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雷达对抗干扰有效性评估 电子与通信 书籍 |
| 作者: | 崔炳福 |
| 定价: | 129.0 |
| 出版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7-12-01 |
| ISBN: | 9787121331893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提出了一种新的干扰效果评估方法。它既能说明干扰有效、无效,又能表明干扰有效、无效的程度。把干扰效果评估对象从雷达扩展到雷达对抗装备和反辐射武器,把评估内容从干扰对雷达和雷达对抗装备的直接影响扩大到对它们控制的武器和武器系统作战能力的影响。给出了适合作战使用、外场试验和内场测试的遮盖性和欺骗性干扰效果的定量评估方法和模型。还建立了至今没有的压制系数和辐射源截获概率的数学模型。 |
| 目录 | |
| 目 录 第1章 概述1 1.1 前言1 1.1.1 一般概念1 1.1.2 干扰有效性的定义2 1.1.3 研究目的3 1.2 雷达对抗效果和干扰有效性的基本计算方法概述4 1.2.1 根据装备参数等预测对抗效果和干扰有效性4 1.2.2 根据试验或测试数据评估对抗效果和干扰有效性6 1.2.3 复杂系统的干扰有效性计算方法7 1.3 研究内容和建模方法概述9 1.3.1 研究内容简介9 1.3.2 建模方法10 主要参考资料11 第2章 雷达和雷达对抗装备的作战环境12 2.1 信号环境12 2.1.1 引言12 2.1.2 脉冲密度13 2.1.3 脉冲到达时间的概率分布15 2.1.4 雷达信号结构和参数变化情况17 2.2 电波传播媒介19 2.2.1 引言19 2.2.2 大气对电波的衰减系数20 2.2.3 气象现象对电波的衰减23 2.2.4 考虑电波传播衰减后雷达等装备的作用距离估算方法24 2.3 环境杂波和雷达杂波25 2.3.1 引言25 2.3.2 杂波特性26 2.3.3 反射系数29 2.4 雷达目标33 2.4.1 雷达目标的特性及目标分类33 2.4.2 目标特性对雷达和雷达对抗装备性能的影响38 主要参考资料40 第3章 雷达对抗作战对象1—雷达41 3.1 雷达对抗作战对象的类型41 3.2 搜索雷达43 3.2.1 搜索雷达的组成和工作原理44 3.2.2 搜索雷达的性能49 3.3 单目标跟踪雷达57 3.3.1 跟踪雷达的组成57 3.3.2 自动目标跟踪器的组成和工作原理58 3.3.3 跟踪器的种类和特点60 3.3.4 误差鉴别器及其工作原理62 3.3.5 跟踪雷达的性能66 3.4 多目标跟踪雷达75 3.4.1 多目标跟踪原理75 3.4.2 航迹处理的概念和过程76 3.5 多部雷达构成的系统78 3.5.1 基本构成模型78 3.5.2 雷达网的数据融合方法及性能80 3.5.3 雷达网的四抗能力83 3.6 雷达的抗干扰措施85 3.6.1 引言85 3.6.2 相参旁瓣对消(SLC)的抗干扰得益86 3.6.3 旁瓣匿隐(SLB)的抗干扰得益89 3.6.4 宽─限─窄抗干扰电路(WLN)91 3.6.5 脉冲前沿跟踪技术94 3.6.6 抗箔条干扰的技术98 3.7 天线及其对雷达侦察干扰的影响101 3.7.1 描述雷达和雷达对抗装备天线的性能参数101 3.7.2 干扰方向失配损失106 3.7.3 电波的极化和极化系数108 主要参考资料111 第4章 雷达对抗作战对象2——雷达对抗装备112 4.1 雷达对抗装备的任务和组成112 4.1.1 雷达支援侦察113 4.1.2 雷达干扰116 4.1.3 功率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内容121 4.1.4 雷达对抗装备的电磁兼容措施124 4.2 雷达支援侦察装备的作战能力及其评估方法126 4.2.1 引言126 4.2.2 信号分选原理和方法127 4.2.3 脉冲截获概率和虚警概率129 4.2.4 雷达支援侦察的辐射源检测方法和检测概率136 4.2.5 识别概率150 4.2.6 引导概率153 4.2.7 参数测量精度或参数测量误差155 4.3 雷达对抗装备的干扰能力160 4.3.1 瞄准误差和瞄准概率160 4.3.2 干扰信号的功率利用率163 4.4 雷达对抗装备的综合作战能力165 4.5 雷达对抗装备的可干扰环节和干扰样式166 4.5.1 可干扰环节和干扰难度166 4.5.2 可用的干扰样式或干扰技术168 主要参考资料169 第5章 雷达对抗作战对象3—武器和武器系统170 |
| 编辑 | |
| 本书主要包括五方面的内容:雷达对抗作战环境;雷达对抗作战对象;雷达对抗效果评估准则;遮盖性和欺骗性对抗效果及干扰有效性评估方法和数学建模;干扰有效、无效或干扰有效性评价指标的确定方法和建模。 |
读完前三章,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的逻辑链条非常清晰,犹如手术刀般精确地切入主题。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复杂的公式,而是先用一种宏观的视角,描绘了现代电磁环境的“战场态势”。这就像是先给你一张战略地图,让你明白为什么需要评估“有效性”,这个“有效性”在不同的任务场景下又代表了什么。特别是关于雷达接收机前端信号处理那一块,作者对噪声背景下的信号检测阈值设定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一个基于“可容忍误警率”的动态调整机制。这个机制在面对高杂波地物干扰时表现出了极强的鲁棒性。我尝试将书中的核心思想套用到我正在负责的一个地基相控阵雷达项目上,发现它提供的评估框架,比我们目前采用的经验公式要严谨和全面得多,至少在面对“非合作性”干扰源时,我们能有一个更可靠的量化标准来指导我们的硬件升级方向。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教你如何写代码,而在于教你如何建立正确的评估思想,这才是工程领域最难能可贵的部分。
