基礎和交換機的主要性能指標
4.1話務量的定義和基本性質
4.1.1話務量的定義
4.1.2話務量強度的性質
4.1.3計量單位
4.2時分網絡和空分網絡的等效
4.2.1S接綫器的等效
4.2.2T接綫器的等效
4.2.3T—S—T網絡的等效
4.3交換機的內部阻塞和無阻塞
網絡的概念
4.3.1交換機的內部阻塞的計算
4.3.2無阻塞網絡的概念
4.4增消過程和愛爾蘭(Erlang)公式
4.4.1增消過程
4.4.2愛爾蘭(Erlang)公式
4.4.3愛爾蘭(Erlang)公式的應用
4.5交換機的主要性能指標
4.5.1交換機的主要業務性能指標
4.5.2基本呼叫處理功能
4.5.3交換機的容量指標
4.5.4交換係統的可靠性
4.5.5交換係統的可維護性
4.5.6交換機的服務質量標準
4.5.7交換機提供的接口和信令方式
習題
第5章電話網絡及其信令係統
5.1電信網絡的基本結構
5.1.1電信網絡的基本結構
5.1.2我國五級電話網絡
5.1.3長途路由的選路原則
5.2本地電話網絡
5.2.1本地電話網絡的常用結構
5.2.2本地電話網絡中終端局的延伸設備
5.2.3虛擬用戶交換機
5.2.4本地電話網絡的選路原則
5.3長途電話網嚮無級動態網絡的演變
5.3.1動態自適應選路方式
5.3.2動態時變選路方式
5.3.3實時選路方式
5.4國際電話網絡結構
5.5電話網絡的編號計劃
5.5.1的組成
5.5.2長途區號的分配
5.5.3國傢號碼
5.6電話網絡的性能參數
5.6.1用戶對通話質量的基本要求
5.6.2參考當量和傳輸衰減
5.6.3雜音和串音
5.6.4頻率衰減特性
5.7電話的計費方式
5.7.1本地電話網的計費
5.7.2長途網的計費
5.7.3其他計費
5.8電話網絡中的信令係統
5.8.1信令的基本概念
5.8.2用戶綫信令
5.8.3中國1號信令
習題
第6章No.7信令係統的功能
及基本結構
6.1No.7信令係統的特點及功能
6.1.1公共信道信令的概念
6.1.2No.7信令係統的特點和功能
6.2No.7信令係統的基本結構
6.2.1No.7信令係統的分層結構
6.2.2No.7信令單元格式
6.3我國No.7信令網的結構
6.3.1信令網的基本概念
6.3.2我國No.7信令網的結構
6.3.3信令點的編號計劃
6.4消息傳遞部分MTP
6.4.1信令數據鏈路
6.4.2信令鏈路功能
6.4.3信令網功能
6.5電話用戶部分nJP
6.5.1電話用戶消息的格式
6.5.2常用電話用戶信令消息的功能
6.5.3信令程序
6.5.4No.7信令與中國1號信令的配閤
習題
第7章智能網——電話網絡的增值業務
7.1智能網概述
7.1.1智能網的概念
7.1.2常用的智能網業務
7.1.3智能網絡的結構
7.2智能網的概念模型
7.2.1業務平麵
7.2.2全局功能平麵
7.2.3分布功能平麵
7.2.4物理平麵
7.2.5業務創建環境點
7.3智能網的組網結構
7.4智能網能力集2簡介
7.5移動通信業務
7.5.1公用陸地移動網
7.5.2移動網和市話網的接口方式
7.5.3移動交換的基本技術
習題
第8章異步傳遞模式(ATM)
8.1ATM的基本概念
8.2ATM的標準和B—ISDN的參考模型
8.2.1ITU—T、ATM論壇簡介和ATM的標準化工作
8.2.2B—ISDN的分層模型
8.2.3物理層
8.2.4ATM層
8.2.5ATM適配層
8.3ATM的交換方法
8.3.1ATM交換的基本原理
8.3.2ATM交換機的結構分類
8.3.3ATM交換的基本方法
8.4ATM網絡的流量控製
8.4.1引言
8.4.2ATM流量控製的對象
8.4.3ATM流量控製的方法
習題
第9章寬帶交換技術
9.1數字用戶綫和ISDN
9.1.1ISDN
9.1.2ISDN幀結構
9.2分組交換
9.2.1分組交換的幾個基本概念
9.2.2以太網
9.2.3令牌環網
9.2.4FDDI
9.2.5DQDB
9.3幀中繼
9.4IP交換網絡
9.4.1TCP∕IP的分層模型
9.4.2IP協議(IPv4網間網協議)
9.4.3廣播IP
9.4.4移動IP
9.4.5IPv6
9.5標簽交換
習題
0章SDH原理
10.1SDH基本概念及網絡
10.2SDH幀結構和開銷
10.2.1STM—1的段開銷
10.2.2STM—N的淨負荷(Payload)區
10.2.3管理單元指針(AUPTR)區
10.3SDH的復用、映射和指針
10.3.1SDH的基本復用結構和原理
10.3.2SDH的復用單元
10.3.3SDH的映射
10.3.42048kb∕s到STM—1的映射和復用
10.3.5SDH的指針
10.4SDH傳送網
10.4.1SDH傳送網的功能結構
10.4.2SDH自愈網
10.4.3SDH的網管功能
習題
1章光網絡
11.1光交換的基本元件
11.1.1光開關型交叉連接器
11.1.2半導體光放大器光開關
11.1.3光耦閤器
11.1.4陣列波導光柵
11.1.5波長變換器
11.2WDM光網絡
11.2.1光傳送網(OTN)概念
11.2.2光傳送網(OTN)的分層結構
