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电路分析
定价:39.90元
售价:25.9元,便宜14.0元,折扣64
作者:顾梅园著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2-01
ISBN:978712130737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分为6章,主要内容包括:电路的基本概念;包括电学中的物理量、基本定律、电路元件、电路等效规律等概念;电路定理和分析方法:集总参数电路中所有的电路分析方法和定理;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介绍动态元件L和C的性质,以及包含L和C的一阶和二阶电路暂态响应的分析;正弦交流电激励下的电路分析;介绍用相量法和相量图法求解正弦稳态电路响应以及功率的方法,以及耦合电路和三相电路的电路结构和分析方法;提出频率响应的概念,并列举谐振电路和滤波电路作为实例进行讲解;双口网络相关内容。
目录
目 录
章 电路的基本概念1
1.1 电路及电路模型1
1.2 电学中的物理量2
1.2.1 电流和电压2
1.2.2 功率和能量4
1.3 基尔霍夫定律5
1.3.1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5
1.3.2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7
1.4 电路元件及其电路应用9
1.4.1 电阻元件9
1.4.2 独立电源12
1.4.3 受控源14
1.4.4 集成运算放大器19
1.5 电路结构及等效规律26
1.5.1 单口网络和双口网络及其规律26
1.5.2 电阻的串并联等效规律27
1.5.3 电源的等效变换规律29
1.5.4 —△的等效变换规律32
1.6 工程应用实例35
习 题36
第2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和电路定理42
2.1 电路约束与电路方程42
2.2 支路分析法43
2.2.1 支路电流法44
2.2.2 支路电压法44
2.3 节点电压法46
2.4 网孔电流法51
2.5 线性电路的性质56
2.5.1 线性电路的比例性56
2.5.2 线性电路的叠加性57
2.6 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61
2.6.1 戴维南定理61
2.6.2 诺顿定理65
2.7 大功率传递定理67
2.8 工程应用实例69
习题71
第3章 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78
3.1 电容元件及其性质78
3.1.1 电容元件78
3.1.2 电容元件VAR及储能79
3.1.3 电容元件的串并联及等效80
3.2 电感元件及其性质82
3.2.1 电感元件82
3.2.2 电感元件VAR及储能83
3.2.3 电感元件的串并联及等效84
3.3 一阶动态电路及初始条件86
3.3.1 一阶动态电路方程的建立86
3.3.2 换路定则87
3.4 一阶电路零输入响应89
3.4.1 一阶RC电路零输入响应89
3.4.2 一阶RL电路零输入响应92
3.5 一阶电路零状态响应94
3.5.1 一阶RC电路零状态响应94
3.5.2 一阶RL电路零状态响应96
3.6 完全响应及三要素法97
3.6.1 完全响应97
3.6.2 三要素法求一阶电路响应99
3.7 阶跃响应103
3.8 二阶动态电路的分析105
3.9 工程应用实例111
习题112
第4章 正弦交流电激励下的电路分析118
4.1 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118
4.1.1 正弦交流电118
4.1.2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120
4.1.3 元件约束和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124
4.1.4 阻抗与导纳127
4.1.5 相量法的应用131
4.1.6 相量图法的应用132
4.2 正弦稳态电路的功率134
4.2.1 瞬时功率134
4.2.2 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135
4.2.3 复功率138
4.2.4 视在功率和功率因数140
4.2.5 大功率传输定理142
4.3 磁耦合电路分析145
4.3.1 互感及耦合电路的分析145
4.3.2 线性变压器152
4.3.3 理想变压器154
4.4 三相电路分析157
4.4.1 三相电源157
4.4.2 负载 连接的三相电路分析159
4.4.3 负载△连接的三相电路分析164
4.4.4 三相电路负载功率的测量167
4.5 周期性非正弦信号激励下的电路分析168
4.5.1 周期性非正弦信号的傅里叶级数展开168
4.5.2 周期性电压、电流的有效值和平均功率171
4.5.3 周期性非正弦信号激励下电路的稳态分析173
4.6 工程应用实例175
习题177
第5章 频率响应185
5.1 传递函数185
5.2 波特图187
5.3 RLC串联谐振193
5.4 RLC并联谐振197
5.5 滤波器199
5.6 工程应用实例204
习题205
第6章 双口网络208
6.1 双口网络208
6.2 双口网络的参数208
6.2.1 双口网络的压控型和流控型参数208
6.2.2 双口网络的混合型和传输型参数213
6.2.3 各参数之间的关系217
6.3 双口网络与电源和负载的连接218
6.4 双口网络的互连220
习题223
习题答案226
附录234
参考文献235
作者介绍
顾梅园,女,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电子系统集成技术研究所副教授,电路课程负责人。长期从事高校电类基础课程教学、科研工作。
文摘
序言
《电路分析》这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工具书”的存在,但它又超越了普通的工具书,因为它承载着深厚的理论体系。我作为一名电子产品爱好者,经常会自己动手进行一些小型的电子制作和电路调试。很多时候,我会被一些电路的奇妙表现所吸引,但又苦于缺乏深入的理论理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填补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我特别看重书中对于一些基本元件(如电阻、电容、电感、二极管、三极管等)的详细讲解,包括它们的特性、工作原理以及在电路中的作用。我希望能通过阅读,更直观地理解这些元件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复杂的电路。我还会关注书中关于传感器、执行器等信息,因为这些都是我制作过程中常用的模块。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选择合适的元件、如何进行电路设计以及如何进行故障排查的建议。对我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将我模糊的“感觉”转化为清晰的“知识”,让我能够更自信地去探索和创造。
