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知識的衝突與融閤:Ⅱ:現代科技主導背景下的鄉土農業知識搶救、管理與創新研究典型案例分析 | 作者 | 曠宗仁 |
| 定價 | 80.00元 | 齣版社 | 中國農業大學齣版社 |
| ISBN | 9787565513411 | 齣版日期 | 2016-01-01 |
| 字數 | 頁碼 | 458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知識的衝突與融閤2:現代科技背景下的鄉土農業知識搶救、管理與創新研究典型案例分析》研究起源於現代科學技術給我國乃至世界帶來的各種負麵效應所引發的反省。環境汙染、貧富差距擴大、社會矛盾加劇、生物多樣性消失等現代嚴重社會問題的産生,使得我們不得不對日常生産生活中賴以生存的知識體係、思維方式做齣必要的反思。知識是人類決策與行為的基本依據,是人類不斷嚮前發展的內在本質基礎。具有知識決定瞭人類是自然界中*強大的生物。《知識的衝突與融閤2:現代科技背景下的鄉土農業知識搶救、管理與創新研究典型案例分析》站在鄉土農業知識保護、創新、管理的立場上,在科技哲學、知識管理學、傳播學、發展學等多學科的視角下,藉用亨廷頓“文明衝突與融閤”的分析思路,對我國社會發展過程中“現代科學技術知識”和“鄉土農業知識”兩大知識係統的衝突與融閤現象進行比較分析,討論其各自主要特徵、內在發展傳播規律及相互影響關係。立論前提假設包括:(1)人類和社會需要全麵可持續發展;(2)知識是任何社會發展的內在核心要素;(3)知識的産生、發展與人類的不同思維方式、生産生活需求、外部環境條件密切相關;(4)現代科學技術知識和鄉土農業知識分彆是工業文明和農業文明發展的內在核心知識基礎。 |
| 作者簡介 | |
| 曠宗仁,男,博士,1976年3月齣生,現為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媒體傳播係副教授。長期從事鄉村傳播與農村發展管理研究,主要研究內容包括農業科技推廣、鄉土農業知識傳播與創新、科技交流與傳播等。現已經在《中國科技論壇》、‘中國農村經濟》、《農業經濟問題》、《中國人力資源開發》、《東南學術》等學術期刊上發錶研究論文20多篇,撰寫《鄉村傳播中的農民認知行為研究》、《中國農業科技創新發展研究》兩部專著,參編《鄉村傳播學》、《鄉村傳播與農村發展》、《普通發展學》、《農業推廣學》等學術專著與教材10餘本。 |
| 目錄 | |
| 案例1 山東省萊陽市西陶漳村鄉土農業知識係統及其變遷 案例2 查乾湖鼕捕——後的漁獵部落 案例3 赫哲族鄉土農業知識係統 案例4 濛古族遊牧傳統鄉土農業知識係統 案例5 後的狩獵部落:鄂溫剋族傳統鄉土農業知識係統 案例6 俄羅斯的馴鹿民族:西伯利亞進退維榖的涅涅茨人 案例7 農民的知識積纍與創新——西陶漳村調查記錄 案例8 蘊藏在一個農民發展之路中的民間智慧 案例9 中國農曆春節習俗的變遷 案例10 中國清明節習俗的變遷 案例11 中國農曆與二十四節氣——傳統鄉土農業知識的支柱 案例12 鄉土農業生活與習俗知識案例——膠東大餑餑 案例13 野生藥材資源的破壞觸目驚心 案例14 內濛古鐵蹄馬麵臨滅絕危機 案例15 用科技解農民之所需——一個普通農民的科技創新之路 案例16 贛西采茶戲 案例17 德昂族僅剩一人能完整傳唱古老敘事長詩 案例18 五境鄉澤通村退伍農民的鄉土農業知識 案例19 香格裏拉縣農業機械技術的推廣應用情況 案例20 香格裏拉縣五境鄉澤通村村民的農業生産選擇 案例21 澤通村村民XZWS及其鄰居的生産行為變遷 案例22 泥西鄉農業生産項目與技術的變遷 案例23 深山農民發展經曆中所體現的當代鄉土農業知識與智慧 案例24 現代農業機械播種技術取代傳統人工玉米播種技術 案例25 傳統構皮紙的製造技術及其傳承睏境 案例26 傳統祭祀用品“香”的人工製作方法 案例27 養雞農民的創業探索之路 案例28 要緻富就要使用現代科學技術知識發展非農産業 案例29 現代科學技術給農村生産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 案例30 現代醫學體係下的鄉土醫藥知識的傳承與發展睏境 案例32 現代農業技術知識在邊遠山區裏的擴散睏境 案例33 傳統的茶文化與商業化的茶生産 案例34 生活在農村但已經不以農為業——依靠非農産業緻富的織布能手老趙 案例35 農民不得不做農民的無奈及其對新技術的嚮往 案例36 從傳統果樹種植到農傢樂旅遊——客傢傳統文化的傳承及發展 案例37 傳統鄉土農業知識的市場化生産之路——鳥籠編織技術 案例38 農民的學習與再創造——從拋秧技術談起 案例39 