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惯性/多普勒组合导航回溯算法研究-李万里,陈明剑,李俊毅,陈刚,马智刚 等 中国地质

BF-惯性/多普勒组合导航回溯算法研究-李万里,陈明剑,李俊毅,陈刚,马智刚 等 中国地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万里,陈明剑,李俊毅,陈刚,马智刚 等 著
图书标签:
  • 惯性导航
  • 多普勒导航
  • 组合导航
  • 回溯算法
  • 导航技术
  • 误差分析
  • 滤波算法
  • 地质测量
  • 定位
  • 传感器融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裕京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539414
商品编码:2977232035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1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惯性/多普勒组合导航回溯算法研究 作者 李万里,陈明剑,李俊毅,陈刚,马智刚 等
定价 36.00元 出版社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562539414 出版日期 2016-11-01
字数 页码 96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内容简介
惯性/多普勒组合导航是实现水下自主导航的主要方式。由于仅有载体系下的多普勒速度观测,水下导航信息源少、环境复杂,因此如何实现高精度自主导航仍然面临挑战。作者在总结多年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基于回溯的多普勒测速误差标定、快速动基座对准及组合导航的理论和方法,并对此进行了实验验证。
  《惯性/多普勒组合导航回溯算法研究》可作为从事水下导航、惯性导航、组合导航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参考教材。

   作者简介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目录
1 绪论
1.1 水下导航的重要意义
1.2 外相关技术研究进展
1.2.1 水下航行器及水下导航技术发展现状
1.2.2 惯性/多普勒组合导航发展现状
1.3 惯性/多普勒组合导航中的主要问题
1.3.1 多普勒的测速误差标定
1.3.2 水下航行器的快速动基座对准
1.3.3 基于回溯的组合导航与参数估计
1.4 本书的研究内容、组织结构和主要贡献
1.4.1 本书的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1.4.2 本书的主要贡献和创新点

2 基于回溯的惯性/多普勒测速误差标定
2.1 多普勒测速误差
2.1.1 坐标系定义
2.1.2 多普勒测速误差模型
2.1.3 基于小二乘的多普勒测速误差标定
2.2 GNSS辅助下的标定方法
2.2.1 标定原理
2.2.2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标定方法
2.3 地标辅助下的多普勒测速误差标定
2.3.1 INS/DVL组合导航
2.3.2 标定方法
2.3.3 基于回溯的标定改进方案
2.4 实验验证
2.4.1 主要实验设备
2.4.2 GNSS辅助下的标定实验
2.4.3 地标辅助标定实验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回溯的优化对准算法
3.1 优化对准方法问题描述
3.1.1 惯性系对准
3.1.2 方向余弦矩阵的分解
3.1.3 优化对准模型
3.1.4 Wahba问题
3.2 回溯优化对准
3.2.1 优化对准采样策略
3.2.2 回溯方法
3.2.3 优化对准方法精度分析
3.3 实验验证
3.3.1 对准结果
3.3.2 与其他对准方法的比较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回溯的卡尔曼滤波对准算法
4.1 多普勒辅助下的初始对准可观测度分析
4.1.1 可观测性分析
4.1.2 可观测度分析
4.1.3 多普勒辅助与GPS辅助进行初始对准的可观测度比较
4.2 回溯结构
4.3 惯性系精对准模型
4.3.1 系统方程
4.3.2 观测方程
4.4 回溯对准算法
4.5 实验验证
4.5.1 静基座对准实验
4.5.2 动基座对准实验
4.5.3 对准算法性能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回溯的对准算法与大失准角非线性滤波对准算法的比较研究
