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雷达目标微波成像方法
定价:38.00元
作者:童创明包战作
出版社: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56123849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为使我国防空武器系统在对抗中处于优势,提高生存和反突防能力,需要深入发展目标的雷达成像技术,以增强目标的探测与识别能力。童创明、包战主编的这本《雷达目标微波成像方法》研究了目标特征参数提取及反演问题,探讨了隐蔽(墙后、地下及丛林中)目标的成像问题以及机载SAR微动目标检测及微多普勒提取。本书是笔者在总结近年来关于雷达目标微波成像方法仿真理论与方法的部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可供同行参考。
内容提要
童创明、包战主编的这本《雷达目标微波成像方法》系统介绍了雷达目标微波成像的仿真理论与方法,共有13章。主要内容包括概论、目标特征参数提取及反演、穿墙成像技术、地下目标成像技术、丛林环境中目标成像技术、机载SAR微动目标检测及微多普勒提取等。《雷达目标微波成像方法》是作者在总结近年来雷达目标微波成像的仿真理论与方法的部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及研究生教材,以及相关科研院所的工程技术人员研究雷达目标微波成像时的参考资料。
目录
章 概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外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篇 目标特征参数提取及反演
第2章 优化算法的原理、改进及性能评估
2.1 梯度类优化算法
2.2 标准粒子群算法
2.3 改进的混合粒子群优化算法
2.4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性能评估
参考文献
第3章 基于远场模式的散射体形状反演
3.1 线性抽样法
3.2 远区散射场的近似
3.3 求解方法和策略
3.4 数值算例
参考文献
第4章 改进粒子群算法在导体柱电磁成像中的应用
4.1 成像模型
4.2 二维导体柱电磁成像
4.3 导体柱成像的加速实现
参考文献
第5章 改进粒子群算法在介质柱成像中的应用
5.1 二维介质柱的散射问题
5.2 二维介质柱的成像问题
5.3 二维介质柱成像的加速实现
5.4 基于玻恩迭代法与粒子群算法的电介质参数重构
参考文献
第6章 线性分布的细金属柱体成像
6.1 细金属柱体散射原理
6.2 基于截断奇异值分解的细金属柱体成像
6.3 基于伪叉算法的细金属柱体成像研究
6.4 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细金属柱体成像加速实现
参考文献
第2篇 复杂环境中目标成像技术
第7章 雷达近场成像算法
7.1 雷达近场成像模型分析
7.2 雷达近场成像算法
7.3 目标近场成像的影响因素分析
参考文献
第8章 分层介质中目标成像技术
8.1 穿墙成像技术
8.2 地下目标成像技术
参考文献
第9章 丛林环境中目标成像技术
9.1 丛林环境下的成像模型
9.2 丛林环境下的成像算法
9.3 丛林环境下成像的初步研究
参考文献
第3篇 机载SAR微动目标检测及微多普勒提取
0章 单基单通道SAR微多普勒
10.1 振动目标的微多普勒效应分析
10.2 旋转目标的微多普勒效应分析
10.3 “算术平均时频变换法”提取微多普勒
参考文献
1章 基于杂波抑制的微多普勒
11.1 SAR微动目标检测
11.2 基于杂波抑制的振动目标微多普勒提取
11.3 基于杂波抑制的旋转目标微多普勒提取
参考文献
2章 双站SAR微多普勒
12.1 平飞模式下的微多普勒分析
12.2 固定接收机模式下的微多普勒分析
参考文献
3章 极化SAR微多普勒
13.1 极化SAR理论基础
13.2 基于杂波抑制的极化SAR微多普勒分析
13.3 基于Pauli基展开的联合极化SAR微多普勒分析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是毋庸置疑的,它对电磁波在复杂结构表面的反射和透射的分析达到了教科书级别的严谨性。我最近正在尝试开发一种基于柔性电子元件的植入式生物传感器,需要理解微纳尺度下电磁场的局域效应,并寻找如何在生物组织中实现高灵敏度、低功耗的信号采集方案。我原本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等效电路模型或拓扑优化的启发。然而,这本书的关注点似乎完全集中在远距离、大功率的系统设计上,比如如何设计更高效的发射天线阵列以覆盖广阔的空域。书中对生物组织作为传播介质的讨论,远不如对电离层或地表反射的细致。