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信息论与编码理论(第二版)
定价:34元
售价:22.1元,便宜11.9元,折扣65
作者:沈世谥,陈鲁生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0-01
ISBN:9787030291585
字数:315000
页码:239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信息论与编码理论(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主要介绍信息论和编码理论的基本内容,其特点是简明扼要,可读性强,既具有较严谨的数学描述与推导,又注意到信息论的实用背景,其中许多典型问题已在通信工程中得到实际应用。
《信息论与编码理论(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共分12章。主要内容包括:信息的度量、信源编码、信道编码定理、编码理论中用到的基本抽象代数知识、编码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线性码、hamming码、循环码、bch码、reed-solomon码、golay码、reed-muller码、平方剩余码、goppa码以及信息论和编码理论的应用。
《信息论与编码理论(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每章末均附有习题,其中部分习题是对正文内容的补充。
《信息论与编码理论(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可作为高等院校信息科学专业、计算机科学专业、通信专业以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教材,也可供相关领域的研究生、教学与科研人员,以及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章 引言
1.1 信息论的发展概况
1.1.1 信息论的早期酝酿
1.1.2 shannon信息论的建立与发展
1.1.3 信息论的近期发展
1.1.4 信息论在信息技术领域中的应用
1.2 信息论与编码理论的主要内容
1.2.1 信息的度量问题
1.2.2 通信系统的基本模型
1.2.3 通信系统中信息的传递过程
1.2.4 通信系统的概率统计模型
1.2.5 通信系统的序列模型
1.3 本书内容简介与文献介绍
1.3.1 内容简介
1.3.2 有关著作和文献介绍
1.3.3 对有关记号的说明
习题1
部分 信息论
第2章 信息量
2.1 熵
2.1.1 离散变量的不肯定性
2.1.2 不肯定性的特征与表示
2.1.3 熵的简单性质与例子
2.2 联合熵和条件熵
2.2.1 联合熵的记号
2.2.2 条件熵的定义与性质
2.3 熵的基本性质
2.3.1 对数函数的基本不等式与熵函数的大值
2.3.2 熵函数的可加性
2.3.3 fano不等式
2.4 互熵与互信息
2.4.1 互熵
2.4.2 互信息
2.4.3 条件互信息
2.5 凸函数及其应用
2.5.1 凸函数的定义与它的判别
2.5.2 jenson不等式与它的应用
2.6 连续型变量的信息量
2.6.1 连续型变量的shannon熵
2.6.2 多维连续型变量的shannon熵
2.6.3 其他连续型变量的信息量
2.7 大熵原理
2.7.1 有限区间情形的大熵
2.7.2 半开区间情形的大熵
2.7.3 全直线情形的大熵
2.7.4 多维连续型变量的大熵
习题2
第3章 信源编码
3.1 信源编码问题
3.1.1 信源编码
3.1.2 定长编码与变长编码
3.1.3 信源变长码的编码问题
3.1.4 信源序列的定长编码问题
3.2 前缀码和即时码
3.2.1 可译变长码的构造
3.2.2 kraft不等式
3.3 信源变长码的编码定理
3.3.1 优变长码平均码长的下界估计
3.3.2 优变长码平均码长的上界估计
3.3.3 无记忆信源平均码长的上界和下界估计
3.4 huffman信源编码算法
3.4.1 huffman编码的实例分析
3.4.2 huffman编码的一般算法
3.5 huffman信源编码性能分析
3.5.1 huffman编码的前缀性
3.5.2 huffman编码的优性
3.6 信源定长码的编码定理
习题3
第4章 信道编码定理
4.1 信道编码问题
4.1.1 通信系统的编码误差
4.1.2 信道序列的编码问题
4.2 离散无记忆信道
4.2.1 离散无记忆信道的一般定义
4.2.2 几种特殊的离散无记忆信道
4.3 无记忆信道的信道容量
4.3.1 信道容量的一般定义
4.3.2 无记忆信道序列的容量性质
4.4 信道容量的计算
4.4.1 凸函数的极大值性质
4.4.2 信道容量的计算
4.5 信道的编码和译码问题
4.6 信道的正编码定理和反编码定理
4.7 可加高斯(gaussian)信道
习题4
第二部分 抽象代数
第5章抽象代数的基本知识
5.1 群
5.2 环和域
5.3 理想和商环
5.4 域上的多项式
5.5 有限域
5.6 域上的线性代数
习题5
第三部分 编码理论
第6章 编码理论的基本知识
6.1 码的基本概念
6.1.1 码的定义
6.1.2 hamming距离和hamming重量
6.1.3 译码策略
6.1.4 系统码
6.2 码的检错和纠错能力
6.3 编码理论的基本问题
6.3.1 码的等价变换
6.3.2 编码理论的一些界
习题6
第7章 线性码
7.1 线性码的定义
7.2 线性码的对偶码
7.3 线性码的译码方法
7.4 线性码的重量分布
习题7
第8章 hamming码
8.1 hamming码的定义
8.2 hamming码的性质
8.3 hamming码的译码方法
8.4 二元hamming码的对偶码
习题8
第9章 循环码
9.1 循环码的定义
9.2 循环码的性质
9.3 循环码的校验矩阵及其对偶码
9.4 循环码的编码方法
