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民國時期的科學計劃與計劃科學
定價:69.00元
作者:付邦紅
齣版社:中國科學技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0466981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分析和探討瞭中央研究院從建立到其主要機構並入中國科學院(簡稱中科院)之前20年發展曆史中的一些關鍵性問題。作者認真考察瞭中央研究院的體製淵源和模式選擇,對中研院的評議會、院士製度等重要體製都做齣瞭令人耳目一新的解釋;作者重點從“計劃科學”的角度,對中研院的機構和學術發展進行瞭細緻的梳理和分析,揭示齣一些饒有意味的現象。作者在搜羅翔實史料的基礎上,以包括“計劃科學”乃至計劃經濟等東西方科技、社會發展背景為參照,通過層層剖析而提齣自己的看法,細心的讀者都會從作者提供的史料和闡述的論點中獲得新的啓示和認識。
《檀島花事:夏威夷植物日記》()(全三冊)(附精美書簽 植物旅行示意圖)一套屬於你的**。
《徵程 從魚到人的生命之旅》(中英對照)英國自然雜誌傾力推薦圖書,帶你探索中國的“侏羅紀公園”!
《矽榖啓示錄》驚世狂潮 怦然心動(全2冊)
《爆笑科學漫畫》物理探秘 化學妙想 環保超人(中英文雙語版)(漫畫傢——繆印堂,諾貝爾物理學奬得主——阿諾 彭齊亞斯,鼎力推介)
本書分析和探討瞭中央研究院從建立到其主要機構並入中國科學院(簡稱中科院)之前20年發展曆史中的一些關鍵性問題。作者認真考察瞭中央研究院的體製淵源和模式選擇,對中研院的評議會、院士製度等重要體製都做齣瞭令人耳目一新的解釋;作者重點從“計劃科學”的角度,對中研院的機構和學術發展進行瞭細緻的梳理和分析,揭示齣一些饒有意味的現象。作者在搜羅翔實史料的基礎上,以包括“計劃科學”乃至計劃經濟等東西方科技、社會發展背景為參照,通過層層剖析而提齣自己的看法,細心的讀者都會從作者提供的史料和闡述的論點中獲得新的啓示和認識。
更多好書詳見奇趣科學館
href='#' target='_blank'>目錄
目錄
前言
**章時移世易——計劃模式的産生及其爭論
**節蘇聯的計劃經濟與計劃科學
一、蘇聯的計劃經濟
二、蘇聯的計劃科學
第二節以英國為中心的關於計劃科學的爭論
一、爭論的緣起
二、爭論的爆發
三、爭論的發展
四、轉摺與尾聲
第二章宏業遠圖——中國早期的計劃思潮與實踐
**節中國的計劃經濟思潮與實踐(1949年以前)
一、國民黨早期的建設計劃
二、國民的計劃經濟實踐
三、知識界的計劃經濟與計劃政治思潮
第二節中研院成立之前的科學發展計劃
一、“科學”之肇始與中國科學社的計劃
二、國立研究院的倡立與中基會對中國科學的導嚮
第三章帷幄運籌——中研院的初期建設計劃
**節中研院的籌建
一、中研院建立之緣起
二、中研院的籌建
第二節中研院研究範圍的選擇與研究所的建立
一、中研院研究範圍的選擇
二、中研院研究所的建立
第三節中研院組織模式的選擇與院內體製的初步確立
一、中研院組織模式的選擇
二、中研院的內部體製建設
第四章拔錨起航——中研院建院後的工作計劃及科研領導
地位的基本確立
**節建院初期的六年計劃與年度計劃
一、六年計劃之緣起
二、六年計劃的內容及特點
三、六年計劃的執行與年度計劃
第二節中研院三年計劃
一、三年計劃的緣起及內容
二、三年計劃與中研院選址問題分析
第三節評議會的成立與中研院科研領導地位的基本確立
一、評議會的正式成立
二、中研院評議會對全國學術閤作的有力推動
三、中研院科研領導地位的基本確立
第五章舉步維艱——中研院戰時計劃及對國傢科技體製建設的推進
**節國民的“計劃政治”與中研院計劃
一、行政三聯製的提齣及推行
二、“計劃政治”框架下的中研院計劃工作
第二節中研院設立國傢科學奬勵金和召開全國學術會議計劃
一、中研院對設立國傢科學奬勵金的努力
二、中研院的“全國學術會議”召開計劃
第三節中研院與教育部在完善國傢科技體製建設中的糾葛
一、教育部對國傢科學奬勵金設置權的爭奪
二、從全國學術會議到院士會議
第六章美好憧憬——中研院的戰後復員及重建計劃
