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科學外史
定價:48.00元
作者:江曉原
齣版社:復旦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9-01
ISBN:978730909970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522kg
編輯推薦
江曉原編著的這本《科學外史》的內容包括:為什麼孔子誕辰可以推算;天狼星顔色之謎;誰告訴瞭中國人寒暑五帶的知識;三件奇物的復製問題;望遠鏡及其在中國的早期謎案和遭遇;羊皮書上的一場科學史奇案;作為養身之道的房中術;薩哈羅夫和福明海軍少將的故事;科學傢與電影人之同床異夢……
內容提要
《科學外史》係作者江曉原為法國科學雜誌《新發現》之中文版所撰寫的專欄文章結集。作者從曆史上種種趣事入手,揭示科學之前世今生,將科學從人們盲目迷信和崇拜的神壇上請下來,還其應有麵目。行文之中,注重科學技術與社會、文化諸外部因素之關聯及互動;作者又喜用學術眼光分析逸聞趣事,常有標新立異之論點及錶達初看似乎離經叛道,細察則仍言之成理。而對於唯科學主義之弊端及謬誤,作者關注尤多。
目錄
自序輯一 昨夜星辰 一 為什麼孔子誕辰可以推算 二 天狼星顔色之謎: 中國古籍解除恒星演化理論的睏擾 三 那顆彗星,它是哈雷彗星嗎 四 《周髀算經》裏那些驚人的學說 五 誰告訴瞭中國人寒暑五帶的知識 六 三件奇物的復製問題 七 古代曆法:科學為僞科學服務嗎 八 望遠鏡及其在中國的早期謎案和遭遇輯二 韆鞦寂寞 九 羊皮書上的一場科學史奇案 一O 泰山北鬥《至大論》(上) 一一 泰山北鬥《至大論》(下) 一二 星占:從《四書》說起 一三 他還是地理學的托勒密 一四 一個改變瞭世界的曆史偉人 一五 伽利略的兩本書:霍金都會搞錯 一六 開普勒:星占學與文學的後交點 一七 傳記中的牛頓:從科學傢到煉金術士 一八 愛因斯坦:曾經的超級“民科” 一九 霍金:老生常談也能作齣新貢獻 二O 《大設計》:一個科學之神的晚年站隊輯三 性命交關 二一 中國一項真正的世界 二二 取悅女性還是戰勝女性 二三 作為養身之道的房中術 二四 “內丹”之謎:自然奧秘還是人間神話?輯四 四大發明 二五 重新評選中國的“四大發明” 二六 司南:迄今為止隻是一個傳說 二七 及其西傳:究竟是誰將騎士階層炸得粉碎 二八 中韓印刷術發明權爭奪戰迴顧(上) 二九 中韓印刷術發明權爭奪戰迴顧(下)輯五 兵凶戰危 三O 釣魚城:戰爭史詩中的技術 三一 武器背後的人道底綫 三二 為何全球航空母艦隻剩瞭十分之一 三三 薩哈羅夫和福明海軍少將的故事輯六 外星文明 三四 費米佯謬:隨口一言竟成綱領 三五 “費米佯謬”之中國解答 三六 UFO談資指南 三七 星際航行:一堂令人沮喪的算術課輯七 似真似幻 三八 上古長壽之謎:西方和東方的故事 三九 瑪麗雪萊還能當科幻的祖師奶奶嗎 四O 剋拉剋:一個舊傳統的絕響 四一 科學傢與電影人之同床異夢 四二 “科學技術臣服在好萊塢腳下” 四三 多世界:量子力學送給科幻的一個禮物輯八 科學政治 四四 瘋狂的惡棍與天纔數學傢 四五 日食的意義:從“”到《祈晴文》 四六 FBI監控愛因斯坦: 一種科學政治學 四七 全球變暖:幻影中的科學政治學 四八 飲用水加氟:一個溫故知新的故事 四九 :一個科學研究的故事
作者介紹
江曉原,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前副理事長。已齣版著作70餘種,發錶學術論文140餘篇,以及大量書評、影評、文化評論等,並長期在京滬等地報刊撰寫個人專欄。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名字,像是一聲來自科學深處的低語,帶著一絲神秘和不羈。我拿到《科學外史》時,腦海中立刻湧現齣無數的場景:也許是那些被主流科學史傢匆匆帶過的,充滿爭議卻又極具啓發性的理論;或許是那些在實驗室的喧囂之外,默默進行著創新性思考的獨立學者;又或者,是那些在技術革新浪潮中,被時代的車輪碾壓而湮沒的偉大構想。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我潛入科學知識的“地下河”,去探索那些不為大眾所熟知的,但卻可能對科學發展軌跡産生微妙影響的“非主流”思想。這種“外史”的視角,我設想,可能是關於科學的社會學解讀,揭示瞭科學研究的資助體係、學術權力結構是如何塑造瞭科學知識的生産和傳播;也可能是關於科學的跨文化比較,探討不同文明在理解和改造自然方式上的差異與碰撞;甚至,可能是一些關於科學的哲學反思,挑戰瞭我們對於“科學是什麼”的固有認知。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處理那些涉及科學與僞科學界限模糊的案例的?是在清晰的二分法之外,提供一個更加 nuanced 的解讀,還是試圖去挖掘那些僞科學中隱藏的,對於真理的某種渴望和探索?這本書,於我而言,是一次智識上的冒險,一次對科學邊界的重新審視,一次對我們習以為常的科學敘事的有力質疑。
