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绿水青山 生态脊梁:“百名记者进林场”报道文集
定价:60.00元
作者:国家林业局宣传办公室,国家林业局场辅总站
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03883668
字数:
页码:53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无
内容提要
《绿水青山 生态脊梁:“百名记者进林场”报道文集》系列宣传活动主题鲜明,重点突出,导向明确。
一是深入宣传了国有林场改革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着重宣传了国有林场改革势在必行,是顺应社会发展形势、符合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的重大举措;通过改革明确国有林场保护培育森林资源、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功能定位,建立有利于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有利于改善生态和民生、有利于增强林业发展活力的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深入宣传了改革就是要将国有林业发展模式由木材生产为主转变为生态修复和建设为主,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同时促进国有林场不断增强优质生态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为增进人民生态福祉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是全面宣传了国有林场改革的主要任务、政策和措施。通过宣传报道,阐明了此次改革要明确界定国有林场生态责任和保护方式,推进国有林场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完善以购买服务为主的公益林管护机制,健全责任明确、分级管理的森林资源监管体制,健全职工转移就业机制和社会保障体制等;深入宣传了有关林区基础设建设、财政和金融支持、林场人才队伍建设、深山远山林区职工搬迁等配套政策与措施。
目录
前言
部分 政策解读
【领导讲话】
汪洋在全国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落实政策措施加强资源监管全面完成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任务
——赵树丛在全国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准确把握中央6号文件主要精神全面完成国有林场国有林区改革任务
——赵树丛在国家林业局“绿色大讲堂”上的讲话
关于《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主要政策解读
——张建龙在国家林业局“绿色大讲堂”上的讲话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6号文件全力推进国有林场改革
——张建龙在全国国有林场改革推进会上的讲话
抓住机遇精心组织打好国有林场改革攻坚战
——张永利在全国国有林场改革现场会上的讲话
【解读】
赵树丛、连维良访谈:明晰定位理顺体制
赵树丛访谈:坚持“保生态、保民生”两条底线
赵树丛专访:林业发展模式将实现“两个转变
赵树丛解读:国有林业改革如何扎实推进
赵树丛专访:扎实推进国有林业改革实现保生态保民生目标
连维良专访:加大改革支持力度推进国有林场林区改革
胡静林专访:加大财政支持国有林场和林区改革力度
杨超、王强解读:国有林场改革要守住保生态保民生底线林子不能
卖职工保障不能赖
热点解读: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妥善安置富余职工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详解: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杨超、王月华:改革创新才能守住生态红线
国家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访谈:“国有林场国有林区拉开改革大幕” 启
动全面改革从重采伐到保生态
有关负责人访谈:国有林场改革
刘春延访谈:国有林场改革
第二部分 新闻报道
中央 印发《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
汪洋在全国国有林场和林区改革工作会议上强调确保森林资源持续
增长民生持续改善
评论:吹响国有林业改革号角
评论:保生态不吃大锅饭.
