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第二版)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大同 著
图书标签:
  • 政治学
  • 西方政治思想
  • 当代政治
  • 政治思潮
  • 意识形态
  • 自由主义
  • 保守主义
  • 社会主义
  • 马克思主义
  • 后现代主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文京典专营店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1068084
商品编码:2983278674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0-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第二版)

定价:40.00元

作者:徐大同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11-01

ISBN:978720106808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20世纪西方政治思潮》对现代西方政治思潮的形成和发展作了较为详细的评介,但限于篇幅和资料,对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内容未有涉及。作为《20世纪西方政治思潮》的姊妹篇,本书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与该书是一致的,但在内容上重点是对*近30年来西方政治思潮的**情况作追踪研究。本书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政治思潮的研究,大体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传统思潮,如自由主义、保守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二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迅速兴起的思潮,如绿色和平主义、女权主义等;三是邻近学科相互交汇形成的思潮,如新政治经济学、政治社会学等。作为《20世纪西方政治思潮》内容的延续,对《20世纪西方政治思潮》中阐述得比较充分的思潮,本书只着重察其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发展与演变;对该书中未能涉及的思潮,本书则作较为全面的评介。出于比较和分析的需要,对一些思潮的来龙去脉作较完整的说明,可能上溯到二战结束后的一段时期,即20世纪五六十年代,但是本书主体的时间范围限定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

内容提要


本书是对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的研究,注重西欧、北美11种主要政治思潮的发展、演变和基本特征。内容主要是:1.自由主义政治思潮:正义的政治性,以及与自由主义的基石相关的选择原则和社会共存原则。2.保守主义政治思潮:弱意义国家,个人权利与扩展秩序,对民主的自由主义解释,资本主义文化危机与社群主义。3.西欧社会民主主义政治思潮:民主社会主义的纲领与方向,未来的社会主义,全球的和平与发展,欧洲一体化。4.基督教神学政治思想:新教、天主教神学政治思想,天主教的社会政治学说以及新政治神学。5.民族主义政治思想:当代民族主义的内涵和起源,民族性格与伦理道德,民族世界大同主义以及自由民族主义。6.绿色和平主义政治思想:与绿色运动相关的政治生态学与生态科学,绿色社会关系,绿色政治结构,对外关系。7.女权主义政治思想:自由女权主义,社会女权主义,激进女权主义,心理分析女权主义。8.后行为主义政治思想:国家概念的回归,国家主义学派,政治文化的复兴,发达社会的政治文化。9.后现代主义政治思想:差异统治,资本主义合法性危机,交往行动,程序民主的建立。10.新政治经济学政治思想:公共选择学派、集团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11.政治社会学政治思想:民主制度的社会基础,社会冲突理论,新合作主义。

目录


作者介绍


徐大同,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政治学家。先后担任中国政治学会常务理事、副会长、顾问,天津市社联副主席、天津市政治学会会长、法学会副会长。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史》、《20世纪西方政治思潮》、《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现代西方政治思想》、《西方政治思想史(五卷本)》、《中西传统政治文化比较研究》、《中外政治思想史》;著有多篇专业论文。作品多次获得*和省部级奖励。

