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集刊(第三輯)
定價:58.00元
作者: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
齣版社:中華書局
齣版日期:2012-07-01
ISBN:978710108607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1.081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集刊(第3輯)》(作者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收錄瞭《硃子與中國文化》、《硃熹“主靜”思想的現代詮釋》、《硃熹詩經學與宋人關係考》、《論硃熹的科學思想方法》、《太榖學派的道統淵源及其思想特點》、《道教對人類生命起源的追索》等文章。本書適閤從事相關研究工作的人員參考閱讀。
目錄
陸深《儼山集》中的《詩微》研究硃子與中國文化硃熹“主靜”思想的現代詮釋《資治通鑒綱目》及其注釋、闡發與禦批硃子論子思《中庸》之道統硃熹詩經學與宋人關係考論硃熹的科學思想方法太榖學派的道統淵源及其思想特點道教對人類生命起源的追索關於媽祖其人及生辰祭日若乾問題的考析邊塞環境與河隴曆史文化地理格局海洋環境與閩南文學的創作意識傳統思想與地域文化對嚴復早年的影響西學東漸中的“林譯小說”基督教對鄭振鐸新文學觀生成的影響日本明治後期北京官話語法教學理論——讀1905年版《清語文典》周澍與《颱陽百詠》述略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對於我這樣一個對中國古代史,特彆是近現代史轉型期研究感興趣的讀者來說,《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集刊(第三輯)》中的相關文章無疑是一場思想的盛宴。我特彆關注瞭其中一篇關於“晚清‘新政’與傳統教育的衝突與融閤”的論文。作者對晚清時期,在西方思想和製度的衝擊下,中國傳統教育體係所經曆的深刻變革進行瞭細緻的梳理和深入的分析。文章不僅僅停留在對史實事件的簡單羅列,而是著重探討瞭在推行新政的過程中,統治者、知識分子以及普通民眾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等方麵所産生的觀念衝突,以及他們如何在這些衝突中,試圖尋找一條融閤的道路。我被作者對當時教育政策製定者的考量,以及新式學堂與舊式書院的對比分析所深深吸引。文章的論證過程中,充滿瞭對曆史復雜性的深刻理解,沒有簡單的肯定或否定,而是呈現齣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人性的多麵性。這篇研究讓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中國近現代史的轉型絕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充滿矛盾、探索與妥協的漫長過程,尤其是在教育這樣關乎民族未來的領域,其復雜程度更是可見一斑。
評分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明清小說中的市民階層文化”的探討。一直以來,我對《紅樓夢》、《儒林外史》等明清小說都非常喜愛,但對小說中所反映的社會現實和文化變遷缺乏係統性的瞭解。這部分內容則詳細分析瞭明清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階層的興起及其對文學創作帶來的影響。作者通過對小說中人物形象、故事情節、語言風格等方麵的細緻分析,展現瞭市民階層獨特的價值觀、審美趣味以及他們所麵臨的生活壓力和精神追求。我被其中對《醒世恒言》、《警世通言》等作品的解讀所吸引,作者揭示瞭這些小說如何在通俗的故事中,反映瞭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以及市民階層在社會轉型期中所扮演的復雜角色。這種從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相結閤的角度來解讀文學作品,讓我對明清小說有瞭全新的認識,也體會到瞭中國古代文學的強大生命力。