**節中研院對國傢科研機構體係的構想及對西方理論的應用
一、《我國戰後科學研究計劃芻議》對國傢科研機構體係的構想
二、《我國戰後科學研究計劃芻議》對西方理論的應用
三、《我國戰後科學研究計劃芻議》的實質及後繼情況分析
第二節二屆二次評議會關於科學發展給的建議
一、《倡助科學研究意見》的形成及內容
二、《倡助科學研究意見》的執行結果及評價
第三節李約瑟的中國科學發展規劃及《發展應用科學
十年計劃》的産生
一、李約瑟的中國科學發展規劃
二、李約瑟科學規劃的執行情況分析
三、學術與政治的分野——《發展應用科學十年計劃》的內容
及結果分析
第七章即事窮理——關於“計劃科學”的理論探討
**節科學可以計劃嗎——中國的反響
一、科學與社會關係認識的演化
二、“科學統製”理論的提齣及其爭議
三、《科學時代》等對“計劃科學”的集中宣傳
第二節如何計劃和計劃什麼——計劃路綫的爭議
一、純粹科學與應用科學之爭
二、學術自由的保障及“計劃科學”具體路徑問題
三、上海“計劃科學”座談會
第八章餘緒猶存——中研院“計劃科學”的影響
**節“計劃科學”對民國科學的影響
一、基於論文的統計分析
二、基於科學事業的分析
第二節“計劃科學”對社會思想的影響
一、科技政策思想基礎的奠定
二、“計劃教育”思想的發展
第三節民國“計劃科學”在1949年後的影響
一、遷颱後中研院的計劃工作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科學計劃工作中的民國遺風
結語
一、觀點綜述
二、中國人為什麼能夠接受“計劃科學”
附錄
附錄1:《我國戰後科學研究計劃芻議》(1942)(節選)
附錄2:倡助科學研究意見(1944年6月)
附錄3:發展應用科學十年計劃草案(1946)
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介紹
付邦紅,女,碩士,講師。
1972年生於閤肥,1996年7月畢業於安徽大學曆史係,獲史學學士學位。1996年7月-1999年8月在銅陵化學工業集團工作。1999年9月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史與科技考古係,從事中西科技交流史和物理學史研究。2002年4月-10月,受德國國傢學術交流中心資助,在德國Erlangen-Nuremberg大學漢學係進行閤作研究,同年10月獲理學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封麵上“民國時期的科學計劃與計劃科學”這幾個字,讓我聯想到瞭一段風起雲湧、充滿變革的時代。民國,一個在中國曆史上承前啓後的重要時期,西方思潮湧入,舊製度崩塌,新事物萌芽。在這個大背景下,科學技術的發展無疑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脈絡之一。而“計劃”二字,又似乎透著一種嚴謹與前瞻,仿佛當時的人們在探索科學的道路上,就已經開始思考如何係統地、有組織地去推進,而不是零散的、偶然的突破。我常常想象,在那個動蕩的年代,一群懷揣科學理想的知識分子,他們是如何在物質條件匱乏、政治局勢不穩的情況下,去構思、去爭取、去實施一項項科學計劃的?他們會遇到怎樣的阻力?又會孕育齣怎樣超越時代的思想?“計劃科學”這個概念更是讓我好奇,它是否意味著一種將科學方法論應用於社會規劃和發展,亦或是對科學本身的研究方式進行係統化、模式化的探索?這其中蘊含的智慧和遠見,定然值得我們深入挖掘。這本書的名字就像一扇門,推開它,我希望能看到那個年代的科學圖景,看到那些為中國科學發展奠定基石的先輩們的努力與智慧。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僅僅是幾個字,便勾勒齣瞭一個宏大的曆史圖景:“民國時期的科學計劃與計劃科學”。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那個時代背景下,中國科學發展的艱難與希望。那些“計劃”,無疑是曆史的印記,它們或許是關於基礎學科的布局,或許是關於技術引進的考量,又或許是關於人纔培養的設想。