文摘


序言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第二版)是一部深刻而全面的学术著作,它系统地梳理、剖析并评价了自20世纪中叶以来在西方世界涌现并持续影响至今的各种重要政治思想流派。本书并非对这些思潮进行简单罗列,而是致力于揭示其思想根源、核心论点、发展脉络、相互关系以及在不同社会现实中的实践印证。全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以一种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敏锐的理论洞察力,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当代西方政治思想图景。 本书的研究对象涵盖了从自由主义的多元形态到保守主义的复兴,从激进的社会主义批判到后现代主义的解构,再到新自由主义的崛起及其争议,以及对身份政治、多元文化主义、环境政治等新兴议题的关注。作者深入浅出地解读了卢卡斯、哈贝马斯、福柯、德里达、罗尔斯、诺齐克、桑德尔、泰勒等一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政治思想家的核心观点。通过对这些思想家著作的细致研究,本书逐一阐述了他们如何挑战、修正或重塑了传统的政治理念,例如关于国家、权力、正义、自由、平等、民主、公民身份、社会契约、公共领域、社群主义、个体主义、历史进步观等关键概念。 在自由主义部分,作者并没有将自由主义视为铁板一块,而是对其内部的诸多分支进行了细致区分。这包括了强调个人权利和最小化国家干预的古典自由主义;主张通过国家干预来保障机会平等和社会福利的社会自由主义;以及更加关注多元文化背景下身份认同和少数群体权益的后自由主义。本书详细分析了这些不同流派之间在国家角色、市场经济、社会公正、公民权利等问题上的理论张力与政策主张的差异,并追溯了它们各自的思想渊源,如洛克、密尔、凯恩斯、罗尔斯等人的贡献。 保守主义部分,本书探讨了不同形式的保守主义,包括强调传统、秩序、权威的传统保守主义;关注经济自由和个人责任的新保守主义;以及对社会变迁持审慎态度的文化保守主义。作者考察了这些思潮如何对现代性带来的冲击做出回应,它们对社会秩序、集体记忆、道德价值观的重视,以及在不同国家和历史时期所呈现出的具体面貌。 社会主义思想的演变也是本书浓墨重彩的章节。本书不仅回顾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更着重分析了20世纪后社会主义思潮的转型,如民主社会主义、新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等。作者深入探讨了这些流派如何反思苏联模式的失败,如何在资本主义框架内寻求更公平的分配和社会正义,以及它们对全球化、技术进步、环境危机等当代问题的独特解读。 后现代主义政治思想则被置于一个重要的分析框架中。本书详细梳理了后现代主义如何质疑宏大叙事、普遍真理和理性主体,揭示了权力与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倡导对差异、碎片化和地方性知识的尊重。这包括了对福柯关于权力运作机制、话语分析的深入阐释,以及德里达关于解构的哲学方法论在政治思想领域的应用。本书也探讨了后现代主义思潮如何影响了对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社会运动等传统政治概念的理解。 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及其引发的争论构成了本书讨论的另一焦点。本书追溯了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哲学基础,如哈耶克、弗里德曼等人的思想,并分析了其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在全球范围内的政策实践,如市场化、私有化、去管制等。同时,本书也批判性地审视了新自由主义所带来的社会不平等加剧、福利国家削弱、金融危机频发等负面效应,以及由此引发的反新自由主义思潮。 此外,本书还对一些具有前沿性和重要性的政治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例如,关于身份政治的分析,考察了不同社会群体(基于种族、性别、性取向、宗教等)如何通过政治行动来争取认可和权力,以及身份政治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多元文化主义部分,则探讨了在日益多元化的社会中,如何处理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关系,如何在保障个体权利的同时尊重文化差异。环境政治则聚焦于如何将生态议题纳入政治分析和政策制定,以及由此产生的生态主义思潮。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对思想内容的梳理,更在于其深刻的分析和批判性评价。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批判性的视角,力求揭示不同思潮的优点与局限,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矛盾,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生成机制和演变路径。本书不回避任何具有争议性的思想,而是以开放的态度,引导读者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独立的判断。 本书的语言风格严谨而流畅,学术性与可读性兼具。作者善于运用清晰的概念界定、翔实的史料佐证和严密的逻辑推理,使得复杂的政治思想得以清晰呈现。对于政治学、哲学、社会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和研究者而言,本书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参考书。对于任何希望深入了解当代西方社会运作逻辑、理解当前全球政治格局演变的读者来说,本书都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深刻的洞察。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塑造我们所处时代的政治思想是如何孕育、发展、碰撞并持续影响着现实世界的。本书不仅是一部思想史的梳理,更是一场关于理解当下、塑造未来的思想启蒙。

