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画韵——中国画写意技法

华夏画韵——中国画写意技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画韵工坊著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画
  • 写意画
  • 绘画技法
  • 艺术
  • 文化
  • 华夏
  • 传统绘画
  • 水墨画
  • 绘画教学
  • 艺术学习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345073
商品编码:29823128459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4-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华夏画韵——中国画写意技法

定价:498.00元

作者:画韵工坊著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5-01

ISBN:978711534507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古典、高端、有气质,上档次!有品位!
  (1)《华夏画韵》配套图书一本
  (2)国画教学光盘一张
  (3)中号狼毫毛笔一支
  (4)中号羊毫毛笔一支
  (5)油烟墨条一根
  (6)国画生宣纸四张
  (7)天然罗纹石砚一方
  (8)赠送笔山一支
  (9)水盂一个
  (10)文房第五宝万次水写贴一张
  订制手工毛笔,既可用于国画绘制也可以练习书法,笔杆红木;油烟墨,手工订制;天然罗纹石,双层砚台,浅浮雕饰纹;
  1.完全达到了“即买即用”的程度,既可以练习书法,也可以练习国画。
  2.教程中内容丰富,包含书法基础和国画基础,读者除了可以练习好常见的楷书、行书外,还是可以学习到传统山水、花鸟画的绘制技法。

内容提要


《华夏画韵》是一套集合了文房四宝的好工具,非常适合国画初学者使用。画画写字都非常好。画画能够陶冶情操,提升修养。可以跟着《华夏画韵》中的配套图书和教学光盘来学习画画;同时,无论你是学生还是在职工作者,拥有一手好字是一门特长,对学习成绩有帮助,对事业升迁也起到重要作用,在中国汉字文化里,字品将比作人品看待,拥有一手美观的字迹也算一门优势,《华夏画韵》中的万次水写帖(文房第五宝)可以实现你的这个愿望。

目录


章 修身养性的国画与书法
1.1 学习国画所需要的工具
1.1.1 毛笔
1.1.2 宣纸
1.1.3 墨和砚台
1.1.4 颜料
1.2 书法基础
1.3 国画绘制基础
1.3.1 笔法
1.3.2 墨法
1.3.3 设色技法
1.4 国画创作流程
1.4.1 构思
1.4.2 绘画
1.4.3 题款
第二章 从山水画学起
2.1 山水画基础——山石
2.1.1 山石的结构
2.1.2 山石的基本画法
2.1.3 山石的皴法
2.1.4 山的造型
2.2 山水画基础——树
2.2.1 立干
2.2.2 出枝
2.2.3 树根的画法
2.2.4 树木枝干组合
2.2.5 树叶的画法
2.2.6 常见树的画法
2.2.7 丛树的画法
2.3 山水画基础——云
2.3.1 勾云法
2.3.2 染云法
2.4 山水画基础——水
2.4.1 波纹法
2.4.2 勾水法
2.4.3 染水法
2.4.4 倒影法
2.4.5 留白法
2.4.6 河水法
2.4.7 溪水法
2.4.8 瀑布法
第三章 山水画的创作
3.1 临摹、写生与创作
3.1.1 临摹
3.1.2 写生
3.1.3 创作
3.2 创作案例
3.2.1 归舟图
3.2.2 早春图
3.2.3 春江图
3.2.4 寒江垂钓图
3.2.5 春山图
第四章 花鸟画基础
4.1 花鸟画基础——花卉
4.1.1 梅花的画法
4.1.2 兰花的画法
4.1.3 竹子的画法
4.1.4 菊花的画法
4.2 花鸟画基础——鱼虾蟹
4.2.1 呆子鱼的画法
4.2.2 鳜鱼的画法
4.2.3 柳条鱼的画法
4.2.4 鲤鱼的画法
4.2.5 金鱼的画法
4.2.6 鲶鱼的画法
4.2.7 神仙鱼的画法
4.2.8 虾的画法
4.2.9 蟹的画法
4.3 花鸟画基础——草虫
4.3.1 纺织娘的画法
4.3.2 蝉的画法
4.3.3 蝴蝶的画法
4.3.4 蟋蟀的画法
4.3.5 螳螂的画法
4.3.6 天牛的画法
4.3.7 蜜蜂的画法
4.3.8 蜻蜓的画法
4.3.9 蚱蜢的画法
4.3.10 蝗虫的画法
第五章 花鸟画的创作
红冠玉珠图
知趣图
月娥桥图
瓶菊小写意
双鳜嬉戏图
群虾图
秋蟹采莲图
柳叶玉蝉图
荷塘清气图
附录
常见贺词
常见楹联
诗词题款

