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境游客旅游地意向认知的性别差异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入境游客旅游地意向认知的性别差异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谢雪梅 著
图书标签:
  • 旅游地理
  • 性别差异
  • 游客行为
  • 西安
  • 旅游意向
  • 认知心理学
  • 入境旅游
  • 文化旅游
  • 市场营销
  • 消费者行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南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10048137
商品编码:2983371137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入境游客旅游地意向认知的性别差异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定价:38.00元

作者:谢雪梅

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6-01

ISBN:9787310048137

字数:

页码:18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入境游客旅游地意向认知的性别差异研究:以西安市为例》以旅游地意象认知的性别差异为研究对象,在旅游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理论指导下,以西安市作为研究实证案例,借助旅游市场调查以及国家旅游统计数据,利用数理分析、定性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较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入境游客旅游目的地意象认知的性别差异问题。

目录


前言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及研究区域
1.3 研究目标与选题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2.1 理论基础
2.2 研究现状及评述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假设
3.2 研究设计
3.3 样本描述

第4章 入境游客旅游意象认知性别差异的历时性分析
4.1 入境游客性别差异的历时性分析
4.2 入境游客旅为特征性别差异的历时性分析
4.3 入境游客旅游意象认知的性别差异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入境游客西安市旅游意象认知的性别差异分析
5.1 数据分析
5.2 研究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入境游客兵马俑景区旅游意象认知的性别差异分析
6.1 数据分析
6.2 研究结果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影响因素解析
7.1 性别差异的理论分析
7.2 旅游意象影响因素分析
7.3 入境游客旅游意象认知性别差异的影响因素解析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8.1 研究结论
8.2 讨论
8.3 创新之处
8.4 不足之处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兵马俑景区调查问卷
附录2 西安调查问卷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行者足迹:探索城市魅力的多元视角 内容概述 《行者足迹》并非一本聚焦于特定地域或人群的旅游指南,而是一部深度剖析旅游行为背后复杂动因的学术著作。本书以宏观视角,系统梳理了影响游客旅游地选择与认知的关键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了不同个体属性,尤其是性别,在塑造旅游体验和决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本书旨在揭示隐藏在“说走就走”的旅行背后,更为深刻的社会、心理与文化层面的影响机制。 研究视角与理论基础 本书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研究框架,融合了地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市场营销学以及文化研究等多个学科的理论精髓。 地理学视角: 探讨地理环境、空间可达性、自然风光以及城市景观等物理要素如何构成旅游地的基本吸引力。同时,关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在分析游客空间行为和绘制旅游流线方面的应用潜力。 社会学视角: 深入分析社会结构、文化价值观、社会规范以及群体认同等社会因素对旅游偏好和行为模式的影响。例如,社会阶层、教育背景、职业身份等都可能塑造个体对不同旅游类型的认知和选择。 心理学视角: 聚焦于游客的内在动机、情感体验、认知偏差以及人格特质。本书详细阐述了如好奇心、逃避现实、自我实现、社交需求等动机驱动游客出行的原因,并分析了游客在获取和处理旅游信息时的认知过程,以及情绪在旅游满意度和口碑传播中的作用。 市场营销学视角: 审视旅游目的地营销策略、品牌形象塑造以及信息传播渠道如何影响游客的认知和决策。本书探讨了旅游广告、社交媒体内容、用户评论等信息源的有效性,以及旅游企业如何通过精准营销来吸引目标客群。 文化研究视角: 强调文化背景在理解旅游行为中的重要性。不同文化群体对“旅游”本身的定义、对异域文化的理解以及对旅行目的地的期待可能存在显著差异。本书也关注文化交流、跨文化体验在现代旅游中的地位。 核心研究内容 《行者足迹》的核心研究旨在回答以下关键问题: 1. 旅游地吸引力要素的构成与权重: 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其吸引力并非单一维度,而是由一系列复杂因素组合而成。本书系统梳理并分析了这些要素,包括但不限于: 文化遗产与历史遗迹: 古迹、博物馆、历史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它们承载着城市的过去,是吸引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游客的关键。 