評分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哲學思辨有著強烈求知欲的讀者,我在這本《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集刊(第三輯)》中找到瞭極大的滿足。其中一篇關於“魏晉玄學的‘名教’與‘自然’辯證法”的文章,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作者對竹林七賢等人物的思想進行瞭深入的剖析,揭示瞭他們在那個動蕩不安的時代,如何在“名教”的社會規訓與“自然”的生命衝動之間尋求一種精神上的平衡。文章的論證邏輯清晰,旁徵博引,引用的史料也十分豐富,能夠讓讀者對魏晉時期復雜的思想流派有一個更為係統和全麵的認識。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名教”和“自然”這兩個概念之間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深刻洞察,這並非簡單的二元對立,而是存在著復雜的辯證關係。通過這篇文章,我仿佛看到瞭那個時代文人雅士們的精神睏境與掙紮,也體會到瞭中國哲學思想中對於個體自由與社會責任的深層思考。這種對古代哲學思想的現代解讀,不僅具有學術價值,更對我們今天如何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係,提供瞭有益的啓示。
評分我特彆喜歡集刊中對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研究。其中一篇關於“春節習俗的文化演變與傳承”的文章,引起瞭我極大的興趣。作者通過對不同曆史時期春節習俗的梳理,展現瞭這一傳統節日在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的不斷演變和傳承。文章不僅僅停留在對習俗的描述,而是深入分析瞭這些習俗背後所蘊含的傢庭觀念、祖先崇拜、以及祈福禳災等多元文化內涵。我被作者在分析中,對不同地域、不同時代春節習俗的差異性與共性的把握所吸引,以及他如何通過對這些習俗的細緻解讀,來揭示中國人民的價值觀念和精神追求。例如,文章對年夜飯、拜年、壓歲錢等習俗的深入剖析,讓我對這些耳熟能詳的傳統有瞭更深的文化理解。這種從宏觀曆史視角到微觀習俗細節的結閤,使得整篇文章既有學術的嚴謹性,又充滿人文的溫度,讓我對中華傳統節日的文化底蘊有瞭更加深刻的認識。
評分這本書在文字風格上,很多文章都力求嚴謹而又不失可讀性,即便是一些比較專業的術語,作者也能通過恰當的解釋和引證,讓非專業讀者也能有所理解。我特彆欣賞其中一篇關於“中國古代哲學中的‘道’的意涵探究”的文章。作者並沒有將“道”這一抽象概念簡單地固化為某一特定學派的定義,而是試圖從多個哲學流派,如道傢、儒傢、佛傢等多個角度,展現“道”在中國哲學思想中豐富而多元的意涵。從老子《道德經》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到《周易》中的“形而上者謂之道”,再到佛傢語境下的“佛道”,作者層層剝繭,深入淺齣地闡述瞭“道”作為宇宙本體、人生智慧、乃至政治倫理的根本原則。我被作者在分析過程中,對不同哲學流派的區分與聯係的把握所摺服,既能看到它們各自的獨特性,又能理解它們之間潛藏的淵源與共鳴。這篇文章讓我對中國哲學中“道”的理解,從模糊走嚮清晰,從單一走嚮多元,深刻體會到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博大精深和無窮魅力。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也十分精美,散發著一種古樸典雅的氣息,讓人在閱讀之前就感受到一種文化的熏陶。我最先注意到的是其中關於“唐代詩歌的地域特色研究”的專題。一直以來,我對唐詩都有著深厚的感情,但往往隻停留在對詩歌本身的欣賞,而對詩歌産生的社會文化背景瞭解不多。這組文章則深入探討瞭不同地域在唐代詩歌創作中所扮演的角色,比如巴蜀的清峻、江南的婉約、邊塞的雄渾等等。作者通過對大量詩歌文本的細緻分析,結閤當時的史料文獻,生動地描繪瞭不同地域的風土人情、民俗習慣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瞭詩人的創作風格和情感錶達。我特彆被其中對邊塞詩的研究所吸引,作者不僅展現瞭邊塞將士的豪情壯誌,也刻畫瞭他們內心深處的孤寂與思鄉之情,讓我對那些熟悉的詩篇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這種跨學科的視角,將文學、曆史、地理融為一體,極大地拓展瞭我對唐詩的認知邊界,也讓我更加敬佩古人的纔情與他們的生活經曆。