5.1 大失准角对准模型
5.1.1 DVL辅助的大失准角对准
5.1.2 系统方程
5.1.3 量测方程
5.2 UKF滤波技术
5.3 实验比较
5.3.1 大失准角对准
5.3.2 对准快速性比较
5.3.3 对准精度比较
5.3.4 对准鲁棒性比较
5.4 本章小结

6 回溯组合导航与参数估计算法研究
6.1 组合导航模型
6.1.1 系统方程
6.1.2 测量模型
6.2 回溯组合导航
6.2.1 回溯结构
6.2.2 算法实现
6.3 实验验证
6.3.1 实验条件
6.3.2 可观测性及可观测度分析
6.3.3 组合导航实验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文摘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序言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精微定位:惯性与多普勒传感融合的自主导航新纪元》 摘要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全球环境与日益精密的科技应用需求下,高精度、高可靠性的自主导航技术已成为战略性核心。传统的导航系统,如GPS,在信号遮挡、干扰甚至欺骗的环境中表现出显著的脆弱性。惯性导航系统(INS)因其固有的独立性而备受青睐,但长期积累的误差限制了其独立应用。另一方面,多普勒测量,尤其是在地波雷达(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GPR)等领域,能够提供相对地面(或介质)的瞬时速度信息,为导航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本书《精微定位:惯性与多普勒传感融合的自主导航新纪元》深入探讨了一种创新的导航策略:将惯性导航系统(INS)与多普勒传感技术进行精妙融合,以期构建一种能够在严苛环境下实现高精度、低漂移的自主导航解决方案。本书并非侧重于特定地质勘探应用,而是着眼于普适性的导航原理与算法的创新,旨在突破现有导航技术的局限,开辟自主定位与导航的新范式。 引言 1.1 导航的挑战与机遇 导航,作为人类探索未知、连接世界的古老命题,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从太空探索到深海考察,从自动驾驶到精准农业,无一不依赖于精确的定位与可靠的导航。然而,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并非总是友善。恶劣天气、复杂地形、信号屏蔽、甚至是人为的恶意干扰,都可能让依赖外部信号的导航系统(如GPS、北斗)失效,将系统置于“失明”的危险境地。 惯性导航系统(INS),凭借其“独立性”的优势,能够实时感知和测量载体的加速度和角速度,从而推算出其位置、速度和姿态。理论上,INS可以提供完美的自主导航能力。然而,“积跬步而至千里”,每一次微小的测量误差都会随着时间推移而累积,导致导航精度随之衰减,形成所谓的“漂移”。这种固有的误差特性,使得纯INS系统在长时运行下难以满足高精度要求。 与此同时,多普勒效应,即波源与观察者相对运动时,波的频率会发生变化的现象,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测量运动的途径。在导航领域,多普勒测量可以用来直接获取相对于某个参照系(例如地面、大气层、甚至特定介质)的速度信息。例如,多普勒雷达可以测量目标的速度,而特定的多普勒传感器(如与激光或声波结合)则能提供更局部的、与特定环境交互的速度信息。这些速度信息,如果能够有效地利用,将为导航提供宝贵的“瞬时”参考,有望弥补INS在精度上的不足。 本书的诞生,正是基于对这些挑战的深刻洞察,以及对融合导航技术巨大潜力的前瞻性认知。我们提出并深入研究的核心议题,是如何将INS的“自持力”与多普勒传感的“即时性”有机结合,构建一种协同工作、优势互补的自主导航系统。本书将聚焦于这一融合策略下的关键技术、算法模型及其性能评估,旨在为下一代高鲁棒性、高精度自主导航系统的研发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过去几十年里,导航技术的发展呈现出“融合”的趋势。GPS与INS的融合是当前最主流的技术方案之一,通过Kalman滤波等方法,有效地抑制了INS的漂移,并提高了GPS在短暂失锁时的导航连续性。然而,面对更严苛的非GPS可用环境,以及对更高精度、更低成本的需求,我们必须探索新的融合对象和技术路径。 本书所关注的“惯性/多普勒组合导航”正是这样一种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方向。其核心在于利用多普勒传感器提供关于载体相对于某一特定物理环境(如地面、水面,甚至是一种非均匀介质)的瞬时速度信息。这种信息与INS提供的基于惯性器件的推算速度,在本质上存在差异。