论贡献倍感自豪谈发展底气不足林业“国字号”以改革续辉煌
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吹响改革号角林业“国字号” 重振雄风靠改革
国有林场改革大幕开启
构筑美丽的生态家园
——国有林场和林区建设与发展综述
国家林业局:国有林场改革“不让一个人下岗
我国提高国有林场工勤技能岗位结构比例
为建设美丽中国再添色彩我国积极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刘春延:国有林场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部分 典型报道
第四部分 附录
作者介绍
无
文摘
《绿水青山 生态脊梁:“百名记者进林场”报道文集》:
首先,深化国有林场林区改革是更好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迫切需要。目前虽然国有林场林区森林资源长期过度开发的势头明显有所遏制,但一些重点国有林区仍在持续过度采伐森林资源,可采森林资源濒临枯竭,生态功能严重退化;大多数国有林场没有把主要精力集中到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上来,森林的结构和质量得不到提高。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非法侵占、蚕食国有林地的现象明显增多,毁林毁湿开垦的问题也时有发生。如果不尽快改变这种状况,不仅国有林场林区会陷入困境,也会影响国家生态安全。只有深化改革,明确生态安全定位,理顺管理体制,创新经营机制,加强制度建设,才能从根本上保护和培育好国有森林资源,为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其次,深化国有林场林区改革是提升生态公品供给能力的迫切需要。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公平的公品,是普惠的民生福祉。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众对优美环境和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期盼更多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渴望更清新的空气、更清洁的水源。国有林场林区是我国生态公品的主要生产者和提供者。只有深化改革,切实解决好制约国有林场林区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才能不断增强优质生态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为增进人民生态福祉、提升生活品质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第三,深化国有林场林区改革是改善林区民生、共享发展成果的迫切需要。长期以来,国有林场林区以林业为主,职工主要是务林,性质上与农业农村农民相近,但这些年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扶持“三农”的政策,没有完全覆盖到林场林区;森工是国有企业,但前些年国家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支持政策也没有完全享受到。加之国有林场林区多分布在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严重滞后,林业职工收入低,就业、住房、子女上学等问题突出,基本公共服务落后,不仅与城市相比有很大差距,有的甚至不如农村。这些问题不解决,不仅严重影响民生改善,而且还会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后腿。只有加快深化改革,推动社会融人地方、经济融入市场,健全基础设施建设机制、职工转移就业机制和社会保障体制,才能增强国有林场林区发展活力,让广大林业职工与全国人民一道迈进全面小康社会。
各地区、各部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深刻认识深化国有林场林区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切实把国有林场林区改革不断引向深入,努力走出一条资源增长、生态良好、职工增收、林区和谐稳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准确把握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的
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
中央关于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的总体要求,文件讲得很明确,那就是“围绕一个导向,守住两条底线,建立三大体制”。围绕一个导向,就是将发挥生态功能、提供生态服务、维护生态安全确定为国有林场林区的主要功能和基本职能,作为推进国有林场林区改革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守住两条底线,就是把保护和培育好森林资源放在首要位置、把改善民生作为基本前提,确保森林资源持续增长、林区民生持续改善。建立三大体制,就是要加快创新森林资源管护机制,因地制宜推进政、事、企分开,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建立起有利于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有利于改善生态和民生、有利于增强林业发展活力的国有林业新体制。为此,要突出抓好以下几项重点任务。一是着力健全森林资源保护机制和监管体制。坚持生态导向,保护优先,这是国有林场林区改革的原则,是国有林场林区新的战略和职能定位所系。要完善加强国有林区天然林保护的实施方案,确保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停得下、稳得住、不反弹。要根据国有林区全面停止或逐步减少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等新形势、新要求,加快建立精简高效的国有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机构。要创新森林资源管护方式,加快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强化装备能力建设,提高管护效率。要理顺森林资源监管体制,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森林资源产权制度,明确中央和地方森林资源监管责任和职能分工,落实国有森林资源所有者职责,完善绩效管理和考核机制,让各级和监管机构各负其责、各司其职。我们要本着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把每一棵该保的林木坚决保好,把每一寸该守的林地坚决守住。二是着力推进政、事、企分开。