評分作為一名對外漢語教學的從業者,我一直關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海外傳播。在《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集刊(第三輯)》中,我意外地發現瞭幾篇關於“中國戲麯在海外的傳播與接受”的專題研究。這幾篇文章為我提供瞭寶貴的理論和實踐指導。作者通過對京劇、昆麯等中國傳統戲麯在不同國傢和地區傳播過程中的案例分析,深入探討瞭文化翻譯、跨文化接受、以及藝術形式的本土化等問題。我被其中對中國戲麯在西方國傢,如法國、德國等地的早期傳播過程的梳理所吸引,分析瞭當時的評論傢和觀眾是如何理解和評價這些陌生的藝術形式。文章還探討瞭戲麯在海外傳播過程中所遇到的挑戰,以及如何通過改革和創新來適應不同文化的觀眾。這些研究不僅讓我對中國傳統戲麯有瞭更深的認識,也為我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嚮世界介紹中國文化提供瞭新的視角和思路。
評分我對中國古代文學中的“隱逸文化”有著特彆的偏好,而在《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集刊(第三輯)》中,一篇關於“陶淵明‘歸園田居’詩歌的現代解讀”的文章,讓我倍感親切。作者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對陶淵明詩歌的字麵意義的解讀,而是深入挖掘瞭其背後所蘊含的對現實的批判、對自然的嚮往以及對精神自由的追求。文章通過對陶淵明生活年代的社會背景的分析,以及對其思想的梳理,展現瞭“歸園田居”不僅僅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更是一種深刻的人生哲學和價值取嚮。我被作者在分析其詩歌時,對於“田園”意象的多重象徵意義的闡釋所吸引,它既代錶著寜靜的生活環境,也象徵著擺脫世俗羈絆的精神自由。這篇文章讓我對陶淵明的詩歌有瞭更深的理解,也引發瞭我對當下社會中“隱逸”情結的思考,以及如何在現代社會中尋求內心的寜靜與和諧。
評分這本書的齣版,對於緻力於推動國學復興的學者和普通愛好者來說,無疑是一份珍貴的禮物。我在這本集刊中,特彆關注瞭其中一篇關於“明代思想傢王陽明‘緻良知’學說的現代意義”的研究。作者對王陽明心學核心概念“緻良知”進行瞭深入的闡釋,並試圖探討其在當代社會倫理建設和個人修養方麵的現實價值。文章不僅梳理瞭“緻良知”的哲學淵源,也詳細分析瞭其在實踐層麵的具體要求,例如如何通過格物緻知、知行閤一來實現對良知的體察和發用。我被作者在分析時,將“緻良知”與現代心理學、行為經濟學等領域的理論相結閤,以新的視角來審視和解讀這一古老的思想,這使得原本可能顯得有些晦澀的哲學概念變得更加鮮活和易於理解。這篇文章讓我認識到,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並非隻是曆史的遺物,而是能夠為我們應對當今社會的諸多挑戰提供寶貴的智慧資源,也讓我對如何通過內省自省來提升個人道德修養有瞭更清晰的認識。
評分剛拿到這本《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集刊(第三輯)》,就迫不及待地翻閱起來。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文化懷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一直以來都渴望能有這樣一部係統、深入的學術著作,能夠引領我更清晰地認識國學博大精深的內涵。翻開目錄,便被其中涵蓋的領域所吸引。從先秦諸子百傢思想的溯源,到漢唐宋明理學精義的解讀,再到近現代國學研究的最新動態,幾乎囊括瞭國學研究的各個重要層麵。其中一篇關於“《周易》象數之學的現代闡釋”的文章,更是讓我眼前一亮。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古籍中的解釋,而是嘗試將古老的象數理論與現代科學的思維方式相結閤,探討其在當代社會的應用價值。這篇論文的論證過程嚴謹而富有啓發性,不僅梳理瞭曆代學者的觀點,更提齣瞭自己獨到的見解,讓我深刻體會到國學並非是束之高閣的陳跡,而是能夠與時俱進、煥發新生的寶藏。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分析過程中,能夠兼顧曆史的厚重感與現實的關照,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學術探討變得鮮活而富有生命力。讀完這部分內容,我仿佛看到瞭傳統智慧在現代社會中的新可能,心中充滿瞭對國學未來發展的期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