9.5 循环码的检错性能
习题9
0章 bch码和reed-solomon码
10.1 bch码及其基本性质
10.2 reed-solomon码及其基本性质
10.3 bch码和reed-solomon码的译码方法
10.4 reed-solomon码和大距离可分码的重量分布
习题10
1章 几种重要的线性码
11.1 golay码
11.2 reed-muller码
11.2.1 布尔函数
11.2.2 reed-muller码
11.3 平方剩余码
11.4 goppa码
习题11
第四部分 信息论和编码理论的应用
2章 若干应用问题
12.1 有失真的数据压缩
12.1.1 有失真信源编码问题
12.1.2 有失真信源的率失真函数
12.1.3 有失真信源编码的可达速率
12.1.4 率失真函数的计算
12.1.5 有失真信源编码定理
12.1.6 数据压缩问题概述
12.1.7 数据压缩问题的实例分析
12.1.8 数据压缩技术的主要分析指标
12.2 卷积码理论及其应用
12.2.1 卷积码的构造
12.2.2 卷积码的树结构
12.2.3 卷积码的译码算法
12.2.4 卷积码的应用
12.3 几种实用的编码问题
12.3.1 汉字编码
12.3.2 计算机代码
12.3.3 图形码
习题12
主要参考文献
这本书的章节编排逻辑清晰得令人赞叹,完全不是那种堆砌公式和概念的枯燥读物。它似乎遵循着一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教学哲学。初学者可以很自然地跟随着作者的思路,从最基础的概率论和信息源的量化讲起,每一步都有详实的铺垫,不会让人感到思维的断裂。而对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书中穿插的那些深入探讨和前沿进展部分,又提供了足够的深度和挑战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讲解复杂概念时,总能找到一个非常贴切的物理模型或者生活中的类比,让抽象的数学工具立刻变得鲜活起来。这种叙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难度,也让学习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
评分书中例题和习题的设计也是一个亮点,它们绝非简单的数字代换。很多习题具有很强的启发性,有些甚至直接引导读者去思考某个定理的边界条件或者极限情况。更重要的是,书后提供的参考答案和详细解题步骤(如果包含的话,或者作者在正文中引导的思路),展现了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对于自学者来说,这部分至关重要,因为好的习题是检验真正掌握知识的试金石。我花了大量时间在那些需要综合运用多个章节知识点的综合题上,每一次成功解答都带来极大的成就感。这种被“逼着”去思考的过程,才是真正内化知识的关键。
评分我曾经尝试过几本其他出版社的同类书籍,坦白说,很多要么过于侧重理论推导而忽略了实际应用背景,要么就是应用案例陈旧,跟不上时代步伐。但这本教材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在理论深度和工程实践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每一个重要的编码或调制方案被介绍后,作者都会紧接着探讨其在现代通信系统(比如无线通信、存储技术)中的具体地位和性能瓶颈。这种“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讨论模式,使得学习不再是孤立的知识点积累,而是一次完整的工程思维训练。通过阅读,我不仅理解了“为什么”要这样做,更明白了在特定约束条件下“如何”做出最优设计选择。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十分简洁大气,黑白灰的主色调给人一种专业而严谨的感觉。书脊上的书名和作者信息排版得体,即便是摆在书架上,也能一眼看出它的分量。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非常好,摸起来有一种细腻的触感,而且不是那种容易反光的纸张,阅读起来眼睛很舒服。装订也非常扎实,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用担心书页会松散。我个人特别喜欢这种注重细节的设计,它暗示着内容本身也是经过精心打磨的。尤其是当翻开扉页,看到作者的简介时,更能感受到那种学术传承的厚重感。这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知识馈赠,让人在接触它之前,就先建立起一种敬畏感和期待感。这样的实体书,放在书桌上本身就是一种激励。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那种沉稳而富有洞察力的学术散文体,非常耐人寻味。它不像某些教科书那样冷冰冰地抛出结论,而是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耳边细细道来。作者在关键时刻的总结性陈述,往往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将前面复杂的推导瞬间提炼升华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我特别留意了那些加粗或斜体的关键定义和定理,它们都被放置在最恰当的位置,强化了读者的记忆点。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需要沉下心来细细品味的著作,它不仅传授了硬核的理论,更培养了一种对信息处理本质的深刻洞察力,读完后感觉看待数字世界的眼光都变得不一样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