INS推算的速度是对绝对惯性空间的运动描述,而多普勒传感则提供的是一种相对速度。当这种相对速度信息能够被精确测量并有效应用于导航解算时,它将成为对抗INS误差累积的有力武器。 本书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提升自主导航的鲁棒性: 在GPS等外部导航信号不可用或不可靠的环境下,如地下、水下、复杂城市峡谷、电磁干扰区域,惯性/多普勒组合导航系统能够提供可靠的自主定位与导航能力,极大地拓宽了自主导航的应用场景。 提高导航精度与连续性: 多普勒传感器提供的高频、相对速度测量,能够为INS的误差补偿提供实时、独立的约束。通过精心设计的融合算法,可以有效地抑制INS的长期漂移,显著提升导航精度,并保证导航数据的连续性。 探索新的导航传感融合范式: 本书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特定传感器组合,更在于探索一种全新的传感器融合理念——将不同物理原理、不同参考系的测量信息进行有效融合,从而克服单一传感器的局限性。 促进相关技术的发展: 本书的理论研究与算法开发,有望推动高精度惯性测量单元(IMU)的设计、新型多普勒传感器的研制,以及先进导航滤波算法的研究与应用。 1.3 本书的结构与内容概览 本书的结构设计旨在系统性地、循序渐进地展现惯性/多普勒组合导航的核心思想、关键技术和研究成果。全书共分为[此处为章节概述,例如:]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章:引言 详细阐述了导航技术面临的挑战,介绍了惯性导航与多普勒传感的基本原理。 明确了惯性/多普勒组合导航的必要性、研究的意义及本书的创新点。 简要概括了全书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惯性导航系统(INS)基础理论回顾 详细讲解了INS的工作原理,包括加速度计和陀螺仪的测量模型。 深入分析了INS误差的来源及其传播规律,重点阐述了INS的漂移现象。 介绍了INS的导航解算方法,包括不同坐标系下的运动方程。 第三章:多普勒传感技术及其在导航中的应用潜力 深入探讨了多普勒效应的物理原理,以及其在不同领域的测量机理。 重点分析了适用于导航的多普勒传感器类型,例如:地面导航雷达(GPR)、声学多普勒测速仪(ADV)、激光多普勒测速仪(LDV)等,并分析其各自的特点、优势与局限。 探讨了多普勒传感器提供速度信息的物理含义及其与INS推算速度的关系。 第四章:惯性/多普勒组合导航模型构建 提出了不同类型多普勒传感器的测量模型,以及其与载体速度、姿态的关系。 详细阐述了如何将多普勒测量信息纳入INS的导航状态方程。 重点介绍了多种数据融合框架,如扩展Kalman滤波(EKF)、无迹Kalman滤波(UKF)等,并针对惯性/多普勒组合导航的特点对其进行优化与改进。 第五章:关键算法与优化策略 深入研究了多普勒传感器数据预处理与噪声抑制技术。 设计了针对惯性/多普勒组合导航的误差补偿算法,重点解决多普勒传感器可能存在的误差源(如多径效应、介质变化等)。 探讨了传感器标定、对准以及在动态环境下保持高精度的方法。 第六章:仿真与实验验证 构建了高保真的仿真环境,对所提出的组合导航算法进行性能评估。 设计了详细的实验方案,在真实场景下采集数据,验证算法的有效性与实用性。 对实验结果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讨论,与现有导航技术进行对比。 第七章:结论与展望 总结了本书的主要研究成果,重申了惯性/多普勒组合导航的优势。 指出了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例如:与其他传感器的进一步融合、人工智能在导航中的应用、面向特定领域的优化设计等。 本书力求理论严谨,推导详实,算法新颖,并通过仿真与实验数据充分验证。我们相信,《精微定位:惯性与多普勒传感融合的自主导航新纪元》将为广大从事导航、测控、机器人、地质勘探、海洋工程等领域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高等院校师生提供一份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共同推动自主导航技术迈向新的高度。 2. 惯性导航系统(INS)基础理论回顾 2.1 INS工作原理:感知运动的“内功” 惯性导航系统(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 INS)是利用惯性测量单元(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 IMU)来测量载体在三维空间中的加速度和角速度,并通过积分运算来推算载体的速度、位置和姿态。IMU是INS的核心组成部分,通常包含以下两种主要传感器: 加速度计 (Accelerometer): 加速度计用于测量载体相对于惯性系的加速度。