对于我这种在“微观尺度”和“低能量”下工作的研究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理论工具显得过于“宏大”和“强耦合”,许多关于生物相容性材料对信号特性的影响,以及如何处理组织内部的极度衰减的实际工程问题,均未被触及,使得这份宝贵的理论财富在我的具体应用中,只能起到间接的理论支撑作用。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很有年代感,那种深沉的蓝色配上那种老派的字体,让人立刻联想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科研资料。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关于光学传感与图像处理的深度著作,可能是侧重于可见光波段的非接触式测量技术,或者探讨数字信号处理在复杂背景噪声抑制中的应用。我手里有些关于高分辨率光谱仪的资料,希望能找到一些交叉点。然而,深入阅读后发现,这本书的重点完全偏向了另一块技术领域,虽然同样是信息采集,但其核心关注的物理机制和信号模型与我手上的材料大相径庭。它似乎更像是一本地质勘探中电磁波反演的教材,充满了复杂的积分方程和边界条件分析,对初涉电子信息领域的读者来说,门槛显得相当高。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严谨,缺乏一些便于理解的案例分析,更多的是理论推导的堆砌,这使得原本就抽象的物理概念变得更加难以捉摸。我期待的那些关于新型传感器阵列布局优化的章节根本没有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关于传播介质非均匀性对探测性能影响的数学建模,读起来像是在啃一本高阶的电磁场理论习题集。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质量非常高,尤其是那些复杂的波导结构示意图,清晰度令人赞叹。我当时正在整理关于量子通信中的光子计数技术的文献综述,特别关注超导纳米线探测器的响应时间和噪声特性。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找到关于超快信号获取与量化的一些普适性方法论,或许能启发我在极弱光信号处理上的思路。然而,这本书的重心似乎完全放在了大尺度、高功率的探测需求上,对微弱信号的信噪比极限探讨得非常理论化,却缺少对现代低噪声放大器设计的实际参考价值。书中对频率合成与本地振荡器的论述极为详尽,这对于高精度频率测量的工程师来说或许是宝典,但对我而言,这些内容显得过于偏重于传统通信系统的基带处理,与我关注的光子级调制与解调技术几乎没有交集。那种对物理细节的执着,让人感觉这本书诞生于一个与半导体和微电子技术快速迭代的时代背景略有不同的时间点。
评分我最初购买这本书,是冲着它封面上印着的“信息获取与环境感知”这个宽泛的领域标签。我当时在研究水下声学探测,特别是如何利用多频带信号来穿透高混响环境,并构建水下障碍物的实时地图。我本以为这本书会提供一些关于复杂介质中波传播的统一建模框架,或许能为我的声呐模型提供电磁波理论的借鉴。结果,这本书对“介质”的理解几乎完全局限于大气和真空环境,对水体的复杂散射、吸收和多路径效应只是一笔带过。书中大量的篇幅用于讨论目标散射截面(RCS)的理论计算,涉及大量的几何光学和物理光学近似,这些计算对于低频、长波长的声波应用来说,指导意义有限。我更需要的是关于波束形成网络的优化算法,以及如何在非线性声场中进行有效的信号分离,而这些内容在这本书中几乎找不到踪影。它似乎更像是一本对特定频段内目标识别特性的深度剖析,而不是一本关于通用感知理论的综合教材。
评分我拿起这本书,原本是抱着学习先进机器人视觉系统的期望。我正在研究如何让机械臂在无标识、高反射率的工业环境中稳定抓取物体,因此我对诸如立体视觉、结构光投影这类技术非常感兴趣,希望能找到一些关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实用指南。这本书的开篇确实提到了“目标识别”,但很快就将讨论引向了完全不同的方向。它详尽地描述了大气湍流对远距离无线电波束指向性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自适应波控技术来补偿这种效应。这无疑是一个专业且重要的领域,但与我关心的近场、高精度、三维重建的范畴相去甚远。书中对实时计算优化的篇幅少得可怜,几乎没有涉及到GPU加速或FPGA实现的讨论,这让习惯了现代实时系统的读者感到一丝失落。如果说这本书有什么地方能与我的研究沾边,大概只有对“电磁波传播”这一宏观概念的共同提及,但具体的应用场景和解决的问题集却完全是两条平行的轨道,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进行“信息修正”和“领域转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