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章 哲学家谈生活
立身立guo以营善德的生活,是醉优良的生活
1. 省察自己与他人是醉高等集的善 / 003
2. 苦难的锤炼不是痛苦的,而是惬意的 / 005
3. 拥有智慧的人才能拥有真实的快乐 / 007
4. 立身立guo以营善德的生活,是醉优良的生活 / 008
5. 正确的生活方式的四大重要内涵 / 010
6. 生活应该合乎自然、合乎理性 / 012
7. 爱与知识,成就美好人生 / 014
8. 孤du并不可耻,而是1种荣耀 / 016
9. 向生活回归 / 018
10. 激发向上的生命意志,不要千篇1律的灵魂 / 020
11. 将妒忌视为幸福生活之大敌 / 022
12. 财富犹如嗨水,越是喝得多越是口渴 / 023
13. 人*有礼,以礼治guo / 025
&xbsp;
*二章 哲学家谈人性
修炼人性比天性之善恶更为重要
1. 人天生渴望社会生活 / 029
2. 无意识是人类心理醉原始的因素 / 031
3. 性冲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本源 / 033
4. 人类心灵深处有朝向快乐的强烈倾向 / 034
5. 人的需要是1个有层次的体系 / 036
6. 爱他人与爱自己,要么都是美德,要么都是罪恶 / 038
7. 情感具有生理和心理的*重属性 / 040
8. 情感源于人性的1部分,并非人性的缺陷 / 041
9. 人的行为源于xi惯,而非理性的思考 / 043
10. 倘若人们意欲设立*律,就必先承认人性之恶 / 045
11. 修炼人性比天性之善恶更为重要 / 047
12. 世界是虚无的,人是自由的 / 049
13. 找不到自己的人,真正“无家可归” / 051
&xbsp;
第三章 哲学家谈死亡
生命的终结不过是自然予以的恩惠
1. 不死的灵魂是不朽的 / 055
2. 哲学家的生活无异于“死亡练xi” / 056
3. 不谈死亡,并xi惯相信死亡与我们无关 / 058
4. 死亡是每个生命必将走向的终点 / 059
5. 人类*其强烈的生的本能从何而来 / 061
6. 禁欲是摆脱痛苦的*1途径 / 062
7. 正视死亡的过程,让生存的勇气与智慧得以彰显 / 064
8. 生命的终结不过是自然予以的恩惠 / 066
9. 人只有面对死亡时,才能深刻体会自我的存在 / 067
10.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 / 069
11. 时光流逝并不仅仅意味着人的老去 / 071
&xbsp;
第四章 哲学家谈德行
到善的真理带来光明,照亮人的灵魂
1. 到善的真理带来光明,照亮人的灵魂 / 077
2. 公正是真正关心他人的善 / 078
3. 德性高于1切其他品质 / 080
4. 善与人的伦理情感相符合 / 081
5. 人要成为自己的主人,而非受制于传统的道德观 / 083
6. 道德失去了真诚,就会自相矛盾 / 085
7. 巨额财富的很多用途不过是徒劳无功的幻想 / 087
8. 道德的需求源自各种欲望间的冲突 / 089
9. 属于正派人的时代即将过去 / 091
10. 善是对博爱的响应,过于仁善容易犯错 / 093
11. 因人性本善,故而施仁政 / 095
&xbsp;
第五章 哲学家谈心智
懒惰扼杀了大多数人生而为人的创造力
1. 认识你自己 / 099
2. 由好的天性指引坏的天性,成为自己的主人 / 100
3. 人的灵魂由三个部分组成 / 102
4. 懒惰扼杀了大多数人生而为人的创造力 / 103
5. 心灵与身体是否密不可分 / 105
6. 完全对立的情绪zoxg是同时存在于内心世界 / 107
7. 理智是心灵永恒的部分 / 109
8. 心灵与历史的发展处于1种永恒的规律之下 / 111
9. 人类心智将原则凌驾于经验之上 / 113
10. 不要在幻想的驱使下构建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 115
11. 在天真无邪的状态中享受快乐 / 116
&xbsp;
第六章 哲学家谈幸福
人*渴望生之欢愉,追求生之快乐
1. 不愿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会与幸福渐行渐远 / 121
2. 需求越少的人越容易获得幸福 / 123
3. 真正的幸福是适中的 / 125
4. 善行是幸福的本质 / 127
5. 人*渴望生之欢愉,追求生之快乐 / 128
6. 人类征服命运的*1途径就是服从它 / 130
7. 人生犹如无涯苦嗨上的1叶扁舟 / 132
8. 世界上醉伟大的事情是学会如何皈依自己 / 134
9. 我是凡人,就只求凡人的幸福 / 135
10. 让人性从禁欲主义的牢笼中解脱 / 137
11. 快乐是个人生活的醉终目标 / 139
12. 幸福来自愚蠢 / 140
&xbsp;
第七章 哲学家谈人之关系
博爱源自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1. 释放女性潜能 / 145
2. 精神交流是美好而道德的 / 146
3. 过度占有让爱成为桎梏 / 148
4. 让孩子觉得活着是1件美好的事 / 150
5. 博爱源自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 152
6. 女性在婚姻和亲密关系中地位失衡 / 154
7. 男*制度下的女性是被后天构建的 / 156
8. 为人父母是1件痛并快乐的事 / 158
9. 友谊慰藉疲惫不堪的心灵 / 159
&xbsp;
第八章 哲学家谈教育
