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稱: 鐵流河山-民國時期的中國陸軍裝甲兵-評話本 | 齣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 齣版時間:2018-06-01 |
| 作者:肖璞韜 | 譯者: | 開本: 16開 |
| 定價: 69.00 | 頁數: | 印次: 1 |
| ISBN號:9787520313889 | 商品類型:圖書 | 版次: 1 |
提起民國和抗戰時期的中國陸軍,人們多會說起“血性”“頑強”等詞匯。因為缺乏先進的兵器,絕大多數的中國陸軍官兵,不得不以血肉之軀抵抗日軍的鋼鐵洪流。而鮮為人知的是,民國陸軍也一直在想方設法地進行軍隊現代化,而作為當年軍隊現代化的先驅,徐庭瑤、杜聿明、孫立人等將領也多是在和日軍的拼殺中,逐步總結經驗,纔將中國早期的機械化部隊捏閤成形。而這支機械化部隊,也在和日軍的作戰之中,衝在瞭*緊要的位置。但很可惜,因為裝備受製、人纔缺乏,以及戰術協同不夠等原因,這支裝甲兵部隊雖奮力作戰,卻一直沒能顯露齣和自己實力對等的戰果。直至駐印時,徹底按照美式編製、美式訓練、美式裝備,中國的裝甲兵纔在抗戰末期變成瞭一支勁旅。他們的經曆,也給現在中國軍事的發展提供瞭無數的藉鑒。
肖璞韜,1988年生於北京,青年作傢,是評書錶演藝術傢單田芳先生頗為賞識的弟子之一。曾參與改編單田芳先生的紅色經典評書係列,擅長以評書筆法描繪曆史的另一麵。擔任過北京國際圖書節“中華文化大傢談”係列講座的主講人之一。參與主編《天道輪迴金絲楠》,其代錶作《海魂國殤:民國時期的中國海軍(評話本)》《血色蒼穹:民國時期的中國空軍(評話本)》(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在中國移動手機閱讀(和閱讀)同步發行,《海魂國殤》點擊量突破4000萬。
說實話,我本來對“評話本”這種體裁有些保留,總覺得它可能偏嚮於演義多於考據。但翻開這本《鐵流河山》後,我的看法徹底改變瞭。作者在保持評話本特有那種抑揚頓挫、引人入勝的敘事節奏上,對史料的挖掘和運用達到瞭一個極高的水準。每一個涉及到的戰役、每一次裝備的更迭,都能感受到背後紮實的文獻支撐。它成功地避開瞭把曆史寫成流水賬的陷阱,而是通過聚焦於裝甲兵這個相對小眾但極具代錶性的群體,為我們展現瞭一幅廣闊的民國軍事畫捲。書中對早期裝甲部隊的人員構成、訓練方法,乃至於他們所麵臨的財政睏境和政治傾軋的描寫,都極其細緻入微。這使得整本書讀起來既有故事性,又具備瞭嚴肅的曆史研究價值。它就像一麵鏡子,摺射齣民國時期中國軍事現代化進程中那種步履維艱卻又充滿希望的復雜心態。非常值得軍事史愛好者,尤其是對近現代史感興趣的讀者細細品味。
評分這本書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它獨特的視角——聚焦於“裝甲兵”。在傳統認知中,民國軍事史往往被步兵和海軍的敘事所主導,裝甲兵作為一個新興且技術密集型的兵種,其早期的發展脈絡往往被忽略。《鐵流河山》卻獨具慧眼地將聚光燈打在瞭這群“鐵甲騎士”身上。從最初幾輛零星的裝甲車,到後來有限的幾批進口坦剋,作者沒有僅僅滿足於描述它們的性能參數,而是深入挖掘瞭這些鋼鐵巨獸是如何被整閤進當時尚不成熟的軍事體係中的。這種“由點及麵”的寫作手法,使得讀者能夠清晰地看到一個軍事分支從無到有的艱難曆程。我尤其欣賞作者對細節的把握,比如對某一型號裝甲車在特定地形下的錶現分析,或是不同派係在爭取裝甲資源上的暗流湧動。它讓冰冷的軍事技術與鮮活的政治鬥爭完美結閤,讀起來酣暢淋灕,信息量密度極大,絕非泛泛之作可比。
評分這本《鐵流河山》簡直讓人一頭紮進瞭民國那段波瀾壯闊卻又風雨飄搖的歲月裏。我一直對那個時代的熱兵器發展史特彆好奇,尤其是裝甲兵這個新興兵種,在那個傳統與現代交織的背景下是如何萌芽、掙紮和成長的。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引人入勝,它不是那種乾巴巴的教科書式的羅列史實,而是用一種近乎說書的腔調,把那些曾經的將領、那些稀有的裝甲車、坦剋,甚至那些在蹣跚學步的裝甲部隊中的點滴軼事,都描繪得活靈活現。讀起來,你仿佛能嗅到那個年代的硝煙味,感受到鐵甲轟鳴聲中的曆史厚重感。特彆是對於那些早期引進裝備的艱難過程,作者的筆觸充滿瞭人文關懷,讓人在瞭解軍事史的同時,也被那個時代中國軍人那種篳路藍縷的奮鬥精神所打動。光是想象一下,在那個連步槍都還不夠精良的年代,去構築一支現代化的裝甲力量,其中的挑戰該有多大,就足以讓人肅然起敬。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鐵流”,更是關於“河山”的變遷,裝甲兵的命運與國傢的命運緊密地交織在一起,敘事格局之宏大,令人拍案叫絕。
評分我通常閱讀曆史題材書籍時,最怕的就是那種翻譯腔過重或者文風晦澀難懂的文字。《鐵流河山》則完全沒有這個問題,它的語言風格是那種老派中國文人的雅緻與現代史學傢的嚴謹完美結閤的産物。閱讀過程中,仿佛有一位博學的長者坐在你麵前,娓娓道來一段塵封的往事。這種“評話”的結構,使得復雜的技術名詞和繁瑣的部隊番號也能被清晰地梳理和呈現齣來。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在贊美這些先行者的勇氣和智慧的同時,也毫不避諱地揭示瞭那個時代軍事工業的落後、戰略思想的局限性。這種公允且深入的剖析,讓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齣瞭單純的“歌頌”範疇,上升到瞭對曆史復雜性的深刻反思層麵。每讀完一個章節,我都會忍不住停下來,迴味一下那種曆史的滄桑感和那個時代中國人在麵對現代化洪流時的掙紮與不屈。
評分對於我這種對民國軍事史有長期關注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是一劑強心針。它填補瞭許多我之前一直感覺模糊不清的知識盲區,尤其是在裝甲兵的早期組織架構和裝備來源上。不同於那種隻關注高層決策的書籍,這本書非常接地氣,它描繪瞭基層操作人員對新式裝備的適應過程,以及他們與舊式部隊之間的摩擦與融閤。那種“摸著石頭過河”式的軍事現代化嘗試,在作者的筆下被展現得淋灕盡緻。行文間,那種既有對鐵血生涯的敬畏,又飽含對時代局限性的無奈,形成瞭一種獨特的、引人深思的基調。它不僅讓我瞭解瞭“鐵流河山”的物理形態,更讓我體會到瞭那群駕駛鐵皮怪獸的人們在那個動蕩年代所背負的沉重曆史使命感。這本書無疑是近年來中國近代軍事史研究領域中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閱讀體驗極佳,強力推薦給所有對中國近代軍事變革感興趣的同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