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分布交互仿真數據傳輸關鍵技術 | 作者 | 劉鵬 |
| 定價 | 38.00元 | 齣版社 | 國防工業齣版社 |
| ISBN | 9787118105919 | 齣版日期 | 2015-12-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大32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劉鸝編*的《分布交互仿真數據傳輸關鍵技術》主要介紹分布交互仿真數據傳輸的基本理論和相關關鍵技術。本書分為基礎篇、算法篇和應用篇。基礎篇包括~2章,讀者可以瞭解相關領域的研究現狀,並且通過具體的實例瞭解建立一個分布交互仿真係統的數據傳輸平颱的具體步驟,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問題與解決方法。算法篇主要介紹分布交互仿真數據傳輸係統擴展性技術,包括第3~5章。通過這幾章,讀者可以瞭解構建一個分布交互仿真數據傳輸係統中涉及的關鍵技術及主要算法,例如數據過濾算法、丟包恢復算法及擁塞控製算法等。應用篇為第6章,對分布交互仿真數據傳輸係統運行平颱的實現方法和測試方法進行介紹,以實際的例子幫助讀者迅速理解掌握分布交互仿真數據傳輸的關鍵技術方法。 |
| 作者簡介 | |
| 目錄 | |
| 章 緒論 1.1 重要概念 1.2 相關領域研究現狀 1.2.1 IP組播研究現狀 1.2.2 應用層組播研究現狀 1.2.3 可靠組播技術研究現狀 第二章 基於廣域網網關的多對多組播傳輸模型 2.1 引言 2.2 相關研究 2.2.1 客戶一服務器模型 2.2.2 廣播/組播模型 2.2.3 網關模型 2.3 基於廣域網網關的多對多組播傳輸模型 2.3.1 MDM模型總體 2.3.2 廣域網網關節點 2.4 基於廣域網網關的域間組播通信 2.4.1 問題建模 2.4.2 基於延遲帶寬約束的多對多組播路由算法 2.5 基於可靠服務節點的域內可靠組播模型 2.5.1 域內可靠組播模型總體結構 2.5.2 可靠組播模型軟件模塊設計 2.6 小結 第三章 基於發布/訂購的域間數據過濾算法 3.1 引言 3.2 興趣過濾技術及其發布/訂購機製 3.2.1 HLA標準中的DDM服務 3.2.2 發布/訂購區域匹配定義 3.2.3 基於發布/訂購的數據過濾機製 3.3 基於發布/訂購的域問數據過濾算法 3.3.1 符號定義 3.3.2 發布/訂購區域的轉化 3.3.3 網關發布/訂購的錶示 3.3.4 數據過濾關係的建立 3.4 過濾機製的代價權衡 3.5 小結 第四章 基於Sender—Group的域內可靠組播丟包恢復算法 4.1 引言 4.2 相關研究 4.2.1 TCP協議中的丟包恢復方法 4.2.2 可靠組播協議中的丟包恢復方法 4.2.3 可靠組播協議中的丟包恢復方法總結 4.3 基於Sender—Group的報文編號及備份方法 4.3.1 麵嚮多對多組播的報文編號方法 4.3.2 組播報文備份方法 4.4 多對多可靠組播丟包恢復算法:BH—RMER 4.4.1 麵嚮動態組播組的丟包檢測 4.4.2 基於報文傳輸屬性的丟包恢復算法 4.5 算法分析 4.5.1 延遲分析 4.5.2 吞吐量分析 4.6 實驗與分析 4.6.1 實驗環境 4.6.2 丟包恢復延遲 4.6.3 平均往返延遲抖動 4.6.4 吞吐量對比 4.7 小結 第五章 基於趨勢分析的擁塞控製算法 5.1 引言 5.2 相關研究 5.2.1 擁塞控製算法的分類 5.2.2 擁塞控製算法總結 5.3 多對多組播擁塞控製的主要問題 5.4 基於趨勢分析的擁塞控製算法 5.4.1 仿真節點發送速率初始化 5.4.2 基於丟包率變化趨勢信息的速率抑製 5.4.3 基於緩衝區占用量變化趨勢的速率抑製 5.4.4 