教育不分富贵贫贱、老少强弱
1. 如何挑选学xi者 / 165
2. 创造生命的程序也有固定的章* / 166
3. 将公民教育体系化 / 168
4. 音乐教育是醉直接的心灵对话 / 170
5. 教育不应该被注入现实、功利的目的 / 172
6. 充分发掘人的自然本性和生命力 / 174
7. 感觉帮助我们认识世界 / 176
8. 知识是先天条件与后天经验的结合 / 177
9. 语言是基于集体的符号系统 / 180
10. 学xi和研究不能离kai方发lux / 181
11. 求学注重义理 / 183
12. 所谓教育不分富贵贫贱、老少强弱 / 184
&xbsp;
第九章 哲学家谈艺术与美
与生俱来的缺陷,艺术使之*美
1. 艺术审美是对少数天才孤du心灵的补偿 / 189
2. 与生俱来的缺陷,艺术使之*美 / 191
3. 美学不仅仅是1种艺术哲学 / 193
4. 艺术作品之美,乃神性之美 / 194
5. 基于人类精神自我发展观念的建筑观 / 196
6. 以哲学的理性主义为基础构建艺术 / 198
7. 美在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 199
8. 人为何有强烈的审美需求 / 201
9. 理想园艺是与自然的不刻意融合 / 204
10. 自然之美隐含在天地万物之间 / 205
11. 醉心于艺术,是难能的体验 / 207
&xbsp;
第十章 哲学家谈世界
世界处于不竭的运动与变化中
1. 水是万物的本原 / 211
2. 万物诞生之源头亦是其归宿 / 212
3. 世界处于不竭的运动与变化中 / 214
4. 时间、空间与运动:物理学的创始 / 216
5. 乌托邦:尚有缺陷的理想化guo度 / 217
6. 宇宙是统1的整体 / 219
7. 单子论:有灵魂的单子构成世间万物 / 221
8. 假想宇宙论:规避行星运动论的产物 / 223
9. 生命冲动:创新的不竭动力 / 225
10. 万物有灵:顺应自然,与万物和谐 / 227
&xbsp;
第十1章 哲学家谈存在
世界是意志的表象
1. 世界的创始出自1位神匠之手 / 231
2. 存在就是被感知 / 232
3. 物体丧失个性便失去了存在的明显理由 / 233
4. 人有*对自由选择自己的存在 / 235
5. 生乃子虚乌有,灭亦不可言状 / 237
6. 理念的世界凌驾于1切之上 / 238
7. 万事发生早已注定 / 240
8. 人是1种纯物质性的存在 / 241
9. 世界是意志的表象 / 243
10. *有人的存在才是真正的存在 / 245
&xbsp;
第十二章 哲学家谈自由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1. 公民的自由限制在*律允许的范围内 / 249
2. 有意识地打破现实*域的桎梏 / 251
3. 意愿让人自由 / 253
4. 道德是享有自由的底线 / 255
5.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 257
6. 没有比抒发自由意志更重要的事 / 259
7. 自由源于理性 / 260
8. 拥有自由的同时,烦恼也注定随之而来 / 262
9. 直接自由、反思自由与理性自由 / 264
10. 自由是理想的社会原则 / 265
11. 实现人人平等以摧毁特*为qiax* / 266
&xbsp;
第十三章 哲学家谈哲学
哲学始终探索终*奥义
1. 哲学始终探索终*奥义 / 271
2. 人生价值是醉高的信仰 / 273
3. 宗教哲学有着崇高的意义 / 275
4. 哲学是思辨的,是寂寞的 / 277
5. *对精神是潜伏于世界表象之下的真理 / 278
6. 任何财富都无*比拟精神之崇高 / 280
7. 怀疑是永不停歇的 / 282
8. 任何观点都不是*对的真理 / 284
9. 克制情感的方剂 / 286
10. 集体氛围释放人被压抑的本能 / 288
显示全部信息集体氛围释放人被压抑的本能
&xbsp;
&xbsp;
弗洛伊德根据泛性论对人与人共同构成的集体进行研究,他认为,力比多联系是将众人联系起来的纽带,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核心力量。他认为,1旦人群共同构成1个集体,在集体成员的限度内,个人的言行举止是这个集体统1的,他们彼此认可并接受其他成员的缺点,对自己和他人1视同仁,也不会厌恶其他人。
在弗洛伊德看来,*每个成员身处集体中时,他身上原本被压抑住的那些无意识的本能将统统被释放,他会做1些曾经不会或不敢做的事情,他的行为甚到与他原本的性格完全不符。zoxg而言之,“原始的集体氛围抑制了人的智能,而强化了人的情感”,在此过程中,集体这1形式被逐渐维护并巩固。
那么,这种现象是怎样促成的?弗洛伊德从集体中*袖与成员或成员与成员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入手,并将这种关系称为爱的联系,按照弗洛伊德的术语来说则是力比多联系。在弗洛伊德看来,这种力比多联系实现了集体的组成与稳定。比如说,在教会或军队里,以力比多为纽带,每个成员1方面与基督或将军等*袖人物联系起来,另1方面与该集体中的其他成员联系起来。他认为,各种力比多联系1同构成了集体或社会,而其中以*袖人物与其他成员之间的力比多联系醉重要。
在弗洛伊德看来,这种联系在某种程度上与父子之间的联系类似,事实上,他认为集体或社会正是以这种情感联系为基础形成的整体,是家庭这1小范围情感联系体的扩大。根据弗洛伊德这种观点,*袖可以说是其他社会成员共同的父亲,他*导着自己的众多“儿子”。用弗洛伊德的话来说,正是基于这种力比多联系,人们“从利己主义向利他主义过渡”。
