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放下的幸福
定价:90.20元
作者:聖嚴法師
出版社: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09-01-01
ISBN:9789575984502
字数:
页码:17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25開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有情緒的人生才活得過癮?亦或你想要控制情緒,卻老被情緒反撲而陷入困境嗎?情緒從哪裡來?該如何面對浪潮洶湧的情緒波濤?幸福不是一種「獲得」,而是源自於「放下」跟著聖嚴法師透視「五毒」--貪、瞋、癡、慢、疑;並以佛法的觀念和方法,幫助我們在面對各種情緒干擾時,能夠將貪欲轉成願心,以慈心化解瞋心,以謙虛去除慢心……作好情緒環保,日日是好日,放下就有幸福!
看似平常的開示卻是直指人心的解脫智慧知貪:得到了需要的東西不叫貪,不需要而想要的才叫貪。能忍:忍耐並不等於忍氣吞聲,只有在自己頭腦很清楚,對人、事都非常明白時,所付出的才是真正的耐性。
目录
編者序
n篇:管理情緒有妙法
n有情緒的人生才活得過癮?
n情緒從哪裡來?
n業力與潛意識 如何安心?
n煩惱與習氣
n調和感性與理性
n第二篇:貪
n什麼是貪心?
n為什麼貪心?
n轉貪心為願心
n以布施對治貪念
n名利只是暫時擁有
n遠離名位、權力的誘惑
n廣結善緣帶來好人緣
n凡事恰到好處好
n清貧與慳吝大不同
n第三篇:瞋
n為什麼要生氣?
n瞋是心中火
n瞋心與慈心
n逆境要忍,順境也要忍
n生氣是慢性自殺
n忍耐不是忍氣吞聲
n第四篇:癡
n別顛倒看世界
n煩惱與愚癡
n跳出自己設的陷阱
n危機就是轉機
n善用生命不懈怠
n不為自己找藉口
n讓生活重新上軌道
n第五篇:慢
n心存謙恭,樂當配角
n知慚愧才能更上進
n不懂就說不懂
n發現不足,包容別人
n謙虛才有成長空間
n慚愧不是自卑
n以鼓勵代替責備
n脫掉虛有其表的外衣
n如何消除虛榮心?
n第六篇:疑
n該不該懷疑?
n疑心與信心
n用信來除疑
n疑出柳暗花明
n不要擔心未來
n怕也沒有用如何去除恐懼?
n無有恐怖
n自信度過每一天
作者介绍
聖嚴法師
1930年出生,十三歲出家修行。曾於高雄山中閉關六年,並留學日本,獲得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曾任雜誌編輯、教授、研究所所長以及譯經院院長等。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創建法鼓山、僧伽大學、法鼓大學以及社會大學等。在國內設立禪修、文教、慈善等基金會,分支道場遍及於歐、亞、美、澳等各大洲。他是一位教育家、作家,更是一位宗教家和國際知名禪師,長年在國內外為推動「心靈環保」、「種族和諧」及「世界和平」等工作不遺餘力。
聖嚴法師所獲得的榮譽獎項中,包括總統文化獎、行政院文化獎、社會運動和風獎之傑出社會運動領袖獎、中山文藝創作獎、中山學術著作獎、斐德烈二世和平獎等十多種。出版著作一百多種,已有十多種語言的譯著。他曾經應邀為《中華日報》、《中央日報》、《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等各大報紙,及《天下》、《康健》等雜誌撰寫專欄。
文摘
從佛法的觀點來看,我們人是有情眾生,既然是「有情」,當然就會有情緒。我們也大都體會過控制不住情緒,反被情緒所控制的苦,甚至常常因為一時情緒衝動而犯了錯,事後卻又懊悔不已。
情有很多種,種是情操,例如哲學家的情操、藝術家的情操、宗教家的情操,以及政治家的情操。這些情操是理性的,對人、對世界、對自己都是有益的,如果一個人沒有情操的話,那就跟低等動物沒什麼兩樣了。
第二種是情感,情感是指與親人,或是與自己有關係的人事物之間,因為喜歡或是不喜歡而產生的感情現象。情感雖不如情操那麼高尚,但是人如果沒有情感,那就形同植物或礦物。只是情感是自私的,以自我的喜怒哀樂為依據,可以是善的,也可以是惡的,不是十分穩定;而情操卻是非常清
淨,且非常和平、穩定的。
第三種是情緒,情緒是從情感而來,當情感不能宣洩、滿足時,心裡就會發生衝擊和困擾,因此產生情緒。情緒就像是暴風雨中的海浪,沒有理性、規律,而且波動非常厲害,只不過有的人波動很高,有的人較低一點而已。
情緒來的時候,就像無明火,會大哭也可能會大笑,甚至還會揍人,出現暴力傾向。所以,一個老是情緒用事的人比情感用事的人更糟糕,也非常可怕,不但造成自己的困擾,別人看到情緒衝動的人,也會敬鬼神而遠之。因此面對問題時,好不要隨便動情緒。
但是有人會說:「如果人生活得毫無波動變化,好像未免太平淡而無味了。人生要有大悲大喜才活得過癮,所以有情緒也沒什麼不好啊!」
這種將人生的情緒起伏視為一種調劑的看法,實在是似是而非!試想每一次情緒的波動,身體的細胞不知道就要死多少,不但身體不健康,心理也不會健康。如果老是在大喜大怒、大悲大樂的情形下生活,是活不久的,一點也不划算。要讓自己經常生活在愉快平靜的情況下,情緒才會穩定,心理也才會健康。
要避免情緒過分的波動,首先就要明白情緒會帶給自己與別人災難的嚴重性,這樣才會懂得約束自己的情緒。情緒會帶來一波接著一波的壞事,就好像是高血壓會帶來生命的危險一樣,首先可能是中風,再來就是癱瘓,說不定接著就是死亡。所以預防自己情緒的產生,是非常重要的。
預防的方法,就是在情緒還沒有發生以前,能夠先察覺到自己已經快要動情緒了,在這個關鍵時刻,用觀念來化解,告訴自己動情緒是划不來的,因為後倒楣的還是自己,甚至連他人也會遭殃。
除了運用觀念之外,一些修養的工夫,例如靜坐,或是經常默念「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的聖號,也會很有幫助的。在情緒還沒有生起之前,念佛可以產生移轉作用,讓情緒轉換為一種念佛的清淨念頭,一種信仰的念頭。
