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知识的冲突与融合:Ⅱ:现代科技主导背景下的乡土农业知识抢救、管理与创新研究典型案例分析 | 作者 | 旷宗仁 |
| 定价 | 80.00元 | 出版社 |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5513411 | 出版日期 | 2016-01-01 |
| 字数 | 页码 | 458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知识的冲突与融合2:现代科技背景下的乡土农业知识抢救、管理与创新研究典型案例分析》研究起源于现代科学技术给我国乃至世界带来的各种负面效应所引发的反省。环境污染、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加剧、生物多样性消失等现代严重社会问题的产生,使得我们不得不对日常生产生活中赖以生存的知识体系、思维方式做出必要的反思。知识是人类决策与行为的基本依据,是人类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本质基础。具有知识决定了人类是自然界中*强大的生物。《知识的冲突与融合2:现代科技背景下的乡土农业知识抢救、管理与创新研究典型案例分析》站在乡土农业知识保护、创新、管理的立场上,在科技哲学、知识管理学、传播学、发展学等多学科的视角下,借用亨廷顿“文明冲突与融合”的分析思路,对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乡土农业知识”两大知识系统的冲突与融合现象进行比较分析,讨论其各自主要特征、内在发展传播规律及相互影响关系。立论前提假设包括:(1)人类和社会需要全面可持续发展;(2)知识是任何社会发展的内在核心要素;(3)知识的产生、发展与人类的不同思维方式、生产生活需求、外部环境条件密切相关;(4)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乡土农业知识分别是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发展的内在核心知识基础。 |
| 作者简介 | |
| 旷宗仁,男,博士,1976年3月出生,现为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媒体传播系副教授。长期从事乡村传播与农村发展管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农业科技推广、乡土农业知识传播与创新、科技交流与传播等。现已经在《中国科技论坛》、‘中国农村经济》、《农业经济问题》、《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东南学术》等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20多篇,撰写《乡村传播中的农民认知行为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研究》两部专著,参编《乡村传播学》、《乡村传播与农村发展》、《普通发展学》、《农业推广学》等学术专著与教材10余本。 |
| 目录 | |
| 案例1 山东省莱阳市西陶漳村乡土农业知识系统及其变迁 案例2 查干湖冬捕——后的渔猎部落 案例3 赫哲族乡土农业知识系统 案例4 蒙古族游牧传统乡土农业知识系统 案例5 后的狩猎部落:鄂温克族传统乡土农业知识系统 案例6 俄罗斯的驯鹿民族:西伯利亚进退维谷的涅涅茨人 案例7 农民的知识积累与创新——西陶漳村调查记录 案例8 蕴藏在一个农民发展之路中的民间智慧 案例9 中国农历春节习俗的变迁 案例10 中国清明节习俗的变迁 案例11 中国农历与二十四节气——传统乡土农业知识的支柱 案例12 乡土农业生活与习俗知识案例——胶东大饽饽 案例13 野生药材资源的破坏触目惊心 案例14 内蒙古铁蹄马面临灭绝危机 案例15 用科技解农民之所需——一个普通农民的科技创新之路 案例16 赣西采茶戏 案例17 德昂族仅剩一人能完整传唱古老叙事长诗 案例18 五境乡泽通村退伍农民的乡土农业知识 案例19 香格里拉县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应用情况 案例20 香格里拉县五境乡泽通村村民的农业生产选择 案例21 泽通村村民XZWS及其邻居的生产行为变迁 案例22 泥西乡农业生产项目与技术的变迁 案例23 深山农民发展经历中所体现的当代乡土农业知识与智慧 案例24 现代农业机械播种技术取代传统人工玉米播种技术 案例25 传统构皮纸的制造技术及其传承困境 案例26 传统祭祀用品“香”的人工制作方法 案例27 养鸡农民的创业探索之路 案例28 要致富就要使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发展非农产业 案例29 现代科学技术给农村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案例30 现代医学体系下的乡土医药知识的传承与发展困境 案例32 现代农业技术知识在边远山区里的扩散困境 案例33 传统的茶文化与商业化的茶生产 案例34 生活在农村但已经不以农为业——依靠非农产业致富的织布能手老赵 案例35 农民不得不做农民的无奈及其对新技术的向往 案例36 从传统果树种植到农家乐旅游——客家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发展 案例37 传统乡土农业知识的市场化生产之路——鸟笼编织技术 