自然风光与生态环境: 山川、河流、湖泊、森林、公园等,为寻求自然休闲、户外探险的游客提供了目的地。 城市景观与建筑特色: 现代化的城市风貌、独特的建筑风格、标志性建筑等,塑造了城市的视觉形象,吸引着对都市文化和城市生活感兴趣的游客。 地方特色与民俗风情: 独特的饮食文化、节庆活动、手工艺品、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等,为游客提供了沉浸式体验的机会。 商业与娱乐设施: 购物中心、主题公园、夜生活场所、特色餐饮等,满足了游客休闲娱乐和消费的需求。 交通便利性与旅游服务: 交通网络的完善程度、住宿设施的丰富度、旅游信息的易得性以及服务质量等,直接影响游客的旅行体验。 2. 游客信息获取与认知路径: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游客如何接触、筛选并最终形成对某个旅游地的认知,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本书探讨了: 信息来源的多样性: 游客获取旅游信息的主要渠道,包括官方旅游宣传、专业旅游网站、社交媒体(微信、微博、小红书、抖音等)、旅游达人推荐、亲友口碑、传统媒体(电视、报纸)等。 信息过滤与选择机制: 面对海量信息,游客如何根据自身需求和兴趣进行筛选,识别出有价值的信息。 认知形成与偏差: 旅游地形象并非完全客观存在,而是游客主观认知的结果。本书分析了宣传信息、用户评价、个人经历等因素如何共同塑造游客对目的地的整体印象,并探讨了可能存在的认知偏差,如刻板印象、光环效应等。 动机与认知的关联: 不同的旅游动机(如求知、放松、探险、社交)会引导游客关注不同类型的信息,从而形成差异化的认知。 3. 个体属性对旅游地意向认知的潜在影响: 本书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在于,个体的基本属性,如年龄、职业、教育程度、收入水平,以及更重要的——性别,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其对旅游地的意向选择和认知形成。 性别作为社会建构: 本书认为,性别并非仅仅是生物学上的划分,更是一种社会文化建构,它塑造了人们在社会中的角色、行为模式、价值观念以及对世界的认知方式。这种社会文化影响会自然而然地渗透到旅游决策过程中。 探索性别在旅游决策中的具体表现: 尽管本书不直接聚焦于某一特定城市,但其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可以应用于任何城市。例如,研究可能探讨: 信息获取偏好: 男性和女性在获取旅游信息时,可能更倾向于不同的平台或内容形式。例如,部分研究可能表明,女性可能更关注图片、用户评价和生活方式相关的体验分享,而男性可能更侧重于攻略、技术性细节或特定活动。 旅游动机与兴趣点差异: 研究可能发现,在某些情况下,男性和女性在寻求的旅游体验上可能存在普遍差异。例如,部分研究可能会指出,女性可能更倾向于文化体验、购物、美食等,而男性可能更热衷于探险、运动、历史遗迹等。当然,这些都是普遍性的趋势,个体差异依然巨大。 风险感知与安全考量: 性别可能影响个体对旅游风险的感知,从而影响对目的地的选择。例如,部分研究可能会探讨女性在选择独自旅行或前往治安条件较差的地区时,可能更加注重安全信息和住宿选择。 目的地形象塑造: 营销宣传信息如何被不同性别的游客解读和接受,也可能存在差异。例如,侧重于浪漫、艺术的宣传语可能更容易引起女性游客的共鸣,而强调刺激、冒险的宣传则可能更能吸引男性游客。 社交与情感体验: 旅游的目的地选择和体验,也可能与性别相关的社交期望和情感需求有关。例如,对家庭旅行的规划,可能受到性别角色认知的影响。 打破刻板印象的必要性: 本书在探讨性别差异的同时,也强调避免过度简化和刻板化。个体的独特性、社会经济因素、文化背景以及具体的旅游情境,都会对决策产生复杂的影响。因此,本书的研究方法旨在揭示趋势和可能性,而非断言性结论。 4. 旅游决策模型与路径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本书构建了更为精细的旅游决策模型,并利用实证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访谈、数据挖掘等)来验证理论假设,分析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路径。 本书的价值与贡献 理论创新: 本书在整合跨学科研究视角、深入剖析旅游地吸引力构成要素、探索信息认知路径以及细致研究个体属性(尤其是性别)对旅游意向认知的 Yet-to-be-explored 领域,提出了新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视角。 实践指导: 对旅游目的地管理者: 本书的研究成果为旅游目的地管理者提供了更具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参考。理解不同人群(包括不同性别的游客)的偏好和认知特点,有助于管理者优化旅游产品设计、改进宣传推广方式、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从而更有效地吸引和留住游客。 对旅游企业: 旅游企业可以利用本书的研究发现,设计更符合目标客群需求的旅游产品和线路,并进行精准的市场定位和营销推广,提高市场竞争力。 对游客: 本书有助于普通游客更清晰地认识影响自身旅游决策的因素,从而做出更明智的旅行规划,获得更满意的旅行体验。 学术研究基础: 本书为后续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证数据支持,鼓励更多学者在旅游行为、目的地营销、消费者行为等领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行者足迹》是一部旨在深入理解“为何而行”以及“如何选择”的学术著作,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对复杂的旅游现象进行了多角度、深层次的剖析,为我们理解个体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互动关系提供了宝贵的洞见。本书期待能够引发更广泛的思考,共同推动旅游研究向更精细化、多元化和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用户评价