推遲的擁塞反饋抑製 5.5 算法分析 5.6 實驗及數據分析 5.6.1 實驗環境 5.6.2 組內公平性 5.6.3 吞吐量波動對比 5.6.4 平均往返延遲對比 5.7 小結 第六章 多對多組播傳輸係統集成與實驗 6.1 概述 6.2 可靠組播模型的集成與測試 6.2.1 可靠組播模型係統RMsP的實現 6.2.2 實驗環境 6.2.3 原始丟包率測試 6.2.4 RMSP吞吐量測試 6.2.5 平均往返延遲測試 6.3 BH RTI 2.3 集成可靠組播的設計 6.3.1 集成對比測試 6.3.2 與典型:RTI對比測試 6.4 廣域網網關的集成與測試 6.4.1 實驗環境 6.4.2 功能測試 6.4.3 性能測試 6.5 小結 參考文獻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初讀這本《信息時代的軟件工程》,我立刻被它對現代軟件開發範式的深刻洞察力所吸引。作者並非僅僅停留在對傳統瀑布模型的批判上,而是以一種近乎哲學的思辨,探討瞭敏捷、DevOps乃至更前沿的持續交付理念如何在快速迭代的環境中真正落地生根。書中對“最小可行産品”(MVP)的定義和實踐案例的剖析尤為精彩,它清晰地指齣瞭如何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最大化地從市場反饋中獲取價值,從而避免瞭大量“無用功”的堆砌。特彆是關於如何構建一個支持快速反饋閉環的團隊文化部分,它強調的不僅僅是工具和流程的引入,更是組織結構和心理安全感的重塑,這一點是許多技術書籍往往忽略的“軟實力”。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描述技術選型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務實態度,沒有盲目推崇最新的框架,而是基於項目復雜度、團隊成熟度和長期維護成本進行綜閤權衡的決策模型,這對於正在經曆技術棧升級陣痛期的團隊來說,無疑是一份及時的指南。書中對技術債務的量化評估方法也十分新穎,提供瞭一套可操作的框架,幫助管理者從模糊的“感覺不好”轉變為有數據支撐的優先級排序。總而言之,這是一本超越瞭具體編程語言範疇,直擊軟件係統生命周期管理核心痛點的佳作,讀完後感覺思路豁然開朗,對於如何構建一個真正有韌性的軟件組織有瞭全新的認識。
評分我最近拜讀的《復雜網絡理論及其在社會學中的應用》讓我耳目一新,它完全跳齣瞭我通常閱讀的技術文獻的範疇。這本書的核心在於探討“結構決定功能”,它沒有糾纏於節點的具體屬性,而是聚焦於節點之間的連接方式(拓撲結構)如何湧現齣宏觀的行為模式。作者巧妙地將圖論中的概念,如小世界效應(Small-World)、無標度網絡(Scale-Free)和聚類係數,引入到對社交媒體傳播、疾病擴散乃至城市交通網絡的分析中。其中關於“中心性”的討論非常有趣,它區分瞭度中心性、介數中心性和特徵嚮量中心性,並展示瞭在不同類型的網絡中,哪種中心性指標更能決定信息流的關鍵路徑。書中對“社區發現算法”的介紹尤其細緻,從模塊化(Modularity)的定義到Louvain算法的迭代優化過程,都闡述得極其到位,讓我明白瞭社交網絡中“圈子”的形成並非偶然,而是特定連接密度閾值下的必然産物。更讓我感到啓發的是,作者在結論部分討論瞭“網絡乾預”的倫理問題——當我們識彆齣網絡中的關鍵節點並試圖對其施加影響時,這種自上而下的乾預行為可能對網絡整體的魯棒性和公平性産生哪些不可預見的副作用。這本書拓寬瞭我對“係統”這個概念的理解,不再局限於代碼的堆疊,而是看到瞭連接本身蘊含的巨大力量。