案例38 农民的学习与再创造——从抛秧技术谈起 案例39 农民的知识学习与智慧技能——乡村精英勇于接受新技术的胆识和魄力 案例40 现产方式下的新乡土农业知识形成与新技术的负面影晌 案例41 重视传统乡土农业知识的老农仍然极其盼望孙子早日跳出农门 案例42 潜意识里的思想:传统即落后,现代即先进 案例43 追求更多经济效益成为抛弃传统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强大理由 案例44 农民隐性知识的保护该何去何从 案例45 农民的智慧、学习与创新 案例46 传统“土知识”的管理运用及其面临的威胁 案例47 医药行家的养生菜肴——鱼腥草 案例48 传统的饮食风俗及其社会与文化功能 案例49 乡土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再挖掘 案例50 经济利益对农作物多样性与传统乡土农业知识的负面影响——以香稻米为例 案例51 征地对乡土农业知识生存基本空间的掠夺 案例52 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对传统乡土农业知识传承带来的巨大冲击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 案例1 山东省莱阳市西陶漳村乡土农业知识系统及其变迁 案例2 查干湖冬捕——后的渔猎部落 案例3 赫哲族乡土农业知识系统 案例4 蒙古族游牧传统乡土农业知识系统 案例5 后的狩猎部落:鄂温克族传统乡土农业知识系统 案例6 俄罗斯的驯鹿民族:西伯利亚进退维谷的涅涅茨人 案例7 农民的知识积累与创新——西陶漳村调查记录 案例8 蕴藏在一个农民发展之路中的民间智慧 案例9 中国农历春节习俗的变迁 案例10 中国清明节习俗的变迁 案例11 中国农历与二十四节气——传统乡土农业知识的支柱 案例12 乡土农业生活与习俗知识案例——胶东大饽饽 案例13 野生药材资源的破坏触目惊心 案例14 内蒙古铁蹄马面临灭绝危机 案例15 用科技解农民之所需——一个普通农民的科技创新之路 案例16 赣西采茶戏 案例17 德昂族仅剩一人能完整传唱古老叙事长诗 案例18 五境乡泽通村退伍农民的乡土农业知识 案例19 香格里拉县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应用情况 案例20 香格里拉县五境乡泽通村村民的农业生产选择 案例21 泽通村村民XZWS及其邻居的生产行为变迁 案例22 泥西乡农业生产项目与技术的变迁 案例23 深山农民发展经历中所体现的当代乡土农业知识与智慧 案例24 现代农业机械播种技术取代传统人工玉米播种技术 案例25 传统构皮纸的制造技术及其传承困境 案例26 传统祭祀用品“香”的人工制作方法 案例27 养鸡农民的创业探索之路 案例28 要致富就要使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发展非农产业 案例29 现代科学技术给农村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案例30 现代医学体系下的乡土医药知识的传承与发展困境 案例32 现代农业技术知识在边远山区里的扩散困境 案例33 传统的茶文化与商业化的茶生产 案例34 生活在农村但已经不以农为业——依靠非农产业致富的织布能手老赵 案例35 农民不得不做农民的无奈及其对新技术的向往 案例36 从传统果树种植到农家乐旅游——客家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发展 案例37 传统乡土农业知识的市场化生产之路——鸟笼编织技术 案例38 农民的学习与再创造——从抛秧技术谈起 案例39 农民的知识学习与智慧技能——乡村精英勇于接受新技术的胆识和魄力 案例40 现产方式下的新乡土农业知识形成与新技术的负面影晌 案例41 重视传统乡土农业知识的老农仍然极其盼望孙子早日跳出农门 案例42 潜意识里的思想:传统即落后,现代即先进 案例43 追求更多经济效益成为抛弃传统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强大理由 案例44 农民隐性知识的保护该何去何从 案例45 农民的智慧、学习与创新 案例46 传统“土知识”的管理运用及其面临的威胁 案例47 医药行家的养生菜肴——鱼腥草 案例48 传统的饮食风俗及其社会与文化功能 案例49 乡土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再挖掘 案例50 经济利益对农作物多样性与传统乡土农业知识的负面影响——以香稻米为例 案例51 征地对乡土农业知识生存基本空间的掠夺 案例52 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对传统乡土农业知识传承带来的巨大冲击 |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那种厚重、严谨的学术著作,米白色的底色,搭配深沉的蓝色和金色字体,营造出一种沉静而又不失力量的氛围。书名《知识的冲突与融合》本身就充满了张力,暗示着不同知识体系之间的碰撞与演变,而“现代科技主导背景下的乡土农业知识抢救、管理与创新研究”则进一步聚焦了具体的研究领域,将宏大的主题落脚到“乡土农业”,这本身就极具现实意义。