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民国时期的科学计划与计划科学
定价:69.00元
作者:付邦红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0466981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分析和探讨了中央研究院从建立到其主要机构并入中国科学院(简称中科院)之前20年发展历史中的一些关键性问题。作者认真考察了中央研究院的体制渊源和模式选择,对中研院的评议会、院士制度等重要体制都做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解释;作者重点从“计划科学”的角度,对中研院的机构和学术发展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分析,揭示出一些饶有意味的现象。作者在搜罗翔实史料的基础上,以包括“计划科学”乃至计划经济等东西方科技、社会发展背景为参照,通过层层剖析而提出自己的看法,细心的读者都会从作者提供的史料和阐述的论点中获得新的启示和认识。
《檀岛花事:夏威夷植物日记》()(全三册)(附精美书签 植物旅行示意图)一套属于你的**。
《征程 从鱼到人的生命之旅》(中英对照)英国自然杂志倾力推荐图书,带你探索中国的“侏罗纪公园”!
《硅谷启示录》惊世狂潮 怦然心动(全2册)
《爆笑科学漫画》物理探秘 化学妙想 环保超人(中英文双语版)(漫画家——缪印堂,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阿诺 彭齐亚斯,鼎力推介)
本书分析和探讨了中央研究院从建立到其主要机构并入中国科学院(简称中科院)之前20年发展历史中的一些关键性问题。作者认真考察了中央研究院的体制渊源和模式选择,对中研院的评议会、院士制度等重要体制都做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解释;作者重点从“计划科学”的角度,对中研院的机构和学术发展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分析,揭示出一些饶有意味的现象。作者在搜罗翔实史料的基础上,以包括“计划科学”乃至计划经济等东西方科技、社会发展背景为参照,通过层层剖析而提出自己的看法,细心的读者都会从作者提供的史料和阐述的论点中获得新的启示和认识。
更多好书详见奇趣科学馆
href='#' target='_blank'>目录
目录
前言
**章时移世易——计划模式的产生及其争论
**节苏联的计划经济与计划科学
一、苏联的计划经济
二、苏联的计划科学
第二节以英国为中心的关于计划科学的争论
一、争论的缘起
二、争论的爆发
三、争论的发展
四、转折与尾声
第二章宏业远图——中国早期的计划思潮与实践
**节中国的计划经济思潮与实践(1949年以前)
一、国民党早期的建设计划
二、国民的计划经济实践
三、知识界的计划经济与计划政治思潮
第二节中研院成立之前的科学发展计划
一、“科学”之肇始与中国科学社的计划
二、国立研究院的倡立与中基会对中国科学的导向
第三章帷幄运筹——中研院的初期建设计划
**节中研院的筹建
一、中研院建立之缘起
二、中研院的筹建
第二节中研院研究范围的选择与研究所的建立
一、中研院研究范围的选择
二、中研院研究所的建立
第三节中研院组织模式的选择与院内体制的初步确立
一、中研院组织模式的选择
二、中研院的内部体制建设
第四章拔锚起航——中研院建院后的工作计划及科研领导
地位的基本确立
**节建院初期的六年计划与年度计划
一、六年计划之缘起
二、六年计划的内容及特点
三、六年计划的执行与年度计划
第二节中研院三年计划
一、三年计划的缘起及内容
二、三年计划与中研院选址问题分析
第三节评议会的成立与中研院科研领导地位的基本确立
一、评议会的正式成立
二、中研院评议会对全国学术合作的有力推动
三、中研院科研领导地位的基本确立
第五章举步维艰——中研院战时计划及对国家科技体制建设的推进
**节国民的“计划政治”与中研院计划
一、行政三联制的提出及推行
二、“计划政治”框架下的中研院计划工作
第二节中研院设立国家科学奖励金和召开全国学术会议计划
一、中研院对设立国家科学奖励金的努力
二、中研院的“全国学术会议”召开计划
第三节中研院与教育部在完善国家科技体制建设中的纠葛
一、教育部对国家科学奖励金设置权的争夺
二、从全国学术会议到院士会议
第六章美好憧憬——中研院的战后复员及重建计划
**节中研院对国家科研机构体系的构想及对西方理论的应用
一、《我国战后科学研究计划刍议》对国家科研机构体系的构想
二、《我国战后科学研究计划刍议》对西方理论的应用
三、《我国战后科学研究计划刍议》的实质及后继情况分析
第二节二届二次评议会关于科学发展给的建议
一、《倡助科学研究意见》的形成及内容
二、《倡助科学研究意见》的执行结果及评价
第三节李约瑟的中国科学发展规划及《发展应用科学
十年计划》的产生
一、李约瑟的中国科学发展规划
二、李约瑟科学规划的执行情况分析
三、学术与政治的分野——《发展应用科学十年计划》的内容
及结果分析
第七章即事穷理——关于“计划科学”的理论探讨
**节科学可以计划吗——中国的反响
一、科学与社会关系认识的演化
二、“科学统制”理论的提出及其争议
三、《科学时代》等对“计划科学”的集中宣传
第二节如何计划和计划什么——计划路线的争议
一、纯粹科学与应用科学之争
二、学术自由的保障及“计划科学”具体路径问题
三、上海“计划科学”座谈会
第八章余绪犹存——中研院“计划科学”的影响
**节“计划科学”对民国科学的影响
一、基于论文的统计分析
二、基于科学事业的分析
第二节“计划科学”对社会思想的影响
一、科技政策思想基础的奠定
二、“计划教育”思想的发展
第三节民国“计划科学”在1949年后的影响
一、迁台后中研院的计划工作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科学计划工作中的民国遗风
结语
一、观点综述
二、中国人为什么能够接受“计划科学”
附录
附录1:《我国战后科学研究计划刍议》(1942)(节选)
附录2:倡助科学研究意见(1944年6月)
附录3:发展应用科学十年计划草案(1946)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付邦红,女,硕士,讲师。
1972年生于合肥,1996年7月毕业于安徽大学历史系,获史学学士学位。1996年7月-1999年8月在铜陵化学工业集团工作。1999年9月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从事中西科技交流史和物理学史研究。2002年4月-10月,受德国国家学术交流中心资助,在德国Erlangen-Nuremberg大学汉学系进行合作研究,同年10月获理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文摘
序言