评分

从结构上看,这本书似乎采用了一种比较经典的实证研究框架,但其核心魅力在于它试图打破对传统旅游行为模式的刻板印象。在很多大众文化认知里,西安旅游可能被简单地等同于秦始皇兵马俑和城墙骑行,但性别差异的研究必然会揭示出更细微的偏好谱系。比如,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上,是男性对传统技艺的“技术性”更感兴趣,还是女性对生活美学和手工体验的“参与性”更偏爱?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跨越年龄层的比较分析,看看年轻一代(Z世代)的性别认知差异是否与父辈有所不同。如果能将文化消费的倾向与个体对“公共空间”和“私人体验”的界定联系起来,那这本书的理论贡献就非常大了。它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谁去哪儿”的统计,而是一份关于现代社会中性别角色如何重塑休闲空间选择权的社会学观察报告。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带着一种非常现代的、社会科学的冷峻感,它将一个看似感性的旅游决策过程,置于量化分析的显微镜下。作为读者,我更期待看到作者在方法论上的创新。在提取和提炼“意向认知”这个主观概念时,作者采用了何种量表或工具?数据采集的过程是否充分考虑了文化背景和受访者受教育程度对答案的影响?尤其是在中国特定社会语境下,性别角色的表达往往是微妙且具有表演性的,研究者如何穿透这种表层表达,捕捉到真实的旅游动机,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果书中能详细阐述如何处理这种情境化的数据偏差,那么这本书的可靠性和说服力将大大提升。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结论,更是如何进行高质量社会调查的范例,对于后来的研究者来说,也是一本重要的工具书。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装帧风格,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那种严谨又不失细腻的学术研究范畴,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内文,但光是看到这个标题,就能想象到作者在资料搜集和数据分析上一定下了不少功夫。尤其是在“性别差异”这个切入点上,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旅游决策背后的社会文化驱动力,以及地域文化如何与个体认知发生作用。我猜想,这本书大概率会引用大量的统计数据和问卷调查结果,来量化不同性别游客在选择西安旅游目的地时的偏好侧重。比如,男性游客可能更倾向于那些具有宏大历史叙事或工程壮举的景点,而女性游客是否会更关注体验式的、更具人文关怀或者精致餐饮类的场所?这种预设的冲突和对比,无疑是吸引我进一步翻阅的动力。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能够揭示出那些隐藏在游客行为背后的深层次性别脚本,为旅游目的地营销提供更具针对性的策略参考。这种基于实证的研究,总比那些空泛的感性描述来得可靠得多,期待它能带来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发现。

评分

坦率地说,我对这类聚焦于地方性研究的学术著作一向抱有很高的期待,因为它们往往能提供比宏观研究更扎实、更具“泥土芬芳”的见解。西安的旅游资源极其丰富,从唐风的恢弘到回坊的市井烟火,从博物馆的深邃到现代商业综合体的繁华,这种多样性恰好为检验性别差异提供了绝佳的试验田。我猜想,书中可能会触及到“安全感”在不同性别游客心中的权重差异,这在夜间旅游规划中尤为关键。一个男性游客和一个女性游客在选择“夜晚逛回坊”时的安全感阈值和期望值可能截然不同。如果这本书能深入挖掘这种心理安全感的差异如何转化为具体的消费行为和路线规划,那就太有价值了。这说明,研究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喜欢/不喜欢”的层面,进入了对人类基本需求在特定社会结构下如何被性别化解读的深度剖析,是非常值得一读的力作。

评分

读完摘要,我最大的感受是,研究视角非常精准地切中了当前旅游市场细分的痛点。现有的很多旅游指南或市场分析,往往将游客视为一个同质化的群体,忽略了性别这一基础变量的巨大影响力。作者选择西安这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同时旅游产品结构非常复合的城市作为案例,无疑是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样本空间。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旅游地意向认知”的?它仅仅是针对具体景点的选择,还是包含了对旅游体验的整体预期,比如对安全感、舒适度、社交互动机会的考量?如果能深入探讨不同性别在“期望体验”与“实际感知”之间的落差,那就更具深度了。这种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学术上的补充,更在于实际操作层面——如果能清晰描绘出“他/她”心目中的完美西安之旅画像,那么无论是民宿业者、导游服务还是文创产品开发,都能找到更精准的发力点,避免资源的无效投入。这种将理论研究直接挂钩市场需求的务实态度,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