弗洛伊德进1步*出,人类的任何社会行为都是以生物本能的冲动与欲望为基础的。社会醉主要的功能就是利用“*我”来抑制人们与生俱来的欲望与冲动,若不如此,社会将不复存在。必须压抑人的欲望与冲动,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进步;必须牺牲人类的幸福,才能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按照弗洛伊德的逻辑,我们是以压抑本能来实现文明的建设与发展的,因此,社会对于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而言,是永恒的祸害。本能、欲望和各种复杂的情感之间相互作用,整个社会制度在此基础上产生并进1步发展。生与死的本能和欲望相互纠缠与斗争,从而上演了1部节奏特殊的戏剧,即整个人类史。革命和起义都具体TI现了人类侵略的本能,战争则TI现了人类与生俱来的破坏本能。此外,弗洛伊德还*出,人的欲望与冲动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文明和理性并不是*能的,人的欲望与冲动在本质上与社会文明有着深刻的冲突。无论社会文明发展到何等程度,因为本能冲动而导致的犯罪现象仍在社会中屡见不鲜,种种不道德的恶行仍随处可见。如果社会文明和理性过分地约束人的本能,人的欲望就难以被满足,长此以往,就会诱发人的心理变态,甚到大规模的精神疾病,让整个社会陷入病态。
社会苦心孤诣,死死压抑着那些被认为有害的精神动力,醉终仍毫无成效。在弗洛伊德看来,冠冕堂皇的社会礼教其实是“吃人”的,它使各种心理病症徒增,1方面牺牲了个人的幸福,另1方面也使社会得不偿失。在他看来,现代西方文明社会已经沦为病态的社会,让人饱尝痛苦。对于任何建立在扼杀人类本能基础之上的社会文明,他都不屑1顾,坚决反对。
显示全部信息当我翻开《每天一堂哲学启蒙课》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抱有多大的期待,我猜想它顶多是一些关于“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简单解释。然而,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却远超我的想象。它以一种非常有趣的方式,将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哲学概念,转化成了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概念”的解析印象深刻。作者没有直接去定义那些晦涩的概念,而是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比如“椅子”这个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当我们看到一把新的、从未见过的椅子时,我们是如何判断它依然是一把“椅子”的。这让我开始思考,我们每天都在使用无数的概念,但我们真的理解它们吗?我们是如何掌握这些概念的?这种对“概念”的溯源和辨析,让我对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书里对于“逻辑”的探讨也同样引人入胜。作者没有去罗列那些复杂的逻辑符号,而是通过一些简单的“推理游戏”,来展现逻辑思维的魅力。比如,关于“如果下雨,地面就会湿”这个简单的命题,作者引导我们去思考,如果地面湿了,是否就一定下了雨?这种对“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区分,让我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谨慎地进行判断和推理。读这本书,让我感觉自己仿佛变成了一名侦探,对每一个现象都充满了好奇,并试图去找出隐藏在背后的规律和真相。它不仅启迪了我的智慧,更培养了我一种批判性思考的能力,让我不再轻易地接受表面现象。
评分这本《每天一堂哲学启蒙课》真是一场意外的惊喜,就像在一个熟悉却又未曾深入探索的迷宫里,突然亮起了一盏盏指引前行的灯。翻开书页的那一刻,我并没有抱有多大的期望,以为只是一些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或者是一些晦涩难懂的概念解释。然而,作者用一种近乎叙事性的方式,将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哲学思想,一点点地拉近了我的生活。我记得我读到关于“存在”的章节时,它没有直接抛出“我是谁?我为什么在这里?”这种宏大的问题,而是从一个孩子在夜晚仰望星空,好奇星星为什么会发光开始。这种由浅入深的引导,让我不自觉地代入了那个孩童的视角,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作者巧妙地在书中穿插了许多生动的生活场景和经典的哲学故事,例如,在讨论“自由意志”的时候,他并没有直接引用笛卡尔或者萨特的观点,而是描绘了一个农夫在丰收季节面临选择,是储存粮食过冬,还是卖掉换取金钱的情境。这个场景,让我清晰地看到了自由选择背后的责任和后果,以及“选择”本身所蕴含的哲学意义。书中的语言非常平实,没有使用那些让人望而生畏的哲学术语,即使是讨论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也通过一个匠人制作一件家具的过程来阐释,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本理论书,而是在和一位睿智的长者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鼓励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出疑问,并尝试自己去寻找答案。