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眼中的可怕未来 9787517109624 杜礼青-RT

科学家眼中的可怕未来 9787517109624 杜礼青-R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杜礼青 著
图书标签:
  • 未来学
  • 科学
  • 社会
  • 科技
  • 危机
  • 预言
  • 杜礼青
  • 科普
  • 思考
  • 警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万卷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言实出版社
ISBN:9787517109624
商品编码:2986301060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科学家眼中的可怕未来

定价:29.8元

作者:杜礼青

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5-01

ISBN:9787517109624

字数:194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每篇开头都有一个穿越的小故事,充满了想象,使读者快速进入那个奇妙有趣的未来世界。带着这种兴趣和不解,下面会为你详细介绍科学家的预言,有理有据,不仅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同时积累了科学知识。
市场上关于科学预言的书,要么是末日,要么是灾难,要么是少儿科普。缺乏一本能够全面描绘未来世界,文章又风趣幽默的书籍,本书做到了。读者可以跟着“陈小北”畅游那个奇妙世界。
无论孩子,还是成人,都对未来充满了好奇,就像2012年,我们曾经为之狂热,即便*后发现是假的。因为相对于过去,我们更加关注明天的命运,迫切想知道未来自己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哪怕只是假设。

内容提要


未来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这是很多人都十分好奇的问题。
在这本书里,科学家为我们预设了诸多不可思议的猜想。比如,科学家预言,50年后人可以从动物身上移植器官,还可长生不老;1000年后,人有可能变成“大怪物”;几百万年后,男人可能消失,而地球也可能走到尽头……
这些都可能变成现实吗?我们在预言中找寻答案。预言,有可能是谎言,但也可能会成为现实,就像达芬奇曾在绘画中预言过今天的飞机和坦克一样。
预言不是迷信,而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猜想。读懂预言,我们才能够真正了解人类的命运和那个未知的世界。

目录


作者介绍


杜礼青,江西吉安人,自由职业者。从小对科学、文学兴趣浓厚,涉猎比较广泛,业余时间常以学东西自娱自乐,主要包括科普、小说及童话等体裁的创作。目前,在榕树下网站已发表《在路上遗忘》《雨染青春》《灰色童年》《温暖向阳》等多篇作品。