評分我最近翻閱的這本《高級並發編程與內存模型詳解》,可以說是一本對並發編程新手極不友好的“勸退神器”,但對於有經驗的開發者而言,卻是一部深入骨髓的“內功心法”。作者在開篇就毫不留情地撕開瞭抽象模型的遮羞布,直接進入到C++內存模型(C++11/14/17標準下的`std::memory_order`)的底層邏輯,詳述瞭各種內存屏障(Memory Barriers)在不同架構(如x86、ARM)下的具體實現效果和性能開銷差異。這種深入到底層硬件交互的敘述方式,使得讀者必須對緩存一緻性協議(如MESI)有基本的瞭解,否則讀起來會像是在啃一本外星語教材。最讓我震撼的是關於“虛假共享”(False Sharing)的案例分析,作者用生動的圖示展示瞭當不同綫程操作位於同一緩存行上的不同變量時,會如何導緻係統性能急劇下降,並提供瞭通過填充字節(Padding)來規避此問題的精確計算方法。這本書的魅力就在於它的“殘忍”——它不給你任何捷徑,逼迫你直麵多核處理器帶來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真正理解“數據競爭”的真正含義。對於那些聲稱自己寫齣過無鎖結構的程序員來說,這本書是檢驗其理解深度的試金石,它讓你明白,在並發世界裏,任何自以為是的優化都可能在特定的硬件環境下釀成災難。我花瞭好幾周時間纔消化完其中關於原子操作(Atomics)的章節,收獲之大,非一般技術書可比。
評分《分布式係統中的共識算法與狀態機復製》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技術書籍,不如說是一份關於“信任建立”的係統論述。它將抽象的數學邏輯與真實的係統故障模型緊密結閤,展示瞭在網絡不可靠、節點可能宕機或惡意行為的情況下,如何達成全局一緻的決策。拉姆達(Lamport)的Paxos算法在很多教材中被過度簡化,但本書的作者卻花費瞭大量篇幅,通過對“活鎖”和“死鎖”的精確建模,闡述瞭為什麼原始的Two-Phase Commit(2PC)在實踐中是脆弱的,以及Raft算法是如何通過“領導人選舉”的簡化機製,極大地提升瞭工程實踐中的可理解性和可部署性。書中關於“狀態機復製”的討論尤其深刻,它清晰地界定瞭共識算法的目標並非同步數據,而是確保所有節點對“執行特定序列操作”這一事實達成一緻,從而在應用層麵重建瞭對狀態的確定性控製。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非拜占庭容錯”和“拜占庭容錯”的對比分析,作者用清晰的數學歸納法證明瞭為什麼在存在惡意節點的情況下,需要更高的冗餘度($3f+1$個節點來容忍$f$個惡意節點),這為理解區塊鏈底層機製提供瞭堅實的理論基礎。對於想從事數據庫內核或大規模基礎設施構建的工程師而言,這本書是繞不過去的思想鋼印。
評分《高級算法設計與分析:從NP完全到近似求解》這本書,簡直是一本對“計算復雜度”的沉思錄。它沒有像入門教材那樣停留在Dijkstra或Prim算法的實現層麵,而是直接將讀者置於理論計算科學的深水區。作者對NP問題的講解極為透徹,特彆是他如何通過巧妙的歸約(Reduction)技巧,將一個看似無關的問題(如三閤一性問題3-SAT)轉化為另一個問題,從而證明後者也具有相同的計算難度。這種“證明的藝術”是本書最大的看點。書中關於近似算法(Approximation Algorithms)的章節尤為實用,它承認瞭對於某些問題,找到最優解在時間上是不可行的,因此轉而尋求一個“足夠好”的解。作者詳細介紹瞭如何通過“價格比”(Approximation Ratio)來量化一個近似算法的優劣,並給齣瞭諸如旅行商問題(TSP)的Christofides算法的詳細步驟,展示瞭如何利用鬆弛技術(LP Relaxation)來設計具有嚴格性能保證的算法。閱讀過程中,我強烈感受到瞭一種知識的積纍感——每掌握一個歸約技巧,就相當於為自己處理實際世界中那些“太難”的問題增加瞭一個有力的武器。這本書的難度要求讀者必須對離散數學和形式邏輯有較強的掌握,但對於誌在深入算法理論領域的讀者來說,它提供的思維框架是無價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