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科学家眼中的可怕未来
定价:29.8元
作者:杜礼青
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5-01
ISBN:9787517109624
字数:194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每篇开头都有一个穿越的小故事,充满了想象,使读者快速进入那个奇妙有趣的未来世界。带着这种兴趣和不解,下面会为你详细介绍科学家的预言,有理有据,不仅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同时积累了科学知识。
市场上关于科学预言的书,要么是末日,要么是灾难,要么是少儿科普。缺乏一本能够全面描绘未来世界,文章又风趣幽默的书籍,本书做到了。读者可以跟着“陈小北”畅游那个奇妙世界。
无论孩子,还是成人,都对未来充满了好奇,就像2012年,我们曾经为之狂热,即便*后发现是假的。因为相对于过去,我们更加关注明天的命运,迫切想知道未来自己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哪怕只是假设。
内容提要
未来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这是很多人都十分好奇的问题。
在这本书里,科学家为我们预设了诸多不可思议的猜想。比如,科学家预言,50年后人可以从动物身上移植器官,还可长生不老;1000年后,人有可能变成“大怪物”;几百万年后,男人可能消失,而地球也可能走到尽头……
这些都可能变成现实吗?我们在预言中找寻答案。预言,有可能是谎言,但也可能会成为现实,就像达芬奇曾在绘画中预言过今天的飞机和坦克一样。
预言不是迷信,而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猜想。读懂预言,我们才能够真正了解人类的命运和那个未知的世界。
目录
无
作者介绍
杜礼青,江西吉安人,自由职业者。从小对科学、文学兴趣浓厚,涉猎比较广泛,业余时间常以学东西自娱自乐,主要包括科普、小说及童话等体裁的创作。目前,在榕树下网站已发表《在路上遗忘》《雨染青春》《灰色童年》《温暖向阳》等多篇作品。
文摘
部分够雷:这听上去挺稀奇的
1时空旅行——永恒国度,长生不老
顾小天坐着时光之车穿行到了500万年后的地球,惊呆了,从来没想过,500万年后的地球上,居然会有直冲云霄的列车,打开望远镜,蔚蓝的天空中,竟漂浮着无数的列车专用轨道。
带着满满的好奇,顾小天拉住附近的一位小伙子问道:“朋友,能跟我讲讲这往天上建造的列车轨道是怎么回事吗?”
小伙子冷漠地瞥了他一眼,头也不回地往站台去了。顾小天有些失落,但在小伙子转身的时候还是发现了异样。背上居然装有一个指示灯,此时显示黄色。
在附近转了会儿,顾小天感到肚子饿,便去了附近的一家中餐厅吃点东西。老板是个笑容满面的中年男子,脸色红润,舒展着眉头。仔细打量老板一番后,顾小天试探性地问道:“老板,能跟我讲讲天上的列车轨道是怎么回事吗?”
老板愣了下,停止了手中的活儿,问道:“你多少岁了?”
“28岁,我是从500万年前的地球穿越过来的。”
“原来如此,我1000岁了。”老板似乎一点都不惊讶,云淡风轻地回应着。
“这怎么可能,人生长不过一百年?”
“这里的人都是长生不老,我算年轻的。”
顾小天惊呆了,本以为自己从500万年前的地球穿越过来已经很神奇了,想不到还会碰到比这更神奇的事情。
老板见顾小天一脸怀疑,不紧不慢地解释道:“在中国古代,秦始皇就已经派人寻找过长生不老之药,想要通过药物的力量达到长生不老的地步,这段历史你听过吧?”
