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科协全国学会发展报告(2011)
定价:45.00元
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4-01
ISBN:978750465837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所指全国学会是指中国科协团体会员单位及委托管理的全国学会,由于统计口径和便于比较等原因,重点分析了2006~2010年间中国科协所属团体会员单位的总体发展情况。引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NGO研究所研发的社会组织指数(SOI)作为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对学会的价值定位、资源、治理与组织结构、活动、影响、环境等六个维度进行了调研分析,为科协系统和有关单位深入开展学会工作的理论研究打下了的基础。
目录
前言
章 全国学会发展状况概述
节 创新发展成为全国学会的共识
一、学会价值功能定位更加明确
二、学会工作创新发展的动力不断增强
三、学会创新发展工作的成效初步显现
第二节 积极参与创新型国家建设
一、学术建设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二、科普活动辐射面不断扩大
三、科技咨询和科技服务工作稳步发展
四、承担社会化职能成为学会工作新增长点
第三节 学会资源更加丰富
一、物质资源明显改善
二、人力资源进一步优化
第四节 学会组织体系日益健全
一、会员主体地位逐步加强
二、会员代表大会制度得到巩固和完善
三、理事会决策功能逐步健全
四、办事机构改革不断深化
五、分支机构管理逐步加强
第二章 全国学会的价值与功能
节 学会价值与功能的双重属性
一、学会的互益性
二、学会的公益性
第二节 对学会价值与功能认识的发展
第三节 学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一、学会是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观点已成学会新共识
二、学会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第四节 学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第三章 全国学会的资源及其管理
节 学会的人力资源
一、会员规模小幅增长,会员结构特征明显
二、学会从业人员初具规模,出现专业化、社会化趋势
三、志愿者招募、管理制度逐步建立
第二节 学会的物质资源
一、经费总量不断扩大
二、资产稳步上升
三、基础建设有所改善
第三节 学会的社会资源
一、学会的组织网络资源
二、学会的政治资源
第四章 全国学会的组织结构及治理
节 会员的参与和会员的服务管理
一、会员服务与会员缴费率分析
二、会员的管理
三、会员服务管理中的问题及其原因
第二节 学会的组织结构和内部治理
一、会员代表大会制度得到巩固和完善
二、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决策功能基本健全
三、部分学会开始探索建立监督机制
第三节 办事机构的发展态势和改革创新
一、办事机构呈现多种人事管理制度并存
二、专职人员来源渠道、编制待遇呈多元化
三、专职人员呈现职业化、社会化态势
第四节 分支机构的发展和管理服务
一、分支机构数量逐步增加
二、学会对分支机构的管理服务机制基本建立
第五节 学会挂靠体制的现状与改革
一、挂靠体制对学会的支持和影响
二、对挂靠体制的改革探索
第五章 全国学会的活动及影响
节 学会活动机制创新的趋势与探索
一、学会活动平台创新的探索
二、学会活动运营机制的创新趋势
三、学会不断拓宽活动领域
四、学会活动创新的组织保障和政治保障
第二节 学术交流活动及其影响
一、学术会议数量和质量有所提高
二、积极推进与国际及中国港澳台地区的科技交流
三、科技期刊办刊水平不断提高
第三节 咨询与服务及其影响
一、咨询服务对象多元化,以及企业为主
二、组织化程度提高,服务功能增强
三、决策咨询方式以委托项目为主
四、咨询服务活动效益显著
第四节 科学技术普及活动及其影响
一、科普形式灵活生动,服务能力有所提高
二、科普活动专业化、品牌化特点显著
三、科普活动公益性与经营性并举
四、科普活动点面结合、扎实有效
第五节 承担社会化职能及其影响
一、学会的科技奖励活动成为国家奖励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科技评价与科技人才评价作用性增强
三、培训与继续教育专业优势明显
四、参与公益,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五、承担社会化职能提高了学会性
第六章 全国学会的发展环境
节 经济社会环境
一、综合国力迅速上升为学会发展提供了更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创新型国家建设为学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和谐社会建设为学会发展提供了新舞台
第二节 体制与政策环境
一、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为学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体制空间
二、创新社会组织管理体制,为学会发展提供了更健康的制度环境
三、中国科协对学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与体制支持
四、制约学会发展的体制政策因素依然存在
第七章 全国学会发展的战略分析
节 学会发展的SOI指数分析
一、SOI指数简介
二、中国科协全国学会SOI发展评估指数
三、学会SOI指数图与分析
第二节 学会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学会发展受制于体制改革的滞后
二、学会发展的内部问题
第三节 学会发展的原则、思路和对策
一、基本原则
二、主要思路
三、主要对策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中国科协全国学会发展报告(2011)》这个书名,在我看来,本身就自带一种“宏大叙事”的基因。作为一个对国家发展战略和科技前沿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拿到这本书,首先想到的是它可能提供的一个俯瞰中国学会体系的视角。2011年,对于中国科协以及其下属的各个全国性学会而言,无疑是一个关键的年份。回顾那一年,中国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科技创新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我想象着,这本书会像一个详细的“体检报告”,全面评估当年全国学会的“健康状况”。它是否会涉及到学会的体制机制创新?在那个时期,国家对于学会的定位和管理上,是否有什么新的导向?书中是否会分析学会数量的增长、学科领域的覆盖情况,以及它们在不同地区的发展差异?我特别好奇的是,在“科学普及”和“学术交流”这两大核心职能之外,当年的学会是否承担了更多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比如在决策咨询、产业对接等方面的新角色?这些问题,都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探索的欲望。我希望能从中看到,在2011年,中国科协是如何引领着这些分散却又充满活力的学会,共同朝着国家科技发展的目标前进的。