我尤其对“抢救、管理与创新”这几个词很感兴趣,它们似乎预示着书中将深入探讨如何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留住、保护并发展那些濒临失传的传统智慧,这对于我们理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文化遗产的传承,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封面上并没有出现具体的人物肖像或者过于具象的图案,而是通过文字本身的排版和色彩来传达信息,这种留白和抽象的设计,反而激发了我的好奇心,让我忍不住想去探究书页之下隐藏的精彩内容。总的来说,单从封面和书名来看,这本书就给人一种“内容扎实,主题深刻”的期待感,仿佛里面蕴含着一套解决当代农业发展困境的独特思路。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相当成熟,但又不失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在阐述复杂概念时,作者往往会结合生动具体的案例,使得抽象的理论变得易于理解。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知识融合”过程的描绘,它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经过深入的分析和提炼,最终形成新的、更优的知识体系。例如,关于某个地区如何将传统的气象预测知识与现代卫星遥感技术结合,以提高农业灾害预警的准确性,这个案例的分析就非常到位。它揭示了不同知识体系在功能、方法、视角上的差异,以及如何通过跨学科的对话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那些看似“老土”的乡土知识,在现代科技的放大镜下,常常展现出令人惊叹的精妙之处,而现代科技也并非总是完美无瑕,有时恰恰需要乡土知识的“智慧之光”来指引方向。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深入思考的好书。
评分翻开这本书,立刻被那种扑面而来的研究深度所震撼。内容非常丰富,远超我最初的预想。作者似乎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对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乡土农业知识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归纳。我特别留意到书中关于一些传统农耕技术如何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的案例,比如某个地区利用古老的授粉技巧,结合基因改良技术,培育出了适应当地环境且产量更高的作物。这种“古老智慧+现代科技”的模式,在我看来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作者的论证逻辑清晰,引用的文献和数据也非常详实,让人感到非常有说服力。除了技术层面的分析,书中对乡土知识的社会文化意义也进行了深入探讨,比如某些农谚、节气习俗背后蕴含的生态智慧,以及这些知识如何与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社区结构紧密相连。这些内容让我意识到,乡土农业知识不仅仅是生产技能,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生活哲学,它的价值远不止于经济层面。
评分我最欣赏这本书的地方在于它对“冲突与融合”这一主题的 nuanced 处理。书中并没有简单地将现代科技视为乡土知识的“敌人”,而是深入分析了两者之间存在的张力,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管理和创新,实现两者的互补与共生。我读到一个非常生动的案例,关于某个少数民族地区,他们世代相传的草药种植技术,在现代医药研发的介入下,不仅没有被淘汰,反而通过规范化种植和科学成分提取,成为了重要的药物来源。这个过程中的挑战、机遇以及作者提供的解决方案,都写得十分具体,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知识演变过程。此外,书中还探讨了知识产权保护、社区参与式研究等议题,这些都是在推动乡土知识创新时不可或缺的环节。它不是一本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了实践的智慧和对现实问题的关怀,读起来让人既增长了见识,又备受启发。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对“乡土知识”有了全新的认识。之前总觉得这些是陈旧的、落后的东西,但在书中,我看到了它们顽强的生命力和巨大的潜力。特别是书中对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农业实践进行抢救性记录和研究的案例,让我深感震撼。比如,某个古老的水稻种植方式,因为其独特的生态适应性和生物多样性价值,在经过科学家和当地农民的共同努力后,不仅被保留下来,还被纳入了重要的农业生态保护项目。这种“发现价值、保护传承、创新发展”的完整链条,作者描绘得非常细致,让我看到了希望。书中也指出了在抢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比如信息不对称、利益分配不均等,并且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这些都让这本书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对于关注农业发展、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