它们通常基于牛顿第二定律,即F=ma,通过测量作用在敏感质量上的力来推算出加速度。根据敏感质量的运动方式和测量原理,加速度计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压阻式、压电式、静电式、微机电系统(MEMS)加速度计等。在导航应用中,通常需要三个相互正交的加速度计来测量沿载体坐标系三个轴的加速度。 陀螺仪 (Gyroscope): 陀螺仪用于测量载体相对于惯性系的角速度。它们感应的是载体的转动,而不是平移。历史上,机械式陀螺仪应用广泛,但随着技术发展,光纤陀螺仪(Fiber Optic Gyroscope, FOG)和微机电系统(MEMS)陀螺仪因其体积小、功耗低、成本相对较低等优点,在现代导航系统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同样,导航级IMU通常包含三个相互正交的陀螺仪,测量载体绕三个轴的角速度。 2.1.1 导航坐标系 为了准确描述载体的运动,INS通常会在不同的导航坐标系之间进行转换。常用的导航坐标系包括: 平台坐标系 (Platform Frame, b): 这是载体的本体坐标系,通常与载体固连,随载体一起运动。加速度计和陀螺仪的测量值通常在此坐标系下获得。 导航坐标系 (Navigation Frame, n): 这是用于导航计算的标准坐标系,通常选择一个固定的参考系,如地理坐标系(例如,东北天系)。在该坐标系下,载体的速度、位置和姿态信息是相对容易理解和使用的。 地球坐标系 (Earth Frame, e): 以地心为原点,坐标轴指向固定恒星的惯性参考系。INS的运动方程通常是在地球坐标系下建立的,以保证其惯性参考属性。 2.1.2 运动方程 INS的基本工作流程是通过对加速度计和陀螺仪的测量值进行积分来推算载体的运动状态。在导航坐标系(n)下,载体的速度($mathbf{v}_n$)和位置($mathbf{p}_n$)的运动方程可以表示为: $dot{mathbf{v}}_n = mathbf{f}_n - (2oldsymbol{omega}_{in}^n + oldsymbol{omega}_{in}^n) imes mathbf{v}_n + mathbf{g}_n$ $dot{mathbf{p}}_n = mathbf{v}_n$ 其中: $dot{mathbf{v}}_n$ 是载体在导航坐标系下的速度变化率(即加速度)。 $mathbf{f}_n$ 是经过坐标转换后的IMU测量的比力(specific force),即加速度计测量值在导航坐标系下的表示。 $oldsymbol{omega}_{in}^n$ 是地球自转角速度在导航坐标系下的投影。 $oldsymbol{omega}_{in}^n imes mathbf{v}_n$ 是科氏力项,由于INS在地球上的运动,会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 $mathbf{g}_n$ 是当地重力加速度在导航坐标系下的投影。 陀螺仪测量的是载体在平台坐标系下的角速度 $oldsymbol{omega}_{ib}^b$,需要将其转换到导航坐标系 $oldsymbol{omega}_{in}^n$ 来计算姿态的变化: $dot{mathbf{q}}_{nb} = frac{1}{2}mathbf{q}_{nb} otimes oldsymbol{omega}_{ib}^b$ (姿态四元数表示) 或者,在欧拉角表示下,姿态的变化率与角速度相关。 2.2 INS误差来源与传播 尽管INS理论上可以实现自主导航,但实际应用中,传感器本身的精度限制以及环境因素,会导致INS产生误差。这些误差主要来源于: 传感器误差: 零偏 (Bias): 加速度计和陀螺仪在没有输入时,输出的非零值。零偏可能是恒定的,也可能是随时间变化的。 比例因子误差 (Scale Factor Error): 传感器输出与输入物理量之间的线性比例关系存在偏差。 轴不对准误差 (Misalignment Error): IMU中各传感器的测量轴之间并非严格正交,或者与载体坐标系的轴存在夹角。 噪声 (Noise): 随机的、不可预测的测量波动,包括角度随机游走(Angle Random Walk, ARW)和速率随机游走(Rate Random Walk, RRW)。 温度漂移: 传感器性能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模型误差: 地球模型误差: 地球形状、重力场模型的不精确。 姿态确定误差: 初始对准精度不足,或姿态积分误差累积。 2.2.1 误差传播规律 INS误差的主要特点是会随着积分次数的增加而累积。加速度计的误差会影响速度的积分,而速度的误差又会影响位置的积分。陀螺仪的误差则会影响姿态的确定,进而影响加速度计测量值到导航坐标系的转换,从而间接导致位置和速度误差的累积。 在一个简化的模型中,如果加速度计和陀螺仪存在恒定的零偏,那么: 加速度计零偏 $delta a$: 在时间 $t$ 后,会导致速度误差 $delta v = delta a cdot t$,位置误差 $delta p = frac{1}{2} delta a cdot t^2$。