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的创作与研究的实绩与问题并存。本论坛文集就一系列相关问题,比如批评的标准、形式问题、创作与时代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有效的探讨,将问题提到更为精微的层次。同时,本书还完整收入了参展作品,就令读者能够更好地把握、理解与会者的观点,并为创作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标准,实为近来难得的学术研讨文集。
2006兰亭论坛发言实录
4月16日上午讨论会
4月16日下午讨论会
4月16日下午讨论会(展厅)
4月17日上午讨论会
4月17日下午讨论会
附一:关于书法创作与书法批评的对话 魏翰邦
附二:致魏翰邦 邱振中
2006兰亭论坛代表作品选
附录
关于“2006兰亭论坛” 邱振中
邱振中访谈录 李辛平
后记 邱振中
兰亭论坛宣言
中国书法具有五千年以上的历史。丰富的人文内涵、典型的意义生成机制、精微而变化无穷的图像系统,都通过文字的日常使用而对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书法持续的、不断深入的关注,使我们能够提出许多前所未知的关于中国文化的命题。对书法的现代阐释,将成为中国文化研究中新的、充满生机的论域。
作为当代艺术的中国书法,它正朝以下三个不同的方向发展:传统风格书法创作在杰作林立的书法史中,艰难地寻找自己深入的道路;现代风格书法创作努力扩展含义的深度与题材的丰富性,寻求原创性的起点;同时,书法中观念和图形的积存,已成为当代艺术创作中一份无可替代的资源,据此而创作的作品,成为当代艺术的收获。这是三个文化意义、所要求的才能构成各不相同的方向,但它们都发端于中国书法的伟大传统。
“兰亭论坛”致力于当代学术背景中对书法的重新认识,确立中国书法在当代文化、当代艺术中的位置。
“兰亭论坛”集合所有关心中国书法的力量,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使传统变成生活中切、生动、有力的存在,使书法在当代文化中具有的种种可能变成现实。
2006兰亭论坛代表名录
施立刚 1978年9月生,浙江萧山人。2003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文学学士。
尚天潇 1976年11月生,浙江连云港人。200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文学学士。
黄海林 1976年6月生,广西南宁人。199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学士。
翁志飞 1973年5月生,浙江丽水人。1997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文学学士。任职于浙江师范大学
刘志鸿 1971年1月生,江苏宜兴人,2001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任职于中国标准草书学社。
林再成 1970年4月生,黑龙江木兰人。199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文学学士。任职于苏州工艺美术学院。
杨涛 1970年3月生,安徽宣城人。200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文学硕士。任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
陈海良 1968年11月生,江苏常州人。1992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级博士学位在读。
陈忠康 1968年7月生,浙江永嘉人。1991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2005级博士学位在读。
魏翰邦 1967年2月生,甘肃皋兰人。1990年毕业于兰州大学,文学学士。甘肃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汪永江 1966年4月生,黑龙江呼兰人。1989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文学学士。任职于浙江大学艺术系。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
白砥 1965年3月生,浙江绍兴人。1999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博士。任职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
萧峰 1964年2月生,江西遂川人。200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写意高研班。任职于南京军区厦门白鹭宾馆。
张羽翔 1963年生,广东开平人。1989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文学学士。任职于广西艺术学院。
胡秋萍 1962年8月生,河南开封人。任职于河南省书画院。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戴跃 1962年4月生,四川成都人。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
陈新亚 1962年1月生,湖北蕲春人。1983年毕业于湖北师范学院,任职于书法报社。
赵雁君 1961年4月生,浙江诸暨人。1985年毕业于绍兴文理学院。任职于浙江省博物馆。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朱敏 1960年10月生,江苏如皋人。1986年毕业于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乔堃龙 1956年10月生,天津人。1979年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重庆市书法家协会创作评审委员会副主任。
