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惯性/多普勒组合导航回溯算法研究 | 作者 | 李万里,陈明剑,李俊毅,陈刚,马智刚 等 |
| 定价 | 36.00元 | 出版社 |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2539414 | 出版日期 | 2016-11-01 |
| 字数 | 页码 | 96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内容简介 | |
| 惯性/多普勒组合导航是实现水下自主导航的主要方式。由于仅有载体系下的多普勒速度观测,水下导航信息源少、环境复杂,因此如何实现高精度自主导航仍然面临挑战。作者在总结多年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基于回溯的多普勒测速误差标定、快速动基座对准及组合导航的理论和方法,并对此进行了实验验证。 《惯性/多普勒组合导航回溯算法研究》可作为从事水下导航、惯性导航、组合导航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参考教材。 |
| 作者简介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目录 | |
| 1 绪论 1.1 水下导航的重要意义 1.2 外相关技术研究进展 1.2.1 水下航行器及水下导航技术发展现状 1.2.2 惯性/多普勒组合导航发展现状 1.3 惯性/多普勒组合导航中的主要问题 1.3.1 多普勒的测速误差标定 1.3.2 水下航行器的快速动基座对准 1.3.3 基于回溯的组合导航与参数估计 1.4 本书的研究内容、组织结构和主要贡献 1.4.1 本书的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1.4.2 本书的主要贡献和创新点 2 基于回溯的惯性/多普勒测速误差标定 2.1 多普勒测速误差 2.1.1 坐标系定义 2.1.2 多普勒测速误差模型 2.1.3 基于小二乘的多普勒测速误差标定 2.2 GNSS辅助下的标定方法 2.2.1 标定原理 2.2.2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标定方法 2.3 地标辅助下的多普勒测速误差标定 2.3.1 INS/DVL组合导航 2.3.2 标定方法 2.3.3 基于回溯的标定改进方案 2.4 实验验证 2.4.1 主要实验设备 2.4.2 GNSS辅助下的标定实验 2.4.3 地标辅助标定实验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回溯的优化对准算法 3.1 优化对准方法问题描述 3.1.1 惯性系对准 3.1.2 方向余弦矩阵的分解 3.1.3 优化对准模型 3.1.4 Wahba问题 3.2 回溯优化对准 3.2.1 优化对准采样策略 3.2.2 回溯方法 3.2.3 优化对准方法精度分析 3.3 实验验证 3.3.1 对准结果 3.3.2 与其他对准方法的比较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回溯的卡尔曼滤波对准算法 4.1 多普勒辅助下的初始对准可观测度分析 4.1.1 可观测性分析 4.1.2 可观测度分析 4.1.3 多普勒辅助与GPS辅助进行初始对准的可观测度比较 4.2 回溯结构 4.3 惯性系精对准模型 4.3.1 系统方程 4.3.2 观测方程 4.4 回溯对准算法 4.5 实验验证 4.5.1 静基座对准实验 4.5.2 动基座对准实验 4.5.3 对准算法性能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回溯的对准算法与大失准角非线性滤波对准算法的比较研究 5.1 大失准角对准模型 5.1.1 DVL辅助的大失准角对准 5.1.2 系统方程 5.1.3 量测方程 5.2 UKF滤波技术 5.3 实验比较 5.3.1 大失准角对准 5.3.2 对准快速性比较 5.3.3 对准精度比较 5.3.4 对准鲁棒性比较 5.4 本章小结 6 回溯组合导航与参数估计算法研究 6.1 组合导航模型 6.1.1 系统方程 6.1.2 测量模型 6.2 回溯组合导航 6.2.1 回溯结构 6.2.2 算法实现 6.3 实验验证 6.3.1 实验条件 6.3.2 可观测性及可观测度分析 6.3.3 组合导航实验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