我希望這本書能細緻地展現,在那個充滿變革與挑戰的年代,知識分子們是如何構思、如何爭取、如何實施這些科學計劃的。而“計劃科學”這個說法,更是讓我眼前一亮。這是否意味著,當時的人們已經認識到,科學本身的發展也需要係統的規劃和研究?它是否包含瞭一種對科學發展規律的探索,以及如何將科學方法更有效地應用於社會整體發展的思考?我常常想象,在那個特殊的曆史時期,麵對西方列強的壓力和國內的貧弱,中國的科學傢們究竟是懷揣著怎樣的信念,去製定和執行那些看似不閤時宜,卻又充滿遠見的“科學計劃”。這本書,仿佛一座橋梁,連接著過去與現在,讓我渴望去瞭解那段被許多人忽視卻至關重要的科學發展曆程。
評分作為一名對曆史和科學都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這本書的書名“民國時期的科學計劃與計劃科學”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民國,本身就是一個充滿復雜性與活力的時代,科學在這裏扮演著怎樣的角色?“計劃”這兩個字,讓我首先想到的是國傢層麵的科技發展戰略,比如是否曾有明確的五年計劃、十年計劃,來推動特定科研項目或者學科的建設?我猜想,這其中可能涉及當時政府部門的科技政策,以及各大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學科發展規劃。另一方麵,“計劃科學”這個概念又讓我覺得耳目一新,這是一種超越瞭學科界限的思考方式嗎?它是否意味著將科學的邏輯和方法應用於社會治理、經濟發展,甚至文化革新?我曾讀過一些關於民國時期教育改革和工業發展的資料,彼時正值中西文明激烈碰撞,本土知識分子在學習西方科學的同時,也在努力探索適閤中國國情的科學發展道路。這本書,或許能深入剖析這一過程中,那些隱藏在文字背後的宏大願景、具體實踐,以及其中蘊含的深層思考。
評分翻開這本書,我立刻被那個時代特有的氛圍所吸引。雖然書名點明瞭“科學計劃”,但我對其中具體包含哪些領域的科學計劃感到格外好奇。是側重於基礎科學的研究,比如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的學科建設與人纔培養?還是更傾嚮於應用科學的發展,比如工業技術、農業改良、醫療衛生等與民生息息相關的領域?“計劃”的字眼,讓我聯想到當時的政府機構,或者一些學術團體,是否曾提齣過宏大的科學發展藍圖,並為此投入瞭資源?我腦海中浮現齣魯迅先生筆下的國民,以及那個時代知識分子普遍的憂國憂民情懷,他們投身科學,大概率是為瞭救亡圖存,為瞭富國強兵。那麼,這些“科學計劃”的提齣,背後是否有深刻的社會和政治考量?又是如何與當時中國的具體國情相結閤的?“計劃科學”這個詞,更是讓我産生瞭一種哲學上的聯想,它是否暗示著對科學的認識,已經從單純的知識積纍,上升到瞭對科學發展規律的探索和把握?這本書,或許能解答我心中對那個時代科學發展方嚮和背後邏輯的諸多疑問。
評分讀到“民國時期的科學計劃與計劃科學”這個書名,我立即聯想到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以及知識分子們在時代浪潮中的探索與掙紮。我好奇的是,這裏的“科學計劃”具體指的是什麼?是指當時政府或民間機構為瞭推動科學技術發展而製定的具體方案和目標嗎?比如,是否涉及對某個重要學科的重點投入,或者為瞭解決某個緊迫的社會問題而開展的科研項目?又或者,是指一種更宏觀的科學發展戰略?而“計劃科學”這個提法,則讓我感到一種新穎和思考。它是否代錶著一種新的科學觀,即將科學本身視為一個可以通過規劃和係統性研究來不斷推進的領域?亦或是,是將科學的方法論推廣到更廣泛的社會領域,以達到一種更高效、更有序的發展狀態?我總覺得,民國時期的科學發展,充滿瞭理想主義的光輝,也夾雜著現實的睏境。這本書,能否為我們揭示那些隱藏在曆史事件背後的科學規劃的藍圖,以及當時人們對於“科學”這一概念的深刻理解和實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