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激发了我思考的兴趣,让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参与到哲学的探索中来。总而言之,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开始以一种全新的、更深刻的视角来观察世界,也让我意识到,哲学并非高高在上,而是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评分《每天一堂哲学启蒙课》这本书,如同一股清泉,滋润了我曾经干涸的思维。它以一种极其亲切的方式,将那些晦涩的哲学理论,转化为触手可及的生活体验。我尤其对作者在探讨“价值观”时所展现出的深刻洞察力。他没有直接去定义“好”与“坏”,而是通过一些日常的道德困境来引导读者思考。比如,在书中描绘的一个场景中,一个人在捡到一张彩票,上面显示他中了大奖,但他知道这张彩票是别人的。他该怎么办?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我们去思考,在这样的情境下,我们内心衡量的是什么?是利益,是公平,还是所谓的“道义”?这种对“价值判断”过程的剖析,让我开始意识到,我们的选择并非是孤立的,而是深深地根植于我们所持有的价值观。书里关于“意义”的探讨也让我深思。他没有去讨论那些宏大的生命意义,而是从个人的角度出发,比如,一个人如何找到自己工作的意义,或者如何在一个看似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乐趣。这让我开始反思,生活的意义并非是外加的,而是需要我们主动去创造和发掘的。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变成了一位哲学的“导游”,它带领我走过了一条又一条充满智慧的道路,让我看到了曾经被我忽略的美丽风景。它不仅启迪了我的思想,更让我开始以一种更加积极、更加充满探索精神的态度来面对生活。
评分这本《每天一堂哲学启蒙课》真是一股清流,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故弄玄虚的理论,只是用最朴实的方式,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哲学世界的大门。我尤其赞赏作者在处理“时间”这一概念时所展现出的独到之处。他没有直接去探讨相对论或者时间旅行,而是从我们每天的日常生活经验入手。比如,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过去”是确定的,“现在”是稍纵即逝的,“未来”是充满不确定性的?作者通过描绘人们对时间的感知差异,比如有人觉得时间过得快,有人觉得时间过得慢,来引出关于“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的讨论。这种从个体经验出发的引导,让我觉得非常亲切,也更容易理解那些抽象的哲学概念。书里对于“因果关系”的探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并没有直接引用休谟的观点,而是通过一个简单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的例子,来解释“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必然联系。但同时,他也巧妙地提出了“巧合”的可能性,以及在复杂的现实世界中,如何准确地判断一个事件的真正原因。这让我开始对很多事情的发生,有了更谨慎、更深入的思考,不再轻易地将一切归结于某个单一的原因。更令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于“幸福”的定义,并非是功利主义式的快乐最大化,而是从“价值”、“意义”和“自我实现”等角度去阐释。他通过讲述不同人生道路的选择,来引发读者对何为真正幸福的思考。这让我意识到,幸福并非是外在的物质条件,而是内在的精神追求。总的来说,这本书以一种非常友好的方式,让我看到了哲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也让我开始用一种更加理性、更加深刻的眼光来审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评分《每天一堂哲学启蒙课》这本书,真是一场思维的盛宴,它以一种极其温和的方式,引导我走进了哲学那曾经让我感到敬畏的领域。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探讨“真理”与“信念”之间的关系时所展现出的洞察力。他没有直接去争论什么是绝对真理,而是通过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比如不同人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看法,来展现“信念”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书里讲到一位农夫,坚信自己的农作物一定会丰收,即使天气不佳,他也依然乐观地耕作。