11.2.3WDM光傳送網的節點功能和結構
11.2.4WDM光網絡
11.2.5WDM的波長選路和波長分配
11.2.6WDM的網管
11.3ASON的體係結構和實現技術
11.3.1ASON的基本概念
11.3.2ASON控製平麵結構
11.4城域光網絡
11.4.1城域WDM環網
11.4.2基於SDH的多業務傳送平颱(MSTP)
11.4.3彈性分組環(RPR)
11.5光接入網
11.5.1光接入網概述
11.5.2HFC(同軸光縴混閤綫)接入網
11.5.3FITH(光縴到傢)
11.5.4GPON
習題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實在讓人難以捉摸,像是在讀一本非常深奧的學術論文,但又時不時冒齣一些讓人摸不著頭腦的類比和比喻,讓初學者望而卻步。我試著去理解那些復雜的數學公式和晦澀的專業術語,但它們像是被刻意包裝起來的謎團,而不是用來解釋清晰概念的工具。書中對一些基礎理論的闡述過於碎片化,仿佛作者默認讀者已經掌握瞭大量的背景知識。翻開任何一頁,都能感受到那種撲麵而來的信息密度,每一個句子都塞滿瞭專業名詞,讀起來非常費力,常常需要停下來查閱大量的外部資料纔能勉強跟上思路。那種感覺就像是拿到瞭一份沒有前言、沒有目錄的工程藍圖,雖然材料齊全,但你完全不知道該如何下手去拼湊齣一個完整的理解框架。對於那些希望通過這本書建立係統知識體係的人來說,這本書的敘述邏輯和知識的組織方式無疑是一場巨大的挑戰,它更像是為那些已經在該領域深耕多年的專傢準備的參考手冊,而不是一本引人入勝的入門教材。
評分這本書的寫作態度似乎過於傲慢和封閉。它沒有提供任何鼓勵讀者提問和探索的機製,語氣始終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權威感。每當作者提齣一個結論時,很少看到嚴謹的實驗數據支持,更多的是基於“我認為”或者“通常情況下”的論斷。在我嘗試深入挖掘某個技術細節時,書中提供的引用文獻少得可憐,而且很多重要的參考資料似乎都是作者自己的內部報告或未公開的會議記錄,這使得我們這些外部讀者無法進行交叉驗證,也無法追蹤其理論的源頭。缺乏透明度和可追溯性,使得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科學著作,不如說更像是一本充滿個人色彩的“技術宣言”。對於一個追求嚴謹治學的讀者來說,這種單嚮度的信息灌輸方式,無疑是讓人感到壓抑和不滿的。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視覺設計簡直是一場災難,完全沒有考慮讀者的閱讀體驗。厚厚的篇幅裏充斥著大段大段未經分割的文字,段落之間缺乏必要的留白,讓人在視覺上感到極度的壓迫和疲憊。更要命的是,那些至關重要的圖錶和示意圖,它們的位置常常與正文描述的邏輯脫節,印刷質量也粗糙得令人發指,很多關鍵的綫條和標記模糊不清,根本無法準確傳達設計者的意圖。我甚至懷疑這些圖錶是否經過瞭認真的校對,它們非但沒有起到輔助理解的作用,反而成瞭乾擾信息接收的噪音源。有時候,我需要反復翻閱前後頁,纔能將某段文字描述和它對應的那個模糊的插圖勉強聯係起來,這種來迴拉扯的過程極大地破壞瞭閱讀的流暢性。如果說內容是骨架,那麼這本書的裝幀和版式設計,就像是把一副精密的機械零件隨便扔在一個生銹的盒子裏,讓人感到沮喪和不被尊重。
評分我實在無法理解作者在選擇案例時的傾嚮性。全書似乎沉迷於一些已經非常老舊或者極度小眾的特定技術棧,而對於當前行業內普遍采用的主流標準和最新發展趨勢,卻隻是一筆帶過,或者乾脆避而不談。例如,在討論到某個核心協議的實現時,書中花費瞭大量的篇幅去分析一個早已被市場淘汰的早期版本的工作原理,而對於當下占據主導地位的、效率更高的替代方案,介紹得卻輕描淡寫,缺乏深入的分析和對比。這種對時間節點的滯後感,讓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大打摺扣。閱讀過程中,我不斷産生一種“學瞭也白學”的無力感,因為我清楚地知道,如果帶著書中的知識去實際工作環境中,很可能寸步難行。它更像是一部曆史文獻,記錄瞭某些技術曾經的樣子,但對於指導未來實踐而言,參考性實在太弱瞭。
評分這本書對實際操作的指導簡直可以說是缺失的。盡管書名聽起來像是涵蓋瞭“技術”層麵,但內容上卻停留在高屋建瓴的理論概述層麵,缺乏任何可操作性的指導手冊或實戰演練。例如,介紹完一個復雜的配置流程後,書中往往戛然而止,沒有提供任何關於如何調試、如何處理常見錯誤(Troubleshooting)的經驗分享。對於動手能力要求極高的技術領域,這種純理論的堆砌是極其不負責任的。我期望能看到一些清晰的步驟指南、配置文件的示例片段,或者至少是軟件工具的使用流程,但這些通通沒有。這本書就像是地圖冊,告訴你某個地方存在一條路,卻從未告訴你這條路的彎道在哪裏,路標是什麼顔色,路麵狀況如何。結果就是,學完後,我仍然需要去尋找另一本真正“乾貨”十足的實踐指南來彌補這份巨大的操作空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