这是一个随时间二次方增长的误差。 陀螺仪零偏 $delta omega$: 在时间 $t$ 后,会导致姿态误差 $delta heta approx delta omega cdot t$。这个姿态误差会进一步影响比力在导航坐标系下的投影,从而引起速度和位置误差。在短期内,姿态误差引起的比力误差约为 $delta f approx delta heta cdot g approx (delta omega cdot t) cdot g$,这会导致速度误差 $delta v approx frac{1}{2} (delta omega cdot t) cdot g cdot t = frac{1}{2} delta omega cdot g cdot t^2$,位置误差 $delta p approx frac{1}{6} delta omega cdot g cdot t^3$。这是一个随时间三次方增长的误差。 因此,INS的漂移问题是其独立应用的最大瓶颈,尤其是在长时间运行的情况下。 2.3 INS导航解算的基本流程 INS的导航解算通常包含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1. 初始化与对准: 在导航开始前,需要对INS进行初始化,包括确定初始位置、速度和姿态。姿态对准是将INS本体坐标系与导航坐标系对齐的过程。初始对准是INS精度非常关键的一步。 2. IMU数据采集: 实时采集加速度计和陀螺仪的测量值。 3. 姿态更新: 利用陀螺仪测量值更新载体的姿态。 4. 速度与位置更新: 将加速度计的测量值(经姿态转换后)减去重力项和科氏力项,然后积分得到速度,再积分得到位置。 5. 误差补偿(可选,但普遍采用): 在与外部导航信息(如GPS)融合时,会利用外部信息来估计INS的误差,并对INS的输出进行修正。 2.4 总结 惯性导航系统凭借其自主性,在现代导航领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传感器固有的误差以及测量值积分带来的累积效应,导致INS在长时间独立运行中精度快速下降,即“漂移”问题。理解INS的工作原理、误差来源及其传播规律,是构建更鲁棒、更精确导航系统的基础。本书正是基于对INS固有局限性的认识,并希望通过引入外部辅助信息来克服这些挑战。 3. 多普勒传感技术及其在导航中的应用潜力 3.1 多普勒效应:运动的“声音” 多普勒效应,由奥地利物理学家克里斯蒂安·约克·多普勒(Christian Doppler)于1842年提出,描述的是波源与观察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导致波的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当波源向观察者靠近时,观察者接收到的波的频率会升高;当波源远离观察者时,观察者接收到的波的频率会降低。 在导航领域,多普勒效应可以被用来测量载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的瞬时速度。其基本原理是: 1. 发射已知频率的波: 发射一个已知频率($f_0$)的信号。 2. 与参照系发生相互作用: 该信号与周围的介质或物体发生相互作用(例如,被地面反射,或在水中传播)。 3. 接收反射或传播回来的波: 接收由于相对运动而发生频率偏移的波。 4. 计算频率差: 计算接收到的频率($f_r$)与发射频率($f_0$)之间的差值,即 $Delta f = f_r - f_0$。 5. 推算速度: 根据多普勒效应的公式,已知波的传播速度(如光速或声速 $c$)和频率差 $Delta f$,可以推算出相对速度 $v$。 对于电磁波(如雷达)或声波,多普勒频移 $Delta f$ 与相对速度 $v$ 的关系通常为: $Delta f = frac{2v cos heta}{lambda}$ 其中: $v$ 是载体相对于探测目标的径向速度(沿波束方向的速度分量)。 $ heta$ 是波束方向与载体速度方向之间的夹角。 $lambda$ 是信号的波长。 3.2 适用于导航的多普勒传感器类型 多普勒传感技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根据其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它们为自主导航提供了不同维度和特性的速度信息: 多普勒雷达 (Doppler Radar): 原理: 利用无线电波或微波,发射并接收目标反射回来的信号。通过测量反射信号的多普勒频移,可以确定目标相对于雷达的径向速度。 导航应用: 地面速度雷达 (Ground Speed Radar, GSR): 向地面发射雷达波,接收地面反射波的多普勒频移,从而直接测量载体相对于地面的速度。常用于飞机、舰船等。 