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的茉莉花——中国的外来植物 花卉

远方的茉莉花——中国的外来植物 花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晓蓓 著
图书标签:
  • 植物学
  • 花卉
  • 外来植物
  • 园艺
  • 中国植物
  • 科普
  • 自然
  • 生物
  • 茉莉花
  • 植物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林阁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ISBN:9787553507033
商品编码:29752897272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远方的茉莉花——中国的外来植物 花卉

定价:38.00元

作者:晓蓓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55350703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远方的茉莉花——中国的外来植物?花卉》属于“中国的外来植物”系列彩色丛书。旨在介绍中国引进的各种外来植物的文化涵义,以文化科普教育为特色,文图并茂,生动有趣。

内容提要


《远方的茉莉花——中国的外来植物?花卉》一书重点介绍了50种不同历史时期引进中国的常见外来花卉,探究它们传入中国的经过、花名的由来、被中国人接受并喜爱的过程,还着重研究了外来花卉在中国获得的文化涵义。这些外来花卉加入到中国的大花园里,体现了中外交流史上的成果,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的需求。比如茉莉花,原产自印度,如今却已在许多正式外交场合成为中国象征。本书具有丰富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生动地记述了中外交流史上,外来植物传入中国并被一步步接受并*终扎根的历史。

目录


001 序
001 波斯菊
004 除虫菊
006 雏菊
009 春
014 大花紫薇
017 大丽花
020 风铃草
023 风信子
026 凤仙花
029 鹤望兰
032 红花石蒜
035 花毛茛
038 火鹤花
042 鸡蛋花
046 鸡冠花
049 夹竹桃
052 金盏花
055 君子兰
058 康乃馨
061 马蹄莲
064 曼陀罗
067 茉莉花
070 木棉花
073 南非万寿菊
076 欧洲锦葵
078 欧洲报春
082 欧洲绣球
085 三色堇
088 矢车菊
091 水仙花
094 睡莲
097 素馨花
100 昙花
103 唐菖蒲
106 午时花
109 勿忘我
112 仙客来
116 向日葵
120 蟹爪兰
122 雁来红
125 洋桔梗
129 洋兰
136 一品红
139 罂粟花
143 虞美人
146 郁金香
150 鸢尾花
153 紫罗兰
157 紫苜蓿