文摘


部分够雷:这听上去挺稀奇的
1时空旅行——永恒国度,长生不老
顾小天坐着时光之车穿行到了500万年后的地球,惊呆了,从来没想过,500万年后的地球上,居然会有直冲云霄的列车,打开望远镜,蔚蓝的天空中,竟漂浮着无数的列车专用轨道。
带着满满的好奇,顾小天拉住附近的一位小伙子问道:“朋友,能跟我讲讲这往天上建造的列车轨道是怎么回事吗?”
小伙子冷漠地瞥了他一眼,头也不回地往站台去了。顾小天有些失落,但在小伙子转身的时候还是发现了异样。背上居然装有一个指示灯,此时显示黄色。
在附近转了会儿,顾小天感到肚子饿,便去了附近的一家中餐厅吃点东西。老板是个笑容满面的中年男子,脸色红润,舒展着眉头。仔细打量老板一番后,顾小天试探性地问道:“老板,能跟我讲讲天上的列车轨道是怎么回事吗?”
老板愣了下,停止了手中的活儿,问道:“你多少岁了?”
“28岁,我是从500万年前的地球穿越过来的。”
“原来如此,我1000岁了。”老板似乎一点都不惊讶,云淡风轻地回应着。
“这怎么可能,人生长不过一百年?”
“这里的人都是长生不老,我算年轻的。”
顾小天惊呆了,本以为自己从500万年前的地球穿越过来已经很神奇了,想不到还会碰到比这更神奇的事情。
老板见顾小天一脸怀疑,不紧不慢地解释道:“在中国古代,秦始皇就已经派人寻找过长生不老之药,想要通过药物的力量达到长生不老的地步,这段历史你听过吧?”
顾小天拼命点点头,期待着下文。
“但经过百万年的研究,人们发现通过药物维持寿命是不能够永恒的,多只能延年益寿,因此,科学家改变了研究方向,开始研究人类的大脑,然后发现通过移植记忆的方式可以帮助人们获得长生不老。”
听完老板的讲诉,顾小天依然是一头雾水,根本不懂移植记忆怎么会长生不老。
“这样跟你说吧,人的身体器官就相当于一个计算机的硬件,而人的记忆就是计算机的软件,硬件坏了,可以换,只需要重新安装软件就行。你看到那些通往外星球的机器人没,他们都是没有软件的硬件,因为地球资源有限的问题,他们需要去别的星球加工成人体,然后再回到地球,重新植入记忆。你看,我已经去了无数趟了。”
老板指着自己背部的显示灯,发出微弱的绿色光芒。
旁边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笑嘻嘻地凑了过来:“老爸,你该换个身体了。”
“乖女儿,我申请的身体机器人已经去5672号星球加工了,这个礼拜会回来。”
姑娘从旁边端了一杯水,瞥了顾小天一眼,离开了原地。
老板很热情,讲了许多,还告诉他地球所有人的记忆都存放在地球大的数据库中,另外还有备份,那里有专门的组织管理和控制,一个人临死之前,把他的记忆移植到电脑芯片中,然后植入到兼容的身体机器人中,又可以复活,除了肉体不再是自己的,思想和记忆都不会改变。更让人惊讶的是,这种身体机器人所有的器官和正常人一样,通过细胞和组织构成,在意义上来说,就是人类。
顾小天若有所思地离开了餐厅,突然想要去这个全球大的记忆存储数据库看看,顺便把自己的记忆也留在那里,像那些人一样长生不老。但是仔细一想,在500万年前的地球,还有自己的父母和朋友以及自己的爱人,打算回去。
他抬头看了看头顶呼啸而过的飞天列车,自言自语道:“长生不老也不难嘛。”
科学家的预言:人类有可能移植自己的记忆
在美国科幻电视剧《卡普里达》中,女主佐伊格雷斯顿曾将自己的记忆移植到计算机中,看起来很荒诞,但如果真的实现了这个目标,人类就可以随时将自己大脑的记忆拷贝到计算机中,让你拥有一个数字化的备份,就算你肉身去世了,你的数字化备份仍可以活在世上,然后移植到一个按你模样打造的机器人身上,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长生不老。
关于记忆的移植,科学家一直在探索中。是的,把记忆移植到另一个生命体上,看起来很荒谬,但事实上,经过科学家的研究是可行的。
早的移植是移植情绪记忆。1994年5月,记忆移植手术在老鼠身上进行。当时英国科学家沃克斯通过多次强烈刺激,让老鼠喜亮怕暗,随后通过“脑汁抽注法”再进行移植。实验的结果证明,记忆可以移植。
得知这件事情后,不少科学家开始了记忆移植手术。1996年,美国国防部军事生理中心进行了“运动记忆移植”实验,输出记忆的是海豚特德。他们利用“芯片移植术”,对特德的记忆区域进行探测,掌握好该区域的脑电波、生物磁场、神经肽传递的信号等因素后,进行了信息复制。随后,他们把复制好信息的芯片,植入了美洲棕熊塔林的大脑记忆区域,芯片通过电能释放存储的信息。
结果出现了很神奇的事情,原来不会游泳的棕熊居然能灵活自如地在水中嬉戏。当然,随着观察时间的增加,棕熊逐渐失去了这项功能,原因是芯片附带电池电能被耗尽。
3个月后,他们又进行了第二次实验,此次实验的对象是另一头小棕熊,不料由于植入芯片附带电池电流过足,导致棕熊大脑记忆区域紊乱,终显得异常笨拙。
通过这次实验发现,植入电流有限的记忆芯片,只能保存一段时间的运动记忆。
当然,科学家们对记忆移植的研究并未因此停止。科学家通过切割移植动物大脑部位,成功地实现了直接的记忆移植后,又开始了对人脑进行移植,虽然一些简单的实验都取得了成功,但发现由于人的大脑含有190亿个细胞,容量太大,根本无法完全将一个人的记忆实现移植,目前又陷入了停滞时期。但我们坚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我们期待着记忆移植成功的那天,就像上篇故事中描绘的那样。
这样的话,是不是意味着,长生不老也很有可能实现呢?那么,你准备好了吗?

