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信息論與編碼理論(第二版)
定價:34元
售價:22.1元,便宜11.9元,摺扣65
作者:瀋世謚,陳魯生
齣版社: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10-01
ISBN:9787030291585
字數:315000
頁碼:239
版次:2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59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信息論與編碼理論(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規劃教材》主要介紹信息論和編碼理論的基本內容,其特點是簡明扼要,可讀性強,既具有較嚴謹的數學描述與推導,又注意到信息論的實用背景,其中許多典型問題已在通信工程中得到實際應用。
《信息論與編碼理論(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規劃教材》共分12章。主要內容包括:信息的度量、信源編碼、信道編碼定理、編碼理論中用到的基本抽象代數知識、編碼理論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問題、綫性碼、hamming碼、循環碼、bch碼、reed-solomon碼、golay碼、reed-muller碼、平方剩餘碼、goppa碼以及信息論和編碼理論的應用。
《信息論與編碼理論(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規劃教材》每章末均附有習題,其中部分習題是對正文內容的補充。
《信息論與編碼理論(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規劃教材》可作為高等院校信息科學專業、計算機科學專業、通信專業以及相關專業的本科生教材,也可供相關領域的研究生、教學與科研人員,以及工程技術人員參考。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章 引言
1.1 信息論的發展概況
1.1.1 信息論的早期醞釀
1.1.2 shannon信息論的建立與發展
1.1.3 信息論的近期發展
1.1.4 信息論在信息技術領域中的應用
1.2 信息論與編碼理論的主要內容
1.2.1 信息的度量問題
1.2.2 通信係統的基本模型
1.2.3 通信係統中信息的傳遞過程
1.2.4 通信係統的概率統計模型
1.2.5 通信係統的序列模型
1.3 本書內容簡介與文獻介紹
1.3.1 內容簡介
1.3.2 有關著作和文獻介紹
1.3.3 對有關記號的說明
習題1
部分 信息論
第2章 信息量
2.1 熵
2.1.1 離散變量的不肯定性
2.1.2 不肯定性的特徵與錶示
2.1.3 熵的簡單性質與例子
2.2 聯閤熵和條件熵
2.2.1 聯閤熵的記號
2.2.2 條件熵的定義與性質
2.3 熵的基本性質
2.3.1 對數函數的基本不等式與熵函數的大值
2.3.2 熵函數的可加性
2.3.3 fano不等式
2.4 互熵與互信息
2.4.1 互熵
2.4.2 互信息
2.4.3 條件互信息
2.5 凸函數及其應用
2.5.1 凸函數的定義與它的判彆
2.5.2 jenson不等式與它的應用
2.6 連續型變量的信息量
2.6.1 連續型變量的shannon熵
2.6.2 多維連續型變量的shannon熵
2.6.3 其他連續型變量的信息量
2.7 大熵原理
2.7.1 有限區間情形的大熵
2.7.2 半開區間情形的大熵
2.7.3 全直綫情形的大熵
2.7.4 多維連續型變量的大熵
習題2
第3章 信源編碼
3.1 信源編碼問題
3.1.1 信源編碼
3.1.2 定長編碼與變長編碼
3.1.3 信源變長碼的編碼問題
3.1.4 信源序列的定長編碼問題
3.2 前綴碼和即時碼
3.2.1 可譯變長碼的構造
3.2.2 kraft不等式
3.3 信源變長碼的編碼定理
3.3.1 優變長碼平均碼長的下界估計
3.3.2 優變長碼平均碼長的上界估計
3.3.3 無記憶信源平均碼長的上界和下界估計
3.4 huffman信源編碼算法
3.4.1 huffman編碼的實例分析
3.4.2 huffman編碼的一般算法
3.5 huffman信源編碼性能分析
3.5.1 huffman編碼的前綴性
3.5.2 huffman編碼的優性
3.6 信源定長碼的編碼定理
習題3
第4章 信道編碼定理
4.1 信道編碼問題
4.1.1 通信係統的編碼誤差
4.1.2 信道序列的編碼問題
4.2 離散無記憶信道
4.2.1 離散無記憶信道的一般定義
4.2.2 幾種特殊的離散無記憶信道
4.3 無記憶信道的信道容量
4.3.1 信道容量的一般定義
4.3.2 無記憶信道序列的容量性質
4.4 信道容量的計算
4.4.1 凸函數的極大值性質
4.4.2 信道容量的計算
4.5 信道的編碼和譯碼問題
4.6 信道的正編碼定理和反編碼定理
4.7 可加高斯(gaussian)信道
習題4
第二部分 抽象代數
第5章抽象代數的基本知識
5.1 群
5.2 環和域
5.3 理想和商環
5.4 域上的多項式
5.5 有限域
5.6 域上的綫性代數
習題5
第三部分 編碼理論
第6章 編碼理論的基本知識
6.1 碼的基本概念
6.1.1 碼的定義
6.1.2 hamming距離和hamming重量
6.1.3 譯碼策略
6.1.4 係統碼
6.2 碼的檢錯和糾錯能力
6.3 編碼理論的基本問題
6.3.1 碼的等價變換
6.3.2 編碼理論的一些界
習題6
第7章 綫性碼
7.1 綫性碼的定義
7.2 綫性碼的對偶碼
7.3 綫性碼的譯碼方法
7.4 綫性碼的重量分布
習題7
第8章 hamming碼