評分《科學外史》,這四個字在我腦海中勾勒齣瞭一幅彆樣的科學圖景,不同於我們課本裏那個井井有條、綫性發展的科學殿堂。我拿到這本書時,內心湧動著一股探索未知的好奇,希望能夠跟隨作者的筆觸,去探尋那些科學發展脈絡中,被遮蔽的角落和被遺忘的星辰。我猜測,這本書可能會關注那些在曆史上,曾被主流科學視為“異端”的理論和思想。比如,那些對生命起源提齣大膽設想,但卻因為宗教或社會原因受到打壓的思想傢;又或者是那些在技術發明上,雖然不乏奇思妙想,但因為資金、技術或其他原因,未能轉化為實際應用的“失敗者”。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夠深入分析這些“外史”現象背後的驅動力:是人類對未知世界永不熄滅的好奇心?是社會變革對新思想的渴求?還是科學研究本身具有的,不受約束的創造性?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對科學曆史的梳理,更是對科學精神的深入挖掘。它可能揭示齣,科學的發展並非總是源於理性與邏輯,有時也受到直覺、靈感,甚至是偶然的啓發。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看到,科學的生命力來自於其包容性,來自於對不同聲音的傾聽,也來自於對既定框架的不斷挑戰。
評分一本關於科學的“外史”,光是書名就足夠引人遐想。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腦海裏瞬間浮現齣無數的畫麵:那些被主流科學敘事忽略的角落,那些被遺忘的先行者,那些在學術殿堂之外默默孕育的奇思妙想。我期待的,不僅僅是羅列一些“另類”的科學發現,更希望看到作者如何將這些碎片化的信息編織成一張宏大的網,揭示齣科學發展過程中那些不為人知的隱秘脈絡。想象一下,在那個科學還未被嚴格定義、界限模糊的時代,煉金術士們對物質轉化的執著,占星學傢們對宇宙規律的探求,甚至是民間傳說中關於自然現象的樸素解釋,它們是否也曾閃耀著科學的火花,隻是因為不符閤當時的“主流”而被冠以“迷信”之名?這本書或許能夠帶我走進一個更加豐富、更加立體、也更加令人敬畏的科學世界。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外史”的?是時間上的“史前”或者“後現代”,還是空間上的“邊緣”或者“地下”?亦或是指那些挑戰瞭科學中心主義的學術思潮?我迫切想知道,在作者的筆下,那些看似“不入流”的探索,是如何與我們今天所熟知的科學知識産生關聯,甚至影響瞭科學的走嚮。這本書,在我眼中,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扇通往科學意識深處的窗戶,讓我窺探到那隱藏在光鮮成就背後的,更為復雜而迷人的真相。
評分“科學外史”,這個名字本身就充滿瞭一種反叛精神,仿佛要撕開傳統科學史厚重的麵紗,展露齣一些被刻意遺忘的,或者被主流敘事邊緣化的部分。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心中充滿瞭期待,期待著能夠看到那些在科學的宏大敘事中,被“隱形”的個體和思想。我猜想,這本書不會僅僅是簡單地羅列一些“怪異”的科學理論,而是會深入探討這些理論誕生的社會文化背景,分析它們為什麼會産生,又為什麼最終被主流所接受或者排斥。也許,作者會從那些被視為“江湖術士”的占蔔師、煉丹師身上,挖掘齣他們對自然規律的敏銳洞察,以及他們所使用的實驗方法,即便這些方法在今天看來不夠嚴謹,但其中可能蘊含著對科學探索的樸素理解。又或者,作者會關注那些在不同曆史時期,因為政治、經濟、宗教等原因而被壓製的科學思想,例如伽利略時代的天文學革命,抑或是達爾文進化論遭遇的阻力。我特彆希望,作者能夠通過這些“外史”的視角,展現齣科學發展並非一條筆直的、單嚮度的進步之路,而是充滿瞭麯摺、迂迴,甚至是一些“走彎路”的時刻。這本書,對我來說,就像是一次在科學世界裏的“考古”,去挖掘那些被塵封的寶藏,去理解科學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以及那些推動科學前進的,不為人知的動力。
評分“科學外史”,多麼引人入勝的名字,它暗示著一種打破常規、探尋邊緣的視角。我拿到這本書時,立刻被它所蘊含的顛覆性所吸引。我腦海中浮現的,不是那些已經載入史冊的偉大發現,而是那些在科學發展的洪流中,被濺起的浪花,被淹沒的細流,甚至是那些曾經攪動過池塘,卻最終消失無蹤的漣漪。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我走進一個更加多元、更加真實的科學世界。也許,作者會從古代文明的神話傳說中,尋找對自然現象的樸素解釋,從而理解人類早期對宇宙的好奇;或許,會關注那些在特定曆史時期,因為政治、經濟或宗教原因而被壓製的科學理論,例如“地心說”盛行時期,那些關於“日心說”的早期萌芽。我尤其好奇,作者如何界定“外史”的邊界?它是否包含那些在藝術、哲學、文學等領域中,與科學思想産生交匯的“跨界”探索?又或者,是指那些關於科學的陰謀論、邊緣理論,它們是如何在社會中傳播,又對公眾的科學認知産生怎樣的影響?這本書,在我心中,是一次對科學“主流”敘事的有力挑戰,一次對科學發展過程中,那些不為人知的復雜性和偶然性的深刻洞察,一次對我們如何看待科學、理解科學的深刻反思。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