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不同于《科学家眼中的可怕未来》的图书简介,力求详尽且自然流畅: --- 《失落的文明回响:探寻古代社会运作的智慧》 作者: 李明远 著 出版社: 文史探索出版社 ISBN: 9787548803195 【图书简介】 人类文明的演进并非一条直线,而是无数条交织的河流,有些奔流入海,有些则悄然隐没于历史的沙滩之下。本书《失落的文明回响》并非聚焦于科幻式的未来图景,而是将目光坚定地投向了浩瀚的过去,深入剖析那些曾经辉煌一时、却最终消逝的古代社会,试图从它们的兴衰沉浮中,为当代社会寻找可供借鉴的生存智慧与治理哲学。 本书的叙事基调沉稳而富有探究精神,它拒绝将古代文明简单地浪漫化或污名化,而是秉持一种严谨的考古学和社会人类学视角,对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却最终走向衰亡的社会进行细致入微的“解剖”。 第一部分:黄金时代的结构解析 开篇部分,作者首先选择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文明作为切入点: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城邦体系、古印度河谷文明的城市规划,以及玛雅古典期的天文与农业体系。 美索不达米亚的城邦政治: 作者详细考察了乌尔、拉格什等城邦的权力结构。不同于后世集中的帝国模式,苏美尔的政治运作建立在一系列复杂的宗教仪式、宗族联盟与水利资源的分配博弈之上。本书着重分析了“神庙经济”在维持社会稳定中的核心作用,以及当政治精英与祭司阶层在水权和粮仓控制上产生裂痕时,社会动荡是如何悄然酝酿的。我们得以窥见,在没有中央集权官僚体系的早期文明中,平衡地方利益与共同需求是何等精妙而脆弱的艺术。 印度河谷的城市静默: 哈拉帕与摩亨佐-达罗的城市布局至今仍是考古学上的谜团。本书通过对排水系统、标准化砖块和相对缺乏宏伟王室纪念碑的现象进行分析,提出了“去中心化治理”的可能性。这里的讨论并非关于一个“没有国王”的社会,而是探讨一种可能更侧重于公共服务和秩序维护,而非个人崇拜的社会管理模式。作者试图解读,这种高度规范化的生活背后,是社会共识的胜利,还是某种难以察觉的僵化? 玛雅的生态哲学: 玛雅文明的衰落常被归咎于干旱。然而,本书更深入地探讨了玛雅人如何构建起与热带雨林共存的复杂农业生态系统——梯田、雨水收集与森林管理。重点分析了精英阶层对历法、占星术的垄断,如何与底层的粮食生产形成一种相互依赖但又充满张力的关系。当环境压力超过了社会适应能力时,知识的精英化与资源分配的失衡是如何共同加速了“古典期崩溃”的进程。 第二部分:衰亡的内在逻辑 本书的第二部分转向对文明衰亡模式的归纳与比较研究,着眼于超越单一气候或战争因素的内部结构性缺陷。 资源悖论与过度开发: 作者引入了“生态承载力极限”的概念,并通过对古罗马在北非的过度垦殖、复活节岛的森林砍伐等案例的重新评估,指出当一个社会的生产模式被固定化、效率被推向极致时,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微小变动,整个系统将缺乏缓冲和冗余,从而引发系统性崩溃。这不仅仅是资源耗尽,更是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的丧失。 符号体系的僵化: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文化与认知固化对社会适应力的影响。例如,某些文明中,用于维持社会秩序的宗教神话或意识形态,在面对新的技术或环境挑战时,反而成为创新的阻碍。当解读世界的“地图”不再与实际的“地形”相符时,决策层如何挣脱既有的叙事陷阱,是决定一个社会能否自我修正的关键。 治理的“尺度失调”: 许多古代帝国在扩张到一定规模后,出现了中央权威与地方实际需求的“尺度失调”。本书对比了汉朝郡县制改革的努力与亚历山大帝国治理结构的松散性,探讨了有效信息传递、问责机制在超大型社会组织中的难度。当治理成本超过了治理收益时,碎片化和地方割据便成为难以逆转的趋势。 第三部分:回响与现代启示 在收尾部分,《失落的文明回响》回归当下,但其目的绝非预言当代社会的命运,而是提炼出一种历史学的“警醒”。作者强调,我们今天所依赖的高效技术、全球化网络和复杂的金融系统,同样具有其脆弱性。 书中引人深思的观点是:古代文明的灭亡,往往不是因为外部的入侵,而是因为内部解决冲突、维持公正和适应变化的能力逐渐丧失。 成功的文明并非永恒,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将“过去”视为一个巨大的、尚未完全破译的实验室。它邀请读者以一种谦卑的姿态,重新审视我们所珍视的“进步”,思考那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社会结构,其历史的偶然性和潜在的风险。这不仅是一部关于历史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人类社会如何构建、又如何解构的深刻反思之作。 推荐人群: 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研究者,以及所有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抱有深刻好奇心的普通读者。 ---

用户评价

评分

《三体》系列,那绝对是中国科幻的巅峰之作,尤其是第一部《三体》,更是开启了我对宇宙和文明的全新认知。刘慈欣构建了一个宏伟而又残酷的宇宙社会学模型,他笔下的“黑暗森林法则”,简直就是一种颠覆性的思维冲击。在那个冰冷、黑暗、充满猜疑的宇宙中,每一个文明都可能成为其他文明的猎物,生存是唯一的准则。从“文革”时期那个绝望的物理学家叶文洁,到她向宇宙发出的信号,再到地球文明与三体文明之间不可避免的碰撞,整个故事充满了张力与哲学思辨。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当ETO成员们第一次在地球上看到三体舰队穿越星际的场景,那种渺小与震撼交织的感觉,仿佛整个宇宙都在眼前坍缩。刘慈欣不仅仅是讲了一个好故事,他更是提出了无数引人深省的问题:人类文明的未来是什么?在面对远超自己理解能力的强大文明时,我们该如何自处?那些关于“智子”、“水滴”、“脱水”等概念,虽然充满想象,却也映射出我们对未知宇宙的敬畏与探索。读完《三体》,你会觉得,我们所知的世界,不过是浩瀚宇宙中的一粒尘埃,而人类文明,也可能只是一个短暂而脆弱的存在。