评分读到《中国科协全国学会发展报告(2011)》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是,这绝对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它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学术的庄重感,暗示着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数据、分析和深度思考。作为一名关注中国科技发展进程的普通人,我对“学会”这个概念一直有着模糊却又强烈的好奇。它们是科研人员的家园,是学术思想碰撞的平台,更是推动国家科技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2011年,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充满变革与机遇的年份,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科技创新日益受到重视。我想象着,在这一年,中国科协全国学会的发展状况,一定也经历了许多值得记录的变化。这本书会不会详细地梳理出当年各个学科领域学会的成员构成、组织规模、活动频率?它会不会深入分析学会面临的挑战,比如如何吸引年轻学者,如何应对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如何在国际舞台上发出更强的声音?我更期待的是,书中是否能够展现出一些具体的、鲜活的案例,讲述某个学会是如何在2011年成功举办了一场具有影响力的学术会议,或者如何通过一项科普活动,在公众中播下了科学的种子。这样的细节,远比干巴巴的统计数字更能打动我,也更能让我感受到学会的生命力。这本书,我想它一定是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记录着中国学会事业在那个特定时期的努力与成就。
评分《中国科协全国学会发展报告(2011)》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学术范儿”,也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作为一个对中国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领域保持高度关注的读者,我一直认为,全国性学会是中国科技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是连接科学家、工程师与社会的桥梁。2011年,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科技创新更是被置于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我猜想,这本书必然会对当年的全国学会发展状况进行一次全面的盘点和梳理。我尤其好奇的是,书中是否会详细分析当年学会的数量、规模、学科覆盖以及会员构成等基本情况?更深层次地,它会不会探讨在那个时期,学会是如何应对挑战,比如如何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如何提升自身的学术影响力和国际化水平,以及如何更有效地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研究成果和数据支撑,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科协在引导和推动全国学会发展方面的作用,以及这些学会为中国科技进步所做出的贡献。
评分当我的目光落在《中国科协全国学会发展报告(2011)》这个书名上时,一股强烈的求知欲便油然而生。对于我这样一个对中国科技事业发展以及相关组织机构运作模式充满探索精神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扇了解过去、洞察现状的窗口。2011年,那是一个充满活力与变革的年代,中国正加速融入全球化浪潮,科技创新更是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揭示,在这一重要的历史节点,中国科协及其领导下的全国性学会,是如何描绘出自身的发展蓝图,又在实践中取得了哪些令人瞩目的成就。我想象着,书中会深入分析当年学会的规模、会员组成、学科领域的细分与交叉,以及它们在学术交流、科学普及、人才培养等核心职能上的具体表现。更吸引我的是,我希望能从书中找到关于学会如何应对时代挑战、如何抓住发展机遇的洞察,比如它们在推动产学研结合、服务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乃至参与国际科技合作方面的具体实践。这本书,我相信它不仅仅是一份报告,更是一部记录中国科技组织力量不断壮大的生动史诗。
评分《中国科协全国学会发展报告(2011)》这个名字,听起来就饱含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和历史厚重感。作为一名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脉络有着持续关注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对那些在幕后默默奉献的组织——全国性学会——充满敬意。2011年,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日益凸显的背景下,我想象着,全国学会的发展也一定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和不懈的努力。这本书,在我看来,就像是一份详尽的“体检报告”,全面地审视了2011年中国科协全国学会的“健康状况”。它是否会深入剖析学会的组织架构、会员构成、经费来源等基础信息?更重要的是,它是否会评估当年学会的科研产出、学术影响力、科普活动成效,以及它们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方面的实际贡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分析和具体的实践案例,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在2011年,中国科协是如何引领和支持着这些学会,共同构筑中国科技发展的坚实基石。
评分《中国科协全国学会发展报告(2011)》这个书名,乍一听,就感觉是一份充满数据和分析的“大部头”。作为一名对中国科学技术体系如何运作、如何发展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尤其关注那些在幕后默默发挥作用的组织。全国性学会,在我看来,就是这样一些重要的“幕后英雄”。2011年,那是中国经济腾飞、科技创新加速的时期,我想象着,在那个时候,全国学会的发展也一定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和挑战。这本书,我想它会像一本“年鉴”,详细记录下2011年中国科协全国学会的“大事记”。它是否会关注学会数量的变化、学科覆盖的广度?有没有对学会的活动质量和影响力进行评估?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书中会不会探讨在那个时期,学会如何更好地承担起“科学普及”和“学术交流”的重任,同时又如何积极服务于国家的发展战略,比如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在科技政策的制定等方面,学会是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让我看到这些学会是如何在各自的领域里,成为推动中国科技进步的中坚力量。