然而,我們在運用觀念或方法的時候,也要明白目的不是在壓抑自己,而是要化解自己的情緒問題。其實只要我們不管它,不要老是在想這個問題,或是老想要衝過它、對付它、抗爭它,情緒反而都能很簡單地化解。
序言
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所蕴含的对“当下”的深刻理解。我们总是在追忆过去或者焦虑未来,活在一种“时间错位”的状态里。这本书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小例子,比如对一顿饭的专注,对一次呼吸的觉察,将“活在此时此刻”这个看似老生常谈的理念,重新赋予了生动的意义。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放下不是等到所有问题都解决了才去做,而是从现在开始,对那些已经发生和暂时无法改变的事情,停止内耗。我记得书中有一个比喻,是将内心的纠结比作手里紧握的沙子,越是用力握紧,流失得越快。这个画面感极强,立刻让我反思自己过去在各种琐事上投入的巨大能量。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无意识地放慢了自己的语速,也减少了对外界声音的敏感度,这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转变,证明了书中所阐述的理念已经开始在我的日常生活中产生实际的效用。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那种温润的纸张触感,拿在手里就让人感到一种莫名的平静。封面色彩的运用非常高明,不是那种张扬的鲜亮,而是沉静、内敛的色调,仿佛能透过封面就感受到书里所蕴含的智慧。我花了很长时间只是摩挲着封面和封底,感受着它散发出的那种朴实而又厚重的质感。内页的排版也极为讲究,字体的选择既清晰易读,又带有一种古朴的书卷气,行距和边距的留白恰到好处,让人在阅读时不会感到压迫,反而有一种呼吸的从容感。我甚至特意在光线不同的地方翻阅,发现它在自然光下呈现出柔和的暖色调,而在台灯下则显得更加清晰有力。这种对实体书制作的极致追求,本身就传递出一种对“放下”的仪式感,让人在翻开第一页之前,就已经开始进入一种沉静的状态,这对于一本探讨心灵成长的书籍来说,无疑是极佳的铺垫。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艺品,让人愿意一遍又一遍地抚摸、阅读,每一次接触都是对内心的一次温柔提醒。
评分我一直以为心灵成长类的书籍大多是陈词滥调,充满了空泛的口号,读起来让人觉得疲惫,仿佛在被强行灌输一种“应该如何”的生活哲学。然而,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却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的语言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教导,而更像是邻家一位充满智慧的长者,用最平实的口吻,讲述着他自己从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中提炼出来的体悟。我特别欣赏它在描述“放下”这个主题时,并没有采取非黑即白的绝对论调,而是细致地剖析了“执着”是如何一步步在我们的生命中生根发芽,以及“放下”并非是放弃或逃避,而是一种更高级的、更具力量的承担。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算了”,而是引导你去看清“为什么放不下”,这个过程的剖析极其细腻入微,让我这个长期被各种心结困扰的人,竟然在阅读中找到了自我审视的明确路径,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真不是随便翻翻就能获得的。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线性的叙事,而是像一个多面向的万花筒,每一个章节似乎都在探讨一个独立却又相互关联的主题。我发现自己可以跳跃着阅读,从关于人际关系的章节跳到关于物质欲望的章节,再回到关于时间观念的探讨,每一次的切入点都能给我带来新的启发。这种非线性的结构,反而更贴合我们日常思绪的跳跃性。比如,在处理工作压力感到焦躁时,我随机翻到关于“接纳不完美”的那一页,立刻就感受到了共鸣,书中对于“完美主义的陷阱”的描述,简直像是在写我自己的内心独白。它没有提供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系列的思考工具和框架,让你自己去搭建属于自己的心灵平衡点。这种尊重个体差异的处理方式,让我感觉这本书是真正为“我”而写的,而不是一个通用的模板。
评分从文化背景的角度来看,这本书能够深深扎根于我们的传统思维模式,同时又具备现代人可以理解和接受的视角,这一点非常难能可贵。它没有一味地鼓吹西方的个人主义解脱之道,而是巧妙地融合了东方哲学中那种与环境和谐共处的智慧。当我读到其中关于“万物互联”和“缘起性空”的一些阐述时,我立刻联想到了那些传统艺术中的留白和韵味。它提供了一种非常宏大且包容的世界观,在这个世界观里,个体的烦恼虽然真实存在,但相对于整个宇宙的流动性来说,又显得微不足道。这种尺度的转换,反而减轻了焦虑感,让人从一个更开阔的维度去重新审视自己的困境。这种将深奥的哲学思想,以如此清晰、充满人文关怀的方式呈现出来,让人由衷地敬佩作者的功力和用心,它不止是一本心灵读物,更像是一部结合了生活美学与生命哲学的入门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