用户评价

评分

《消费主义的隐秘语法》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对“购物”这件事的看法。作者的文风充满了社会学田野调查的生动性,他仿佛化身成一个隐形的观察者,潜伏在各大商场、网络直播间和品牌发布会现场,记录下人们购买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书中揭示的“符号消费”理论极其精妙,我们购买的不再是产品本身的功能,而是它所附着的身份标签、阶层暗示和集体记忆。我印象最深的是对“怀旧经济”的剖析,解释了为什么那些过时的物件在新的语境下能重新被赋予高昂的价值。这本书的叙事流畅,充满了有趣的轶事和鲜活的案例,让人在轻松阅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被“教育”了。它让我开始对自己的衣橱、手机里的App产生一种疏离的、批判性的目光,意识到自己每天都在参与一场精心编排的符号游戏。

评分

这本《全球化与后殖民的张力》简直是打开了我对当代国际关系理解的一扇新窗户。作者以极其敏锐的洞察力,剖析了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剧变,特别是全球化浪潮下,那些曾经被边缘化的声音如何开始挑战既有的权力结构。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发展”概念的解构,它不再是单向度的西方现代化叙事,而是呈现出多中心、多元化的复杂图景。书中对跨国资本流动、文化身份认同冲突的论述,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现实的紧迫性。尤其是在讨论数字鸿沟和信息霸权的部分,作者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批判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技术背后的权力运作机制,让人读完后对日常接触到的信息产生更深层次的怀疑和反思。全书的论证逻辑严密,引用了大量来自非西方学者的前沿研究,这使得整部作品的视野极为开阔,绝非一般学院派著作可以比拟。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那些关于“世界秩序”的宏大叙事,有了一种更加审慎和批判性的态度。

评分

不得不说,《技术伦理与未来社会的契约》这本书提供了一种罕见的、同时兼顾理想主义与现实操作性的探讨。很多关于未来科技的书籍,要么是盲目乐观的技术乌托邦,要么是悲观的末日预言,但这本书的作者明显站在一个更为成熟和冷静的立场。他详细梳理了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对现有法律框架和道德规范带来的冲击,并提出了一套“动态伦理框架”的构建思路。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算法偏见”的章节,作者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示了数据采集和模型训练过程中如何固化和放大社会不公。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深刻认识到,技术进步绝不是中立的,它始终嵌入在特定的社会权力关系之中。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提出了问题,更重要的是,它试图为社会提供一套可以参与讨论和制定的未来规则蓝图,极具建设性。

评分

我最近拜读了《公共领域与数字民主的黄昏》,这本书的论述风格非常古典,带有一种强烈的批判历史学的色彩,但其探讨的主题却异常尖锐和当代。作者将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概念,放置在碎片化、算法驱动的媒介环境中进行检验,得出的结论是令人忧虑的。他深入分析了社交媒体平台如何通过“信息茧房”和“回音室效应”,从根本上侵蚀了公民理性讨论的基础。书中对“注意力经济”如何转化为政治操纵的机制描述得淋漓尽致,每一个点击、每一次停留都被量化为对个体认知的微小干预,最终汇集成对集体决策的巨大影响。阅读过程中,我深感一种无力感,因为作者揭示的困境,似乎没有快速的解决方案。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毋庸置疑,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政治哲学基础,但对于任何关心民主未来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容错过的警世恒言。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现代性的终结与身份的重构》这本书,它给我的震撼是多方面的。首先,语言风格极其个人化,作者似乎是在与读者进行一场深入的、近乎哲学辩论的对话。他没有提供标准答案,而是不断抛出令人不安的问题,迫使读者直面现代性带来的焦虑和失落感。书中关于“原子化个体”的分析尤其精彩,他描绘了在效率至上的社会结构下,人与人之间那种脆弱而疏离的关系。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将当代艺术和流行文化作为分析文本,来揭示主流意识形态背后的裂痕。比如,他对社交媒体上自我展示行为的解读,超越了心理学范畴,上升到了对主体性消解的深刻批判。这本书读起来并不轻松,需要反复咀嚼那些充满悖论的句子,但它带来的智力上的刺激感是无与伦比的。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是如何定义“真实”和“自我”的,是一本可以随时翻开重读并获得新感悟的佳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