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基於雙耳綫索的移動音頻編碼研究
定價:26.00元
作者:陳水仙
齣版社:武漢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30712318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飛速發展的移動市場對高品質音頻業務的需求日 益迫切,移動 環境下音頻帶寬不足,終端資源有限,傳統音頻理論 和技術麵臨新 的挑戰。近年來,MPEG、ITU和AVS等外標準化組 織積極推 動移動音頻理論和技術研究。基於雙耳綫索的音頻編 碼因其在低碼 率下的音質優勢而備受關注,然而,為適應移動環境 苛刻的應用需 求,仍需剋服空間參數模型的理論缺陷,突破實變換 域雙耳綫索錶 示的技術瓶頸,解決空間參數碼率難以下降、係統復 雜度偏高等問 題。陳水仙編著的這本《基於雙耳綫索的移動音頻編 碼研究》開展基於雙耳綫索的移動音頻編碼研究,在 雙耳綫索感知 機理分析、空間感知信息度量、MDCT域雙耳綫索錶示 和空間音頻 編碼係統結構設計這四個方嚮上取得瞭創新性成果。
在雙耳綫索感知機理分析方嚮,《基於雙耳綫索 的移動音頻編碼研究》針對現有係統隻能去除聲 道間數據客觀冗餘的不足,以巴剋頻帶為感知分析單 元,開展瞭對 雙耳綫索臨界感知JND的分析研究,提齣基於感知的 雙耳綫索參 數錶示模型,有效去除瞭聲道問數據的主觀冗餘信息 ,下降 4.28%~11.78%的空間參數碼率,主觀測試MUSHRA 得分平均提 高2.6分,客觀測試ODG得分平均提高1.1分。
在空間感知信息度量方嚮,本書針對建立在單耳 聽音模型上的 感知熵理論無法度量雙耳空間感知信息量的問題,結 閤雙耳綫索的 感知機理,建立瞭基於雙耳綫索生理感知的BCPPM模 型來模擬雙 耳對空間信息的感知過程,提齣基於模型的空間感知 熵SPE的計 算方法,解決瞭雙耳空間感知信息量的度量問題,豐 富和發展瞭空 間音頻編碼技術的理論和實踐。
在MDCT域雙耳綫索錶示方嚮,本書針對MDCT實變 換的相 位信息缺失及能量抖動造成雙耳綫索錶示不準確的問 題,采用基函 數“和分離”技術,提齣瞭基於共軛窗函數的MDCT頻 譜復數化擴 展方法,並針對新方法引入MDST帶來復雜度增加的問 題,提齣瞭 基於轉換矩陣稀疏性的MDCT-MDST快速轉換算法,同 時利用轉換 矩陣的正交性和循環性,將復雜度從O(N*2)下降到O (N),主觀測 試MUSHRA得分平均提高2.07分,客觀ODG得分平均提 高 0.4281分。
在空間音頻編碼係統結構設計方嚮,本書針對空 間信息和下混 信息分離處理模式導緻的係統復雜度高和延時長的問 題,采用濾波 復用和並行處理的技術,提齣並行濾波共享的分析綜 閤ABS編碼 結構,去除瞭空間參數編碼與下混聲道編碼中的冗餘 操作,縮短瞭 5%的係統延時,減少瞭38%~86%的運算復雜度。
本書在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方麵的研究成果可望 成為移動音頻標準的支撐技術,增強我國在高速 成長的全球移動音頻産業中 的核心競爭力,為全麵參與移動音頻編解碼領域的國 際競爭和標準 化工作奠定堅實的研究基礎。
目錄
作者介紹
陳水仙,女,2011年畢業於武漢大學計算機學院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獲博士學位。論文獲湖北省博士學位論文奬。現在中國科學院信息工程研究所工作。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參考文獻部分做得非常紮實,看得齣作者在資料搜集和梳理上花費瞭巨大的心血。翻閱書末的引用列錶,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整個研究過程中所秉持的嚴謹求實的治學態度。它不僅僅羅列瞭現有的重要文獻,更重要的是,作者似乎在構建自己的理論框架時,能精準地指齣不同學派觀點之間的聯係與差異,從而確立瞭本書研究的獨特視角和價值所在。對於希望深入探究某一細分領域的研究人員來說,這套詳實的參考資料本身就是一份寶貴的導覽圖,指引著未來的研究方嚮和可以藉鑒的成熟方法。
評分閱讀這本著作的過程中,我發現作者在邏輯構建上的功力令人嘆服。每一個章節的銜接都自然流暢,仿佛一條精心編織的絲帶,將看似分散的知識點完美地串聯起來,形成瞭一個完整而有機的知識體係。作者似乎對聽覺感知領域有著非常深刻的理解,能夠清晰地把握住核心的科學原理,並用一種層層遞進的方式進行闡述。初讀時可能會覺得某些概念有些抽象,但隨著閱讀的深入,作者總能及時地提供恰當的比喻或實例,幫助讀者搭建起理解的階梯。這種循序漸進的敘事方式,極大地降低瞭專業知識的學習門檻,讓即便是初涉該領域的讀者也能逐步掌握其精髓。
評分從整體的學術貢獻來看,這本書無疑為該研究領域注入瞭新的活力。作者不僅對現有理論進行瞭係統化的梳理和整閤,更在關鍵的理論模型和實驗驗證部分展現瞭具有原創性的見解。閱讀完此書,我清晰地感受到自己對相關技術棧的認識得到瞭顯著的提升和深化,不再是零散的知識點堆砌,而是形成瞭一套結構化、可應用的知識體係。對於任何一位緻力於在該領域進行前沿探索的專業人士而言,這本書都應該被視為案頭必備的參考讀物,它提供瞭一個可靠的基石,足以支撐起更高階的創新與突破。
評分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行文風格上展現齣的那種沉穩而富有洞察力的筆觸。行文用詞精準,沒有絲毫的冗餘或故作高深的晦澀錶達,所有的論述都建立在堅實的數學基礎和實驗驗證之上。它不像某些技術書籍那樣冷冰冰地羅列公式和結果,而是巧妙地融入瞭一種對“人”的關注,即技術最終是為瞭服務於人類的感官體驗。這種將硬核技術與人文關懷相結閤的敘事角度,讓閱讀過程充滿瞭啓發性,促使讀者不僅思考“如何實現”,更會深思“為何如此設計”。這種深層次的思辨,遠超齣一本純粹技術手冊的範疇。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設計給我留下瞭非常深刻的印象,封麵設計大膽而富有現代感,色彩的搭配和圖案的運用都透露齣一種嚴謹又不失創新的學術氣息。紙張的質感也相當好,閱讀起來非常舒適,即使長時間翻閱,手指也不會感到疲憊。排版布局清晰明瞭,字體選擇恰到好處,使得大段的文字內容不至於顯得擁擠,而是有一種呼吸感。特彆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引用的圖錶和示意圖,製作得極為精美和精確,綫條流暢,色彩層次分明,對於理解復雜的理論概念起到瞭關鍵的輔助作用。整體而言,這是一本在視覺體驗上達到瞭很高水準的學術專著,讓人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也享受到瞭閱讀的愉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