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水文学(第五版)/普通高等教育土建学科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
定价:32.00元
售价:21.8元,便宜10.2元,折扣68
作者:黄廷林,马学尼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6-01
ISBN:9787112161454
字数:
页码:245
版次: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水文学(第五版)/普通高等教育土建学科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是在第四版基础上,根据2012年全国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编制的《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中关于水文学课程知识领域的教学基本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的修订和完善。根据新编规范的教学基本要求,对教材中图表及公式进行了更正,按照现行规范更新了部分参数;增补了全球水量平衡和距离平方倒数法的面雨量计算,以及城市降雨径流污染物分析和人工湿地的水质控制方法;并对各章节的部分内容进行了调整和修改。全书共7章,主要包括绪论,水文学的一般概念与水文测验,水文统计基本原理与方法,年径流及洪、枯径流,降水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小流域暴雨洪峰流量的计算,城市降雨径流等。
《水文学(第五版)/普通高等教育土建学科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为普通高等教育土建学科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规划推荐教材,可供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及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使用。
目录
章 绪论
1.1 水文现象及水文循环
1.2 水文学的研究领域及发展
1.2.1 水文学的研究领域
1.2.2 水文学的发展
1.3 水文学与给水排水工程的关系
1.4 水文现象的特性
1.4.1 水文现象时程变化的周期性与随机性的对立统一
1.4.2 水文现象地区分布的相似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
1.5 水文现象的研究方法
第2章 水文学的一般概念与水文测验
2.1 河流和流域
2.1.1 干流及支流
2.1.2 河长及弯曲系数
2.1.3 河槽基本特征
2.1.4 河流的分段
2.1.5 分水线及流域
2.2 河川径流及其表示方法
2.2.1 河川径流的基本概念
2.2.2 河川径流量的表示
2.3 河川径流形成过程及影响径流的因素
2.3.1 河川径流形成过程及其特征时期
2.3.2 影响径流的主要因素
2.3.3 地下径流
2.3.4 固体径流
2.3.5 溶解质径流
2.4 水量平衡
2.4.1 流域的水量平衡
2.4.2 全球的水量平衡
2.5 水文资料的观测方法与收集
2.5.1 水位观测
2.5.2 流量测算
2.5.3 泥沙测算
2.5.4 冰凌观测
2.5.5 水文资料的收集
2.6 水位与流量关系曲线
2.6.1 水位与流量关系曲线的绘制
2.6.2 水位与流量关系曲线的延长
2.6.3 水位与流量关系曲线的应用
复习思考题
第3章 水文统计基本原理与方法
‘3.1 水文统计的意义及基本概念
3.1.1 水文统计的意义
3.1.2 事件
3.1.3 总体、样本、样本容量
3.1.4 数理统计法对水文资料的要求
3.2 频率和概率
3.2.1 频率和概率
3.2.2 概率运算定理
3.2.3 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
3.2.4 累积频率和重现期
3.2.5 设计标准
3.3 经验频率曲线
3.3.1 经验频率公式
3.3.2 经验频率曲线的绘制和应用
3.3.3 经验频率曲线的外延
3.4 随机变量的统计参数
3.4.1 均值
3.4.2 均方差和变差系数
3.4.3 偏态系数
3.4.4 矩
3.5 理论频率曲线
3.5.1 皮尔逊Ⅲ型曲线
3.5.2 指数r分布曲线
3.6 抽样误差
3.6.1 误差来源
3.6.2 抽样误差概述
3.6.3 抽样误差分布
3.6.4 抽样误差计算公式
3.7 水文频率分析方法
3.7.1 适线法
3.7.2 +参数估计法
3.8 相关分析
3.8.1 相关分析的意义
3.8.2 相关分析的概念和类型
3.8.3 简单直线(线性)相关
3.8.4 曲线(非线性)选配
3.8.5 复相关
3.9 频率分析综合程序
3.9.1 综合程序的内容
3.9.2 变量和数组说明
3.9.3 程序框图
3.9.4 计算程序
3.9.5 程序应用举例
复习思考题
第4章 年径流及洪、枯径流
4.1 概述
4.2 设计年径流量
4.2.1 年径流变化特点和分析方法
4.2.2 具有长期实测资料时设计年径流量的推算
4.2.3 资料不足情况下设计年径流量的推算
4.2.4 缺乏实测资料时设计年径流量的推算