车载雷达 (Automotive Radar): 用于自动驾驶车辆,不仅可以测量自身相对于其他车辆的速度,还可以通过测量环境反射(如路面、建筑物)来推断自身速度。 合成孔径雷达 (SAR) 的地速测量: SAR在成像过程中,通过分析回波多普勒信息,可以实现高精度的地速测量。 特点: 测量范围广,受天气影响相对较小(取决于雷达频率),能够提供相对远距离的速度信息。但其测量的是径向速度,需要结合其他信息来获得三维速度。 声学多普勒测速仪 (Acoustic Doppler Current Profiler, ADCP / Acoustic Doppler Velocimeter, ADV): 原理: 发射声波,声波在水中传播并被水体中的悬浮粒子或气泡散射回。通过测量散射回来的声波的多普勒频移,可以测量声波传播路径上水体的速度(即水流速度),也可以用于测量载体相对于水体的速度。 导航应用: 水下航行器导航: 用于测量水下机器人、潜艇等相对于水体的速度。 海洋调查: 测量海流速度和方向,有助于船舶航行规划。 水面舰船的船速测量: 测量相对于水体的真实速度。 特点: 适用于水介质,能够提供精确的流速信息。ADV可以提供更局部的速度测量。 激光多普勒测速仪 (Laser Doppler Velocimeter, LDV): 原理: 利用激光照射到运动的颗粒或表面,测量散射光的频移。 导航应用: 高精度地面速度测量: 某些LDV系统可以精确测量载体相对于地面的速度,精度非常高。 环境测量: 测量空气流速、水流速度等。 特点: 测量精度极高,但通常作用距离较近,且对介质(如空气中的灰尘、水中的悬浮物)有一定依赖性。 多普勒计程仪 (Doppler Log): 原理: 通常集成在舰船的底部,向下发射声波,通过测量海底或水体反射回来的声波的多普勒频移,来测量船舶相对于海底或水体的速度。 导航应用: 舰船导航,提供船速信息。 特点: 能够提供船舶相对于水底的精确速度,对于海洋导航非常重要。 3.3 多普勒传感在导航中的应用潜力 多普勒传感器提供的速度信息,与INS的加速度测量原理不同,具有以下关键的应用潜力: 直接提供速度信息: 与INS需要积分两次才能得到位置不同,多普勒传感器可以直接测量得到速度。这为INS的速度误差补偿提供了直接的输入。 提供相对于特定参照系的速度: 例如,地面速度雷达提供的是相对于地面的速度,ADCP提供的是相对于水体的速度。这种相对速度信息,在许多情况下比惯性空间速度更有直接的导航意义,并且可以作为独立的测量源来约束INS的漂移。 高频测量: 多普勒传感器通常能够以较高的频率进行测量,这使得它们能够捕捉到载体的快速速度变化,为INS的快速误差校正提供了可能。 独立于外部导航信号: 与GPS等依赖外部信号的系统不同,多普勒传感器的工作不依赖于卫星信号,因此在GPS信号受限或失效的环境下,其价值尤为突出。 3.4 多普勒传感器的局限性 尽管潜力巨大,多普勒传感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测量的是径向速度: 大多数多普勒传感器只能测量沿其测量方向的速度分量(径向速度)。要获得三维速度,需要多束测量或与其他传感器配合。 对探测目标的依赖: 测量精度受限于反射(或散射)信号的质量。例如,地面多普勒雷达需要有良好的地面回波;ADCP需要水中有足够的悬浮物。 多径效应和干扰: 信号可能经过多次反射或受到其他信号的干扰,导致测量误差。 介质影响: 声波和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可能受到温度、压力、密度等因素的影响,需要进行校正。 成本与复杂性: 高性能的多普勒传感器(如高精度雷达)可能成本较高,且系统集成和数据处理也相对复杂。 3.5 总结 多普勒传感技术以其独特的方式提供了载体的运动信息,能够直接测量速度,并且独立于外部导航信号。这使其成为克服INS误差累积、提升自主导航鲁棒性和精度的理想辅助传感器。本书正是着眼于如何充分发挥多普勒传感器的优势,并将其巧妙地融入到惯性导航系统中,构建一种全新的、强大的自主导航解决方案。 (此处应继续接续第三章的其余内容,例如不同类型传感器的详细建模、优缺点对比等,但由于篇幅限制,此处省略。若您需要,我可以继续补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隐约透着科技与探索的意味,让人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专业感。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不错,阅读起来眼睛非常舒服,长时间研读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从整体的排版来看,作者和出版方对细节的把控非常到位,图表的清晰度和公式的准确性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这对于理工科的专业书籍来说,简直是福音。