评分《电路分析》这本书,我拿到的时候,其实抱着一种既期待又忐忑的心情。期待是因为我知道顾梅园先生在电路领域的声誉,一直以来,他的理论讲解都以严谨和深入著称。拿到书,翻开扉页,那熟悉的字体,那排版,都透着一股沉静的力量。我第一时间翻到了目录,虽然还没有深入阅读,但光是看目录的条目,就能感受到这本书的厚度和广度。从最基础的电路概念,到复杂的动态电路分析,再到一些进阶的主题,基本上涵盖了电路分析的核心内容。我尤其关注到其中对各种定理的推导过程,这对我来说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我一直觉得,理解一个定理的推导过程,比仅仅记住公式要重要得多,它能帮助我理解定理的本质和适用范围,避免死记硬背。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比较朴实,没有花哨的图饰,给人一种踏实的感觉,仿佛它本身就是一本厚重的学术著作,而非一本流于表面的教材。我计划从第一章开始,一点点啃,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反复研读,甚至会去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力求将每一个概念都理解透彻。这本书在我书架上的位置,我已经安排好了,就在我最常翻阅的那几本书旁边,希望能时不时地提醒我,学习的道路还很长,但知识的海洋也同样广阔,而这本书,无疑是我探索这条道路的一盏明灯,也可能是一块坚实的垫脚石,让我能够更稳健地向前迈进。
评分我经常在思考,如何才能真正“学好”一门学科,而不是仅仅“应付”考试。对于《电路分析》这门课,我始终觉得,理解其内在的逻辑和数学原理是关键。这本书,我希望它能成为我深化理解的工具。我期待它能提供更深入的理论探讨,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机械的计算层面。我尤其看重书中对于一些抽象概念的解释,比如“虚功原理”或者“能量守恒定律”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我希望这本书能给出更直观的解释,或者更清晰的推导过程,让我能够体会到这些物理定律的深刻内涵。我也希望能看到书中包含一些不同于标准教材的分析方法,或许是一些作者的独到见解,这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我对于书中的例题选择和难度设置也颇为关注。如果例题能够覆盖到一些典型而又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并给出详细的解题思路,那将是非常宝贵的学习资源。我深知,一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如何去运用它。我会尝试带着批判性的思维去阅读,去质疑,去思考,去联系实际,从而最大化地从这本书中获益。
评分我是一位对技术细节有着极致追求的工程师,在日常工作中,我时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释的电路现象,或者需要对现有电路进行深度优化。我选择阅读《电路分析》这本书,是希望能够从更根本的理论层面来剖析这些问题。《电路分析》这本书,我希望它能提供更严谨的数学推导,以及更清晰的物理意义阐释。我特别关注那些能够帮助我理解电路行为背后“为什么”的部分,而非仅仅停留在“怎么做”的层面。例如,在分析动态电路时,我对求解微分方程的过程和其中的物理含义非常感兴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足够详细的推导,并解释方程中各项参数的物理意义,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电路的动态响应。我对于书中可能包含的各种建模方法也充满期待,无论是集总参数模型还是分布参数模型,我希望都能得到清晰的介绍和比较。我还会留意书中是否提到了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点,比如电磁场理论、信号处理等,这有助于我构建更全面的知识体系。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种“充电”和“提炼”的过程,希望能够将书中的精髓转化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利器。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个刚刚踏入大学校门,对电路世界充满好奇的“小白”来说,这本书简直是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我承认,初识电路,很多概念都显得那么陌生和抽象。我担心自己会因为理解上的困难而产生畏难情绪。但是,当我拿到《电路分析》这本书的时候,看到它的内容结构,感觉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一步一步地引导我进入这个迷人的领域。我喜欢它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一点一点地建立起我的认知体系。我还会时不时地去研究书中的插图和公式推导,虽然有些公式看起来很复杂,但当我理解了推导过程,就会觉得豁然开朗。我身边也有同学推荐了其他的教材,但我还是觉得顾梅园先生的书,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仿佛它更贴近初学者的思维方式。我计划在老师讲解的基础上,以这本书为辅助,加强练习。特别是书后面可能附带的习题,我打算一个一个地去完成,即使错了,我也要弄清楚错在哪里,为什么错,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知识。这本书的价值,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点燃我对电子工程的热情,让我看到了未来的无限可能。
