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通信电子电路——21世纪信息通信系列教材
定价:24.00元
售价:16.3元,便宜7.7元,折扣67
作者:刘宝玲,胡春静
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5-01-01
ISBN:978756351024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讨论用于各种无线电技术设备和系统中的通信电子电路,内容包括绪论、高频放大电路,正弦振荡电路、调制解调与变频电路、反馈控制电路以臁电子电路中的噪声和模拟乘法器。在每章后面总结了相应的要点,还编写了大量的习题。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的教材和参考书,也可供相应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绪论
一 通信系统的构成
二 通信电路系统的发展趋势
三 本课程特点
章 高频放大电路
1.1 谐振回路的基本特性
1.1.1 LC简单串\并联谐振回路的基本特性
1.1.2 LC回路的阻抗变换特性
1.2 小信号谐振放大电路
1.2.1 小信号谐振放大电路的技术指标及组成方法
1.2.2 分散选频的小信号谐振放大电路
1.2.3 集中选频的小信号谐振放大电路
1.3 谐振功率放大电路
1.3.1 概述
1.3.2 谐振动振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及能量关系
1.3.3 丙类谐振放大电路的性能分析
1.3.4 谐振动率放大电路的直流馈电电路和匹配网络
1.3.5 谐振动度放大电路举例
1.4 倍频电路
1.4.1 概述
1.4.2 倍频电路及工作原理
1.5 宽带高频功率放大电路和功率合成技术
1.5.1 传输线变压器
1.5.2 宽带功率放大电路实例
1.5.3 功率合成技术
小结
习题
第2章 正弦振荡电路
2.1 正弦振荡电路的原理和频域分析方法
2.1.1 反馈型振荡电路的工作原理
2.1.2 LC振荡电路的工作状态
2.1.3 正弦振荡 电路的线性频域分析方法
2.2 LC正弦振荡电路
2.2.1 调谐型振荡电路
2.2.2 三端型LC振荡电路
2.2.3 改进型三端电容振荡电路
2.2.4 场效应管振荡电路
2.2.5 集成电路振荡器
2.3 RC正统振荡电路
2.4 石英晶体振荡电路
2.4.1 正弦振荡电路的频率稳定问题
2.4.2 石英晶体振荡电路
2.5 压控振荡器
2.6 负阻振荡电路
2.6.1 负阻振荡电路的构成
2.6.2 负阻正弦振荡电路的工作原理
小结
习题
第3章 调制、解调与变频电路
3.1 非线性元件的频率变换作用
3.2 调幅波及其解调电路
3.2.1 调幅原理
3.2.2 低电平调幅电路的工作原理
3.2.3 调幅波的解调——检波器的工作原理
3.3 调角波及其解调
3.3.1 调角波的基本特性
3.3.2 调频制与调相制的比较
3.3.3 调频电路的工作原理
3.3.4 调频波的解调——鉴频器的工作原理
3.3.5 调相波的解调——鉴相器的工作原理
3.4 变频
3.4.1 概述
3.4.2 晶体管变频电路
3.4.3 乘积型混频器
3.4.4 混频器的干扰
3.4.5 二极管环形混频器
小结
习题
第4章 反馈控制电路
附录A 电子电路中的噪声
附录B 模拟乘法器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注意到这本书在处理不同通信体制的演进时,展现出了一种宏大的历史观。它没有孤立地讲解某个技术点,而是将各个知识模块放置在一个不断发展的通信技术谱系中进行考察。比如,在讲解数字调制技术时,它不仅详细分析了QPSK、16QAM的星座图和误码率性能,还巧妙地引出了OFDM(正交频分复用)的概念作为对信道衰落的有效应对策略。这种“承上启下”的叙事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技术的迭代逻辑:当前的技术瓶颈是什么?后来的技术又是如何针对性地解决了这些瓶颈的?这对于渴望了解5G、6G等前沿技术底层逻辑的读者来说,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理论基石。它帮助我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而不是零散的知识碎片。阅读它,感觉自己是在沿着信息通信领域的发展轨迹进行一次系统的、有深度的回溯与前瞻。