评分看到《中国科协全国学会发展报告(2011)》这个书名,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一定是一份关于中国科技领域“组织力量”的权威报告。作为一名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一直觉得,那些“学会”虽然名字听起来有些“阳春白雪”,但它们在实际工作中,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2011年,那是一个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科技创新方兴未艾的时期。我想象着,这本书就像一位“历史学家”,为我们详细记录了2011年中国科协全国学会的“发展足迹”。它是否会梳理当年学会的数量、分布、学科领域等“硬件”信息?更吸引我的是,它是否会深入分析学会的“软件”层面,比如学会的组织活力、活动成效、对国家战略的贡献,以及它们在促进科学普及、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具体表现?我非常期待能够从中看到一些有深度、有温度的案例分析,能够让我更直观地感受到,在2011年,这些学会是如何默默耕耘,为中国科技的进步添砖加瓦的。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很长,叫《中国科协全国学会发展报告(2011)》。光是听这个名字,我就觉得它一定是一本厚重、严谨的书。我是一个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各种组织机构运作方式充满好奇心的读者。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幅画面:一个巨大的展厅,里面陈列着各种各样的学会,它们就像一个个小小的宇宙,各自运转,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一片浩瀚星空。2011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节点?它承载着怎样的历史印记,又孕育着怎样的未来方向?这本书会不会像一面镜子,照出当年中国科协全国学会的真实面貌?我特别好奇的是,在那个信息爆炸、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这些学会是如何应对挑战,抓住机遇的?它们在推动科学普及、促进学术交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方面,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和数据,让我能够更直观地了解这些学会的活动和成就。我也会关注,在2011年,中国科协作为一个宏观的管理机构,是如何引导和支持这些全国性学会的发展的,有没有一些具体的政策和措施?这本书会不会涉及到学会的组织架构、经费来源、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方方面面?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希望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启发,了解中国科技发展背后那些默默耕耘的组织力量。我也会带着一种学习者的心态去阅读,希望能够拓展我的视野,加深我对中国科技体系的理解。
评分当我看到《中国科协全国学会发展报告(2011)》这个书名的时候,我的好奇心就被点燃了。我总觉得,那些“学会”,就像是分散在中国各个角落里的“科学灯塔”,它们各自闪耀着知识的光芒,也汇聚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2011年,对中国来说,无疑是充满活力的一个年份,经济在崛起,科技在进步,社会在变革。我想象着,这本书会不会像一位细致的“记录者”,为我们描绘出2011年中国科协全国学会的“全景图”。它是否会关注学会的规模、会员结构,以及它们在不同领域内的活跃程度?更吸引我的是,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节点,学会面临着哪些挑战,又抓住了哪些发展机遇?我非常期待能够从中看到一些具体的、生动的故事,比如某个学会是如何成功地组织了一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研讨会,或者某个学会是如何通过创新的科普活动,拉近了科学与普通公众的距离。这些鲜活的细节,对我而言,远比冰冷的数据更能让我感受到中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的脉搏。
评分提起《中国科协全国学会发展报告(2011)》,我的脑海里立刻勾勒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图景。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科技发展脉络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觉得,那些全国性的学会,就像是科技领域的“神经末梢”,它们连接着最前沿的研究,也辐射到广阔的社会层面。2011年,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年份,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大格局正在形成,科技创新更是被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迫切地想知道,在这一年的背景下,中国科协全国学会的发展呈现出了怎样的“集体画像”。这本书会不会深入剖析学会数量的增减、学科领域的演变?会不会关注学会的组织活力,比如会员的构成、活跃度,以及学会内部的治理结构?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研究案例,例如某个学会是如何在2011年 successfully 组织了一次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或者某个学会是如何有效地推动了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为当时的经济发展贡献了力量。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和报告,更能传递出学会工作的热情和智慧,展现出中国科技工作者们在学术殿堂之外的另一面风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