我记得我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正是对某个理论框架感到困惑的阶段,随手翻阅目录,就对其中关于系统误差的修正部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种严谨的逻辑推导,层层递进的论证过程,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介绍,而是真正深入到算法核心的剖析,光是看着那些数学符号的排列组合,就能感受到作者团队在背后的辛勤耕耘和深厚积累。这种对质量的坚持,使得这本书在众多同类参考资料中,显得尤为珍贵和可靠。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份精心打磨的工艺品,体现了出版界的匠人精神。

评分

初读这本书时,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叙述方式非常贴合实际工程应用的场景。很多晦涩的理论,在作者的笔下似乎都找到了一个非常具象化的落脚点。比如,它在讲解数据融合策略的时候,并没有停留在纯粹的数学模型推导上,而是结合了实际的传感器噪声模型和环境干扰因素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我尤其欣赏它对“回溯”这个概念在导航系统中的应用阐述。这种将过去的数据信息有效地反哺和校验当前状态判断的思路,在面对复杂非线性系统时,展现出了惊人的鲁棒性。书中对不同迭代策略的性能对比分析得极其细致,甚至连计算资源的消耗都考虑进去了,这对于需要在资源受限平台上部署的工程师来说,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实践指导。感觉作者团队的成员们,绝对是一线实践者,他们深知理论模型在真实世界中会遭遇怎样的“毒打”,所以提供的解决方案总是显得那么的脚踏实地,而不是空中楼阁式的完美设想。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组织和逻辑推进,简直就是一场精彩的学术辩论。它不是平铺直叙地介绍“是什么”,而是通过提出一个又一个实际难题(比如,在强磁场干扰下如何保持长期精度?),然后层层深入地论证现有方法的局限性,最后引出他们团队所研究的新算法的优越性。这种“问题—挑战—解决方案”的叙事结构,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求知欲。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时不时地停下来,在草稿纸上重绘其提出的流程图,试图在脑海中完整模拟一次算法的运行轨迹。这种需要读者主动参与思考的阅读体验,是很多同类书籍所不具备的。它成功地将一本严肃的学术专著,变成了一场引人入胜的思维探险,让人读起来酣畅淋漓,欲罢不能。

评分

这本书的理论深度无疑是顶尖水平的,但更令人称道的是它在跨学科知识整合方面的努力。导航、控制、信号处理,这几个领域间的边界在书中被巧妙地打通了。我注意到,在讨论特定导航场景下的信息熵优化时,作者引用了信息论中的一些高级概念,然后迅速将其转化为可计算的性能指标,这种切换的流畅性和专业性让人印象深刻。对于我这样的跨专业学习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学习路径,它既能满足资深专家的深入钻研需求,也为有志于进入这个领域的后学者搭建了一个坚实的认知桥梁。特别是关于时空同步误差的处理章节,引入了一种全新的修正视角,这可能为未来的高精度定位技术带来新的启发。它不是简单地堆砌已有的知识点,而是在现有框架上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拓展和创新。

评分

从一个学习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所提供的“思想模型”,而非仅仅是“算法公式”。它教会了我们如何以一种系统化的、多维度的视角去审视导航回溯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例如,书中对于多源异构数据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权重分配机制,提出的那一套动态调整的准则,非常具有启发性。它不仅仅给出了公式,更重要的是阐述了背后的物理意义和工程权衡。这意味着,掌握了这本书的核心思想,读者就能举一反三,将这种思维模式迁移到其他复杂的动态系统分析中去。可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技术报告,更像是一份关于如何进行高级工程决策的“方法论宝典”。对于希望在导航领域达到精深造诣的研究人员而言,它无疑是一部不可或缺的案头参考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