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寻找中国美古建筑
定价:49.8元
作者:《亲历者》编辑部著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113203580
字数:32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解剖式赏析云南地区保存完好、文物价值高、欣赏价值高的传统建筑:
◎100+座云南建筑巨作详细剖析。
◎31个云南经典古镇、古村、古街、名山。
◎300+幅精美的建筑全景、建筑细节照片。
◎30+幅精细建筑透视手绘图、建筑群俯瞰图。
◎拉线图解式赏析老祖宗传给后人的建筑瑰宝。
◎专题介绍建筑摄影技巧、中国传统建筑发展脉络。
◎直观的云南古建筑分布图、云南建筑历史大事记。
◎交通、门票、住宿、美食、周边景点等实用旅游资讯。
没有术语,只有艺术,只有建筑的故事……
内容提要
《寻找中国美古建筑 云南》是一本介绍云南古建筑的旅游图文书。本书从云南保存完好的民居、古城、寺庙中,遴选出喜洲白族民居、建水古城、金殿、崇圣寺三塔等30余所古建筑(群),用图解的方式,介绍这些建筑的艺术特征、风格和结构。书中收录有大量精美的建筑手绘图,直观地展现建筑布局及建筑内部结构,让读者更加容易领会古建筑精妙所在。
目录
作者介绍
《亲历者》编辑部是一个由多位有丰富旅行经验、长期编写旅游类图书的专职作者,以及一批热爱行走、热爱文字的撰稿人组成的专业编写团队,曾编写过“Follow Me系列”“Let's Go系列”等一批深受读者好评的旅游类书籍。
文摘
序言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在岁月滚滚的车轮下,它岿然不动。
建筑是流淌的文化,在亘古红尘的风云里,它傲然挺立。
建筑是恒久的艺术,在历史烟云的流转中,它风采永驻。
建筑是我们穿越时光的一条隐秘捷径,带领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了解文化。
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疆,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该地区古建筑表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白族、纳西族、哈尼族等多民族的民居和汉族民居巧妙结合,形成了一颗印、三坊一照壁、土掌房等经典云南民居样式,还有南诏王朝的古城、汉传佛教寺庙圆通寺、藏传佛教寺庙松赞林寺、南传佛教建筑曼飞龙笋塔等多样性古建筑,都是云南建筑的作为中国古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的特色。
本书是专为热爱古建筑的“驴友”量身打造的一本旅游指南,书中选取了云南三十几个经典的古建筑(群),包括喜洲白族民居、宝山石头城、建水古城、松赞林寺、崇圣寺三塔等,通过通俗的文字、优美的图片,以拉线的方式,细致剖析这些古建筑的建筑艺术和文化底蕴,读者体验一场奇妙而又深刻的建筑之旅。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历史文化的爱好者,我深知优秀书籍的难能可贵,而这本书在资料的严谨性与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书中引用的史料和考古发现都经过了细致的核对,对于一些有争议的学术观点,作者也采取了审慎的态度,提供了多方位的论证,展现了极高的学术素养。更难得的是,这些严谨的内容被包装在极其流畅且富有感染力的文字之下,完全没有学术著作那种令人望而生畏的疏离感。它让我确信,真正的专业知识,是可以用最优雅、最易懂的方式来传达的。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普及了知识,更在于它树立了一个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制作典范,让人对未来同类出版物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带着岁月沉淀感的封面材质,摸上去就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仿佛轻轻一触碰,就能穿越回那个古老的时代。内页的纸张质地也十分考究,印刷出来的图片清晰锐利,色彩的还原度极高,即便是细节之处的木雕纹理、砖石的斑驳痕迹,都能被纤毫毕现地捕捉下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版式编排上的用心,图文比例拿捏得恰到好处,既有让人驻足细品的精美大图,也有穿插其中的、用来解释复杂结构或历史背景的文字段落。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那种翻阅珍贵古籍的仪式感,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年代,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建筑的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收藏价值和阅读体验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让人忍不住想把它摆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时不时拿出来翻阅把玩一番。
评分读完这本书,心中涌起一种强烈的冲动,恨不得立刻背起行囊,踏上寻访之路。作者的文字具有强大的“行动召唤力”,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和视觉的唤醒。书中的每一处描述,都像是精准的导航,清晰地指引着我如何去“看”一座古建筑——不再是走马观花地欣赏表面的华丽,而是去探究那些深埋在梁柱之间的智慧,去感受那些经过千年风雨洗礼依然挺立的精神力量。它让我对“本土美学”的理解从模糊的概念,变成了具体可感的实体,那种源自土地、根植于血脉的文化认同感,被这本书彻底激活了。这是一部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的杰出作品,读完之后,看世界的眼光都变得不一样了。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采用那种生硬的学术论文式梳理,而是采取了一种近乎“游记”的口吻,带着读者漫步在神州大地上,去亲身体验那些古老构造的呼吸与生命力。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遣词造句之间充满了画面感和情感张力,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乏味。比如描述某一处宋代木构建筑时,笔触细腻入微,仿佛能让人闻到那股经年不散的檀木香气,感受到阳光穿过藻井投下的光影斑驳。他不仅仅在描述“是什么”,更在探讨“为什么会是这样”,深入挖掘了不同地域、不同历史阶段的工匠精神和文化内核,将建筑与其背后的哲学思想、生活方式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得每一座建筑都成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故事载体。这种娓娓道来的讲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普通读者理解专业知识的门槛,让人在不自觉中领略了中国传统营造学的博大精深。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感到非常惊喜,它跳脱了传统的地域划分或朝代顺序,而是围绕着一些更具象征意义的主题脉络展开,比如“天人合一的院落布局”、“刚柔并济的斗拱艺术”、“水与城的哲学镜像”等等。这种主题式的切入点,使得原本分散在不同地域的建筑元素,被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宏大而有机的整体知识体系。通过对比不同地区对同一主题的演绎,比如江南园林与北方王府在空间处理上的差异,读者可以清晰地洞察到中国文化内部那种多样性中的统一性。这种构建知识体系的方式,远比单纯的罗列案例要高明得多,它教会了我们如何用一套系统的思维框架去观察和分析中国古代的物质文明,让人茅塞顿开,感觉思维的层次都被提升了一个维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