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儒教与法律(儒教资料类编丛书之八)
定价:58.00元
作者:鲁丹
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2-01
ISBN:978750134438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论文 儒教与法律初探
前言
章 儒教禮法思想的淵源及興起
第二章 《禮記·王制》篇的世俗法律與宗教規範
第三章 儒教國家重要法典中的世俗法律和宗教規範
第四章 古代主要國家宗教的世俗法律與宗教規範
第五章 《禮記·王制》篇體現的儒教禮法思想的終結
結論 儒教的宗教性質及其與法律的關係
资料 儒教与法律
經部
(漢孔安國)、唐孔穎達《尚書注疏·大禹謨》
(漢孔安國)、唐孔穎達《尚書注疏·臬陶謨》
(漢孔安國)、唐孔穎達《尚書注疏·立政》
(漢孔安國)、唐孔穎達《尚書注疏·呂刑》
宋林之奇《尚書全解·臬陶謨》
宋夏僎《尚書詳解·臬陶謨》
宋黄度《尚書說·臬陶謨》
宋時瀾《增修東萊書說·臬陶謨》
宋袁燮《絮齋家塾書鈔·臬陶謨》
宋蔡沈《書經集傳·臬陶謨》
宋陳經《陳氏尚書詳解·臬陶謨》
清《曰講書經解義·臬陶謨》
漠鄭玄、唐孔穎達《禮記注疏·王制》
宋衛浞《禮記集說》卷二四《王制》
又卷二五
又卷二八
又卷二九
又卷三0
又卷三一
又卷三二
……
附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拿到这本书之前,我对于“儒教与法律”之间具体存在怎样的联系,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我只模糊地知道,在中国古代,道德伦理和法律制度是并存的,而儒家思想又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那么,这种地位是如何体现在法律制度上的?是互相补充,还是存在矛盾?这本书,似乎就为我打开了一扇窥探这层关系的窗口。它的书名简洁明了,直接点出了研究的核心,而“儒教资料类编丛书之八”的后缀,则暗示了这是一项系统性研究的一部分,这让我对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有了初步的期待。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的出品,也保证了其学术的严谨性和权威性。我希望这本书能从历史学的角度,梳理出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演进的影响过程,包括其在立法、司法、执法等各个环节的表现。例如,是否有哪些法律的制定,直接受到了儒家经典的影响?在处理一些社会矛盾时,法律是如何与儒家提倡的道德规范相结合的?我尤其期待能看到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在古代的某个案件中,法官是如何在法律条文和儒家伦理之间进行权衡的?这种具体的、有血有肉的分析,比空泛的理论阐述更能让我理解儒教与法律之间复杂而深刻的联系。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中国传统社会治理模式中的“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特点非常感兴趣,而儒教无疑是“德治”最重要的思想源泉。“儒教与法律”这个主题,正是触及了这一核心。我好奇的是,儒家思想中的各种伦理道德观念,例如“仁”、“礼”、“孝”、“忠”等,是如何被转化为具体的法律条文,或者在司法实践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立法原则、司法审判方式、乃至刑罚观念的影响?“儒教资料类编丛书之八”这个标识,给我一种感觉,这本书的内容会更加系统和专业,它很可能是在对大量的儒家文献和法律史料进行整理和研究后,形成的一个专题性的论述。9787501344383这个ISBN号,是我寻找到这本书的准确线索,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这个出版单位,也进一步强化了我对其学术价值和权威性的认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出中国传统法治文化中,儒家思想所扮演的独特而深刻的角色。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深感好奇的书,它的名字——“儒教与法律”——直接点明了一个我长期以来一直思考的议题: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德伦理与国家法律之间是如何互动和融合的。儒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影响力的思想体系,它所倡导的价值观,如“仁”、“义”、“礼”、“智”、“信”,无疑对社会秩序的构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这种影响是如何具体体现在法律制度中的呢?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儒家思想在立法、司法、执法等各个层面的具体表现,例如,法律条文中是否体现了儒家的伦理原则?在司法实践中,法官是否会受到儒家道德观的影响,从而在判决中做出有别于纯粹法律逻辑的考量?“儒教资料类编丛书之八”这样的标识,让我预感到这本书的内容会非常扎实,它很可能是在对大量原始史料和文献进行梳理、归纳和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9787501344383这个ISBN号,是我在茫茫书海中锁定它的关键,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的声誉,则让我对其学术品质和研究的深度充满了信心。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让我眼前浮现出一幅古代中国社会的画面,一个由儒家伦理和法律条文共同编织而成的秩序。