作者介绍


画韵工坊集绘画行业内专业作者出版了此套文房四宝工具。画韵工坊以对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的认识,陶冶学画者情操,提升学画者修养。更方便读者在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后,用这样简单、全面的工具表现生活、记录生活,非常实用。并得到多位国画大师的一致好评

文摘


序言



《墨语山河:中国写意画创作路径与意境探微》 序言 中国画,以其独特的笔墨韵味和深邃的哲学内涵,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其中,写意画更是将中国传统文人艺术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它不仅是形似,更是神似,是笔墨在纸上流淌出的生命律动,是观者心灵感应的桥梁。本书《墨语山河:中国写意画创作路径与意境探微》并非旨在系统梳理某一特定画派的演变,也非穷尽古今所有写意大师的技法秘籍。它更像是一次真诚的对话,一场对写意精神内核的探索,一次对创作之路的梳理,一次对意境构建的追寻。我们希望通过本书,引导读者深入理解写意画的灵魂所在,掌握其独特的表现方式,最终触及那“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境界。 第一章:写意之魂——笔墨精神与哲学底蕴 何为写意?写意,非“写”其形,乃“写”其“意”。它追求的是对物象内在精神、气质、神韵的捕捉与表达,而非对客观形态的机械复刻。这种追求,根植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中国传统哲学强调“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并非对立,而是相互感应、融为一体。写意画正是这种哲学观的体现,画家通过笔墨,将自己的情感、理解融入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中,使得画面既是自然的呈现,也是画家心灵的回响。画面中的山水、花鸟、人物,都承载着画家的生命体验和精神寄托。 “气韵生动”的审美追求: “气韵生动”是中国画最核心的审美原则之一,它超越了单纯的形似,强调画作的生命力与感染力。写意画通过笔墨的提按顿挫、墨色的浓淡干湿,将无形的“气”与“韵”注入到有形的画面之中,使之具有动态的生命感。一笔一画,都蕴含着画家的情感和对物象的深刻理解,这种“气”的流动,是写意画最动人的魅力所在。 “得意忘形”的创作境界: 写意画的创作,更是一种精神的自由挥洒。画家在胸有成竹之后,通过笔墨的写意性,将内心的感受转化为视觉符号,从而达到“得意忘形”的境界。这里的“形”,并非简单的具象形体,而是指拘泥于客观物象的形貌。真正的写意,是在把握了物象的精神实质后,以更为概括、简练、自由的方式表现出来,从而创造出超越具象的艺术意境。 第二章:笔墨之道——写意画的物质载体与表现力 笔墨是中国写意画的灵魂,更是其表现力的具体载体。一管毛笔,一池墨水,一张宣纸,在写意画家的手中,便能幻化出无穷的艺术魅力。 笔法:骨骼与筋脉的塑造: 笔法是中国画的骨骼,是画面结构与力量的体现。写意画的笔法更加强调变化与表现力,提、按、顿、挫、转、折,皆有其法,亦有其意。 中锋与侧锋: 中锋行笔,笔力雄健,线条圆润饱满,多用于表现物象的骨干或坚实部分;侧锋行笔,笔锋外露,线条飞白,富有表现力,多用于表现物象的衣纹、毛发、或山石的皴擦。 顿笔与提笔: 顿笔使笔画厚重有力,具有“落石”之感;提笔则轻灵飘逸,展现线条的弹性与韵律。 枯笔与湿笔: 枯笔笔迹苍劲,飞白处处,能表现出古朴、沧桑的质感;湿笔墨色浓郁,线条流畅,能表现出圆润、滋润的质感。 行笔的节奏与速度: 笔法的运用,讲究节奏与速度的变化。疾风骤雨般的笔触,能表现出激情与力量;徐缓流畅的笔墨,则能营造出宁静与深远。 墨法:神韵与层次的渲染: 墨法是中国画的血肉,是画面色彩与层次的根本。写意画对墨法的运用更是炉火纯青,通过对墨色浓淡干湿的巧妙处理,展现出物象丰富的内在质感。 浓墨: 墨色浓重,用以表现物象的实体、厚重感,如老树的枝干、山石的岩壁。 淡墨: 墨色浅淡,用以表现物象的虚无、缥缈感,如远山、云雾、水面的倒影。 焦墨: 极干之墨,笔迹苍劲有力,飞白处处,极具表现力,常用于表现古朴、苍劲的景物。 涨墨: 墨色浓重,但笔迹散开,墨色晕染,富有流动感,常用于表现水流、花瓣的湿润感。 破墨与积墨: 破墨法是在已干的墨上再施以浓墨或淡墨,使墨色相互渗透,产生新的墨韵;积墨法则是在未干的墨上层层叠加,使墨色愈加厚重,富有立体感。 水与墨的融合: 水是中国画不可或缺的“媒人”。水与墨的比例、晕染方式,直接影响着墨色的变化。淡墨中的“润”与“渴”是关键,润则墨色饱满,富有生气;渴则笔迹飞白,显得苍劲。湿画法的运用,更强调水与墨的交融,使画面产生自然的晕染效果,富有湿润、朦胧的美感。 第三章:写意构图——意境的起点与空间的多维 写意画的构图,并非简单地将物象安排在画面上,而是通过构图来营造意境,引导观者的视线,激发观者的想象。 “虚实相生”的构图原则: “虚”与“实”是中国画构图的重要辩证关系。