评分说实话,第一次接触这套教材时,我有点被它详尽的数学推导给“震慑”住了。它可不是那种只提供结论的轻量级读物。在关键的性能分析部分,比如噪声分析和互调失真(IMD)的处理,这本书毫不含糊地展现了扎实的理论功底。它将傅里叶分析、随机过程理论巧妙地融入到通信系统的建模中,让你清楚地看到,那些看起来抽象的频谱图和眼图,背后是如何由严谨的数学规律支撑起来的。我尤其欣赏它在阐述非线性效应时所采用的对比方式——先是理想情况下的完美响应,紧接着是加入实际非线性的复杂情况,通过对比,让读者深刻理解为什么在实际系统中,线性度会成为一个如此昂贵的设计指标。这种由浅入深、步步为营的推导过程,虽然需要静下心来仔细研读,但一旦攻克一处难关,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其他泛泛而谈的资料无法给予的。它要求你动脑,但回报也是巨大的,它塑造的不是一个懂得“调用公式”的人,而是一个懂得“推导出公式”的思考者。
评分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这本书在概念的清晰度和术语的统一性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在复杂的电路分析中,常常出现符号定义不一致导致的阅读障碍,但在这本教材中,作者似乎有一套严格的内审机制,保证了从第一章到最后一章,所有变量、函数和指标的含义始终保持一致。特别是对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比如“信噪比(SNR)”和“载波噪声比(CNR)”的严格区分和应用场景的明确界定,极大地减少了误解。此外,书中的插图和图表设计也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线条干净利落,标注清晰,很多复杂的波形图和眼图都经过精心优化,一眼就能抓住重点。对于需要频繁查阅和引用的读者来说,这种严谨和规范,是衡量一本优秀工具书的关键标准。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规范的、可信赖的参考框架。
评分这本书的实战导向性,是我在众多教材中最欣赏的一点。很多教材在讲完原理后就戛然而止,留下读者在面对实际硬件时一头雾水。但这本书似乎把目光一直锁定在“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可用的系统”上。举例来说,在介绍射频(RF)前端设计时,它花费了大量篇幅来讨论阻抗匹配网络(Impedance Matching)在实际电路板布局中的实现技巧,比如如何处理过孔(Vias)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史密斯圆图进行非理想元件的调谐。更让人惊喜的是,书中穿插了大量基于特定EDA工具的仿真案例分析,虽然没有直接给出软件操作步骤,但通过展示仿真结果图和设计参数的权衡过程,明确地指引了工程思维的方向。它教导我们,电子电路的设计永远是在性能、功耗和成本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的艺术,而不是追求单项指标的极致。这种对工程实际的深刻洞察,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习工具书,更像是一份老牌工程师的经验传承手册。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古典与现代交织的韵味,深邃的蓝色背景上点缀着仿若电路板纹理的金色线条,立刻就能让人感受到它试图搭建的桥梁——连接基础理论与未来前沿。我初次翻开它时,那种厚重感和纸张的质地就传递出一种“干货满满”的信号,让人对即将展开的知识探索充满期待。特别是它的章节编排,从最基础的半导体物理特性讲起,循序渐进地过渡到放大电路、振荡电路,再到复杂的调制解调技术,这种逻辑上的层层递进,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没有急于抛出那些晦涩难懂的数学公式,而是先用直观的物理图像和工程实例来解释“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这极大地降低了入门的门槛。我记得在讲解滤波器设计时,作者没有停留在理想化的L/C模型,而是深入探讨了实际元件的寄生效应和噪声抑制,这一点,体现了编写者深厚的工程实践经验,远非市面上那些只停留在教科书定义上的参考书可比。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耐心地坐在你身边,为你拆解一个又一个复杂系统的内部奥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