2006兰亭论坛发言实录
4月16日上午讨论会
沈伟:“兰亭论坛”是绍兴文理学院兰亭书法艺术学院主办的一个学术论坛,今年是届。
我宣布,首届“兰亭论坛”开幕。
邱振中:首先,我介绍一下“兰亭论坛”的构思。“兰亭论坛”是一个系列活动,今年是首届。作为次,我们讨论创作问题。因为对任何一个艺术领域来说,当代创作始终是核心的问题,所有的批评、理论都要围绕这个核心问题而展开。当然,理论有它独立的思路、独立的发展线索,这是我们另外可以说到的话题,可以单独讨论的话题。但是,创作无论如何是整个书法领域重要的问题。
这次论坛的构想起因于我和一些青年朋友的交谈。大约在半年以前,我与几位来北京举办展览的青年书法家谈到对创作的一些思考。我说大家都非常努力,当前书法创作的整体水平跟以前不可同日而语,但是我们确实遇到了一些问题,遇到了困难。我们想要提高,但是怎么提高?虽然每个人遇到的问题不同,但有一点又是相同的,就是我们都在一个有限的、熟悉的圈子里听取意见,努力奋斗。我们得到的批评、赞扬、地位、声誉,都跟这个很小的圈子有关。扩大一点说,书法界的展览,中青展也好,全国展也好,都是书法界内部的活动,都是自己论自己。所以,不管我们多么努力,有多大抱负,实际上都很难我们自身的局限性。我们都想突破自己的局限,但是方法在哪里?途径在哪里?我想每一位有抱负的作者都会思考这个问题。大家一谈就有共鸣。我建议在适当的时候,邀请十几位志同道合、关心这些问题的朋友,带着自己的作品,坦诚地讨论自己存在的问题和对方的问题,两到三天,谈完就走——一次完全私人性质的学术探讨。客观地说,这样的讨论是非常不容易作好的。我们都同朋友、同学争论过,辩论过,交谈过,但是谈话能不断深入下去的机会非常少。
事有凑巧,绍兴文理学院兰亭书法艺术学院决心作一些推动书法事业的活动,并由我来进行策划。我马上就想到我们构思过的这样一个讨论会。于是,就有了我们这样的聚会。这个活动构思的时间在半年以上,所以我们有时间来挑选代表。这花费了很大气力。因为出席论坛的人数有限,但可选择的方案却很多。我们也广泛征求了意见,有了一个这样的阵容。我们希望参与的人员能够代表我们这个时代书法创作的现状,能够在相当程度上关系书法的未来。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看到大家带来的作品后,我想,我们大体上已经做到了这一点。我问过很多代表和列席论坛的朋友,大家都觉得这样一个展览很难得,与以往所有展览都有所不同。为了让大家能放心地把自己的作品带来,我们作了这样的安排:报到时交作品,展览与论坛同时开幕,同时结束,让大家能够开完会就把作品带回去。我想,即使是全国书法展览,其中很多作品大家也都是不会交去的。
我们都参加过很多会议,它不容易真正深入问题。我们希望这次讨论能有助于提出或解决我们关心的、跟我们自身的前进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这种问题的寻求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但是换一个角度来说,大家又必然会有一些共同之处。关于这一点,有一个人的话曾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托尔斯泰说,一个作家必须深入了解各种各样的人,但是为了做到这一点,的办法是首先深入一个人,而合适的那个人就是他自己。这就是说,任何一个人身上都包含着足够丰富的关于人的基本的问题。
在这样一个希望坦诚、必须坦诚的讨论会上,我首先愿意做到这一点。我愿意说出我的意见和感受,还有我的困难、我的问题。当我真正深入自己的问题,再与别人交谈的时候,往往发现这些问题以不同的形式在别人那里也出现过。我想我们一定有很多问题可以交谈。但是,把一种私室中的谈话,非常坦率的、批评性质的谈话放到这样一个公开的场合中,我还是有一点点担心。当下的艺术界,吹捧成风,真正的批评却很难进行,书法界恐怕尤其困难。由于书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头面人物大家都非常熟悉,深入的批评会引发怎样的结果,谁也不知道。公众对书法缺乏真正的了解,应当让他们了解书法的真相。因此,关于书法的许多私下的谈论,有必要在更大的范围内展开讨论。它也许并没有什么“保密”的必要。当这种批评成为我们正常的艺术活动的一部分时,书法或许能够更好地发展。
至于这次活动的主题,我想可以归纳成两个字,就是“”:既个人的,也一个领域的创作观念、创作水平的局限。
首先是自身。我们每个人都有局限性,感觉的局限性、思维的局限性、理想的局限性。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一点,然后才是怎样做到的问题。
重要的是要有开放的心态,既要坚持自己,又要随时寻找自己的缺陷与不足。对于现代思想者,有一个基本的前提:人都有广泛的可错性。这是现代认识论中一个基本的思想。
我在思考自身的问题时,发现有这样几个关键。
,时刻想到自己的可错性,想到自己可能存在的致命的缺陷。我有很高的理想,有抱负,但是我离那个目标还非常远,所以我愿意拼命去寻找妨碍自己达到那个高度的致命的缺陷。
第二,积存一些真正深刻的感觉。准确的批评不容易做到,判断批评准确与否同样困难,而批评与批评判断的前提是主体的敏感和感觉的准确性与深刻性。接下来的问题是,准确的感觉从哪里来?我们怎么检查自己的感觉?社会是一种常见的感觉和观念的来源,但是社会没有独立、准确、深刻的判断能力,只有各种各样的风在社会上刮。它是不能作为依凭的。然而,什么可以作为依凭呢?我们必须依靠他人的帮助——我指的主要的不是周围的人,而是通过书籍的中介,去求得那些具有杰出感觉和才智的人的帮助。例如,在一本书里我读到一句话,是打动西班牙诗人洛尔迦的一句话:“艺术并非爱好,而是死亡的召唤。”它像闪电一样击中了我的某个地方。它触动了我原来思考过的某些问题。
1970年在法国自杀的策兰(1920—1970),是20世纪重要的诗人之一,其父母死于纳粹集中营,而他在50岁自杀。他对生命的态度让我受到震撼。我们不是说“做人”要有“深度”吗?对比策兰,与他的差距在哪一点上?差距有多大?
