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视觉人类学新编
定价:68.00元
作者:王海龙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3215822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人类如何传承文明?史前人类为什么要画画?为什么世界上所有的文明形态都是先有图画再有文字?图像和文字哪种形式是更高级的文明?——我们仰望星空,从人猿相揖别的时代就眺望着亘古如斯的宇宙。人类文明史只有七千年,而宇宙历史亿万年。我们没有答案,但视觉人类学却给了我们接近答案的启示。从图写到符号再到抽象表述,人类创造了文明,传承了文化。
内容提要
本书前身《视觉人类学》是学术畅销书。它图文并茂,是将视觉人类学这个学科系统地引入国内的重要著作。这次《新编》大量充实了原有内容,同时又及时补入了欧美*的视觉人类学理论和学术成果,是一本富学术前沿性及百科全书式的新著。
视觉人类学研究人类文明起源及其生成的视觉展现、人类文明传承的手段以及人类知识传播的过程。从原始人的洞画、岩壁画直到今天的电脑图像和多媒体都是视觉人类学研究的疆域。本书重点介绍和探讨视觉人类学的概念、功能、研究目的和它的前瞻意义。它在视觉人类学寻找人类文明的“通码”、视觉人类学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如何解决问题等方面都有精辟的展示和论述。本书此次新编的*贡献是创造了视觉人类学语法和词法的概念,从理论和哲学的高度探讨了人类视觉认知的本质和人类意识传承的基础。本书的另一成果是深入研究了中华文明视觉表述的基础暨对中国人的水墨符号化视觉认知进行人类学探讨和总结,拓展了研讨中华视觉文明的一条新路。
目录
作者介绍
王海龙,旅美文化人类学家,作家。全美人类学家学会会员,美国影视人类学学会会员,现任教于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王海龙著有学术专著和高校教材等二十余部。包括《视觉人类学》(上海文艺出版社,)《人类学电影》(上海文艺出版社,)《人类学入门:文化学理论的深层结构》(广西教育出版社,)《文化人类学历史导引》(上海学林出版社,)等。
王海龙是早将西方的经典人类学理论介绍到国内的学者之一,而且也是将西方人类学理论应用于中国文学和中西比较文化视野的批评家。他于年代末赴美之前在国内已经发表过一些深有影响的比较文学和文化学理论文章及著作。王海龙因之被世界人类学研究的重镇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邀请去深造。此后,他更是在文化人类学和视觉人类学研究上贡献良多。特别是他主持翻译阐释人类学文集、在西方堪称经典的《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文集》(中央编译出版社等,其后多次再版)在国内成为学术畅销书,对分析和研究人类学及文化理论、深层次地理解比较文化理念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文摘
序言
拿到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它的装帧,一种沉静而专业的风格,并非那种哗众取宠的封面设计,这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会更加严谨和深入。我一直对人类学研究中的“观看”与“被观看”的权力关系非常着迷,也对如何用视觉材料去抵抗主流叙事、发声 marginalized 群体抱有浓厚的兴趣。所以,这本书的“视觉人类学”主题自然而然地触动了我。我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看到作者如何探讨视觉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如何被用来挑战和重塑我们对“他者”的理解。例如,在处理一些敏感的文化议题时,视觉证据的引入是否能够带来更公正、更细致的呈现?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如何解读图像中的深层文化含义、如何处理拍摄中的伦理问题,以及如何运用新兴的视觉技术(如VR、AI辅助分析等)来拓展研究边界的讨论。一个好的视觉人类学研究,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对话,一种对现实世界的深入反思。上海文艺出版社的出品,也让我对这本书的学术质量和出版水准有了更高的预期,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如何构建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视觉民族志的深刻见解。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书名《视觉人类学新编》都散发着一种扎实的研究气息,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充满了期待。我一直以来对人类学研究中的“看见”和“被看见”的互动关系非常着迷,总觉得视觉材料比纯粹的文字更能触及文化的深层肌理。这本书的“新编”二字,更是让我好奇它是否能带来一些前沿的理论视角和创新的研究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今复杂多元的社会现实。我特别希望书中能探讨如何运用摄影、摄像等视觉手段来捕捉那些难以用言语表达的文化细节,如何解读图像背后蕴含的社会意义,以及如何处理在田野调查中可能出现的伦理困境。我关注的不仅仅是视觉材料的呈现方式,更是其背后所承载的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权力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视觉研究来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对话。上海文艺出版社的品牌信誉,以及王海龙教授的作者身份,都让我对这本书的学术质量和思想深度充满了信心。我期待它能为我提供一套系统而深刻的视觉人类学知识框架。
评分刚拿到这本《视觉人类学新编》,从封面设计上就透着一股扎实的学术气息,纸质也很不错,拿在手里有分量。我一直对视觉人类学这个领域非常感兴趣,总觉得相较于传统的文字记录,图像和影像更能直观地展现文化的细节和情感的流露。这本书的书名“新编”也让我充满了期待,希望能看到一些最新的研究方法和案例分析。我尤其关注人类学家如何运用视觉媒介来理解和阐释不同社群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以及他们的世界观。比如,在研究某些少数民族的仪式活动时,一张精心拍摄的照片,或者一段捕捉生活场景的影像,往往能传递出比千言万语更丰富的信息。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如何进行有效的视觉民族志拍摄和分析的指导,以及一些突破性的研究成果。这本书的作者王海龙,以及出版单位上海文艺出版社,都给我一种值得信赖的感觉。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深入了解视觉人类学的魅力,也能为我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提供宝贵的启发。从书名和作者信息来看,这本书很有可能覆盖了视觉人类学的发展脉络、核心理论以及重要的研究范式。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探索它内部的精彩内容。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所传达的严谨和厚重感。书名“视觉人类学新编”暗示着它可能涵盖了该领域最新的一些理论发展和研究实践,这对于我这样对人类学研究前沿保持关注的读者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我一直认为,视觉材料在人类学研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记录和呈现的工具,更是理解文化、构建知识的关键媒介。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作者将如何从方法论的角度来阐述视觉在人类学中的作用,比如,如何进行有效的视觉文本分析,如何处理图像和影像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如何利用视觉材料来揭示被遮蔽的文化现象。我期待书中能有丰富的案例研究,展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视觉实践,以及人类学家如何通过视觉手段来洞察和解释社会变迁、身份认同等复杂议题。王海龙教授的名字,以及上海文艺出版社的出品,都让我对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和思想价值充满了信心。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提供更系统、更全面的知识体系,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视觉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
评分拿到这本《视觉人类学新编》,我立刻被它沉静而专业的封面设计所吸引,散发出一种学术的质感,而非浮夸的市场卖相。我一直对人类学如何“看”和“被看”的问题非常关注,尤其是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视觉媒介在跨文化交流和理解中扮演的角色越发重要。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看到作者对“视觉素养”在人类学研究中的探讨,以及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视觉作品来呈现不同社群的真实生活状态和文化逻辑。我特别关注的是,书中是否会涉及如何通过视觉叙事来挑战刻板印象,如何处理不同文化群体在视觉表达上的差异,以及如何利用新技术来丰富研究的维度。这本书的作者王海龙,以及上海文艺出版社,都给我一种可靠的学术保证。我希望能通过阅读这本书,更深入地理解视觉在人类学研究中的方法论价值,以及如何构建更具伦理意识和批判精神的视觉民族志。这本书的厚度和书名也让我预感到,它将是一次全面而深入的探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