顾小天拼命点点头,期待着下文。
“但经过百万年的研究,人们发现通过药物维持寿命是不能够永恒的,多只能延年益寿,因此,科学家改变了研究方向,开始研究人类的大脑,然后发现通过移植记忆的方式可以帮助人们获得长生不老。”
听完老板的讲诉,顾小天依然是一头雾水,根本不懂移植记忆怎么会长生不老。
“这样跟你说吧,人的身体器官就相当于一个计算机的硬件,而人的记忆就是计算机的软件,硬件坏了,可以换,只需要重新安装软件就行。你看到那些通往外星球的机器人没,他们都是没有软件的硬件,因为地球资源有限的问题,他们需要去别的星球加工成人体,然后再回到地球,重新植入记忆。你看,我已经去了无数趟了。”
老板指着自己背部的显示灯,发出微弱的绿色光芒。
旁边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笑嘻嘻地凑了过来:“老爸,你该换个身体了。”
“乖女儿,我申请的身体机器人已经去5672号星球加工了,这个礼拜会回来。”
姑娘从旁边端了一杯水,瞥了顾小天一眼,离开了原地。
老板很热情,讲了许多,还告诉他地球所有人的记忆都存放在地球大的数据库中,另外还有备份,那里有专门的组织管理和控制,一个人临死之前,把他的记忆移植到电脑芯片中,然后植入到兼容的身体机器人中,又可以复活,除了肉体不再是自己的,思想和记忆都不会改变。更让人惊讶的是,这种身体机器人所有的器官和正常人一样,通过细胞和组织构成,在意义上来说,就是人类。
顾小天若有所思地离开了餐厅,突然想要去这个全球大的记忆存储数据库看看,顺便把自己的记忆也留在那里,像那些人一样长生不老。但是仔细一想,在500万年前的地球,还有自己的父母和朋友以及自己的爱人,打算回去。
他抬头看了看头顶呼啸而过的飞天列车,自言自语道:“长生不老也不难嘛。”
科学家的预言:人类有可能移植自己的记忆
在美国科幻电视剧《卡普里达》中,女主佐伊格雷斯顿曾将自己的记忆移植到计算机中,看起来很荒诞,但如果真的实现了这个目标,人类就可以随时将自己大脑的记忆拷贝到计算机中,让你拥有一个数字化的备份,就算你肉身去世了,你的数字化备份仍可以活在世上,然后移植到一个按你模样打造的机器人身上,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长生不老。
关于记忆的移植,科学家一直在探索中。是的,把记忆移植到另一个生命体上,看起来很荒谬,但事实上,经过科学家的研究是可行的。
早的移植是移植情绪记忆。1994年5月,记忆移植手术在老鼠身上进行。当时英国科学家沃克斯通过多次强烈刺激,让老鼠喜亮怕暗,随后通过“脑汁抽注法”再进行移植。实验的结果证明,记忆可以移植。
得知这件事情后,不少科学家开始了记忆移植手术。1996年,美国国防部军事生理中心进行了“运动记忆移植”实验,输出记忆的是海豚特德。他们利用“芯片移植术”,对特德的记忆区域进行探测,掌握好该区域的脑电波、生物磁场、神经肽传递的信号等因素后,进行了信息复制。随后,他们把复制好信息的芯片,植入了美洲棕熊塔林的大脑记忆区域,芯片通过电能释放存储的信息。
结果出现了很神奇的事情,原来不会游泳的棕熊居然能灵活自如地在水中嬉戏。当然,随着观察时间的增加,棕熊逐渐失去了这项功能,原因是芯片附带电池电能被耗尽。
3个月后,他们又进行了第二次实验,此次实验的对象是另一头小棕熊,不料由于植入芯片附带电池电流过足,导致棕熊大脑记忆区域紊乱,终显得异常笨拙。
通过这次实验发现,植入电流有限的记忆芯片,只能保存一段时间的运动记忆。
当然,科学家们对记忆移植的研究并未因此停止。科学家通过切割移植动物大脑部位,成功地实现了直接的记忆移植后,又开始了对人脑进行移植,虽然一些简单的实验都取得了成功,但发现由于人的大脑含有190亿个细胞,容量太大,根本无法完全将一个人的记忆实现移植,目前又陷入了停滞时期。但我们坚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我们期待着记忆移植成功的那天,就像上篇故事中描绘的那样。
这样的话,是不是意味着,长生不老也很有可能实现呢?那么,你准备好了吗?