还有加拿大钢琴家古尔德,一位天才的钢琴演奏家。他21岁时在纽约的场演出就征服了整个美国,但31岁时退出了音乐会演奏,不再上台演出,只做录音。他认为开演奏会是糟蹋人。他说:“一个人可以在丰富自己的时代的同时并不属于这个时代,他可以向所有时代述说,因为他不属于任何特定的时代。这是一种对个体主义的终辩护。它声明,一个人可以创造自己的时间组合,拒绝接受时间规范所强加的任何限制。”
中国的例子也很多,传统的、现代的都有。这里是随便说到的几个,也许大家对这一类例子比较陌生。
有了这些积存,我们自我就会容易一些。
其次,为了现状,对我们目前的创作状态要有一个分析、一个认识。
我们这次看到的作品,可以分为三类:类,还处于基础训练阶段,这个阶段还没有结束。另外还有一部分人,虽然有一定的创作经验,但是,坦率地说,还没有越过那条技法的基准线。第二类,已经越过了基础训练阶段,进入了初的创作阶段。第三类,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但对自己不满意,正在进行新的探索。
这样的分类让我们讨论的主题变得明晰起来。
昨天陈忠康问我,我们怎样安排讨论?他希望讨论具体一些。这也是我们的希望,大家的希望。
有关的个问题是基础训练问题。作为一位出色的书法艺术家,他的基础训练到底要达到什么程度?判断这个基础,有没有标准?在这里有分歧。昨天我和刘志鸿交谈的时候,他说到,可能一个人说某个作品有问题,但另一个流派的老师偏偏觉得这个作品好。因为我是一个相信存在一种基本准则的人,所以我马上回答说,两人对好坏的判断,往往是水平的差异,而不是风格的差异。当然,大家可以讨论。这里就牵涉到我们有没有一个相对清晰的标准。
第二个问题,我们在创作中怎样去寻找自己的风格?它与传统的关系是什么?
我们这次讨论的主要是传统风格的作品。我认为一件好的传统风格作品必须让我们感觉到传统中核心的东西,同时又让我们感觉到传统中所没有的东西。这样的要求非常高。展出的作品中,有一些让人感到它对传统的汲取不够。现在大家都知道传统的重要性,要去吸取,也正在这样做。但是,我们对传统到底已经掌握了多少?你自己的判断准确不准确?要极为严格地去审视,单靠自我审视不容易看到缺陷。
这里实际上指的是,我们在不停地学习,不停地创作、探索之后,一个人与传统的关系。我心目中书法家的标准是很高的,其中便包含他与传统联系的深刻程度。大家也许会说这个太玄虚,但其实一点都不玄虚。我可以跟你具体说到一点一横的开始,一个极小的点,组成一个笔画的两条边线形成的轮廓。我们可以从上到下地一点一点分析下来。经过这样的分析,就能知道你掌握了多少。坦率地说,
当代中国的绝大部分作品,甚至被认为很好的作品,都经不起这样的推敲。这里不是说对谁苛刻,我们首先谈的是自己的问题,对自己的苛刻。如果没有这种严格的分析和判断的标准,理想便是一句空话。
要深入传统啊,写字要先做人啊——这全都正确,但这也全是废话。做人要做得深刻、精彩,怎样才能精彩?读哪一本书、哪一句话,才能让你变得深刻?哪本书、哪句话在你心里引起怎样的振荡,你才会改变?振荡以后,你处理事情的方式有什么变化?——只有这些问题才能导致深刻。激动是简单的,在美院学艺术的谁不会激动?这有什么用?任何一个专业,任何一届毕业生,坚持做下去的只有两三个。真正做出来,能取得成就的——什么是真正的成就,我们等一下再说——有没有一个人,要打个问号。
为什么要坚持这样严格,甚至苛刻的标准?我想起一件事。在重庆举办的第四届书学讨论会上,有一位代表说,只要能给我启发的文章就有学术价值。我说不行,学术价值有严格的标准。他说,你这个标准太高。那我就问他,在这样的讨论会上我们都不去说到这个标准,我们还能到什么地方去说?在中央美术学院,大家也把我看成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朋友对我说,你对学生灌输这种东西,他到社会上去怎么办?我说,这不用担心。——我还是那句话,在中央美院的讲坛上不说艺术的高理想,我们还能到哪里去说?用在,是一样的道理。所以,我希望大家至少能在这样的地方,这样的场合,把自己的标准尽可能地提高。
论坛的第三个问题,理想问题。我们希望创作达到什么样的状态?它与标准问题密切相关。看过的展览,有些作品非常好,跟我们以前见到的不太一样。有些大家从来不愿意拿出来的作品,与那些交出去的作品完全不同。但是,审视之下,还有什么不足?我们是不是还要寻找一种更高的理想?我在一篇文章中,谈了我对当代创作的看法。我认为当代创作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对一件书法作品的要求太低。这个“太低”有历史根源。我举了几个例子。我的结论是,我们对一件书法艺术作品的标准必须高于古人。前人很多东西太马虎了,特别是宋代以来,越来越马虎。难怪欧阳修会骂一代不如一代,但是你们看欧阳修的作品,他的用笔不知要比唐代人简单多少。不知道他自省过没有,实际上他也是这个大潮中的一分子。换句话说,我们天天也在骂,但我们自己是不是——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其中的推波助澜者?在座的各位也许都对自己要求很高,但是,是不是还不够高?跟我们对这个领域的希望能不能适应?