| 编辑推荐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文摘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隐约透着科技与探索的意味,让人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专业感。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不错,阅读起来眼睛非常舒服,长时间研读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从整体的排版来看,作者和出版方对细节的把控非常到位,图表的清晰度和公式的准确性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这对于理工科的专业书籍来说,简直是福音。我记得我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正是对某个理论框架感到困惑的阶段,随手翻阅目录,就对其中关于系统误差的修正部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种严谨的逻辑推导,层层递进的论证过程,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介绍,而是真正深入到算法核心的剖析,光是看着那些数学符号的排列组合,就能感受到作者团队在背后的辛勤耕耘和深厚积累。这种对质量的坚持,使得这本书在众多同类参考资料中,显得尤为珍贵和可靠。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份精心打磨的工艺品,体现了出版界的匠人精神。
评分初读这本书时,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叙述方式非常贴合实际工程应用的场景。很多晦涩的理论,在作者的笔下似乎都找到了一个非常具象化的落脚点。比如,它在讲解数据融合策略的时候,并没有停留在纯粹的数学模型推导上,而是结合了实际的传感器噪声模型和环境干扰因素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我尤其欣赏它对“回溯”这个概念在导航系统中的应用阐述。这种将过去的数据信息有效地反哺和校验当前状态判断的思路,在面对复杂非线性系统时,展现出了惊人的鲁棒性。书中对不同迭代策略的性能对比分析得极其细致,甚至连计算资源的消耗都考虑进去了,这对于需要在资源受限平台上部署的工程师来说,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实践指导。感觉作者团队的成员们,绝对是一线实践者,他们深知理论模型在真实世界中会遭遇怎样的“毒打”,所以提供的解决方案总是显得那么的脚踏实地,而不是空中楼阁式的完美设想。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组织和逻辑推进,简直就是一场精彩的学术辩论。它不是平铺直叙地介绍“是什么”,而是通过提出一个又一个实际难题(比如,在强磁场干扰下如何保持长期精度?),然后层层深入地论证现有方法的局限性,最后引出他们团队所研究的新算法的优越性。这种“问题—挑战—解决方案”的叙事结构,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求知欲。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时不时地停下来,在草稿纸上重绘其提出的流程图,试图在脑海中完整模拟一次算法的运行轨迹。这种需要读者主动参与思考的阅读体验,是很多同类书籍所不具备的。它成功地将一本严肃的学术专著,变成了一场引人入胜的思维探险,让人读起来酣畅淋漓,欲罢不能。
评分这本书的理论深度无疑是顶尖水平的,但更令人称道的是它在跨学科知识整合方面的努力。导航、控制、信号处理,这几个领域间的边界在书中被巧妙地打通了。我注意到,在讨论特定导航场景下的信息熵优化时,作者引用了信息论中的一些高级概念,然后迅速将其转化为可计算的性能指标,这种切换的流畅性和专业性让人印象深刻。对于我这样的跨专业学习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学习路径,它既能满足资深专家的深入钻研需求,也为有志于进入这个领域的后学者搭建了一个坚实的认知桥梁。特别是关于时空同步误差的处理章节,引入了一种全新的修正视角,这可能为未来的高精度定位技术带来新的启发。它不是简单地堆砌已有的知识点,而是在现有框架上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拓展和创新。
评分从一个学习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所提供的“思想模型”,而非仅仅是“算法公式”。它教会了我们如何以一种系统化的、多维度的视角去审视导航回溯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例如,书中对于多源异构数据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权重分配机制,提出的那一套动态调整的准则,非常具有启发性。它不仅仅给出了公式,更重要的是阐述了背后的物理意义和工程权衡。这意味着,掌握了这本书的核心思想,读者就能举一反三,将这种思维模式迁移到其他复杂的动态系统分析中去。可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技术报告,更像是一份关于如何进行高级工程决策的“方法论宝典”。对于希望在导航领域达到精深造诣的研究人员而言,它无疑是一部不可或缺的案头参考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