8.1 hamming碼的定義
8.2 hamming碼的性質
8.3 hamming碼的譯碼方法
8.4 二元hamming碼的對偶碼
習題8
第9章 循環碼
9.1 循環碼的定義
9.2 循環碼的性質
9.3 循環碼的校驗矩陣及其對偶碼
9.4 循環碼的編碼方法
9.5 循環碼的檢錯性能
習題9
0章 bch碼和reed-solomon碼
10.1 bch碼及其基本性質
10.2 reed-solomon碼及其基本性質
10.3 bch碼和reed-solomon碼的譯碼方法
10.4 reed-solomon碼和大距離可分碼的重量分布
習題10
1章 幾種重要的綫性碼
11.1 golay碼
11.2 reed-muller碼
11.2.1 布爾函數
11.2.2 reed-muller碼
11.3 平方剩餘碼
11.4 goppa碼
習題11
第四部分 信息論和編碼理論的應用
2章 若乾應用問題
12.1 有失真的數據壓縮
12.1.1 有失真信源編碼問題
12.1.2 有失真信源的率失真函數
12.1.3 有失真信源編碼的可達速率
12.1.4 率失真函數的計算
12.1.5 有失真信源編碼定理
12.1.6 數據壓縮問題概述
12.1.7 數據壓縮問題的實例分析
12.1.8 數據壓縮技術的主要分析指標
12.2 捲積碼理論及其應用
12.2.1 捲積碼的構造
12.2.2 捲積碼的樹結構
12.2.3 捲積碼的譯碼算法
12.2.4 捲積碼的應用
12.3 幾種實用的編碼問題
12.3.1 漢字編碼
12.3.2 計算機代碼
12.3.3 圖形碼
習題12
主要參考文獻
這本書的章節編排邏輯清晰得令人贊嘆,完全不是那種堆砌公式和概念的枯燥讀物。它似乎遵循著一種“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教學哲學。初學者可以很自然地跟隨著作者的思路,從最基礎的概率論和信息源的量化講起,每一步都有詳實的鋪墊,不會讓人感到思維的斷裂。而對於有一定基礎的讀者,書中穿插的那些深入探討和前沿進展部分,又提供瞭足夠的深度和挑戰性。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講解復雜概念時,總能找到一個非常貼切的物理模型或者生活中的類比,讓抽象的數學工具立刻變得鮮活起來。這種敘述方式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難度,也讓學習過程充滿瞭探索的樂趣,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灌輸。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是那種沉穩而富有洞察力的學術散文體,非常耐人尋味。它不像某些教科書那樣冷冰冰地拋齣結論,而是更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在耳邊細細道來。作者在關鍵時刻的總結性陳述,往往能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將前麵復雜的推導瞬間提煉升華到一個全新的高度。我特彆留意瞭那些加粗或斜體的關鍵定義和定理,它們都被放置在最恰當的位置,強化瞭讀者的記憶點。總而言之,這是一部需要沉下心來細細品味的著作,它不僅傳授瞭硬核的理論,更培養瞭一種對信息處理本質的深刻洞察力,讀完後感覺看待數字世界的眼光都變得不一樣瞭。
評分我曾經嘗試過幾本其他齣版社的同類書籍,坦白說,很多要麼過於側重理論推導而忽略瞭實際應用背景,要麼就是應用案例陳舊,跟不上時代步伐。但這本教材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在理論深度和工程實踐之間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每一個重要的編碼或調製方案被介紹後,作者都會緊接著探討其在現代通信係統(比如無綫通信、存儲技術)中的具體地位和性能瓶頸。這種“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反哺理論”的討論模式,使得學習不再是孤立的知識點積纍,而是一次完整的工程思維訓練。通過閱讀,我不僅理解瞭“為什麼”要這樣做,更明白瞭在特定約束條件下“如何”做齣最優設計選擇。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十分簡潔大氣,黑白灰的主色調給人一種專業而嚴謹的感覺。書脊上的書名和作者信息排版得體,即便是擺在書架上,也能一眼看齣它的分量。拿到手裏,紙張的質感非常好,摸起來有一種細膩的觸感,而且不是那種容易反光的紙張,閱讀起來眼睛很舒服。裝訂也非常紮實,即便是經常翻閱,也不用擔心書頁會鬆散。我個人特彆喜歡這種注重細節的設計,它暗示著內容本身也是經過精心打磨的。尤其是當翻開扉頁,看到作者的簡介時,更能感受到那種學術傳承的厚重感。這不僅僅是一本教科書,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知識饋贈,讓人在接觸它之前,就先建立起一種敬畏感和期待感。這樣的實體書,放在書桌上本身就是一種激勵。
評分書中例題和習題的設計也是一個亮點,它們絕非簡單的數字代換。很多習題具有很強的啓發性,有些甚至直接引導讀者去思考某個定理的邊界條件或者極限情況。更重要的是,書後提供的參考答案和詳細解題步驟(如果包含的話,或者作者在正文中引導的思路),展現瞭一種嚴謹的學術態度。對於自學者來說,這部分至關重要,因為好的習題是檢驗真正掌握知識的試金石。我花瞭大量時間在那些需要綜閤運用多個章節知識點的綜閤題上,每一次成功解答都帶來極大的成就感。這種被“逼著”去思考的過程,纔是真正內化知識的關鍵。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