国有林场林区政、事、企不分,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变化,已成为制约森林资源保护和企业发展的“包袱”。要因地制宜推进政企分开,对具备条件的地区,把企业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一步到位剥离出去,纳入地方统一管理;暂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可先在内部分开运行和管理,逐步创造条件将相关行政职能移交当地。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快职能转变,创新管理方式,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实施,减少对国有林场和森工企业的微观管理和直接管理,促进政事分开。要完善国有林场和森工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创新林业生产组织方式,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推动事企分开。要切实履行好职能,让国有林场和森工企业集中精力保生态、轻装上阵谋发展。
……
序言
无
从书名中,“百名记者进林场”这几个字,就足以让我联想到一种宏大的叙事格局。它不像那种单一视角下的个人感悟,而是汇聚了众多人的目光与思考,这势必会带来更加多元、更加立体的观察。我想象中的“林场”,可能并非仅仅是绿树成荫的表面,而是隐藏着无数关于守护、关于发展、关于挑战的故事。或许有记者深入到最偏远的林区,记录下护林员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艰辛付出;或许有人采访了那些在林区发展的创新者,他们如何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创造出新的经济价值;或许还有人记录下了气候变化对林区带来的影响,以及科学家们为此付出的努力。这种多角度的报道,一定会让“绿水青山”的概念变得更加丰满和具象,而“生态脊梁”的意义,也将因此得到更深刻的阐释。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呈现出一个完整而鲜活的林场生态系统,以及在这个生态系统中,人类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种深邃的墨绿色,仿佛能将人瞬间拉入茂密的森林腹地,而封面中央那一抹宛如玉带般蜿蜒流淌的绿色,则恰到好处地勾勒出了“绿水青山”的意境。我喜欢它没有过多的装饰,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字体和图像的质感上。“生态脊梁”几个字,用一种厚重而又不失灵动的字体呈现,仿佛是这片森林最坚实的支撑。而“百名记者进林场”的字样,则预示着一场充满探索与发现的旅程。它传递出的信息是如此直接且有力,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仿佛在翻开书页的那一刻,我就能听到林间清脆的鸟鸣,嗅到泥土与树叶混合的清新气息,感受到阳光穿透层层树冠洒下的斑驳光影。这种视觉上的冲击,已经成功地吸引了我,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百名记者”究竟为我们带来了怎样震撼人心的故事,又将如何描绘出这“生态脊梁”的巍峨与坚韧。
评分单凭书名,我脑海中就已经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画面。那是一种关于生命、关于坚持、关于希望的史诗。我将“绿水青山”理解为生命的本源,是地球母亲给予我们的最宝贵的馈赠;而“生态脊梁”,则如同大地的筋骨,支撑着万物的生长与繁荣。这本书,汇聚了“百名记者”的眼睛和心灵,他们穿梭于广袤的林海雪原,探访那些默默无闻的林场,用他们的笔触和镜头,去捕捉那些最动人的瞬间,去揭示那些最深刻的意义。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读到关于森林如何从荒芜走向繁茂的故事,能够看到林场工作人员们如何用汗水和智慧,守护这片绿色,能够体会到人与自然之间,那种相依相命、休戚与共的深厚情感。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份报道,更是一种召唤,召唤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召唤我们以更积极、更坚定的姿态,去守护我们的“绿水青山”,让它成为支撑我们民族未来永恒的“生态脊梁”。
评分我一直认为,文字的力量在于它能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而这本书,无疑具备这样的潜质。当我仅仅是想象它所描绘的场景时,心中便涌起一股莫名的激动。我想象着,那些记者们,背着沉重的相机和采访设备,深入到人迹罕至的林场深处,去倾听每一棵古树的低语,去感受每一缕微风的抚慰,去记录每一处山峦的起伏。他们是眼睛,是耳朵,更是心灵,将大自然的呼吸、生命的脉动,以及人与自然之间那些不为人知的羁绊,一点一滴地收集、整理、呈现。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堆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扇窗,透过它,我可以窥见一个充满生机、充满智慧的世界。我期待着,在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记者们的热情与执着,能够体会到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创造力,更希望能够从中汲取关于环境保护的深刻启示,让我在今后的生活中,能以更敬畏、更负责任的态度去对待我们赖以生存的这片“绿水青山”。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尤其是“生态脊梁”这个词,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于国家和自然的联想。我将它视为一种象征,一种承载着民族希望与未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林场,在我看来,不仅仅是木材的来源,更是我们国家宝贵的自然遗产,是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屏障。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一种对这份“脊梁”的致敬与呼唤,它提醒着我们,这片绿色并非理所当然,而是需要我们去珍视、去守护的。想象着,通过“百名记者”的视角,我能够看到那些为守护这片绿色而默默奉献的人们,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坚守,他们的智慧。这本书,或许将成为一本记录时代变迁、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百科全书,它将以一种更加宏观、更加深刻的方式,向我们展示“绿水青山”所蕴含的巨大价值,以及它作为“生态脊梁”的不可替代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