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界丛书:续编(全55册) 9787553806662

走向世界丛书:续编(全55册) 978755380666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谢清高,康有为,黄遵宪,张元济等著 钟叔河 著
图书标签:
  • 走向世界
  • 文化
  • 历史
  • 地理
  • 科普
  • 儿童
  • 青少年
  • 读物
  • 百科
  • 知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岳麓书社
ISBN:9787553806662
商品编码:29752594998
包装:盒装
出版时间:2016-12-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走向世界丛书:续编(全55册) 作者 谢清高,康有为,黄遵宪,张元济等著 钟叔河
定价 2300.00元 出版社 岳麓书社
ISBN 9787553806662 出版日期 2016-12-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盒装
开本 32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岳麓书社在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走向世界丛书》是我国图书出版业在改革开放之后的丰碑之一。《走向世界丛书》记录了十九世纪中国人开始走向世界的早期的脚印,兼具文史趣味和学术价值,选题独特、视角新颖,一经推出,便赢得了当时包括钱钟书、李一氓等专家学者在内的学术界、思想界和文化界人士的高度赞誉,也给了当时刚刚打开国门、开始改革开放的中国一个崭新的视角和历史的借鉴,可谓开辟了出版新气象,至今在出版界仍有重大影响。

《走向世界丛书》原计划出100种,后由于种种原因只出版了35种,尚有65种900余万字未出版。为完成出版使命,经过长期的筹备和酝酿,岳麓书社推出了《走向世界丛书》(续编),并成功地纳入了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获得过出版基金项目资助。《走向世界丛书》(续编)抢救性地挖掘和整理了*辑遗留下的未及付梓的宝贵书稿,并延续了*辑的整理模式,广搜清末以来前人的出国记述,包括游记、日记、考察报告等等,通过游历之人的独特视角,把我们民族从封闭社会走向现代世界的历史,作了一番纵横观察,对研究“西学东渐”,研究中国怎样从封闭走向世界是十分有益的。《走向世界丛书》(续编)继承和发扬了*辑的个性和特色,与*辑形成合璧之作。

《走向世界丛书》这100种精心编辑整理的作品,既是百多年前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碰撞而生的历史火花,还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这些作品中对当时世界的描述和评价,对中外文化的比较和批判,无论是从学术、思想、文化等方面来看,还是从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流来看,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和研究价值。


   作者简介
张德彝、康有为、黄遵宪等作者,大部分是晚清1840年之后,前往欧美、日本或出使、或游历、或肩负特殊使命的官绅。校点者钟叔河等,均为学有所长的专家学者,负责各品种的整理标点。

