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旅坛忧思录
定价:128.00元
作者:王兴斌著
出版社:旅游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56372601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旅坛忧思录(上下)》是一个学术论文的作品集,本书汇集了作者1991年至2012年关于旅游研究的部分文稿,是作者旅游学术生涯的一个总结,同时也是作者二十年旅途中所见所闻、所作所为的历史记录,对于旅游实践具有的指导意义。本书共分八篇分别是:产业篇、体制篇、休闲篇、业态篇、市场篇、港台篇、区域篇、景区篇等内容。
目录
产业篇
横空出世的朝阳产业
旅业与旅游产业的内涵与外延
关于现代旅游业若干特征的探讨
旅游强国的十条标准
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清醒剂——全球旅游竞争力中国排名62的思考
也谈旅游大国与旅游强国
辉煌的业绩与严峻的现实
旅游业进入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文件的普遍指导意义
坚持旅游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方针——学习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建议系列评论之一
旅游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势在必行——学习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建议系列评论之二
深化对旅游业双重特性的认识——一学习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建议系列评论之三
民生为本下旅游业更有可为——学习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建议系列评论之四
新时期旅游业属性与功能的再思考
旅游业应成为服务业持续发展的强劲引擎
《旅游法》应从根本上理顺各相关利益方关系
对《旅游法草案》“旅游”定义的探讨
对《旅游法草案》的修改建议
对《旅游法草案》结构与内容的四点建议
《旅游法》为何不提事务旅游
体制篇
休闲篇
业态篇
市场篇
港台篇
区域篇
景区篇
作者介绍
王兴斌,1941年2月出生,历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政治理论部主任、旅游科学研究所所长。1986年由讲师破格晋升教授,1993年获突出贡献专家津贴。现为国家旅游局旅游规划专家、国家林业局森林风景委员会顾问、国家科技部软科学专家和中国旅游报特约评论员,曾任《太平洋旅游评论》中国编委。主要著作或担任主编的著作:《旅游规划指南》、《中国旅游客源国/地区概况》、《中国旅游客源国概况》和《中国出入境旅游国家地区概要》。参加编制国家旅游局“十五”旅游发展规划、丝绸之路旅游发展规划,主持编制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福建省、天津市、三亚市、海口市、啥尔滨市等几十个省、市、县旅游发展规划,担任几十个省、市、县旅游顾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珠穆朗玛生态旅游规划”、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四川旅游咨询报告”、中德“厦门市旅游总体规划”、中西(班牙)“三亚市旅游规划”和中法“安徽黟县乡村旅游规划”专家组的中方成员。
文摘
序言
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它那独特的语言风格所俘获。与其说它是一部书,不如说是一系列精心编织的梦境,文字如同流动的丝绸,华丽却不失质朴。作者的遣词造句极其考究,每一个词汇的选择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精准地落在了最合适的位置,从而产生了强烈的画面感和感染力。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因为某个精妙的比喻或是出人意料的转折而莞尔一笑,或是为某个场景的悲怆而潸然泪下。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自洽的、充满生命力的世界,其中的角色仿佛就是我们身边真实存在的人,有着各自的挣扎、荣耀与平凡。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仍能清晰地感受到那个世界的气息,足见作者驾驭文字之功力深厚,绝非等闲之辈。
评分这部作品,初捧卷时,便被那封面古朴典雅的色调所吸引,封面上疏朗的字体,仿佛带着一种久经风霜的历史厚重感,让人忍不住想要探究其中深藏的故事。文字的行间距处理得恰到好处,阅读起来极为舒适,丝毫没有那种强加于人的压迫感。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十分老到,开篇便以一种娓娓道来的姿态,将我们引入一个宏大而又细腻的叙事空间。故事的主线虽然看似平淡,却在细微之处蕴含着巨大的张力,如同暗流涌动下的深海,表面平静无波,实则波涛汹涌。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细腻入微,仿佛能透过文字直接触碰到角色的灵魂深处,让人在不经意间便与之共鸣。读毕,心中久久不能平静,那种淡淡的惆怅与对世事的深思,久久萦绕不去,实乃近年来难得一见的佳作。
评分很少有书籍能让我产生想要立即查找作者生平的冲动。这部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在探讨宏大命题的同时,又极其注重个体的命运沉浮。那种历史的洪流裹挟着小人物的悲欢离合,被作者处理得既有史诗感,又不失人情味。书中对某种特定文化现象的剖析尤为精辟,它没有陷入刻板的说教,而是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特定社会土壤的深刻理解和隐晦的忧虑。阅读时,我不断地在思考,我们究竟在追逐什么,又在失去什么?这种发人深省的力量,是真正优秀文学作品的标志。它不仅提供了故事,更提供了一种观察和理解世界的全新视角,让人心悦诚服。
评分坦白说,我是一个对书籍要求颇高的人,尤其注重作品的结构完整性和思想的深度。这部作品,至少在结构布局上,展现了惊人的智慧。作者似乎对“留白”的艺术有着深刻的理解,情节的推进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巧妙地穿插不同时空和视角的叙述,层层剥茧,最终汇聚成一个宏大的主题。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非但没有造成阅读障碍,反而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层次感和耐读性。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不动声色的批判力量,它不以激烈的言辞进行控诉,而是通过冷静的描摹和克制的叙述,将人性的复杂与时代的变迁无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需要极高的艺术修养和洞察力才能做到。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每次都会有新发现的作品。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其强烈的“在场感”。它不是那种将读者远远推开、只供观赏的艺术品,而是像一张无形的网,将你紧密地包裹其中。我拿起它时,仿佛立刻被拽入了一个充满烟火气和哲思的场域。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令人叹服,无论是街角的喧嚣、微风拂过脸庞的触感,还是人物之间眼神交汇时细微的情绪波动,都被描摹得栩栩如生。这不仅仅是文学技巧的展示,更是作者对生活本身抱持着一种近乎虔诚的敬畏。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次漫长而深刻的对谈,你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他人的故事,而是在与自己的内心深处进行坦诚的对话。读完后,对周遭世界的感知似乎都变得更加敏锐和真实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