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德治”与“法治”的关系感到着迷,而儒教无疑是中国“德治”思想的核心。那么,这种“德”是如何与“法”发生联系的呢?这本书似乎就是为了解答这个问题而生的。我希望它能像一部精密的解剖刀,剖析儒家思想如何渗透到法律的制定、解释和执行的每一个环节。例如,书中是否会探讨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在古代法律条文中是如何体现的?在司法实践中,法官在处理案件时,是否会受到儒家伦理的影响,从而在判决中体现出人情味和道德考量?“儒教资料类编丛书之八”这个标记,让我对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和系统性有了初步的判断,它很可能是在一个更大的研究框架下,专注于这一特定领域。9787501344383这个ISBN号,是我寻找到这本书的标志,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的出品,也让我对其内容的权威性和深度充满期待。我相信,这本书能够为我理解中国独特的法治文化提供重要的启示。
评分购买这本书,完全是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法”与“情”之间关系的浓厚兴趣。我一直觉得,在中华文化中,法律似乎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条文,它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伦理道德的影响,而儒教恰恰是这些伦理道德最重要的载体。所以,“儒教与法律”这个主题,对我来说,具有极强的吸引力。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深入了解儒家思想是如何渗透到中国古代的法律体系之中的,它是如何塑造了当时的法律精神和司法实践。有没有可能,儒家思想中的“仁爱”、“中庸”、“礼让”等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律的制定原则,甚至在司法判决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提供一些具体的史料,例如在处理家庭纠纷、邻里矛盾等民事案件时,法官是否会更多地倾向于通过调解,而不是严厉的法律制裁?或者,在刑罚的轻重上,是否会考虑到犯罪者的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等儒家伦理中重视的因素?9787501344383这个独特的标识,让我确信这是我寻找的那一本,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的信誉,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这本书,或许能为理解中国特有的法治传统提供重要的视角。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初看之下,确实让人产生了一种厚重而学术的联想。“儒教与法律”——这两个概念的结合,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哲学张力。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如何与社会规范、国家制度相互影响感到好奇,而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对法律的渗透和塑造,无疑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尤其是在一个强调“礼”治和“法”治并行的文化语境下,儒教的道德教化与法律的强制力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一种微妙的平衡与互动,抑或是此消彼长?这本书的书名似乎指向了对这一复杂关系的深入探讨,它不仅仅是对历史事实的陈述,更可能是一种对思想源流的溯源,对社会实践的考察,以及对现代意义的追问。9787501344383 这个国际标准书号,以及“国家图书馆出版社”这个出版单位,也进一步强化了我对其学术价值和权威性的期待。在我看来,这类书籍往往是理解中国古代社会运作机制,乃至当代中国法治建设背后深层文化根源的钥匙。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儒家思想中“仁”、“义”、“礼”、“智”、“信”等核心概念,如何在实际的法律条文、司法实践,甚至普通民众的日常行为规范中得到体现和转化。例如,在刑罚的制定和执行上,是否会体现出“刑不上大夫”、“亲亲相隐”等儒家伦理原则?在民事纠纷的调解中,是否更侧重于和解与情理,而非纯粹的法律裁决?这些都是我作为一名读者,非常期待能在书中找到解答的疑问。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一直以来,我都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与“法”的辩证关系感到着迷,而儒教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其思想必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法律体系。“儒教与法律”这个主题,恰恰是我一直想要深入了解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清晰地梳理出儒家思想是如何渗透到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之中,它在立法、司法、执法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以及它对中国人的法治观念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例如,书中是否会探讨儒家思想中的“仁政”、“德主刑辅”等理念,在古代法律中的具体体现?