序言
无
《奇点临近》这本书,绝对是打开了我对科技发展前沿的认知大门。雷·库兹韦尔,这位预言家般的科学家,用他近乎疯狂的洞察力,描绘了一个我们即将步入的,充满无限可能与未知挑战的未来。他提出的“奇点”理论,关于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智能的那一刻,虽然听起来有些遥远,但书中列举的指数级增长的技术趋势,从摩尔定律到生物技术,再到纳米技术,都清晰地展示了科技发展的加速度。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人类如何通过基因工程、纳米机器人等方式来延长寿命,甚至实现“数字永生”的设想所震撼。这不再是科幻小说里的情节,而是基于当前科技发展趋势的合理推演。库兹韦尔大胆地预测,在不久的将来,人类的身体将不再是束缚,我们可以将意识上传到数字世界,实现真正的自由。当然,这样的未来也伴随着巨大的伦理和社会问题,书中也并未回避,反而深入探讨了这些潜在的挑战。读完这本书,我感到既兴奋又不安,兴奋于科技的无限潜力,又不安于未来可能带来的巨大变革,以及我们作为人类,是否能够适应并驾驭这样的变革。
评分《枪炮、病菌与钢铁》这本书,简直就是一部宏大的文明史诗,贾雷德·戴蒙德用一种颠覆性的视角,去解释为何不同文明之间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差距。他绕开了以往人类学研究中常见的种族优越论,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地理和环境因素。他提出的核心论点是,决定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并非是人类自身的“优劣”,而是自然环境赋予的“机遇”和“限制”。那些拥有更适宜驯化的动植物、更广阔的东西向大陆、以及更易传播病菌的地理环境的文明,自然而然地在农业、畜牧业、人口增长以及疾病抵抗力等方面取得了优势,从而为后来的技术发展和扩张奠定了基础。我特别喜欢他关于“病菌”的分析,欧洲人能够征服美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长期与家畜共存,体内已经产生了对多种病菌的抗体,而美洲原住民却因为缺乏相应的“免疫经验”,在面对欧洲带来的疾病时,如同面对死神。这本书,为我理解世界格局的形成,提供了一种极其清晰且具有说服力的框架,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所见的每一个社会现象,背后都有着深刻的自然根源。
评分《三体》系列,那绝对是中国科幻的巅峰之作,尤其是第一部《三体》,更是开启了我对宇宙和文明的全新认知。刘慈欣构建了一个宏伟而又残酷的宇宙社会学模型,他笔下的“黑暗森林法则”,简直就是一种颠覆性的思维冲击。在那个冰冷、黑暗、充满猜疑的宇宙中,每一个文明都可能成为其他文明的猎物,生存是唯一的准则。从“文革”时期那个绝望的物理学家叶文洁,到她向宇宙发出的信号,再到地球文明与三体文明之间不可避免的碰撞,整个故事充满了张力与哲学思辨。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当ETO成员们第一次在地球上看到三体舰队穿越星际的场景,那种渺小与震撼交织的感觉,仿佛整个宇宙都在眼前坍缩。刘慈欣不仅仅是讲了一个好故事,他更是提出了无数引人深省的问题:人类文明的未来是什么?在面对远超自己理解能力的强大文明时,我们该如何自处?那些关于“智子”、“水滴”、“脱水”等概念,虽然充满想象,却也映射出我们对未知宇宙的敬畏与探索。读完《三体》,你会觉得,我们所知的世界,不过是浩瀚宇宙中的一粒尘埃,而人类文明,也可能只是一个短暂而脆弱的存在。
评分《人类简史》这本书,就像一本浓缩的文明百科全书,尤瓦尔·赫拉利的叙事方式,总能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人类自身。他将焦点放在了“智人”这个物种身上,从我们如何从非洲的一种普通猿类,一步步走上食物链顶端,到农业革命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再到科学革命的爆发,以及认知革命带来的巨大飞跃,每一段历史的演变,都被他用一种极其生动且充满洞察力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对于“虚构故事”的解读,无论是宗教、国家、金钱,还是法律、公司,这些看似虚无缥缈的概念,却是支撑起我们整个复杂社会运转的基石。没有这些共同的想象,人类不可能如此大规模地合作,更不可能形成如此庞大的文明。读这本书,你会开始质疑那些习以为常的“事实”,你会看到,很多我们所信奉的观念,不过是历史的产物,是人类集体想象力的结晶。它不仅仅是讲述过去,更是为理解当下和预测未来,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评分《未来简史》这本书,简直就是一场思想的盛宴。尤瓦尔·赫拉利的笔触,带着一种古老而又现代的智慧,他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更是在解构我们所熟知的世界,并大胆地预测我们可能走向的未来。从智人如何征服地球,到农业革命带来的虚假幸福,再到科学革命如何改变一切,赫拉利用一种宏大而又细致的视角,将人类数万年的历程梳理得清晰可见。他提出的“想象的共同体”——国家、宗教、金钱,这些抽象的概念如何塑造了我们的现实,读来令人拍案叫绝。我尤其喜欢他关于“幸福”的探讨,究竟是什么让一个人感到幸福?是物质的丰裕,还是精神的满足?这个问题,在信息爆炸、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而他对于未来,特别是“数据主义”的展望,更是让我脊背发凉,又充满好奇。这本书,绝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它会让你不断地思考,不断地质疑,甚至让你对我们所处的现实产生一种全新的认识。它教会我,历史并非宿命,未来也并非定数,我们作为个体,如何在这个宏大的叙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又如何去影响这个即将到来的未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