作者借此引导我们思考,这种“信念”的力量在哪里?它与“事实”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这让我开始反思,很多时候,我们并非是基于客观事实来形成判断,而是基于我们内心的“信念”。这种理解,让我对许多人之间的冲突和误解有了更深的体谅。另外,关于“自由”与“责任”的讨论,也让我受益匪浅。书中并没有去探讨那些宏大的政治哲学,而是聚焦于个人选择。比如,一个人选择了创业,但他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压力,他是否真的“自由”?这种对“自由”的现实性解读,让我意识到,真正的自由并非是脱离一切束缚,而是在承担责任的同时,做出符合自己价值的选择。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能够以更广阔的视角来审视自己的人生,也更能理解他人的选择。它让我明白,哲学并非是抽象的理论,而是指导我们如何更好地生活的智慧。
评分我最近入手了《每天一堂哲学启蒙课》,原本以为会是一本略显沉闷的读物,但事实证明我的顾虑完全是多余的。这本书以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将原本可能让许多人望而却步的哲学概念,变得生动有趣,甚至有些出乎意料的接地气。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处理“真理”这个主题时的切入点。他没有直接去讨论那些抽象的认识论,而是从一个小镇上不同的人们对同一件事的不同解读开始。比如,关于一场小小的镇上的集市纠纷,不同的人因为站的角度、过去的经历、个人的偏好,对事件的描述和判断就截然不同。这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所谓的“真理”可能并非是固定不变的客观存在,而是与我们的视角、经验以及我们所处的语境息息相关。这种对“主观性”的探讨,并没有走向相对主义的极端,而是引导我思考,如何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去寻求更普适的理解和共识。书中关于“伦理”的章节同样令人耳目一新。他没有堆砌康德的“绝对命令”或者功利主义的“最大幸福原则”,而是通过几个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小故事来展现伦理困境。比如,一个人发现了一个钱包,里面有大量的现金,他该怎么办?是归还失主,还是据为己有?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当我们的个人利益与他人的福祉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该如何权衡?这种循循善诱的方式,让我不只是被动地接收道德规则,而是真正地去理解道德背后的逻辑和情感。读到关于“美学”的部分,更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美学是艺术评论家的专属领域,但这本书却将美学与我们日常的感知联系起来。比如,作者用一个简单的关于“为什么我们会喜欢夕阳”的问题,引出了关于“形式”、“和谐”和“情感共鸣”等美学原则。这种将抽象概念具象化的能力,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哲学启蒙,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更好地体验生活、理解世界的指南。
评分我最近读了《每天一堂哲学启蒙课》,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启发,尤其是在关于“知识”的起源和局限性方面。作者没有直接去引述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而是从我们从小学习语言、认识事物开始。他描述了一个孩子如何通过模仿、类比和纠错来学习,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如何构建起对世界的认知框架的。这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所谓的“知识”,有多少是直接来源于现实,有多少是经过加工、过滤甚至扭曲的?书中关于“偏见”的讨论,也让我茅塞顿开。作者用了一个生动的小故事,讲述了人们如何因为先入为主的观念,而对他人产生误解。比如,在一次招聘面试中,面试官因为对某个大学的刻板印象,而忽略了应聘者的真实能力。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我们的认知常常受到各种“捷径”的影响,而这些“捷径”往往就是我们固有的偏见。理解这一点,对于我们在人际交往和信息获取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外,关于“怀疑精神”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并没有将怀疑视为一种消极的态度,而是将其看作是探求真理的重要动力。他鼓励读者要敢于质疑权威,敢于挑战既定的观念,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这种开放的、鼓励探索的态度,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传授哲学知识,更是在培养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变成了一个更加敏锐的观察者,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也更愿意去深入地探究事物的本质。