评分我花了周末整整两天时间,才把关于“认知对抗”的那几章粗略读完,感触颇深。这本书的后半部分明显将视野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开始探讨雷达系统如何“学习”和“适应”未知的干扰模式。这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硬抗”或“过滤”,进入了人工智能赋能的领域。书中介绍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干扰模式识别框架,并将其与传统的匹配滤波算法进行了对比分析。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强调了在训练数据不完备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迁移学习(Transfer Learning)来快速部署评估模型,以应对突发的新型干扰威胁。虽然这部分内容在深度上可能不如专门的AI专著,但它成功地将AI技术无缝地植入到传统的雷达抗干扰评估体系中,展示了一种前瞻性的研究方向。这本书的最终目标似乎不只是让你解决眼下的干扰问题,而是要培养你对未来电磁环境的预判和应对能力。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让人感觉非常舒适,尽管内容技术性极强,但长久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相对较轻。我特别关注了书中所涉及的 Monte Carlo 仿真方法的部分。作者不仅描述了如何设置仿真参数,更深入地探讨了如何设计一个“公平”的对比环境,以确保评估结果的客观性。这在很多其他参考资料中常常被忽略,大家往往只关注仿真结果的“好看”,而忽略了仿真过程本身的严谨性。书中提到,在评估先进的数字射频存储器(DRFM)干扰技术时,必须考虑雷达接收机中的量化噪声对评估结果的“掩盖效应”。这个洞察力非常敏锐,因为在实际的数字系统中,量化误差常常是评估人员容易忽略的“隐形杀手”。通过这本书,我认识到,一个有效的评估,必须同时考虑理论极限和工程实现的约束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评分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硬核”,它几乎全程保持着一种高密度的信息输出状态,不给读者喘息的机会。如果你是初学者,我建议你最好搭配一本基础的信号与系统教材来看,否则很多地方可能会感到吃力。但我个人偏爱这种风格,因为它省去了太多不必要的铺垫。在我看来,这本书的价值核心体现在其对“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上。作者不满足于单一的信噪比(SNR)或探测概率(Pd),而是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包含时间域和频率域特征的综合评估指标。举个例子,书中专门用了一节来分析脉冲重复频率(PRF)抖动对干扰信号处理的影响,并将其量化为一个“抗欺骗能力因子”。这个因子的推导过程极其复杂,涉及到了卡尔曼滤波的迭代过程,但最终得出的结论却简洁明了,为我们在设计频率捷变策略时提供了理论指导。对于那些希望深入理解雷达系统设计瓶颈的工程师而言,这本书就像是解锁更高层级认知的钥匙。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别致,封面采用了一种磨砂质感,摸上去有点细腻的阻力,配上深邃的蓝色调,给人一种专业且沉静的感觉。我刚拿到手的时候,光是翻阅目录就被那些专业名词给吸引住了。它似乎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死板讲解,而是更侧重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比如,它对各种新型干扰源的分类描述得非常详尽,从基本的欺骗干扰到复杂的自适应抗干扰技术,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数学模型支撑。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信息熵”在评估模型中的应用部分,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概念的阐述,而是通过几个精心构建的仿真案例,直观地展示了信息损失率是如何影响整个雷达系统的抗干扰能力的。这对于我这种需要进行实际系统设计的人来说,无疑提供了宝贵的思路。而且,书中引用了大量近几年的国际会议论文和专利信息,这表明作者在内容的时效性上做了非常扎实的功课,绝非是陈旧资料的简单堆砌。如果硬要说有什么遗憾,或许是图表的可读性还可以再优化一下,有些复杂的波形图在A4纸上打印出来后,线条的精细度略有下降,需要借助放大镜才能完全看清细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