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入境游客旅游地意向认知的性别差异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定价:38.00元
作者:谢雪梅
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6-01
ISBN:9787310048137
字数:
页码:18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入境游客旅游地意向认知的性别差异研究:以西安市为例》以旅游地意象认知的性别差异为研究对象,在旅游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理论指导下,以西安市作为研究实证案例,借助旅游市场调查以及国家旅游统计数据,利用数理分析、定性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较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入境游客旅游目的地意象认知的性别差异问题。
目录
前言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及研究区域
1.3 研究目标与选题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2.1 理论基础
2.2 研究现状及评述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假设
3.2 研究设计
3.3 样本描述
第4章 入境游客旅游意象认知性别差异的历时性分析
4.1 入境游客性别差异的历时性分析
4.2 入境游客旅为特征性别差异的历时性分析
4.3 入境游客旅游意象认知的性别差异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入境游客西安市旅游意象认知的性别差异分析
5.1 数据分析
5.2 研究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入境游客兵马俑景区旅游意象认知的性别差异分析
6.1 数据分析
6.2 研究结果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影响因素解析
7.1 性别差异的理论分析
7.2 旅游意象影响因素分析
7.3 入境游客旅游意象认知性别差异的影响因素解析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8.1 研究结论
8.2 讨论
8.3 创新之处
8.4 不足之处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兵马俑景区调查问卷
附录2 西安调查问卷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从结构上看,这本书似乎采用了一种比较经典的实证研究框架,但其核心魅力在于它试图打破对传统旅游行为模式的刻板印象。在很多大众文化认知里,西安旅游可能被简单地等同于秦始皇兵马俑和城墙骑行,但性别差异的研究必然会揭示出更细微的偏好谱系。比如,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上,是男性对传统技艺的“技术性”更感兴趣,还是女性对生活美学和手工体验的“参与性”更偏爱?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跨越年龄层的比较分析,看看年轻一代(Z世代)的性别认知差异是否与父辈有所不同。如果能将文化消费的倾向与个体对“公共空间”和“私人体验”的界定联系起来,那这本书的理论贡献就非常大了。它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谁去哪儿”的统计,而是一份关于现代社会中性别角色如何重塑休闲空间选择权的社会学观察报告。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带着一种非常现代的、社会科学的冷峻感,它将一个看似感性的旅游决策过程,置于量化分析的显微镜下。作为读者,我更期待看到作者在方法论上的创新。在提取和提炼“意向认知”这个主观概念时,作者采用了何种量表或工具?数据采集的过程是否充分考虑了文化背景和受访者受教育程度对答案的影响?尤其是在中国特定社会语境下,性别角色的表达往往是微妙且具有表演性的,研究者如何穿透这种表层表达,捕捉到真实的旅游动机,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果书中能详细阐述如何处理这种情境化的数据偏差,那么这本书的可靠性和说服力将大大提升。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结论,更是如何进行高质量社会调查的范例,对于后来的研究者来说,也是一本重要的工具书。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装帧风格,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那种严谨又不失细腻的学术研究范畴,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内文,但光是看到这个标题,就能想象到作者在资料搜集和数据分析上一定下了不少功夫。尤其是在“性别差异”这个切入点上,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旅游决策背后的社会文化驱动力,以及地域文化如何与个体认知发生作用。我猜想,这本书大概率会引用大量的统计数据和问卷调查结果,来量化不同性别游客在选择西安旅游目的地时的偏好侧重。比如,男性游客可能更倾向于那些具有宏大历史叙事或工程壮举的景点,而女性游客是否会更关注体验式的、更具人文关怀或者精致餐饮类的场所?这种预设的冲突和对比,无疑是吸引我进一步翻阅的动力。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能够揭示出那些隐藏在游客行为背后的深层次性别脚本,为旅游目的地营销提供更具针对性的策略参考。这种基于实证的研究,总比那些空泛的感性描述来得可靠得多,期待它能带来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发现。
评分坦率地说,我对这类聚焦于地方性研究的学术著作一向抱有很高的期待,因为它们往往能提供比宏观研究更扎实、更具“泥土芬芳”的见解。西安的旅游资源极其丰富,从唐风的恢弘到回坊的市井烟火,从博物馆的深邃到现代商业综合体的繁华,这种多样性恰好为检验性别差异提供了绝佳的试验田。我猜想,书中可能会触及到“安全感”在不同性别游客心中的权重差异,这在夜间旅游规划中尤为关键。一个男性游客和一个女性游客在选择“夜晚逛回坊”时的安全感阈值和期望值可能截然不同。如果这本书能深入挖掘这种心理安全感的差异如何转化为具体的消费行为和路线规划,那就太有价值了。这说明,研究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喜欢/不喜欢”的层面,进入了对人类基本需求在特定社会结构下如何被性别化解读的深度剖析,是非常值得一读的力作。
评分读完摘要,我最大的感受是,研究视角非常精准地切中了当前旅游市场细分的痛点。现有的很多旅游指南或市场分析,往往将游客视为一个同质化的群体,忽略了性别这一基础变量的巨大影响力。作者选择西安这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同时旅游产品结构非常复合的城市作为案例,无疑是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样本空间。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旅游地意向认知”的?它仅仅是针对具体景点的选择,还是包含了对旅游体验的整体预期,比如对安全感、舒适度、社交互动机会的考量?如果能深入探讨不同性别在“期望体验”与“实际感知”之间的落差,那就更具深度了。这种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学术上的补充,更在于实际操作层面——如果能清晰描绘出“他/她”心目中的完美西安之旅画像,那么无论是民宿业者、导游服务还是文创产品开发,都能找到更精准的发力点,避免资源的无效投入。这种将理论研究直接挂钩市场需求的务实态度,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