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电路实验技术
定价:14.00元
作者:薛同泽,李翠英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08-01
ISBN:978711511465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共分两部分。部分为实验内容,主要包括直流电路、交流电路、系统时域分析、系统频域分析及可编程控制器等方面的综合性实验。第二部分为仪器仪表及使用,主要包括常用电工电子仪器仪表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本书可作为《电路》、《电工技术》的配套实验教材,也可作为《电路实验》独立设课教材。
目录
部分 实验内容 1
实验课须知 1
实验一 电路元件的伏安特性 3
实验二 受控源 6
实验三 基尔霍夫定律和叠加定理 10
实验四 电阻电路的故障检查 13
实验五 万用表电路的设计 16
实验六 线性含源二端网络 22
实验七 特勒根定理和互易定理 26
实验八 示波器的使用 30
实验九(1) 一阶电路的研究 35
实验九(2) 一阶电路的研究 39
实验十 二阶电路的研究 43
实验十一 交流元件参数的测定 46
实验十二 感应式单相电度表的校验 50
实验十三 感性电路功率因数的提高 53
实验十四 串联谐振电路 56
实验十五 RC选频网络特性测试 60
实验十六 互感电路 63
实验十七 单相变压器 68
实验十八 三相交流电路电压和电流的测量 72
实验十九 三相功率的测量 75
实验二十 负阻抗变换器及其应用 79
实验二十一 回转器及其应用 84
实验二十二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电路 88
实验二十三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Y-△启动 90
实验二十四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能耗制动 92
实验二十五 磁滞回线的测定 94
实验二十六 可编程控制器的应用设计 96
第二部分 仪器仪表及使用 109
一、DG01型电源控制屏 109
二、DG04-1型稳压电源、恒流源 110
三、D31-2型存储式智能直流电压、毫安、安培表 111
四、MF500-B型万用电表 113
五、MF47F型万用电表 116
六、D37型存储式智能真有效值电流表 119
七、D38型存储式智能真有效值电压表 121
八、D82型双单相交流电参数智能测试仪 122
九、DG03型多功能数控智能函数信号发生器 124
十、CA1640P-02型函数信号发生器 126
十一、D83-1型真有效值交流毫伏表 128
十二、6502型示波器 128
十三、CA8020型示波器 134
十四、可编程控制器 137
参考文献 143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露着一股扎实的专业气息。我特别喜欢它排版布局的克制与严谨,没有太多花哨的装饰,每一页信息的呈现都显得井井有条,让人在阅读复杂理论时也能保持清晰的思路。 尤其是那些电路图和实验步骤的示意图,线条清晰锐利,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些概念的人,也能迅速捕捉到关键信息。我记得我翻阅到某一章关于高频信号处理的部分时,那张关于阻抗匹配的示意图,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那种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的参数标示,让人感到作者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再说说字体选择,那种经典的宋体和无衬线体的搭配,阅读起来长时间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对于需要大量查阅和参考的工具书来说,简直是太重要了。总的来说,光是捧着这本书,我就能感受到一种被认真对待的专业态度,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程工具。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我有些吃惊,它似乎不仅仅关注于传统的模拟电路实验,更是在努力搭建一座连接理论和前沿技术的桥梁。我关注到其中有一部分内容专门探讨了虚拟仪器(Virtual Instrument)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这在很多老旧的实验教材中是看不到的。作者似乎非常注重与时俱进,将LabVIEW或类似的软件平台融入到实验设计中,使得读者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工具来替代繁琐的手动测量。这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了数字化工作流程的工程师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福音。而且,书中对特定元件的选型和替代原则的讨论也十分实用。比如,当某个特定型号的运算放大器缺货时,如何根据其关键参数(如增益带宽积、压摆率)来快速选择一个性能相当的替代品,书中给出了清晰的决策树。这种实战指导性,远远超出了普通教材的范畴,更像是一本资深工程师的实验笔记集锦。
评分我最近在尝试进行一些基于微控制器(MCU)的嵌入式系统项目,但总感觉在理论与实际操作之间总有一道无形的墙。我期望能找到一本既能深入浅出讲解基础原理,又能提供足够多、足够贴近工业标准的实践案例的书籍。这本书在讲解一些经典实验电路时,并没有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而是花了大量篇幅去剖析“为什么”要这么设计,以及在不同工作条件下参数如何变化。举个例子,它对BJT(双极性结型晶体管)开关电路的延迟时间分析,细致到了不同集电极负载电阻对上升沿和下降沿时间的影响,这比我之前看过的任何一本初级教材都要深入。我尤其欣赏它对“误差分析”的重视,书中会明确指出哪些因素(如元件的容差、环境温度)会对实验结果造成系统性偏差,并指导读者如何通过实验数据来反推这些误差源。这种“把话说透”的风格,极大地提升了我对实验结果的信心,不再是简单的“搭起来能动”,而是知道它“为什么能动,以及如何让它动得更好”。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类偏“技术”的书籍抱着一丝敬畏,担心内容过于晦涩难懂,充满了只有内行才能理解的行话。然而,这本书在构建知识体系时展现出了一种非常出色的叙事逻辑。它总是从一个非常直观的、贴近日常的现象入手,然后慢慢地引入必要的数学模型和物理原理。它的章节安排并非简单地堆砌知识点,而更像是一条精心设计的学习路径,步步为营,确保读者在学习下一部分内容之前,已经完全掌握了前置知识。特别是对于那些首次接触特定实验设备(比如示波器的触发机制,函数发生器的调制方式)的新手来说,书中配有大量的图文对照说明,步骤细致到仿佛旁边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实验指导老师在手把手地教你操作。这种对“学习者体验”的关注,让阅读过程变得异常流畅,极大地降低了入门的心理门槛。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意外和赞赏的一点,是它对实验报告撰写规范的强调。在很多教材中,实验做完,任务就算完成了。但这本《电路实验技术》(暂且这么称呼它)却花了好几页的篇幅,详细阐述了如何进行科学记录、如何构建有效的图表、以及如何撰写一份能经得起同行审阅的实验结论。它甚至提供了一些关于如何进行统计学分析来验证实验可靠性的简要介绍。这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做实验”,更是关于“如何科学地交流实验成果”。对我来说,这部分内容的价值几乎可以与核心实验技术本身并驾齐驱,因为它教会了我如何将实验数据转化为有说服力的工程文档。这种从“动手能力”到“思维规范”的全方位培养,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一本单纯的实验指导手册,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严谨科学思维的入门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