有的朋友说,昨天晚上看过《茶经》歌剧《茶经》,谭盾作曲,徐英(音译)与谭盾编剧。后,回去谈到三点钟。他们说,为什么让我们看这部电影?是不是暗示我们不同的艺术领域可以相互启发?借鉴是一个目的,但是,这不是主要的目的。我是想让大家看一下,在当代艺术的不同的领域,这一代人做到了什么程度,然后再思考一下我们自己的作品,你的力量,你的原创性,你对这个领域精彩、深刻之处的领悟程度。《茶经》的情节很简单,但歌词写得很精彩,主题完全融化在现代的表现形式中——视觉形式、音响形式。谭盾是中国人,但他去西方学习,他沉入西方音乐中,感受,然后创作,既用西方的音乐元素,也用中国的音乐元素,他把它们融合在一起。作品中所包含的诗意、舞台设计、音乐效果,再加上很高的演唱水准,一直让我们跟着它走。我也接触过一些做艺术、做文学的人,当我们把一种标准提得很高的时候,他们内心会有一种拒斥感,屡见不鲜。但是,如果书法不做到这个份儿上,你张某某、沈某某就是做到了这个领域的顶端,又有什么意思?
在网上回答问题,有人问,在我们这个浮躁的时代会不会再出现吴昌硕、齐白石这样伟大的艺术家?我说,哪一个时代都是浮躁的。你去看这个世界,所有作品都是在大量的泡沫中慢慢显现出来的,哪一个时代都会有无数的垃圾,所以一个时代的浮躁根本就没有一点关系。一个领域只要有那么几个真有才华的人不断在努力,那么这个领域就有希望。
“兰亭论坛”由绍兴文理学院兰亭书法艺术学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邱振中任学术主持,原则上每年举办一届。首届论坛的主题是“当代书法创作:理想与批评”。论坛邀请20位代表性中青年书法家,展开坦率而诚挚的批评,开当代艺术批评新风。论坛所提出、讨论的问题,对当代书法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邱振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书法与绘画比较研究中心主任,潘天寿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美术馆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47年生于南昌,1981年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研究生毕业。1995—1997年任日本文部省外国人教师、日本国立奈良教育大学客员教授。致力于书法理论与艺术创作。著有《书法的形态与阐释》、《中国书法:167个练习》、《当代的西绪福斯——邱振中的书法、绘画与诗歌》、《愉快的书法——进入书法的24个练习》、《书法》、《状态IV》等。在北京、日内瓦、奈良、洛杉矶、香港等地举办个人作品展览,书法与绘画作品参加过国内外多种重要展览。
这本书的标题乍一看,可能会让人觉得内容会比较严肃,甚至有些门槛。但当我真正阅读之后,才发现它的魅力远不止于此。它并不是一本枯燥的理论汇编,而是将“理想”与“批评”这两个看似对立的概念,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作者在讲解“当代书法创作”时,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一些新的表现手法,而是深入探讨了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所面临的内心挣扎和外界压力。我尤其赞赏书中对“形神关系”的阐释,它不是简单的“形似”或“神似”,而是引导读者去理解笔墨在表达情感和思想上的可能性。那些关于“篆刻书法理论”和“书法史”的内容,虽然篇幅不多,但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读者对书法的传承和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而且,书中对于“现代创作理论”的解读,让我看到了书法艺术的无限可能性,它鼓励我们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地进行个人风格的探索。这本书,绝对不是一本简单的“初学者学习”手册,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带领读者去思考、去感受,去发现书法艺术的真正意义。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本来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毕竟“当代书法创作”这个主题本身就挺宽泛的,再加上后面那一连串的关键词,很容易让人觉得它是不是什么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但翻开之后,我发现里面的内容比我想象的要更具实践性。它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一些高深的理论,而是从一些很基础的概念入手,比如点画的形态、线条的粗细变化等等,这些都是初学者最需要关注的地方。然后,它会结合一些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来分析这些基本元素是如何在现代创作中得到运用和发展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形神关系”的讲解,它不仅仅是告诉你要写得像什么,更是让你去理解笔画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和意境。有时候,一个简单的横画,作者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它所能传达的精神力量,这让我对书法有了更深的认识。