   目录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世界文明史纲:思想的洪流与文明的变迁》 第一卷:文明的曙光与古代世界的轴心 本书的开篇,我们将目光投向人类文明的遥远起源。从非洲古猿的足迹,到旧石器时代早期工具的诞生,再到新石器时代农业的革命性发展,我们追溯人类从蒙昧走向智慧的漫长历程。在新月沃地,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畔,苏美尔文明孕育出最早的文字、法律和城市,标志着文明形态的初步确立。古埃及文明,在尼罗河的滋养下,以其宏伟的金字塔、精湛的艺术和神秘的宗教,展现了早期国家组织的壮丽。 与此同时,在遥远的东方,黄河流域孕育了中华文明的摇篮。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夏、商、周三代的建立,我们见证了早期政治制度、哲学思想以及青铜文明的辉煌。在雅利安人迁徙的背景下,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开始萌芽,佛教和印度教的种子在此悄然埋下,为未来的精神世界奠定基础。 进入古典时代,爱琴海的阳光照耀着古希腊文明的璀璨。从迈锡尼文明的衰落,到城邦政治的兴起,雅典的民主制度、斯巴达的军事传统,塑造了西方政治思想的雏形。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人的思想,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理性与逻辑的道路,影响深远。奥林匹克运动会,不仅是体育的盛会,更是城邦间交流与合作的象征。 在地中海的另一端,古罗马帝国以其强大的军事实力、严密的法律体系和精湛的工程技术,征服了广阔的疆域,将地中海变成“我们的海洋”。罗马共和国的崛起与衰落,凯撒的野心与改革,奥古斯都建立的元首制,以及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共同构成了罗马文明的传奇。基督教的诞生与传播,最初在罗马帝国的夹缝中求生存,却最终成为改变世界格局的力量。 在东方,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空前活跃。儒家的仁爱与礼制、道家的顺应自然、墨家的兼爱与非攻、法家的法治与集权,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基石,深刻影响着东亚文明的走向。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修筑长城,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格局。汉朝则开创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张衡的地动仪、蔡伦的造纸术,展现了中国古代科技的领先地位。 第二卷:帝国兴衰与文明的碰撞与融合 古典时代落幕,历史的舞台进入了一个更加动荡与变革的时期。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欧洲进入了漫长的中世纪。封建制度的建立,教会权力的膨胀,以及日耳曼民族的迁徙与融合,塑造了欧洲新的社会结构。查理曼帝国一度试图重现罗马荣光,但最终分崩离析,为欧洲多国并立埋下了伏笔。 在中世纪的黑暗中,拜占庭帝国继续传承着罗马的衣钵,其宗教、法律和艺术对东欧斯拉夫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奥斯曼帝国的崛起,最终导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标志着拜占庭文明的终结,也开启了新的地缘政治格局。 伊斯兰世界的兴起,是本书浓墨重彩的一笔。从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到四大哈里发时期的扩张,伊斯兰教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开来。在阿拔斯王朝的黄金时代,巴格达成为世界学术中心,穆斯林学者在天文学、数学、医学、哲学等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并保存了大量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对后世欧洲文艺复兴产生了重要启迪。 东亚,中国在隋唐时期迎来了又一个盛世。大运河的开凿,科举制度的完善,对外开放与文化交流,使得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荣、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之一。佛教的传播与本土化,诗歌、绘画、音乐的繁荣,都达到了新的高峰。宋朝则在经济、科技和文化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的广泛应用,经济的繁荣,以及理学思想的兴起,展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深邃与活力。 与此同时,在美洲,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等古老文明,在各自的土地上发展出独特的社会组织、宗教信仰和艺术成就,展现了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另一面。 第三卷:全球扩张与现代世界的萌芽 随着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到来,世界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球化进程。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打破了地域的隔阂,将原本分散的世界联系在一起。欧洲列强的海外扩张,带来了殖民主义的阴影,但也客观上促进了全球贸易和信息交流。 文艺复兴的浪潮席卷欧洲,对古典艺术、文学和科学的重新发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挑战了教会的权威。人文主义的兴起,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为近代的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宗教改革的烽火,在马丁·路德的号召下,打破了天主教会的垄断地位,催生了新教的兴起,深刻改变了欧洲的宗教格局和政治版图。三十年战争的残酷,最终确立了主权国家的概念,为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科学革命的黎明,哥白尼的日心说,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伽利略的望远镜观测,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推向了新的高度。实验、观测和数学成为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为后来的工业革命提供了科学支撑。 启蒙运动的星光,汇聚了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等思想巨匠。他们宣扬理性、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观念,批判专制主义和宗教愚昧,为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政治形态和价值观念。 第四卷:工业革命与世界格局的重塑 工业革命的号角吹响,蒸汽机的轰鸣,纺织机的飞转,标志着人类生产力水平的飞跃。从英国的曼彻斯特到全球的各个角落,工厂林立,城市扩张,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带来了新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 18世纪的北美,独立战争的硝烟燃起,美利坚合众国诞生,其共和政体和宪法成为新的政治典范。19世纪的法国,拿破仑的崛起与覆灭,重塑了欧洲的政治版图,法兰西第一帝国和后来的复辟王朝,见证了一个国家的动荡与重生。 德国的统一,意大利的崛起,标志着欧洲民族国家建设进入新的阶段。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作为“世界工厂”,其工业力量和殖民统治遍及全球,但也埋下了世界大战的隐患。 在亚洲,中国经历了晚清的屈辱与抗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试图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寻求出路。日本则通过明治维新,迅速崛起,成为亚洲强国,改变了东亚的力量平衡。 第五卷:战争、变革与二十一世纪的挑战 20世纪的钟声敲响,世界迎来了两次空前惨烈的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矛盾的激化,导致了全球性的冲突,旧的欧洲秩序被打破,新的国际格局正在形成。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催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世界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经济大萧条的阴霾笼罩全球,法西斯主义的抬头,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二战的残酷与毁灭,是对人类文明的严峻考验,但同时,也催生了国际合作的新形式,联合国的成立,旨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冷战的对峙,美苏两大阵营的角逐,将世界分裂为两大阵营,核武器的阴影笼罩全球。与此同时,民族解放运动在亚非拉地区蓬勃兴起,一大批新兴国家诞生,改变了世界政治版图。 20世纪末,冷战结束,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全球化进程加速,科技革命日新月异,互联网的普及,信息交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中国经济的腾飞,成为21世纪世界格局的重要变量。 然而,新的挑战也接踵而至:气候变化、恐怖主义、贫富差距、地区冲突、传染病等,都考验着人类共同应对危机的能力。本书的结尾,我们将展望人类文明的未来,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人类如何携手前行,构建一个更加和平、繁荣、可持续的未来。 本书力求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梳理人类文明从起源到当代的演进脉络,探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碰撞与融合,以及思想、科技、政治、经济等因素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我们不仅关注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更注重挖掘隐藏在历史深处的思想力量和文化基因,以期帮助读者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并对人类的未来有所启迪。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光是名字就带着一股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和知识的浩瀚,让人一翻开就觉得要进行一场漫长的、有深度的探索。我记得当时拿到这套书的时候,那种油墨的香气,加上封面那种略带复古的设计,就让人忍不住想一头扎进去。它不像现在很多快餐式的读物,读完就忘了,这套书更像是一份需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珍贵文物。它涉及的领域非常广,从古代的哲思到近现代的社会变迁,简直就是一部浓缩的世界文明史。我尤其喜欢它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作者仿佛是坐在你身边,用一种非常亲切又充满智慧的口吻,为你解读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宏大命题。读完其中的某几册,你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过去积累的很多零散的知识点,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将它们串联起来的骨架。对于那种真正渴望深入了解世界脉络的读者来说,这套书简直就是一座宝库,值得反复咀嚼,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