在处理社会纠纷时,法律是否总是与儒家伦理相结合,形成一种独特的“情理法”并重的模式?“儒教资料类编丛书之八”这个后缀,让我感受到这本书并非孤立的研究,而是某个更大规模、更系统性学术工程的一部分,这无疑增加了其内容的厚度和严谨性。9787501344383这个ISBN号,是我精准定位这本书的关键,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的信誉,也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充满了期待,相信它会为我带来深刻的洞见。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思考良多的书,它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将两种看似并行实则相互交织的社会力量——儒教与法律——置于聚光灯下。我一直觉得,中国的社会治理,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德法并举”的模式,而儒教无疑是“德”的重要来源和载体。这本书,似乎就是在解剖这种“德”是如何转化为“法”的,或者说,在法律的制定和运行过程中,儒家思想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有没有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我们民族的法治观念?比如,在强调“和为贵”的文化背景下,法律的执行是否会更加注重调和与宽容?在强调“孝道”和“忠君”的社会伦理中,是否存在一些法律条文,是直接或间接源于这些儒家观念的?我个人对古代的案例和律法有浓厚的兴趣,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史料,例如在司法实践中,官员在判案时,是否会援引儒家经典,或者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作为判决的依据?又或者,在法律条文的解释上,是否会受到儒家伦理的深刻影响?这种从微观的案例和条文,到宏观的法治理念的梳理,将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9787501344383这个ISBN号,就像一个独特的身份标识,让我能够准确地定位到这本书,并在未来的阅读和研究中,将其与相关的学术文献进行关联。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联想到中国古代社会那套独特的治理模式。在西方语境下,法律和道德往往被看作是两种不同的规范体系,但在中国,尤其是在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的漫长历史时期,这两者之间的界限似乎是模糊不清的,甚至可以说是相互渗透的。“儒教与法律”这个题目,正戳中了我的好奇点——儒家那些深厚的伦理道德观念,是如何与国家制定的法律制度相结合,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秩序?我期待这本书能从宏观到微观,深入剖析这种联系。例如,它是否会探讨儒家思想如何影响了中国的立法原则?在诸如“礼”、“孝”、“忠”等概念中,哪些被融入了法律条文,或者成为了法律解释的依据?我特别感兴趣的是,在古代的司法实践中,法官在判案时,如何平衡法律的刚性要求与儒家所倡导的道德原则?是否会出现“以德化人”、“情理法结合”的现象?“儒教资料类编丛书之八”这个名称,也让我感到这本书的内容会更加专业和系统,它可能是在对大量的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和研究后,提炼出的精华。9787501344383这个ISBN,是搜寻它的重要线索,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的声誉,则为这本书的学术品质提供了保障,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信心。
评分拿到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儒教资料类编丛书之八”这个标识,这让我立刻意识到,这并非一本孤立的、泛泛而谈的学术著作,而是在一个更为宏大、系统性的学术体系中所占有的特定位置。这意味着,它很可能是在对儒家思想进行系统性梳理和汇编的基础上,专门聚焦于其与法律这一具体社会制度的交叉领域。这种“类编”的方式,通常意味着作者在进行大量资料搜集、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将相关的文献、史料、理论观点等进行分类编排,从而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研究框架。这对于我这种希望深入了解某个特定主题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这意味着,我不需要在浩瀚的史料中大海捞针,而是可以直接通过这本书,接触到经过筛选和组织的核心资料。我尤其好奇的是,“丛书之八”这个序号,是否暗示了前七卷已经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比如对儒家思想本身的不同流派、核心经典有详细的阐释?或者,这个序号仅仅是出版顺序,但其内容依然可以独立成篇,并且能够自成一体地探讨儒教与法律的关系?无论如何,这种成系列的出版形式,都预示着其内容的严谨性、专业性以及对学术研究的贡献。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作为国家级的出版机构,其选择出版的书籍,通常在学术质量和思想深度上都有着较高的标准,这进一步增强了我对这本书的信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