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控制系统(第十二版)(英文版)

现代控制系统(第十二版)(英文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多尔夫,美毕晓普 著
图书标签:
  • 控制系统
  • 现代控制
  • 自动控制
  • 系统工程
  • 英文教材
  • 控制理论
  • 反馈控制
  • 线性系统
  • 状态空间
  • 最优控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170652
商品编码:2987732474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现代控制系统(第十二版)(英文版)

定价:118.00元

作者:(美)多尔夫,(美)毕晓普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7-01

ISBN:978712117065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421kg

编辑推荐


《现代控制系统(2版英文版)》由多尔夫、毕晓普所著,内容包括控制系统导论、系统数学模型、状态空间模型、反馈控制系统的特性、反馈控制系统的性能、反馈系统的稳定性、根轨迹法、频率响应方法、频域稳定性、反馈控制系统设计、状态变量反馈系统设计、鲁棒控制系统和数字控制系统等,可作为高等学校工科(自动化、航空航天、电力、机械、化工等)本科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的双语教学教材,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内容提要


《现代控制系统(2版英文版)》由多尔夫、毕晓普所著,控制系统原理及相近课程是高等学校工科学生的核心课程之一。《现代控制系统(2版英文版)》一直是该类课程畅销全球的教材范本。主要内容包括控制系统导论、系统数学模型、状态空间模型、反馈控制系统的特性、反馈控制系统的性能、反馈系统的稳定性、根轨迹法、频率响应方法、频域稳定性、反馈控制系统设计、状态变量反馈系统设计、鲁棒控制系统和数字控制系统等。本书的例子和习题大多取材于现代科技领域中的实际问题,新颖而恰当。学习和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使学生的创造性精神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工科(自动化、航空航天、电力、机械、化工等)本科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的双语教学教材,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目录