作者介绍


晓蓓,女,生于上海,旅游文学专业,从事编辑出版职业,主编有《中华探名典》《中国细节》《日本细节》等图书。

文摘


序言



远方的茉莉花——中国的外来植物 花卉 引言: 这是一部深入探索中国园艺史与植物文化变迁的著作。本书聚焦于那些并非原产于中国的花卉种类,它们如何跨越山海,抵达这片古老的土地,并逐渐融入中国人的审美情趣、生活习俗乃至哲学思考之中。我们所熟知的许多“中国名花”,如月季、牡丹、菊花等,其历史演变中都交织着外来物种的引入与本土化的漫长过程。本书将这些外来花卉的迁徙轨迹视为一部微观的全球交流史,细致描绘了植物贸易、园艺技术革新以及文化交流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第一部分:远渡重洋的使者——植物的地理起源与早期引入 本部分追溯了中国历史上最早一批外来花卉的来源地与引入路径。我们首先探讨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商贾和思想的通道,更是植物基因交流的生命走廊。 中亚的馈赠与丝路上的香气: 重点分析了来自中亚和西亚的物种,例如郁金香(Tulipa)的早期传说与传播,以及鸢尾(Iris)属植物在唐宋时期通过陆路传入中国并被赋予的新文化内涵。这些植物的引入往往伴随着宗教传播或贵族阶层的审美追求。我们详细考察了早期文献中对这些异域花卉的记载,辨析了早期名称与现代物种的对应关系,揭示了早期园艺家们对“异花”的陌生与好奇。 海上的新世界: 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明清时期,来自东南亚、印度次大陆乃至更远地区的物种开始通过海路大量涌入。本节深入研究了早期引进的热带与亚热带花卉,如某些品种的兰科植物和香料植物的观赏用途的演变。特别是对引种过程中的技术挑战,例如如何在中国南北不同气候带成功培育这些外来物种,进行了细致的梳理。 欧洲园艺的早期影响: 尽管大规模的系统性引种发生在近代,但早期传教士和商人带回的少数具有高度观赏价值的物种,如某些早期的月季变种,已在中国园林中悄然安家。本节分析了这些早期“欧洲元素”如何在保守的中国传统园林体系中找到立足点,以及它们最初是如何被中国园艺师所“解构”和“重塑”的。 第二部分:本土化的炼金术——外来花卉的文化嬗变 引种成功仅仅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将外来物种融入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园林哲学之中。本部分着重探讨了外来花卉在中国文化语境下的“身份重塑”。 从“奇物”到“寻常”:以月季为例的个案研究: 月季(Rosa chinensis,尽管名称带有“中国”,但其现代园艺品种的形成与欧洲的杂交密切相关)是中国园艺史上最成功的“外来者”之一。本书将详细剖析月季从明末清初进入中国,到清代中后期成为园林“新宠”的全过程。我们对比了中国传统的蔷薇属植物与引入的月季在形态学、花期和文化象征上的差异与融合。月季如何被赋予新的诗词意象、绘画主题,以及它如何挑战甚至补充了传统花卉(如梅、兰、竹、菊)的象征体系。 名称的艺术:汉化与命名学的困境: 外来花卉的命名往往是文化碰撞的缩影。本节探讨了古代园艺家如何利用汉字固有的表意功能,为新物种创造富有诗意或描述性的中文名称。从直译到意译,再到完全基于形态的命名,这一过程反映了中国文化对“他者”的接纳与认知方式。例如,某些异域球根花卉的名称演变,揭示了当时人们对其生物学特性的理解程度。 园林语境的重构: 外来花卉对中国传统园林空间布局和造景手法的影响是微妙而深刻的。本书分析了外来花卉如何被引入书斋、厅堂,或用于新的池塘造景中。它们如何改变了传统上基于“四时之景”的季节序列感,引入了新的色彩和气味维度。 第三部分:近代冲击与全球视野下的交融 进入近代,随着西方植物学体系的全面引入和现代园艺技术的推广,外来花卉的传播进入了一个加速和系统化的阶段。 植物学与园艺学的近代碰撞: 探讨了西方植物分类学(林奈系统)传入中国后,对传统草本分类体系的冲击。现代植物园的建立、植物标本馆的兴起,都极大地促进了对外来花卉的系统性认知和引种工作。本节将梳理近代著名的植物采集者和引种家(无论是中方还是外方人士)的工作,以及他们如何借助新的交通工具,将成百上千的物种引回中国。 从“观赏”到“经济”:外来花卉的实用价值扩展: 近代许多外来花卉被引入,不仅仅是为了美化环境,更是基于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如食用、药用或工业原料。本书将考察几种具有代表性的、从纯粹观赏向经济作物转化的外来花卉,及其对相关产业发展的影响。 当代审美与全球化趋势: 展望现代社会,随着全球贸易的便利化,种类繁多的外来花卉(如郁金香的商业化种植、大规模的切花市场等)已经成为中国城市景观和日常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讨论了这种深度融合如何影响了当代中国人的花卉偏好,以及年轻一代如何重新审视并接纳这些“他者”的花卉遗产。 结论: 《远方的茉莉花——中国的外来植物花卉》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将中国园艺史置于全球植物交流的大背景下考察。它揭示了,中国园艺的丰富性与生命力,恰恰在于其强大的吸收、转化和本土化能力。这些来自远方的花卉,历经风雨,最终在中国大地上开出了独属于中国的绚烂篇章。它们的故事,是关于适应、融合与创新的宏大叙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拿到《远方的茉莉花——中国的外来植物 花卉》这本书时,第一感觉就是它的封面设计极具巧思,那含苞待放的茉莉花,在朦胧的光影下显得格外动人,仿佛真的能嗅到那缕缕幽香。这本书的内容,我个人认为,更侧重于探讨外来植物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并在此过程中与本土植物、与中国文化产生怎样的互动。比如,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那些“入侵性”较强,但同时也因其独特的美丽而被广泛栽培的植物?它们在最初引进时,是以何种目的被引入的?是作为观赏植物,还是出于经济价值的考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又对中国的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哪些不可逆转的影响?我特别好奇的是,书中是否会涉及到一些经典的案例,比如某种曾经炙手可热的外来花卉,为何最终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或者又因为其强大的适应性和繁殖能力,反而成了“野草”一般的存在?这本书或许能够解答我的一些疑惑:为什么有些外来植物能轻易地在中国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环境,而有些却不然?这背后是否涉及到气候、土壤,甚至是人文因素的共同作用?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让我们从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植物的传播和适应,以及人类活动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评分

