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合成孔径雷达极化理论及应用 | 作者 | (美) Jakob van Zyl, Yunjin Kim著 |
| 定价 | 79.00元 | 出版社 | 国防工业出版社 |
| ISBN | 9787118092899 | 出版日期 | 2014-10-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内容简介 | |
| 《高新科技译丛:合成孔径雷达极化理论及应用》为本通过极化雷达测量数据系统地阐述地理信息提取流程的书籍。 齐尔、金允珍基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近几十年的相关研究成果,《合成孔径雷达极化理论及应用》这《高新科技译丛:合成孔径雷达极化理论及应用》阐述了极化合成孔径雷达(SAR)在地球遥感中的实际应用。《高新科技译丛:合成孔径雷达极化理论及应用》集成了目前为止的研究成果,希望为雷达极化领域的初学者和专家提供实用信息。《高新科技译丛:合成孔径雷达极化理论及应用》通过大量有关地球遥感的SAR数据实例给出了所涉及数学知识的清晰描述。 《高新科技译丛:合成孔径雷达极化理论及应用》从合成孔径雷达的基本概念出发,阐述了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生成的原理,以更好地理解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同时对雷达极化的基础知识作了介绍。然后讨论了更高级的雷达极化概念,以利于我们能从成像地形中反演出更多有用的信息。为了定量地分析数据,信号必须要进行细致的定标工作。我们用一章的篇幅来总结概括基本的定标准则。后结合众多实例,我们将极化分析应用到粗糙面散射领域,以便于我们能够从雷达信号中反演出土壤湿度。 齐尔、金允珍基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近几十年的相关研究成果,《合成孔径雷达极化理论及应用》这《高新科技译丛:合成孔径雷达极化理论及应用》阐述了极化合成孔径雷达(SAR)在地球遥感中的实际应用。《高新科技译丛:合成孔径雷达极化理论及应用》集成了目前为止的研究成果,希望为雷达极化领域的初学者和专家提供实用信息。《高新科技译丛:合成孔径雷达极化理论及应用》通过大量有关地球遥感的SAR数据实例给出了所涉及数学知识的清晰描述。 《高新科技译丛:合成孔径雷达极化理论及应用》从合成孔径雷达的基本概念出发,阐述了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生成的原理,以更好地理解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同时对雷达极化的基础知识作了介绍。然后讨论了更高级的雷达极化概念,以利于我们能从成像地形中反演出更多有用的信息。为了定量地分析数据,信号必须要进行细致的定标工作。我们用一章的篇幅来总结概括基本的定标准则。后结合众多实例,我们将极化分析应用到粗糙面散射领域,以便于我们能够从雷达信号中反演出土壤湿度。 《高新科技译丛:合成孔径雷达极化理论及应用》中出现的很多概念是以前已有的经典概念,在全球都已获得普遍使用。《高新科技译丛:合成孔径雷达极化理论及应用》还介绍了一些新颖的极化概念,这将有助于提高极化SAR数据的解译。有些新概念还没有在其他极化SAR文献中出现,譬如我们提出的应用于极化SAR数据定标的新方法,书中所提的很多新方法都是作者的原创,并且这些方法也都用实测SAR数据进行了阐述。 在实际应用中,值得单独指出的一个重点是:《合成孔径雷达极化理论及应用》可以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的教材,同时也是一本适用于雷达遥感研究人员、工程师和空间工业从业者的理想的参考书籍。 |
| 作者简介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目录 | |
| 章 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基础 1.1 雷达成像基本原理 1.2 雷达分辨力 1.3 雷达方程 1.4 实孔径雷达 1.5 合成孔径雷达 1.6 雷达图像伪影和噪声 1.6.1 距离和方位模糊 1.6.2 地形影响和投影 1.6.3 信号衰落和相干斑 1.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合成孔径雷达极化基础理论 2.1 电磁波的极化 2.2 散射体的数学描述 2.3 雷达极化测量方法 2.4 极化响应 2.5 优极化 2.5.1 一般(双站)情况 2.5.2 后向散射(单站)情况 2.5.3 特殊情况:后向散射(单站)情况下仅有一个散射中心 2.5.4 特殊情况:对称散射下的多个散射中心 2.5.5 数值仿真 2.6 极化增强 2.6.1 数值仿真 2.6.2 图像实例 2.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极化概念进阶 3.1 散射体的矩阵和矢量表征 3.2 特征值与特征矢量极化参数 3.2.1 散射性的描述 3.2.2 峤 3.3 极化分解方法 3.3.1 基于正交基的非相干极化分解 3.3.2 基于模型的非相干极化分解 3.4 图像分类 3.4.1 有监督分类 3.4.2 基于散射特性的无监督分类 3.4.3 基于贝叶斯理论的无监督分类 3.5 极化合成孔径雷达的干涉效应 3.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合成孔径雷达定标 4.1 极化合成孔径雷达系统模型 4.2 串扰估计与消除 4.3 共极化通道不均衡定标 4.4 无线电定标 4.4.1 散射区域地形的影响 4.4.2 天线方向图修正的影响 4.4.3 AIRSAR图像实例 4.5 法拉第旋转 4.