评分对我而言,购买《电路分析》这本书,更像是在为我的学术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一名正在攻读硕士学位的学生,我深知扎实的理论功底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系统而深入的电路理论知识,能够帮助我理解我在文献中遇到的各种专业术语和分析方法。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数学工具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的讲解,比如拉普拉斯变换、傅里叶分析等,我希望书中能够给出清晰的推导过程,并解释这些数学工具在电路分析中的物理意义。我也会仔细研究书中的案例分析,特别是那些涉及到复杂电路的分析过程,希望能从中学习到严谨的逻辑思维和分析方法。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电路分析知识体系,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我在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我计划在阅读过程中,认真做笔记,梳理知识点,并尝试将书中的理论与我的研究课题相结合,希望能够从中获得灵感,推动我的研究进展。
评分在我看来,一本优秀的教材,应该能够激发读者的学习兴趣,并帮助他们建立起对学科的深刻理解。《电路分析》这本书,我希望它能够做到这一点。我特别关注书中在介绍新概念时,是否能够联系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或者是否能够通过生动的比喻来解释抽象的原理。我喜欢那些能够让我“脑洞大开”的讲解方式,能够让我看到理论的魅力和实用价值。我还会留意书中是否包含一些历史发展脉络的介绍,这有助于我了解电路分析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到今天的,也能让我对这些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我对于书中在介绍完理论之后,是否能够提供一些相关的实践项目或者实验建议也十分期待。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真正巩固知识。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学习工具,更是一个探索知识、激发创新的伙伴。我希望通过与这本书的互动,能够不断拓展我的视野,提升我的思维能力。
评分这本书的到来,对我而言,更像是一种“挑战”和“激励”。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学习,是从面对困难开始的。电路分析,对我来说,曾经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领域。我总是觉得那些复杂的公式和抽象的概念难以理解。然而,我不想被困难所打败。我希望《电路分析》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更加清晰、更加系统的方式,带领我走出这个“畏难”的阴影。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大量的例题,并且这些例题能够由浅入深,逐步提升难度。我还会仔细研究例题的解题步骤和思路,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通用的解题技巧。我也会尝试自己去解决书中的习题,即使遇到困难,我也会坚持下去,直到找到答案。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逐渐建立起我对电路分析的信心,能够让我从“害怕”转变为“喜欢”。我相信,只要我付出足够的努力,这本书一定能够帮助我攻克这个难关,让我在这个领域有所收获。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这个在电子工程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来说,更像是一种“回归”和“印证”。我并非初学者,在多年的实践中,我对电路分析有着自己的理解和体会。然而,理论的深度往往决定了实践的高度。我一直相信,扎实的理论基础是突破技术瓶颈的关键。读这本书,我更多的是带着一种“审视”的态度。我会在阅读的过程中,将书中的理论与我实际遇到的问题进行对比,看看理论是如何指导实践的,以及在某些复杂情况下,理论的抽象性能否被我转化为具体的解决方案。我特别留意书中在讲解某些定理时,是否提供了相关的工程应用案例,或者是否能够引发我对于现有工程实践的反思。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系统地梳理我已有的知识体系,填补一些我可能存在的理论空白。同时,我也期待能够从中学习到一些新的分析方法或者视角,从而提升我在解决复杂电路问题时的效率和准确性。这本书的篇幅和内容量,预示着它需要投入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去消化。我已经做好了长期作战的准备,每天挤出固定的时间,静下心来,与书中的知识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我深信,持之以恒的努力,终将转化为知识的力量。
评分我对《电路分析》这本书的期待,更多的是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在接触了许多新兴技术之后,我越来越意识到,最基础的电路理论,才是所有复杂系统得以运转的根基。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重新审视这些基础理论,从更深层次去理解它们。我特别关注书中对基本定律(如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的阐述,以及它们是如何在各种复杂电路分析中得到应用的。我喜欢那种能够让我“顿悟”的讲解方式,能够将抽象的理论与直观的现象联系起来。我也会关注书中在引入新概念时,是否有清晰的物理图像或者类比,这对于理解复杂的概念非常有帮助。我对于书中的符号表示和术语定义也十分在意,希望能够统一和规范,避免混淆。此外,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电路分析中常见陷阱或者误区的提示,这对于避免在实际工作中犯错非常有益。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在学习一门外语,我希望能够掌握其语法和词汇,从而能够流畅地“阅读”电路图,并理解其内在的“语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