4.3 设计年径流量的年内分配
4.3.1 径流的年内分配
4.3.2 有长期实测径流资料时设计年径流量年内分配的确定
4.3.3 缺乏实测径流资料时设计年径流量年内分配的确定
4.3.4 日流量(或水位)历时曲线的绘制和应用
4.4 设计洪水流量和水位
4.4.1 洪水及设计洪水
4.4.2 推求设计洪水的方法
4.4.3 设计洪水标准
4.4.4 洪水资料审查
4.4.5 洪水资料选样
4.4.6 洪水资料的插补延长
4.4.7 特大洪水资料的处理
4.4.8 设计洪峰流量(或水位)的计算
4.5 设计枯水流量和水位
4.5.1 影响枯水径流的因素
4.5.2 有长期实测资料时枯水径流的计算
4.5.3 资料短缺时枯水径流的计算
4.5.4 缺乏资料地区枯水径流的计算
4.6 径流调节
4.6.1 径流调节的意义
4.6.2 水库调节类型及其特征水位
4.6.3 水库对年径流的调节
4.6.4 水库对洪水的削减
4.7 潮汐河口的设计水位
4.7.1 潮汐河口的水文情势
4.7.2 潮汐河口的设计潮水位计算
复习思考题
第5章 降水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5.1 降水
5.1.1 降水的观测
5.1.2 降水的特征
5.2 降水分布
5.2.1 流域平均降水量
5.2.2 多年平均大24h降水量
5.2.3 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
5.3 点雨量资料的整理
5.4 暴雨强度公式的推求
5.4.1 暴雨强度公式
5.4.2 公式中参数的推求
5.4.3 公式中参数的推求
5.4.4 公式中参数的非线性小二乘估计
5.4.5 利用等值线图求暴雨强度
5.5 可能大降水( PMP)简介
复习思考题
第6章 小流域暴雨洪峰流量的计算
6.1 小流域暴雨洪水计算的特点
6.2 设计净雨量的推求
6.2.1 暴雨损失及分类
6.2.2 下渗
6.2.3 设计净雨量的推求
6.3 流域汇流
6.3.1 暴雨洪水形成过程
6.3.2 等流时线原理
6.3.3 不同净雨历时情况下的径流过程
6.3.4 暴雨洪峰流量公式
6.4 暴雨洪峰流量的推理公式
6.4.1 水科院水文所公式
6.4.2 铁一院两所公式
6.5 地区公式及水文手册的应用
6.5.1 以流域面积,为参数的地区经验公式
6.5.2 包含降雨参数的地区经验公式
6.5.3 水文手册的应用
复习思考题
第7章 城市降雨径流
7.1 城市化与城市水文过程
7.2 城市化与城市暴雨径流
7.2.1 城市化过程
7.2.2 城市暴雨径流特点
7.3 城市水文资料的收集
7.3.1 降水和其他气象资料
7.3.2 河道及管渠流量资料
7.3.3 水质监测资料
7.3.4 土地利用情况资料
7.3.5 城市水文测验系统
7.4 城市设计暴雨
7.5 城市降雨径流的水质特性
7.5.1 城市径流中污染物的来源及种类
7.5.2 地表污染物的聚集及去向
7.6 城市降雨径流的水质控制
7.6.1 城市径流水质控制的基本原则
7.6.2 渗滤
7.6.3 滞洪措施
7.6.4 扩展功能的(干)滞洪区与水质控制
7.6.5 滞洪塘与水质控制
7.6.6 水量水质控制的多用途滞洪区
7.6.7 区域性和就地滞洪设施的比较
7.6.8 人工湿地
复习思考题
……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章 绪论
1.1 水文现象及水文循环
1.2 水文学的研究领域及发展
1.2.1 水文学的研究领域
1.2.2 水文学的发展
1.3 水文学与给水排水工程的关系
1.4 水文现象的特性
1.4.1 水文现象时程变化的周期性与随机性的对立统一
1.4.2 水文现象地区分布的相似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
1.5 水文现象的研究方法
第2章 水文学的一般概念与水文测验
2.1 河流和流域
2.1.1 干流及支流
2.1.2 河长及弯曲系数
2.1.3 河槽基本特征
2.1.4 河流的分段
2.1.5 分水线及流域
2.2 河川径流及其表示方法
2.2.1 河川径流的基本概念
2.2.2 河川径流量的表示
2.3 河川径流形成过程及影响径流的因素
2.3.1 河川径流形成过程及其特征时期
2.3.2 影响径流的主要因素
2.3.3 地下径流
2.3.4 固体径流
2.3.5 溶解质径流
2.4 水量平衡
2.4.1 流域的水量平衡
2.4.2 全球的水量平衡
2.5 水文资料的观测方法与收集
2.5.1 水位观测
2.5.2 流量测算
2.5.3 泥沙测算
2.5.4 冰凌观测
2.5.5 水文资料的收集
2.6 水位与流量关系曲线
2.6.1 水位与流量关系曲线的绘制
2.6.2 水位与流量关系曲线的延长
2.6.3 水位与流量关系曲线的应用
复习思考题
第3章 水文统计基本原理与方法
‘3.1 水文统计的意义及基本概念
3.1.1 水文统计的意义
3.1.2 事件
3.1.3 总体、样本、样本容量
3.1.4 数理统计法对水文资料的要求
3.2 频率和概率
3.2.1 频率和概率
3.2.2 概率运算定理
3.2.3 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
3.2.4 累积频率和重现期
3.2.5 设计标准
3.3 经验频率曲线
3.3.1 经验频率公式
3.3.2 经验频率曲线的绘制和应用
3.3.3 经验频率曲线的外延
3.4 随机变量的统计参数
3.4.1 均值
3.4.2 均方差和变差系数
3.4.3 偏态系数
3.4.4 矩
3.5 理论频率曲线