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那个时代特有的氛围所吸引。虽然书名点明了“科学计划”,但我对其中具体包含哪些领域的科学计划感到格外好奇。是侧重于基础科学的研究,比如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还是更倾向于应用科学的发展,比如工业技术、农业改良、医疗卫生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领域?“计划”的字眼,让我联想到当时的政府机构,或者一些学术团体,是否曾提出过宏大的科学发展蓝图,并为此投入了资源?我脑海中浮现出鲁迅先生笔下的国民,以及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普遍的忧国忧民情怀,他们投身科学,大概率是为了救亡图存,为了富国强兵。那么,这些“科学计划”的提出,背后是否有深刻的社会和政治考量?又是如何与当时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的?“计划科学”这个词,更是让我产生了一种哲学上的联想,它是否暗示着对科学的认识,已经从单纯的知识积累,上升到了对科学发展规律的探索和把握?这本书,或许能解答我心中对那个时代科学发展方向和背后逻辑的诸多疑问。
评分作为一名对历史和科学都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这本书的书名“民国时期的科学计划与计划科学”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民国,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复杂性与活力的时代,科学在这里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计划”这两个字,让我首先想到的是国家层面的科技发展战略,比如是否曾有明确的五年计划、十年计划,来推动特定科研项目或者学科的建设?我猜想,这其中可能涉及当时政府部门的科技政策,以及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科发展规划。另一方面,“计划科学”这个概念又让我觉得耳目一新,这是一种超越了学科界限的思考方式吗?它是否意味着将科学的逻辑和方法应用于社会治理、经济发展,甚至文化革新?我曾读过一些关于民国时期教育改革和工业发展的资料,彼时正值中西文明激烈碰撞,本土知识分子在学习西方科学的同时,也在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发展道路。这本书,或许能深入剖析这一过程中,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宏大愿景、具体实践,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层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仅仅是几个字,便勾勒出了一个宏大的历史图景:“民国时期的科学计划与计划科学”。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那个时代背景下,中国科学发展的艰难与希望。那些“计划”,无疑是历史的印记,它们或许是关于基础学科的布局,或许是关于技术引进的考量,又或许是关于人才培养的设想。我希望这本书能细致地展现,在那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年代,知识分子们是如何构思、如何争取、如何实施这些科学计划的。而“计划科学”这个说法,更是让我眼前一亮。这是否意味着,当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科学本身的发展也需要系统的规划和研究?它是否包含了一种对科学发展规律的探索,以及如何将科学方法更有效地应用于社会整体发展的思考?我常常想象,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面对西方列强的压力和国内的贫弱,中国的科学家们究竟是怀揣着怎样的信念,去制定和执行那些看似不合时宜,却又充满远见的“科学计划”。这本书,仿佛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让我渴望去了解那段被许多人忽视却至关重要的科学发展历程。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上“民国时期的科学计划与计划科学”这几个字,让我联想到了一段风起云涌、充满变革的时代。民国,一个在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西方思潮涌入,旧制度崩塌,新事物萌芽。在这个大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发展无疑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脉络之一。而“计划”二字,又似乎透着一种严谨与前瞻,仿佛当时的人们在探索科学的道路上,就已经开始思考如何系统地、有组织地去推进,而不是零散的、偶然的突破。我常常想象,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一群怀揣科学理想的知识分子,他们是如何在物质条件匮乏、政治局势不稳的情况下,去构思、去争取、去实施一项项科学计划的?他们会遇到怎样的阻力?又会孕育出怎样超越时代的思想?“计划科学”这个概念更是让我好奇,它是否意味着一种将科学方法论应用于社会规划和发展,亦或是对科学本身的研究方式进行系统化、模式化的探索?这其中蕴含的智慧和远见,定然值得我们深入挖掘。这本书的名字就像一扇门,推开它,我希望能看到那个年代的科学图景,看到那些为中国科学发展奠定基石的先辈们的努力与智慧。
评分读到“民国时期的科学计划与计划科学”这个书名,我立即联想到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以及知识分子们在时代浪潮中的探索与挣扎。我好奇的是,这里的“科学计划”具体指的是什么?是指当时政府或民间机构为了推动科学技术发展而制定的具体方案和目标吗?比如,是否涉及对某个重要学科的重点投入,或者为了解决某个紧迫的社会问题而开展的科研项目?又或者,是指一种更宏观的科学发展战略?而“计划科学”这个提法,则让我感到一种新颖和思考。它是否代表着一种新的科学观,即将科学本身视为一个可以通过规划和系统性研究来不断推进的领域?亦或是,是将科学的方法论推广到更广泛的社会领域,以达到一种更高效、更有序的发展状态?我总觉得,民国时期的科学发展,充满了理想主义的光辉,也夹杂着现实的困境。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揭示那些隐藏在历史事件背后的科学规划的蓝图,以及当时人们对于“科学”这一概念的深刻理解和实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