实处,是画家着力描绘的景物;虚处,则是留白之处,给观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写意画尤其强调虚实的对比,通过大面积的留白,衬托出物象的精妙,也为画面的意境增添了无穷的韵味。 “计白当黑”的艺术智慧: 留白是中国画的灵魂。一张白纸,在画家眼中,并非空白,而是充满无限可能性的空间。计白当黑,便是要如同对待“黑”(墨迹)一样,认真对待“白”(留白)。留白处可以是大块的天空、茫茫的江面,也可以是云雾缭绕的山峦。恰当的留白,能使画面疏朗有致,意境悠远。 “散点透视”与“移步换景”: 与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不同,中国写意画多采用散点透视,打破了单一视点,使得画面能够容纳更广阔的景象,也更符合东方人“移步换景”的观看习惯。一幅山水画,可能同时呈现了近景、中景、远景,又可能在同一画面中展现了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变化,展现了画家对自然全方位的理解与描绘。 构图中的“气”与“势”: 好的构图,本身就蕴含着“气”与“势”。线条的走向、墨色的分布、物象的组合,都能够形成一种内在的动势,引导观者的情绪。如山峦的起伏跌宕,云水的缠绵萦绕,都能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张力。 第四章:意境的塑造——情感的注入与精神的升华 意境,是写意画的最终追求,是画面外的情感与哲思的延伸。它是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 情景交融的艺术表达: 写意画中的景,是画家情感的载体;情,是景的灵魂。画家将对自然的感悟、对人生的思考,倾注于笔墨之中,使得画面中的山水花鸟,不再是孤立的物象,而是承载着丰富情感的“心象”。“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喜悦,“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孤寂,都能通过写意笔墨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神似”胜于“形似”的境界: 写意画追求的是“神似”,而非“形似”。“神似”,是对物象内在精神、气质、品格的把握与表现。一株梅花,不必画出每一片花瓣的细致,但要画出其傲骨、其清香;一座山峦,不必描绘每一块岩石的纹理,但要画出其巍峨、其沉静。这种“神似”,往往比刻板的“形似”更能打动人心,更能引发共鸣。 留白之处的无限联想: 意境的营造,离不开留白。空白之处,并非空无一物,而是观者想象力的舞台。画家通过精心的留白,为观者留下了丰富的解读空间,观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在画面中“看到”更多的东西,从而与画家产生情感上的交流与共鸣。 文人精神的寄托: 写意画,更是中国文人精神的载体。在画作中,画家常常寄托自己的理想、情操、甚至是人生困境。一块顽石,可能象征着坚韧不拔的意志;一片孤舟,可能表达着漂泊不定的情怀。通过写意画,观者得以窥见画家内心的世界,感受中国文人独特的情感世界和审美情趣。 结语 《墨语山河:中国写意画创作路径与意境探微》并非提供一套现成的公式,也非罗列堆砌的技法。它更希望成为读者踏上写意画探索之路的一份引路。写意画的魅力,在于其无限的可能性,在于其笔墨之外的深邃意境,更在于它能够连接观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思考。愿读者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笔墨语言,绘出心中之“意”,触及那永恒的艺术之魂。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华夏画韵——中国画写意技法》这本书的时候,心中涌起的是一种久违的兴奋与期盼。我一直对中国画的写意表现手法情有独钟,那种“笔简意赅”、“寥寥数笔,气象万千”的艺术魅力,总是能深深地打动我。而这本书的名字,无疑触动了我心中最柔软的部分。“华夏画韵”,这是一个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它唤醒了我对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无限热爱。“中国画写意技法”,这更是直击要害,告诉我这本书将为我揭示如何在中国画中去“写”而非“描”,去“意”而非“形”。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书中是否会从最基础的笔法、墨法入手,教我如何运用毛笔的顿挫、提按,如何通过墨色的浓淡、枯湿来赋予画面生命力。是否会系统地介绍不同写意风格的特点,比如文人画的清雅、民俗画的奔放,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题材,比如山水、花鸟、人物,采用不同的写意策略。我更希望,这本书不仅是技法的罗列,更是一种思维的引导,能够帮助我理解写意画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底蕴,让我能够真正地“胸有成竹”,下笔如有神。