3.5.1 皮尔逊Ⅲ型曲线
3.5.2 指数r分布曲线
3.6 抽样误差
3.6.1 误差来源
3.6.2 抽样误差概述
3.6.3 抽样误差分布
3.6.4 抽样误差计算公式
3.7 水文频率分析方法
3.7.1 适线法
3.7.2 +参数估计法
3.8 相关分析
3.8.1 相关分析的意义
3.8.2 相关分析的概念和类型
3.8.3 简单直线(线性)相关
3.8.4 曲线(非线性)选配
3.8.5 复相关
3.9 频率分析综合程序
3.9.1 综合程序的内容
3.9.2 变量和数组说明
3.9.3 程序框图
3.9.4 计算程序
3.9.5 程序应用举例
复习思考题
第4章 年径流及洪、枯径流
4.1 概述
4.2 设计年径流量
4.2.1 年径流变化特点和分析方法
4.2.2 具有长期实测资料时设计年径流量的推算
4.2.3 资料不足情况下设计年径流量的推算
4.2.4 缺乏实测资料时设计年径流量的推算
4.3 设计年径流量的年内分配
4.3.1 径流的年内分配
4.3.2 有长期实测径流资料时设计年径流量年内分配的确定
4.3.3 缺乏实测径流资料时设计年径流量年内分配的确定
4.3.4 日流量(或水位)历时曲线的绘制和应用
4.4 设计洪水流量和水位
4.4.1 洪水及设计洪水
4.4.2 推求设计洪水的方法
4.4.3 设计洪水标准
4.4.4 洪水资料审查
4.4.5 洪水资料选样
4.4.6 洪水资料的插补延长
4.4.7 特大洪水资料的处理
4.4.8 设计洪峰流量(或水位)的计算
4.5 设计枯水流量和水位
4.5.1 影响枯水径流的因素
4.5.2 有长期实测资料时枯水径流的计算
4.5.3 资料短缺时枯水径流的计算
4.5.4 缺乏资料地区枯水径流的计算
4.6 径流调节
4.6.1 径流调节的意义
4.6.2 水库调节类型及其特征水位
4.6.3 水库对年径流的调节
4.6.4 水库对洪水的削减
4.7 潮汐河口的设计水位
4.7.1 潮汐河口的水文情势
4.7.2 潮汐河口的设计潮水位计算
复习思考题
第5章 降水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5.1 降水
5.1.1 降水的观测
5.1.2 降水的特征
5.2 降水分布
5.2.1 流域平均降水量
5.2.2 多年平均大24h降水量
5.2.3 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
5.3 点雨量资料的整理
5.4 暴雨强度公式的推求
5.4.1 暴雨强度公式
5.4.2 公式中参数的推求
5.4.3 公式中参数的推求
5.4.4 公式中参数的非线性小二乘估计
5.4.5 利用等值线图求暴雨强度
5.5 可能大降水( PMP)简介
复习思考题
第6章 小流域暴雨洪峰流量的计算
6.1 小流域暴雨洪水计算的特点
6.2 设计净雨量的推求
6.2.1 暴雨损失及分类
6.2.2 下渗
6.2.3 设计净雨量的推求
6.3 流域汇流
6.3.1 暴雨洪水形成过程
6.3.2 等流时线原理
6.3.3 不同净雨历时情况下的径流过程
6.3.4 暴雨洪峰流量公式
6.4 暴雨洪峰流量的推理公式
6.4.1 水科院水文所公式
6.4.2 铁一院两所公式
6.5 地区公式及水文手册的应用
6.5.1 以流域面积,为参数的地区经验公式
6.5.2 包含降雨参数的地区经验公式
6.5.3 水文手册的应用
复习思考题
第7章 城市降雨径流
7.1 城市化与城市水文过程
7.2 城市化与城市暴雨径流
7.2.1 城市化过程
7.2.2 城市暴雨径流特点
7.3 城市水文资料的收集
7.3.1 降水和其他气象资料
7.3.2 河道及管渠流量资料
7.3.3 水质监测资料
7.3.4 土地利用情况资料
7.3.5 城市水文测验系统
7.4 城市设计暴雨
7.5 城市降雨径流的水质特性
7.5.1 城市径流中污染物的来源及种类
7.5.2 地表污染物的聚集及去向
7.6 城市降雨径流的水质控制
7.6.1 城市径流水质控制的基本原则
7.6.2 渗滤
7.6.3 滞洪措施
7.6.4 扩展功能的(干)滞洪区与水质控制
7.6.5 滞洪塘与水质控制
7.6.6 水量水质控制的多用途滞洪区
7.6.7 区域性和就地滞洪设施的比较
7.6.8 人工湿地
复习思考题
……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这本书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部分在于其系统性地阐述了水资源的管理和规划。在当前水资源短缺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如何科学有效地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是土建工程领域面临的重大课题。本书详细介绍了水资源的形成、数量、质量及其时空分布规律,这为水资源评价和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探讨了水资源量的计算方法,包括地表水、地下水的补给量、消耗量以及可利用量等,这些都是制定合理水资源开发利用计划的关键。书中还重点阐述了水资源配置的原则和方法,如何根据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需求,进行优化配置,实现水资源的效益最大化。从宏观的水资源战略规划,到微观的水库调度和灌溉用水管理,本书都给出了详细的论述。我从中不仅学习到了理论知识,更领悟到水资源管理背后蕴含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权衡与协调。