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制度的演变与创新陈实
定价:20.00元
作者:陈实
出版社:冶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0-01
ISBN:978750245768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18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介绍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各项管理制度,制度的历史变迁过程以及制度实施成效,同时对比美国联邦实验室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提出了改进中国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具体设想。本书建立了比较全面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统计数据库,详细解读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历史发展过程,同时也较为全面、深入地解释了各项管理制度内涵。
本书对于从事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的科研人员具有的指导作用。鉴于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我国各类科研机构中的代表性,对于其他各级、各类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也具有的借鉴意义。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益,更是一种思想的启迪。作者在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制度演变的同时,更注重挖掘其中蕴含的“制度哲学”。他探讨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家对于科研的定位,以及由此产生的管理理念和制度设计。这种深入的哲学思考,使得本书的深度远远超越了一般的学术著作。 我尤其被作者对于“自由探索”与“目标导向”之间关系的探讨所吸引。他分析了在不同的管理制度下,如何平衡这两者,才能既保证科研的原创性和前沿性,又能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发展需求。他对如何在制度层面,为科学家们创造一个更加自由和包容的研究环境,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创新潜力,都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科研的本质,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科研的力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国内在某一研究领域深度探讨的空白。当我翻开它时,首先吸引我的是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清晰的逻辑框架。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现象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剖析了中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过去几十年里,从建立之初的摸索前行,到如今锐意革新的整个发展轨迹。其中,对于不同时期管理制度的演变,我感受到了作者非凡的洞察力。从早期以行政指令为主导的模式,如何逐渐吸取国际经验,引入竞争性经费、同行评议等机制,再到如今更加强调自由探索、成果转化和国际合作的多元化管理思路,每一步都烙印着时代变迁的痕迹,也体现了我国科研管理体系的不断成熟与进步。 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制度演变的同时,并没有回避其中的挑战与争议。例如,在引入绩效评估机制时,如何平衡科研的长期性与短期效益,如何避免指标的过度导向,这些都是实践中常常遇到的难题,而本书的研究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视角。作者通过大量案例分析,生动地展现了不同管理模式在实践中产生的具体影响,使得抽象的理论变得更加鲜活,也让我们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运行机制有了更直观的理解。
评分当我捧起这本书,我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宏大的知识殿堂。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严谨的治学精神,为我们呈现了一部关于中国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制度演变与创新的百科全书。我被作者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所吸引。他不仅仅局限于文献研究,更是深入到实践层面,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和访谈,来佐证和丰富他的观点。 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使得本书的内容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讨如何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实验室管理体系时,所提出的具体建议。他详细分析了国外一些顶尖实验室在人才引进、项目评估、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可行的操作路径。这对于我们正在努力提升实验室国际化水平的同行们来说,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评分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扉页,我仿佛进入了一个精密的实验室,而这本书的主题,正是这个实验室的“大脑”——其管理制度。作者以一种极其专业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将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条分缕析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被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扎实的学术功底所折服。他引用了大量官方文件、学术论文、政策报告等一手资料,构建了具有高度说服力的论证体系。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制度变迁时所展现出的宏观视角。他能够将微观的实验室管理制度,置于整个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从而揭示出制度演进的深层原因。例如,他如何分析市场化改革对实验室管理带来的冲击,以及如何在此基础上催生出更加灵活和高效的管理模式,这些都让我对中国科技体制的改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的感受,是其“前瞻性”。作者在回顾中国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制度演变历程的同时,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未来。他深刻地认识到,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以及全球竞争的日益加剧,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的挑战。因此,他积极探索和提出了一些面向未来的管理理念和实践。 我尤其赞赏作者对于“开放合作”和“交叉融合”的强调。他认为,未来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应该更加注重与产业界的对接,更加鼓励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合作,从而产出更多具有颠覆性的原创性成果。他对构建更加灵活和多元化的科研评价体系,以及如何更好地激励和培养青年科研人才,也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观点。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回顾了过去,更是对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规划和更坚定的信心。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这样的基层科研管理者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我一直以来都在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管理我们的实验室,如何才能使其更具活力和竞争力。而这本书,恰恰为我提供了系统性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作者在梳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制度演变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对其中“创新”的探讨。 他并没有将制度的演变仅仅看作是历史的必然,而是强调了其中蕴含的积极探索和改革精神。他对于如何打破体制的束缚,如何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以及如何构建更加开放和协同的科研环境,都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不同创新模式时,所展现出的批判性思维。他既肯定了成功的经验,也指出了其中的不足,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这使得我对未来的改革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就像是在参加一场深度访谈,而作者就是那个最了解情况的“内部人士”。他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却又不失专业深度地,将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制度的演变历程娓娓道来。我被作者在细节上的处理所打动。他并没有简单地陈述制度的更迭,而是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现了制度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影响。 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人”的故事。任何制度的落地,最终都离不开人的参与和执行。作者在书中,也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描绘在不同管理制度下,科研人员、管理者以及政策制定者们的角色变化和思维转变。这使得冰冷的制度,变得有了温度,也让我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每一次制度的改革,都承载着无数人的努力和付出。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有过高的期待,毕竟“管理制度”这个词听起来总是有些枯燥。然而,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却远超我的想象。作者以一种非常生动的方式,将看似冰冷的制度条文,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不同发展阶段的制度创新时,所采用的“故事化”叙述方式。他会选取一些代表性的实验室,通过讲述其在特定时期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通过管理制度的调整来应对,来展现整体的演进过程。 这种叙事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也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理有了更深的理解。例如,在谈到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演进时,作者引用了许多具体的案例,有些是成功的典范,有些则带有警示意义。这些案例让我们看到了制度的落地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探索和试错。通过这些生动的叙事,我不仅学到了知识,也收获了思考。
评分这本书给了我一种“拨云见日”的感受。在此之前,我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大多停留在一些零散的认知层面,缺乏系统性的理解。而这本书,则像一幅精心绘制的蓝图,将所有碎片化的信息整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清晰而完整的图景。作者在梳理历史脉络的同时,并没有忽略对当下管理模式的深度挖掘。他对于当前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如学科交叉融合的瓶颈、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人才引进与培养的机制等,都进行了客观而深入的剖析。 尤其让我感到启发的是,作者并没有满足于问题的揭示,而是积极探索和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解决方案。他借鉴了国内外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这种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研究,让我对中国国家重点实验室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这本书不仅是一份历史的记录,更是一份面向未来的行动指南。
评分这本书仿佛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旅程,带领我深入了解了中国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的“前世今生”。初读之下,我会被其详实的史料和丰富的案例所震撼。作者在搜集和整理大量官方文件、研究报告以及访谈资料的基础上,勾勒出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制度发展的脉络。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早期实验室建设的描述,那种在资源有限、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如何依靠国家意志和科研人员的奉献精神,一步步奠定基础的艰辛历程,读来令人肃然起敬。 随着章节的深入,我逐渐感受到作者在分析管理制度时所展现出的深刻功底。他不仅仅是复述历史,更是试图去揭示制度背后的逻辑和动因。例如,在探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对实验室管理模式的影响时,作者敏锐地指出了从计划经济下的“单位人”向市场经济下的“项目人”转变所带来的冲击,以及由此催生的新管理理念和实践。这种深入骨髓的分析,使得我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理不再是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理解其内在的驱动力和演进规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