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大笔触静物色稿
主编:徐鲁
编著:余春景
出版社: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页码:128页
开本:8K
定价:118元
ISBN:9787534067518
出版社日期:2018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重量: 1.15kg
从装帧设计上来说,这本书的印刷质量非常出色,色彩还原度很高,这对于一本以色彩为核心的画册来说至关重要。我注意到,作者似乎非常偏爱使用高饱和度的色彩进行表达,这在很多当代写实画作中是比较少见的。他们似乎并不害怕色彩之间的“打架”,反而巧妙地利用这种紧张感来制造视觉焦点。书中对于“笔触”的运用也很有启发性,那些快速、有力的笔触,不仅交代了物体的基本形体,还传递出创作者当时的情绪和创作速度。这对于那些容易陷入“细节陷阱”的创作者来说,是一种及时的提醒:艺术创作,有时候更关乎气势和整体的把握,而不是微小的完美堆砌。它教会我如何保持作品的“呼吸感”。
评分我将这本书推荐给了几位学习绘画的朋友,得到的反馈非常一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非常“野性”的色彩训练思路。它不同于学院派强调的“和谐统一”,而是更注重“对比冲突”的艺术张力。特别是对于处理那些质地复杂的静物,比如金属的反光、水果表皮的粗糙感,书中的色稿提供了一种非常高效的解决方案——用最少的色彩信息量,表达出最大的物质感。与其说是“入门书”,我更愿意称其为“进阶的视角重塑指南”。它不是教你如何安全地画出一张“合格”的习作,而是鼓励你如何大胆地去“改造”你所看到的真实世界,用你自己的色彩语言去重新定义它们。这本书读完后,我感觉我的调色板上的颜色似乎都变得更有力量了。
评分当我把这本书带回家,仔细研究了几天后,我不得不承认,它对我的创作习惯造成了一次不小的“冲击”。以往我总习惯于先打底稿再上色,力求结构准确无误。但这本书里的许多“色稿”似乎是直接从色彩感受出发,结构是在色彩的堆叠中自然形成的。这种“先声夺人”的创作思路对我来说是全新的挑战。书中某些场景的用光处理尤其值得称道,那种戏剧性的光影对比,让原本平凡的日常物品焕发出不一样的生命力。我尝试模仿其中一幅关于玻璃瓶和布料的练习,结果发现,关键不在于瓶子的形状画得多圆,而在于瓶子反射出的环境色和高光如何与背景的深色形成有力的对话。这本书的价值在于激发你对“光”和“色”之间复杂关系的兴趣。
评分坦白说,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其实是冲着作者的名字去的,我对他们近年来的艺术探索一直保持着关注。然而,真正阅读后,我发现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于作者的名气。它更像是一本“如何思考色彩”的指南,而不是一本“如何画好静物”的教程。里面对于冷暖关系的把握,那种看似随意却又精准到位的对比,简直是色彩学的活教材。我特别喜欢其中几幅关于水果和器皿的组合,那种厚重的颜料堆叠出的体积感和质感,隔着纸张都能感受到。这让我反思自己平时的创作,是不是过于拘泥于“调和”,而忽略了色彩本身应该具备的张力和冲击力。这本书的每一页都充满了实验性和探索欲,非常适合已经有一定基础,但希望在色彩表达上寻求突破的艺术爱好者。
评分这本画册,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在朋友的书架上瞥见的。它装帧朴实,但内页的色彩和笔触却有着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我首先被那些大刀阔斧的静物处理方式所吸引,完全颠覆了我过去对“静物写生”的刻板印象。它不是那种细致入微、追求照片般逼真效果的作品集,更像是一场色彩和光影的即兴演奏会。尤其是对物体边缘的处理,那种果断的切割感和色彩的碰撞,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让人忍不住想立刻拿起画笔,去模仿那种洒脱和自信。虽然我并非专业科班出身,但光是翻阅这些稿子,就感觉自己的观察角度被打开了,明白了什么是“用颜色说话”,而不是仅仅“描摹形状”。这本书似乎更侧重于捕捉事物在特定光照下的本质感受,而不是记录其物理形态的每一个细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