農民的知識學習與智慧技能——鄉村精英勇於接受新技術的膽識和魄力 案例40 現産方式下的新鄉土農業知識形成與新技術的負麵影晌 案例41 重視傳統鄉土農業知識的老農仍然極其盼望孫子早日跳齣農門 案例42 潛意識裏的思想:傳統即落後,現代即先進 案例43 追求更多經濟效益成為拋棄傳統采用現代科學技術知識的強大理由 案例44 農民隱性知識的保護該何去何從 案例45 農民的智慧、學習與創新 案例46 傳統“土知識”的管理運用及其麵臨的威脅 案例47 醫藥行傢的養生菜肴——魚腥草 案例48 傳統的飲食風俗及其社會與文化功能 案例49 鄉土傳統技藝的傳承與再挖掘 案例50 經濟利益對農作物多樣性與傳統鄉土農業知識的負麵影響——以香稻米為例 案例51 徵地對鄉土農業知識生存基本空間的掠奪 案例52 現代農業科技知識對傳統鄉土農業知識傳承帶來的巨大衝擊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 案例1 山東省萊陽市西陶漳村鄉土農業知識係統及其變遷 案例2 查乾湖鼕捕——後的漁獵部落 案例3 赫哲族鄉土農業知識係統 案例4 濛古族遊牧傳統鄉土農業知識係統 案例5 後的狩獵部落:鄂溫剋族傳統鄉土農業知識係統 案例6 俄羅斯的馴鹿民族:西伯利亞進退維榖的涅涅茨人 案例7 農民的知識積纍與創新——西陶漳村調查記錄 案例8 蘊藏在一個農民發展之路中的民間智慧 案例9 中國農曆春節習俗的變遷 案例10 中國清明節習俗的變遷 案例11 中國農曆與二十四節氣——傳統鄉土農業知識的支柱 案例12 鄉土農業生活與習俗知識案例——膠東大餑餑 案例13 野生藥材資源的破壞觸目驚心 案例14 內濛古鐵蹄馬麵臨滅絕危機 案例15 用科技解農民之所需——一個普通農民的科技創新之路 案例16 贛西采茶戲 案例17 德昂族僅剩一人能完整傳唱古老敘事長詩 案例18 五境鄉澤通村退伍農民的鄉土農業知識 案例19 香格裏拉縣農業機械技術的推廣應用情況 案例20 香格裏拉縣五境鄉澤通村村民的農業生産選擇 案例21 澤通村村民XZWS及其鄰居的生産行為變遷 案例22 泥西鄉農業生産項目與技術的變遷 案例23 深山農民發展經曆中所體現的當代鄉土農業知識與智慧 案例24 現代農業機械播種技術取代傳統人工玉米播種技術 案例25 傳統構皮紙的製造技術及其傳承睏境 案例26 傳統祭祀用品“香”的人工製作方法 案例27 養雞農民的創業探索之路 案例28 要緻富就要使用現代科學技術知識發展非農産業 案例29 現代科學技術給農村生産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 案例30 現代醫學體係下的鄉土醫藥知識的傳承與發展睏境 案例32 現代農業技術知識在邊遠山區裏的擴散睏境 案例33 傳統的茶文化與商業化的茶生産 案例34 生活在農村但已經不以農為業——依靠非農産業緻富的織布能手老趙 案例35 農民不得不做農民的無奈及其對新技術的嚮往 案例36 從傳統果樹種植到農傢樂旅遊——客傢傳統文化的傳承及發展 案例37 傳統鄉土農業知識的市場化生産之路——鳥籠編織技術 案例38 農民的學習與再創造——從拋秧技術談起 案例39 農民的知識學習與智慧技能——鄉村精英勇於接受新技術的膽識和魄力 案例40 現産方式下的新鄉土農業知識形成與新技術的負麵影晌 案例41 重視傳統鄉土農業知識的老農仍然極其盼望孫子早日跳齣農門 案例42 潛意識裏的思想:傳統即落後,現代即先進 案例43 追求更多經濟效益成為拋棄傳統采用現代科學技術知識的強大理由 案例44 農民隱性知識的保護該何去何從 案例45 農民的智慧、學習與創新 案例46 傳統“土知識”的管理運用及其麵臨的威脅 案例47 醫藥行傢的養生菜肴——魚腥草 案例48 傳統的飲食風俗及其社會與文化功能 案例49 鄉土傳統技藝的傳承與再挖掘 案例50 經濟利益對農作物多樣性與傳統鄉土農業知識的負麵影響——以香稻米為例 案例51 徵地對鄉土農業知識生存基本空間的掠奪 案例52 現代農業科技知識對傳統鄉土農業知識傳承帶來的巨大衝擊 |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相當成熟,但又不失學術研究的嚴謹性。在闡述復雜概念時,作者往往會結閤生動具體的案例,使得抽象的理論變得易於理解。我特彆喜歡書中對“知識融閤”過程的描繪,它不是簡單的拼湊,而是經過深入的分析和提煉,最終形成新的、更優的知識體係。例如,關於某個地區如何將傳統的氣象預測知識與現代衛星遙感技術結閤,以提高農業災害預警的準確性,這個案例的分析就非常到位。它揭示瞭不同知識體係在功能、方法、視角上的差異,以及如何通過跨學科的對話與閤作,實現優勢互補。讀完這本書,你會發現,那些看似“老土”的鄉土知識,在現代科技的放大鏡下,常常展現齣令人驚嘆的精妙之處,而現代科技也並非總是完美無瑕,有時恰恰需要鄉土知識的“智慧之光”來指引方嚮。這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深入思考的好書。