评分

手捧着《华夏画韵——中国画写意技法》这本书,我的心中充满了对中国画写意精神的无限憧憬。我一直认为,中国画的精髓在于“写意”,它是一种超越简单模仿、直达事物本质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够传递画家深沉的情感和深刻的洞察力。这本书的书名,恰恰点出了这种艺术追求。“华夏画韵”,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审美;“中国画写意技法”,则直接告诉我,这是一本关于如何在中国画中运用写意手法进行创作的宝典。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剖析写意画的笔墨技巧的,例如,墨色的变化是如何表现物体的质感和体积感的?线条的勾勒又有怎样的情感含义?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分享一些大师们的写意心得,以及他们是如何在创作中体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是否会介绍不同写意画流派的特点,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主题,如山水、花鸟、人物,采用不同的写意策略?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领略到中国画那“笔墨之外”的意境,能够真正理解并掌握写意画的真谛,创作出既有形有神,又能触动人心的作品。

评分

最近偶然间接触到一本名为《华夏画韵——中国画写意技法》的书籍,尽管我尚未有时间对其进行深入的品读,但从它所传递出的艺术气息,我已然感受到它可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我一直觉得,中国画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写意”的功夫上,它是一种追求神似而非形似的艺术哲学,是一种在简约中蕴含无限意境的表达方式。这本书的书名“华夏画韵”便恰如其分地概括了这种民族性的艺术特征,而“中国画写意技法”更是直接点明了其核心内容,预示着它将带领读者走进写意技法的神秘世界。我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古代大师们挥毫泼墨的场景,他们是如何以有限的笔墨,创造出无限的艺术空间?书中是否会解析笔墨的枯湿浓淡、行笔的疾徐顿挫,以及如何通过这些变化来表现物体的精神特质?我对它能否解答诸如“如何在中国画中达到‘气韵生动’的境界?”、“如何在写意中处理好构图的虚实关系?”等问题抱有极大的期待。这本书似乎不仅仅是技法的教学,更像是一次对中国画灵魂深处的探索,我期待着它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艺术视野。

评分

我最近有幸接触到了一本关于中国画写意技法的著作,名字叫做《华夏画韵——中国画写意技法》。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这本书,但我对它充满了期待,并从它传递出的信息中,对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和技法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在翻阅的过程中,我首先被书名所吸引。“华夏画韵”这几个字,仿佛一下子就把我带入了中国传统绘画那博大精深的艺术殿堂,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气息。“写意技法”则直接点明了这本书的核心内容,让我对如何在中国画中表达情感、神韵,而非仅仅是形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一直认为,中国画的魅力在于其“遗形取神”,在于寥寥几笔却能勾勒出万千意境,在于“虚”与“实”的巧妙结合。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探索这种“韵味”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书中是如何从笔墨的运用、色彩的搭配、构图的章法等方面,来阐释和引导读者去理解和掌握写意画的精髓的。是否会有对于不同题材(如山水、花鸟、人物)的写意处理方式的详细解析?是否会介绍一些大家名家的写意心得和创作过程?这些问题都在我的脑海中萦绕,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无限的好奇和求知欲。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教授技法,更能启迪我内心深处的艺术感受力,让我能真正体会到写意画那种“随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与洒脱。

评分

我最近有幸购得一本名为《华夏画韵——中国画写意技法》的书籍,尽管我尚未完全研读,但其开篇所透露出的对中国画写意精神的探索,已让我深感震撼。我一直认为,中国画的灵魂在于“写意”,它是一种超越形似的艺术表达,是用寥寥数笔勾勒出事物的神韵和作者的情感。这本书的书名,便精准地抓住了这一核心,“华夏画韵”四个字,暗示着它将带领读者领略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风采,而“写意技法”则直指创作的精髓。从初步的浏览中,我仿佛看到了那些水墨淋漓、笔走龙蛇的画面,它们不仅仅是客观景物的描摹,更是画家内心世界的投影。我十分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写意画的笔墨语言,例如如何运用干湿浓淡不同的墨色来表现物体的质感和空间感,如何通过线条的粗细、刚柔来传达情感的起伏。此外,我也很好奇书中是否会对中国画中的“气韵生动”这一最高境界进行深入剖析,以及如何通过写意的手法来捕捉自然景物的生命力和人文精神。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技法指南,更是一次对中国传统艺术审美理念的深入探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