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应用:土壤湿度测量 5.1 地表电磁属性和几何属性 5.1.1 几何属性 5.1.2 电磁属性 5.1.3 穿透深度 5.1.4 土壤湿度剖面 5.2 地表粗糙面散射 5.2.1 一阶微扰模型 5.2.2 积分方程模型 5.3 地表土壤湿度反演模型实例 5.3.1 一阶微扰模型 5.3.2 Oh方法 5.3.3 Dubois方法 5.3.4 Shi方法 5.4 地表反演模型的性能比较 5.5 参数化散射模型 5.6 IEM模型反演 5.6.1 三维数据库——数据块 5.7 植被地形散射 5.7.1 植被表层散射(散射路径①) 5.7.2 植被下地面的后向散射(散射路径④) 5.7.3 二次散射(散射路径②和③) 5.8 仿真结果 5.8.1 入射角的影响 5.8.2 圆柱半径的影响 5.8.3 圆柱湿度的影响 5.8.4 雷达植被指数 5.8.5 土壤湿度的影响 5.8.6 土壤湿度反演:数据块 5.9 土壤湿度的时间序列估计 5.10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A 微扰模型的倾斜情形坐标系变换 附录B 任意取向圆柱体的双站散射特性 参考文献 附录C 术语 |
| 编辑推荐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文摘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拿到这本书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在理论深度上的追求。它没有回避那些数学上复杂的推导过程,这一点非常值得称赞,尤其对于我这种需要进行算法底层研究的人来说。我希望能看到它对散射矩阵和协方差矩阵的内在联系进行更深入的剖析,比如如何利用这些矩阵构建更鲁棒的分类器。更重要的是,我非常好奇它在“应用”部分会给出哪些前沿的思路。比如,在植被、海洋表面以及城市建筑物的极化特征分析上,它是否能提供一些超越传统方法的创新视角?我特别关注书中对‘去相干性’和‘目标分解’这两大核心议题的处理方式。如果能结合最新的机器学习或深度学习方法,探讨如何利用极化信息进行更高效的特征学习,那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将得到质的飞跃。毕竟,在当前的遥感领域,如何有效利用高维数据是每一个研究者都在努力攻克的难题。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挺有意思的,虽然内容很硬核,但至少视觉上没有那么枯燥。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关注的就是作者的名字,毕竟是美籍作者的作品,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肯定有其独到之处。我期待它能在最基础的物理原理上,用一种清晰易懂的方式构建起整个极化SAR的知识框架。特别是对于那些希望从零开始系统学习的工程师或研究生来说,一个逻辑严密的入门指南至关重要。我希望它不只是堆砌公式,而是能通过生动的实例,比如不同地物的回波特性模拟,来展示理论是如何指导实际数据处理的。如果能深入探讨不同极化分解技术(如Cloude-Pottier或Freeman-Durden)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那对我们实际应用部门来说价值就太大了。毕竟,理论的价值最终要体现在能否有效地从复杂的地表信息中提取出我们需要的目标特征。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氛围非常浓厚,阅读时能明显感受到作者在构建一个自洽的理论体系。我个人对“极化目标分解”的哲学性讨论很感兴趣,书中是否深入探讨了不同分解模型背后的物理假设差异,以及这些假设如何影响我们对地物结构的理解?例如,在区分人造目标和自然散射体时,基于极化熵的分析是一个重要的工具,我希望书中能提供更丰富的、基于实测数据的例子来验证其有效性,特别是那些混合散射机制的场景。此外,我十分期待它在后向散射系数的校正和归一化方面能提供最新的标准或建议。因为在跨平台、跨时间序列的极化数据比较中,标准化的处理流程是确保结果可信的前提。总的来说,这本书的深度让人敬畏,但如何将这份深度有效地转化为可推广、可操作的遥感产品,是检验其应用价值的关键所在。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在气象和环境监测领域工作的人士,我更看重的是这些遥感工具在实际业务化流程中的表现。这本书的理论体系固然重要,但我更关心它如何指导我们构建一套可靠的预处理和定标流程。例如,书中对系统误差和环境噪声的建模是否足够详尽?在实际采集数据时,天线方向图的补偿、绝对定标的最新进展,以及如何校正由大气引起的极化旋转效应等操作性细节,如果能有系统性的介绍,那对我们日常工作帮助极大。我希望它不仅仅是停留在“原理”层面,而是能像一本操作手册一样,清晰地指引我们如何将这些高深的极化理论转化为精确可靠的地面参数反演结果。如果能加入一些关于新一代SAR系统(如L波段或P波段)极化特性的探讨,那就更符合当前行业的发展趋势了。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我来说,更像是在啃一本高阶的参考手册,而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它的行文风格非常严谨,几乎每一个陈述都建立在坚实的数学基础之上,这使得跳跃式阅读变得困难,需要非常专注地去理解每一个符号和操作的物理意义。我一直在寻找书中对于极化目标分解方法中“解模糊”问题的探讨。理论上,很多分解方法都存在解不唯一的问题,这本书在处理这种不确定性时,有没有提出更具可操作性的判据或约束条件?另外,对于SAR图像的极化相干性分析,书中对相干目标和非相干目标的区分标准是否足够清晰?我期望它能在实际案例的分析部分,多展示一些由不同作者或团队处理的真实世界数据结果对比,这样能更好地评估不同理论模型在真实复杂环境下的适应性和局限性,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纯粹的理论推导层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