而且,书中引用了一些当代书法家的创作心得,这些第一手的资料非常有价值,让我能更直观地感受到他们是如何将传统技法与个人风格相结合的。总的来说,这本书对于想要入门书法,又对当代创作感到好奇的读者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它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心情是有些复杂的。一方面,我对书法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另一方面,我总是觉得那些“理论”性的东西离我太远。这本书的出现,却意外地打消了我的顾虑。它并没有一开始就堆砌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从最基础的“点画”和“线条”讲起,用非常生动的语言,解释这些构成元素的重要性。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形神关系”的探讨。作者通过对大量古代和当代书法作品的分析,让我深刻理解了,一个字形的美感,是建立在对内在精神的把握之上的。他鼓励我们要用心去感受笔画中的力量和韵律,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模仿。而且,书中对于“当代书法创作”的论述,也让我看到了书法的生命力。它并没有鼓吹全盘否定传统,而是在强调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我特别欣赏作者对“批评”的引入,它让我想到了,艺术的进步,离不开健康的批评和反思。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习书法的教材,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理解和欣赏当代书法艺术的指南,它让我对书法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评分我一直认为,书法不仅仅是写字,更是一种精神的表达。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并没有回避“理论”这个略显沉重的词汇,而是用一种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去阐释复杂的概念。书中关于“形神关系”的解读,让我耳目一新。它不像很多入门书籍那样,仅仅告诉你如何写出漂亮的字形,而是更注重笔画背后所蕴含的精神气质。作者用大量的实例,来分析同一个笔画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力,以及它所能引发的联想。这让我开始理解,为什么有些书法作品虽然看起来不那么“规整”,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书中关于“当代书法创作”的讨论,也让我看到了书法的无限可能。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碑帖临摹,而是鼓励艺术家在材料、形式、观念上进行大胆的探索。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批评”的引入,它让我想到了,一个成熟的艺术家,不仅要会创作,也要有独立的判断和思考能力。这本书虽然包含了“初学者学习”的字样,但它提供的深度和广度,远不止于此,它更像是一个引路人,带你进入一个更加广阔的书法艺术世界,让你在学习技法的同时,也能思考艺术的本质。
评分我得承认,我对书法一直都有一种莫名的好感,但总觉得它离自己有点远。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它并没有把书法描绘成一个遥不可及的神圣领域,而是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引导我一步步走进这个世界。书中关于“创作理论”的部分,对我触动很大。它不像我以前读过的那些书法史,只是单纯地罗列人物和作品,而是试图去探讨“为什么”和“怎么做”。作者对于“理想”的阐述,让我开始思考自己想要通过书法表达什么,而不仅仅是模仿古人。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非常生动,它会把一幅现代书法作品拆解开来,分析它的构图、用笔,以及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这让我明白,当代书法并非是对传统的抛弃,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而且,书中对于“批评”的探讨,也让我意识到,艺术创作不仅要有自己的想法,也要能经受住外界的审视。这种开放的态度,让我觉得书法创作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僵化的学习过程。对于那些对书法有兴趣,但又不知道从何下手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起点,它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实践启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