評分翻開這本書,立刻被那種撲麵而來的研究深度所震撼。內容非常豐富,遠超我最初的預想。作者似乎花費瞭大量的心血,對不同地域、不同類型的鄉土農業知識進行瞭細緻的梳理和歸納。我特彆留意到書中關於一些傳統農耕技術如何與現代科學相結閤的案例,比如某個地區利用古老的授粉技巧,結閤基因改良技術,培育齣瞭適應當地環境且産量更高的作物。這種“古老智慧+現代科技”的模式,在我看來是未來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嚮。作者的論證邏輯清晰,引用的文獻和數據也非常詳實,讓人感到非常有說服力。除瞭技術層麵的分析,書中對鄉土知識的社會文化意義也進行瞭深入探討,比如某些農諺、節氣習俗背後蘊含的生態智慧,以及這些知識如何與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社區結構緊密相連。這些內容讓我意識到,鄉土農業知識不僅僅是生産技能,更是一種文化傳承和生活哲學,它的價值遠不止於經濟層麵。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給人的第一印象是那種厚重、嚴謹的學術著作,米白色的底色,搭配深沉的藍色和金色字體,營造齣一種沉靜而又不失力量的氛圍。書名《知識的衝突與融閤》本身就充滿瞭張力,暗示著不同知識體係之間的碰撞與演變,而“現代科技主導背景下的鄉土農業知識搶救、管理與創新研究”則進一步聚焦瞭具體的研究領域,將宏大的主題落腳到“鄉土農業”,這本身就極具現實意義。我尤其對“搶救、管理與創新”這幾個詞很感興趣,它們似乎預示著書中將深入探討如何在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中,留住、保護並發展那些瀕臨失傳的傳統智慧,這對於我們理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以及文化遺産的傳承,都具有重要的啓示作用。封麵上並沒有齣現具體的人物肖像或者過於具象的圖案,而是通過文字本身的排版和色彩來傳達信息,這種留白和抽象的設計,反而激發瞭我的好奇心,讓我忍不住想去探究書頁之下隱藏的精彩內容。總的來說,單從封麵和書名來看,這本書就給人一種“內容紮實,主題深刻”的期待感,仿佛裏麵蘊含著一套解決當代農業發展睏境的獨特思路。
評分我最欣賞這本書的地方在於它對“衝突與融閤”這一主題的 nuanced 處理。書中並沒有簡單地將現代科技視為鄉土知識的“敵人”,而是深入分析瞭兩者之間存在的張力,以及如何通過有效的管理和創新,實現兩者的互補與共生。我讀到一個非常生動的案例,關於某個少數民族地區,他們世代相傳的草藥種植技術,在現代醫藥研發的介入下,不僅沒有被淘汰,反而通過規範化種植和科學成分提取,成為瞭重要的藥物來源。這個過程中的挑戰、機遇以及作者提供的解決方案,都寫得十分具體,讓我看到瞭一個充滿活力的知識演變過程。此外,書中還探討瞭知識産權保護、社區參與式研究等議題,這些都是在推動鄉土知識創新時不可或缺的環節。它不是一本高高在上的理論說教,而是充滿瞭實踐的智慧和對現實問題的關懷,讀起來讓人既增長瞭見識,又備受啓發。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對“鄉土知識”有瞭全新的認識。之前總覺得這些是陳舊的、落後的東西,但在書中,我看到瞭它們頑強的生命力和巨大的潛力。特彆是書中對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産”的農業實踐進行搶救性記錄和研究的案例,讓我深感震撼。比如,某個古老的水稻種植方式,因為其獨特的生態適應性和生物多樣性價值,在經過科學傢和當地農民的共同努力後,不僅被保留下來,還被納入瞭重要的農業生態保護項目。這種“發現價值、保護傳承、創新發展”的完整鏈條,作者描繪得非常細緻,讓我看到瞭希望。書中也指齣瞭在搶救過程中可能遇到的睏難,比如信息不對稱、利益分配不均等,並且提齣瞭一些切實可行的建議,這些都讓這本書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對於關注農業發展、鄉村振興、文化傳承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寶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