评分

我得承认,阅读这套书需要投入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它不是那种可以让你在通勤路上随便翻翻的书籍。它更像是需要一个固定的、安静的阅读空间,让你能完全沉浸其中,与书中的世界进行深度交流。我通常会把它放在床头,每晚睡前读上两章,那感觉就像是进行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其中几卷关于不同文明冲突与融合的论述,简直是神来之笔,它没有简单地进行褒贬,而是力求展现历史进程中复杂的人性挣扎和文化必然性。这种客观而又饱含同理心的叙事视角,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我发现自己对当下发生的一些国际事件的理解,都潜移默化地受到了这套书的影响,变得更加全面和审慎。它让你明白,任何表面的现象背后,都隐藏着深刻的历史积淀和错综复杂的内在联系,这种洞察力,是看新闻报道远远无法给予的。

评分

坦率地说,要一次性啃完55册,对任何人的阅读习惯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但我更倾向于将这套书视为一个“参考系”,在阅读其他任何相关书籍或文章时,我都会不自觉地回来翻阅它对应的章节,去核对观点,或者寻求更深层次的背景支撑。它就像是一部百科全书,但又远比一般的百科全书更具思想性和启发性。它的排版和装帧也体现出对读者的尊重,字体大小适中,纸张质感上乘,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对于那些追求知识深度和广度的读者群体,我真心推荐你们将这套书纳入自己的终身书单。它不仅仅是一套读物,更像是一个长期的学习伙伴,陪伴你持续不断地探索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并且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塑造你自己的世界观。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历史爱好者,我手里攒了不少关于世界史的入门读物,但大多只能蜻蜓点水地介绍一些皮毛概念。这套书真正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细节”的把握和挖掘能力。比如,在论述某个关键的历史转折点时,它会细致到描述当时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思想风貌,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帝王将相的层面。这种微观视角的引入,使得宏大的历史叙事立刻变得立体而鲜活起来。我记得有一册专门讲近代科学革命的章节,作者没有用那种歌颂性的语言,而是深入分析了当时教会与科学界之间的微妙博弈,以及技术突破如何反作用于社会结构。读起来让人既感到振奋,又深思其背后的复杂张力。这套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将那些看似遥远的过去,拉回到我们眼前,让你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呼吸。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开始翻阅这套书,毕竟“全55册”这个数量听起来就让人有点望而却步,担心里面会有大量空洞的填充内容,或者观点陈旧。但很快我就发现,我的担忧是多余的。这套书的编纂者显然下了大功夫去梳理和整合那些跨越不同文化和时期的思想精髓。它的行文逻辑严密到令人称奇,即便是探讨最晦涩的哲学或最复杂的政治经济理论,也能被拆解得条理分明,生怕读者跟不上节奏。我特别欣赏它在引证方面的严谨性,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经典论述被巧妙地穿插其中,让文字不再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更像是一场有血有肉的对话。对于那些想建立自己知识体系的年轻人来说,这套丛书提供的框架是无价的。它教会你的不只是“知道什么”,更重要的是“如何思考”和“如何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这种思维模式的训练,比单纯记忆知识点要重要得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