拿到《远方的茉莉花——中国的外来植物 花卉》这本书,我并没有立刻翻开它,而是把它放在书架上,静静地观察着。我脑海中设想了这本书可能会探讨的几个方面:首先,它应该会细致地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外来花卉,比如郁金香、风信子、百合等等,详细描述它们的形态特征、原产地以及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但我更关注的是,这些花卉是如何被带入中国的?是传教士的福音书页里夹带着的种子,还是探险家在大航海时代带回的奇珍异草?又或是近现代的园艺交流?我希望书中能有生动有趣的记载,讲述这些植物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一些小故事,比如它们在中国民间是如何被接受和喜爱,又或者在一些文人墨客的笔下,它们留下了怎样的诗篇。另外,我也希望这本书能触及外来植物对中国本土植物的潜在影响,或许会涉及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些话题,但又不至于过于学术化,而是用一种更易于读者理解的方式来呈现。这本书的书名《远方的茉莉花》本身就带着一种诗意,所以我期待书中能够将植物学知识与文化、历史、甚至是一些感性的体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读起来既有知识的收获,又不乏人文的温暖。

评分

我非常喜欢《远方的茉莉花——中国的外来植物 花卉》这个书名,它有一种特别的东方韵味,又带有一丝异域的风情。这本书在我眼中,应该不仅仅是一本植物图鉴,而更像是一部关于“植物迁徙史”的读物,通过花卉的视角,来展现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和融合。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挖掘那些“走出去”又“引进来”的花卉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比如,某些西方传进来的花卉,在中国是如何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又如何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又或者,一些在中国本土非常普及的花卉,它们是如何影响了中国园林的设计,甚至在文学、绘画作品中留下了痕迹?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与“茉莉花”本身相关的,但又并非中国本土的品种,它们的到来又给中国的“茉莉情结”增添了怎样的层次?这本书或许能够带领我们重新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风景,发现它们背后隐藏的跨文化交流的故事。我希望这本书的叙述风格能够别致而富有吸引力,能够让读者在轻松阅读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体会到植物作为文化载体的独特魅力。

评分

这本《远方的茉莉花——中国的外来植物 花卉》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我一直对植物的世界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从遥远国度漂洋过海来到我们土地上的生灵。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内心就被深深吸引了。茉莉,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淡淡的清香和悠远的记忆,而“远方”又为它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我尤其期待书中能讲述那些我们熟悉的,却又不太了解其“身世”的花卉,比如那些在庭院里随处可见的玫瑰、郁金香,它们究竟是如何跨越山海,在中国扎根的?它们又给中国的园林艺术和文化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我脑海中浮现出许多画面: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商旅们背着装满花种的包裹,小心翼翼地前行;又或是近代以来,随着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各种色彩斑斓的花卉涌入中国,点缀了城市的公园,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饱学多识的植物学家,又像一位深情的故事讲述者,带领我们走进这些“远方来客”的生命历程,了解它们的故事,感受它们的美丽,并思考它们在中国生态环境和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植物的书,更是一部关于跨越地域、跨越时空的生命迁徙史,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和人文的温度。

评分

《远方的茉莉花——中国的外来植物 花卉》这本书的标题,让我首先联想到的是那种悠远而又清雅的意境。我猜测这本书的内容,会从一个比较宏观的视角,探讨外来植物对中国社会、文化和生态所带来的多方面影响。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有趣的案例,比如,那些曾经被视为“舶来品”的花卉,是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并最终成为大众喜爱的园林植物或切花品种的?它们的引进过程是否伴随着一些有趣的故事,比如,是因为某个历史事件,还是某个重要人物的推动?我也好奇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在特定历史时期,外来花卉的引入是如何反映当时的社会思潮和审美取向的?另外,这本书的书名中的“茉莉花”作为一种象征,是否暗示了本书会重点关注那些具有代表性,并且在中国有着深厚文化渊源的外来花卉?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更加立体和多元的视角,让我们看到外来植物不仅仅是“物种”的引入,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的传播,它们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记。这本书应该能引发读者对于“本地”与“外来”之间界限的思考,以及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文化传承的关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