这对于我未来在水利工程、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工作,将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评分作为一本面向土建学科专业学生的教材,这本书在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应用相结合方面做得尤为出色。我发现,书中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将水文学的原理与具体的工程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例如,在介绍降雨径流计算时,它会进一步探讨如何将这些径流数据用于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如何评估洪水风险以及制定相应的防洪措施。在讲解地下水流时,它会结合隧道开挖、大坝基坑渗漏等实际工程问题,分析地下水对工程安全的影响,并介绍相应的处理方法,如截渗墙、排水固结等。此外,书中还涉及了水土保持、水文监测技术等内容,这些都直接关系到土建工程的生态效益和可持续性。我能够从中理解到,水文学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贯穿于土建工程的整个生命周期,从选址、设计、施工到运行维护,都离不开对水文信息的掌握和应用。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水文学在工程领域的重要价值。
评分这本书在水文资料的分析与应用部分,为我提供了非常实用的工具箱。我了解到,任何水文研究和工程设计都离不开准确可靠的水文资料,而如何科学地处理和利用这些资料,是区分理论与实践的关键。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水文资料的处理方法,包括数据检查、质量控制、均一化处理等,这些基础工作对于保证后续分析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深入讲解了各种统计分析方法在水文学中的应用,例如频率分析、回归分析、相关分析等。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从历史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预测未来的水文状况,并评估不同事件发生的概率。书中还重点介绍了水文模型在工程中的应用,包括模型选型、率定和验证等过程,这让我能够理解如何利用模型来模拟复杂的流域水文过程,为工程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这本书的知识不仅提升了我对水文现象的理解,更增强了我运用数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众多水文学领域的学习者和研究者带来了一份厚实的礼物。作为一本“十二五”规划教材,它承担着为我国土建学科专业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我尤其欣赏其中对流域水文过程的深入剖析。从降雨的形成、输送,到蒸发、下渗,再到地表径流和地下水的形成演变,书中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讲解。作者不仅罗列了基本的物理过程,更重要的是,他们引入了大量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例如降雨径流模型、蒸发蒸腾计算模型等,这些模型的设计原理、适用条件以及如何运用它们来预测和模拟水文现象,都被讲解得条理清晰。我能够从中学习到如何量化这些复杂的自然过程,理解不同因素对水文要素的影响程度。此外,书中对于水文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应用也提供了详实的指导,这对于实际工程应用至关重要。无论是水资源评价、防洪抗旱,还是水环境治理,都需要扎实的水文数据支撑和科学的分析方法,这本书在这方面为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籍,更是实践操作的指南。
评分这本书对地下水文学的讲解,着实让我大开眼界。在很多初步接触水文学的认知里,似乎更侧重于地表水,但这本书却为地下水的神秘世界提供了清晰的入口。它详细介绍了地下水的形成、埋藏条件、运动规律以及补给和排泄方式。我了解到,土壤的渗透性、地质构造、水力梯度等因素共同决定了地下水的赋存和流动。书中对地下水流动的基本定律,如达西定律,进行了深刻的阐释,并通过实例展示了如何运用这些定律来计算地下水的流速和流量。特别让我受益的是关于地下水资源的评价方法,包括含水层的参数确定、地下水储量估算等。这些知识对于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地下工程的建设(例如隧道、基坑开挖)以及地下水污染的防治都至关重要。书中还涉及了地下水开采对环境的影响,例如地面沉降、咸水入侵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缓解措施,这让我认识到地下水资源管理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