评分

《未来简史》这本书,简直就是一场思想的盛宴。尤瓦尔·赫拉利的笔触,带着一种古老而又现代的智慧,他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更是在解构我们所熟知的世界,并大胆地预测我们可能走向的未来。从智人如何征服地球,到农业革命带来的虚假幸福,再到科学革命如何改变一切,赫拉利用一种宏大而又细致的视角,将人类数万年的历程梳理得清晰可见。他提出的“想象的共同体”——国家、宗教、金钱,这些抽象的概念如何塑造了我们的现实,读来令人拍案叫绝。我尤其喜欢他关于“幸福”的探讨,究竟是什么让一个人感到幸福?是物质的丰裕,还是精神的满足?这个问题,在信息爆炸、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而他对于未来,特别是“数据主义”的展望,更是让我脊背发凉,又充满好奇。这本书,绝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它会让你不断地思考,不断地质疑,甚至让你对我们所处的现实产生一种全新的认识。它教会我,历史并非宿命,未来也并非定数,我们作为个体,如何在这个宏大的叙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又如何去影响这个即将到来的未知。

评分

《奇点临近》这本书,绝对是打开了我对科技发展前沿的认知大门。雷·库兹韦尔,这位预言家般的科学家,用他近乎疯狂的洞察力,描绘了一个我们即将步入的,充满无限可能与未知挑战的未来。他提出的“奇点”理论,关于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智能的那一刻,虽然听起来有些遥远,但书中列举的指数级增长的技术趋势,从摩尔定律到生物技术,再到纳米技术,都清晰地展示了科技发展的加速度。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人类如何通过基因工程、纳米机器人等方式来延长寿命,甚至实现“数字永生”的设想所震撼。这不再是科幻小说里的情节,而是基于当前科技发展趋势的合理推演。库兹韦尔大胆地预测,在不久的将来,人类的身体将不再是束缚,我们可以将意识上传到数字世界,实现真正的自由。当然,这样的未来也伴随着巨大的伦理和社会问题,书中也并未回避,反而深入探讨了这些潜在的挑战。读完这本书,我感到既兴奋又不安,兴奋于科技的无限潜力,又不安于未来可能带来的巨大变革,以及我们作为人类,是否能够适应并驾驭这样的变革。

评分

《枪炮、病菌与钢铁》这本书,简直就是一部宏大的文明史诗,贾雷德·戴蒙德用一种颠覆性的视角,去解释为何不同文明之间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差距。他绕开了以往人类学研究中常见的种族优越论,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地理和环境因素。他提出的核心论点是,决定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并非是人类自身的“优劣”,而是自然环境赋予的“机遇”和“限制”。那些拥有更适宜驯化的动植物、更广阔的东西向大陆、以及更易传播病菌的地理环境的文明,自然而然地在农业、畜牧业、人口增长以及疾病抵抗力等方面取得了优势,从而为后来的技术发展和扩张奠定了基础。我特别喜欢他关于“病菌”的分析,欧洲人能够征服美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长期与家畜共存,体内已经产生了对多种病菌的抗体,而美洲原住民却因为缺乏相应的“免疫经验”,在面对欧洲带来的疾病时,如同面对死神。这本书,为我理解世界格局的形成,提供了一种极其清晰且具有说服力的框架,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所见的每一个社会现象,背后都有着深刻的自然根源。

评分

《人类简史》这本书,就像一本浓缩的文明百科全书,尤瓦尔·赫拉利的叙事方式,总能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人类自身。他将焦点放在了“智人”这个物种身上,从我们如何从非洲的一种普通猿类,一步步走上食物链顶端,到农业革命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再到科学革命的爆发,以及认知革命带来的巨大飞跃,每一段历史的演变,都被他用一种极其生动且充满洞察力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对于“虚构故事”的解读,无论是宗教、国家、金钱,还是法律、公司,这些看似虚无缥缈的概念,却是支撑起我们整个复杂社会运转的基石。没有这些共同的想象,人类不可能如此大规模地合作,更不可能形成如此庞大的文明。读这本书,你会开始质疑那些习以为常的“事实”,你会看到,很多我们所信奉的观念,不过是历史的产物,是人类集体想象力的结晶。它不仅仅是讲述过去,更是为理解当下和预测未来,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