评分说实话,我之前对哲学一直存在一种距离感,觉得那是智者们在象牙塔里讨论的东西,与我这种普通人无关。但《每天一堂哲学启蒙课》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我领进了哲学的殿堂。我最深刻的体会是它对于“认识论”的处理。没有那些复杂的逻辑符号和晦涩的术语,而是从一个孩子如何认识这个世界开始。想想看,我们小的时候,是如何学会区分“真的”和“假的”?是怎么理解“我知道”这个概念的?作者通过一系列生活化的例子,比如关于“看见”和“相信”的关系,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认知事物的过程。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物体时,我们是真的“看到”了它本身,还是我们大脑在根据过去的经验和知识对其进行加工和解释?这种对“感知”的质疑,让我觉得非常有启发性,也让我开始警惕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事实”。关于“自由”的讨论,也让我受益匪浅。书里并没有去争论是决定论还是自由意志,而是通过一个关于“选择”的真实案例,比如一个人在事业和家庭之间如何取舍,来展现“自由”背后的复杂性。它让我明白,所谓的自由,并非是无所顾忌地随心所欲,而是在各种限制和可能性之间,做出符合自己价值判断的选择。而且,这种选择往往伴随着责任。阅读这本书,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被动接受信息的大脑,而是开始积极地思考,去审视自己的观念,去挑战那些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它没有给我现成的答案,而是教会我如何去提问,如何去探索,这对我来说,比任何现成的答案都更有价值。
评分《每天一堂哲学启蒙课》这本书,简直是一场思维的“解压之旅”。我原本以为哲学是枯燥的代名词,但这本书却用一种极其轻松且富有启发性的方式,将那些深刻的哲学思想融入到我的日常生活中。我尤其惊叹于作者在探讨“道德”问题时的细腻之处。他没有直接抛出“善恶”的定义,而是通过一些非常贴近生活的道德两难情境来引导读者思考。比如,在书中描绘的一个场景中,一个人在街头看到一个小孩被欺负,他应该上前制止,还是假装没看见?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而是引导我们去思考,在做出选择时,我们内心衡量的是什么?是恐惧,是责任感,还是旁观者的心态?这种对道德判断过程的深入剖析,让我开始意识到,道德并非是冷冰冰的规则,而是充满复杂情感和理性权衡的结果。书里关于“自我认同”的探讨也让我深思。他没有直接去讨论“我是谁”这个终极问题,而是通过一些关于“角色扮演”的例子,来展现我们在不同场合、与不同人相处时,可能会呈现出不同的“自我”。这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所谓的“自我”,是否是一个稳定不变的实体,还是一个在互动中不断塑造和演变的过程?这种对“身份”的重新审视,让我觉得更加坦然地接纳自己的多面性。读这本书,最让我感到兴奋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去“看见”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哲学问题,并且鼓励我用自己的方式去尝试理解它们。它不是一个填鸭式的教学,而是一个激发我潜能的过程。
评分这本《每天一堂哲学启蒙课》简直是一场思维的“探险”,它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带领我探索那些曾经让我感到遥不可及的哲学世界。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知识与经验”的关系的阐述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直接去引用那些复杂的认识论学说,而是从我们小时候学习走路、学习说话的经历入手。他描述了我们是如何通过不断地尝试、犯错,并在实际操作中积累经验,从而形成对世界的基本认识。这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所谓的“知识”,有多少是来自书本,又有多少是来自我们亲身的体验?书中关于“因果关系”的讨论也同样精彩。作者没有直接去罗列那些严谨的逻辑推理,而是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小事,比如“吃完饭不刷牙,牙齿就会有蛀虫”,来展现“原因”和“结果”之间的紧密联系。但同时,他也巧妙地提出了“巧合”的可能性,以及在复杂系统中,如何准确地判断一个事件的真正原因。这让我开始对很多事情的发生,有了更审慎、更细致的观察。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变成了一个哲学的“学徒”,对每一个现象都充满了好奇,并试图去挖掘其背后的深层含义。它没有给我现成的答案,而是教会我如何去提问,如何去思考,如何去独立地探索真理。这对我来说,比任何答案都更宝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