CHAPTER 1 Introduction to Control Systems 1.1 Introduction 1.2 Brief History of Automatic Control 1.3 Examples of Control Systems 1.4 Engineering Design 1.5 Control System Design 1.6 Mechatronic Systems 1.7 Green Engineering 1.8 The Future Evolution of Control Systems 1.9 Design Examples 1.10 Sequential Design Example: Disk Drive Read System 1.11 SummaryCHAPTER 2 Mathematical Models of Systems 2.1 Introduction 2.2 Differential Equatio of Physical Systems 2.3 Linear Approximatio of Physical Systems 2.4 The Laplace Traform 2.5 The Trafer Function of Linear Systems 2.6 Block Diagram Models 2.7 Signal-Flow Graph Models 2.8 Design Examples 2.9 The Simulation of Systems Using Control Design Software 2.10 Sequential Design Example: Disk Drive Read System 2.11 SummaryCHAPTER 3 State Variable Models 3.1 Introduction 3.2 The State Variables of a Dynamic System 3.3 The State Differential Equation 3.4 Signal-Flow Graph and Block Diagram Models 3.5 Alternative Signal-Flow Graph and Block Diagram Models 3.6 The Trafer Function from the State Equation 3.7 The Time Respoe and the State Traition Matrix 3.8 Design Examples 3.9 Analysis of State Variable Models Using Control DesignSoftware 3.10 Sequential Design Example: Disk Drive Read System 3.11 SummaryCHAPTER 4 Feedback Control System Characteristics 4.1 Introduction 4.2 Error Signal Analysis 4.3 Seitivity of Control Systems to Parameter Variatio 4.4 Disturbance Signals in a Feedback Control System 4.5 Control of the Traient Respoe 4.6 Steady-State Error 4.7 The Cost of Feedback 4.8 Design Examples 4.9 Control System Characteristics Using Control Design Software 4.10 Sequential Design Example: Disk Drive Read System 4.11 SummaryCHAPTER 5 The Performance of Feedback Control Systems 5.1 Introduction 5.2 Test Input Signals 5.3 Performance of Second-Order Systems 5.4 Effects of a Third Pole and a Zero on the Second-Order SystemRespoe 5.5 The s-Plane Root Location and the Traient Respoe 5.6 The Steady-State Error of Feedback Control Systems 5.7 Performance Indices 5.8 The Simplification of Linear Systems 5.9 Design Examples 5.10 System Performance Using Control Design Software 5.11 Sequential Design Example: Disk Drive Read System 5.12 SummaryCHAPTER 6 The Stability of Linear Feedback Systems 6.1 The Concept of Stability 6.2 The Routh–Hurwitz Stability Criterion 6.3 The Relative Stability of Feedback Control Systems 6.4 The Stability of State Variable Systems 6.5 Design Examples 6.6 System Stability Using Control Design Software 6.7 Sequential Design Example: Disk Drive Read System 6.8 SummaryCHAPTER 7 The Root Locus Method 7.1 Introduction 7.2 The Root Locus Concept 7.3 The Root Locus Procedure 7.4 Parameter Design by the Root Locus Method 7.5 Seitivity and the Root Locus 7.6 PID Controlle 7.7 Negative Gain Root Locus 7.8 Design Examples 7.9 The Root Locus Using Control Design Software 7.10 Sequential Design Example: Disk Drive Read System 7.11 SummaryCHAPTER 8 Frequency Respoe Methods 8.1 Introduction 8.2 Frequency Respoe Plots 8.3 Frequency Respoe Measurements 8.4 Performance Specificatio in the Frequency Domain 8.5 Log Magnitude and Phase Diagrams 8.6 Design Examples 8.7 Frequency Respoe Methods Using Control Design Software 8.8 Sequential Design Example: Disk Drive Read System 8.9 SummaryCHAPTER 9 Stability in the Frequency Domain 9.1 Introduction 9.2 Mapping Contou in the s-Plane 9.3 The Nyquist Criterion 9.4 Relative Stability and the Nyquist Criterion 9.5 Time-Domain Performance Criteria in the Frequency Domain 9.6 System Bandwidth 9.7 The Stability of Control Systems with Time Delays 9.8 Design Examples 9.9 PID Controlle in the Frequency Domain 9.10 Stability in the Frequency Domain Using Control DesignSoftware 9.11 Sequential Design Example: Disk Drive Read System 9.12 SummaryCHAPTER 10 The Design of Feedback Control Systems 10.1 Introduction 10.2 Approaches to System Design 10.3 Cascade Compeation Networks 10.4 Phase-Lead Design Using the Bode Diagram 10.5 Phase-Lead Design Using the Root Locus 10.6 System Design Using Integration Networks 10.7 Phase-Lag Design Using the Root Locus 10.8 Phase-Lag Design Using the Bode Diagram 10.9 Design on the Bode Diagram Using Analytical Methods 10.10 Systems with a Prefilter 10.11 Design for Deadbeat Respoe 10.12 Design Examples 10.13 System Design Using Control Design Software 10.14 Sequential Design Example: Disk Drive Read System 10.15 SummaryCHAPTER 11 The Design of State Variable Feedback Systems 11.1 Introduction 11.2 Controllability and Observability 11.3 Full-State Feedback Control Design 11.4 Observer Design 11.5 Integrated Full-State Feedback and Observer 11.6 Reference Inputs 11.7 Optimal Control Systems 11.8 Internal Model Design 11.9 Design Examples 11.10 State Variable Design Using Control Design Software 11.11 Sequential Design Example: Disk Drive Read System 11.12 SummaryCHAPTER 12 Robust Control Systems 12.1 Introduction 12.2 Robust Control Systems and System Seitivity 12.3 Analysis of Robustness 12.4 Systems with Uncertain Paramete 12.5 The Design of Robust Control Systems 12.6 The Design of Robust PID-Controlled Systems 12.7 The Robust Internal Model Control System 12.8 Design Examples 12.9 The Pseudo-Quantitative Feedback System 12.10 Robust Control Systems Using Control Design Software 12.11 Sequential Design Example: Disk Drive Read System 12.12 SummaryCHAPTER 13 Digital Control Systems 13.1 Introduction 13.2 Digital Computer Control System Applicatio 13.3 Sampled-Data Systems 13.4 The z-Traform 13.5 Closed-Loop Feedback Sampled-Data Systems 13.6 Performance of a Sampled-Data, Second-Order System 13.7 Closed-Loop Systems with Digital Computer Compeation 13.8 The Root Locus of Digital Control Systems 13.9 Implementation of Digital Controlle 13.10 Design Examples 13.11 Digital Control Systems Using Control Design Software 13.12 Sequential Design Example: Disk Drive Read System 13.13 SummaryAPPENDIX A MATLAB BasicsReferencesIndex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动力系统与控制理论:原理、方法与应用》 引言 在现代工程、科学研究乃至经济和社会运行的各个层面,对系统行为的深入理解和有效控制都至关重要。从航空航天器的姿态稳定,到工业生产流程的优化,再到生物医学信号的处理,无不依赖于精密的动力学模型和先进的控制策略。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动力系统与控制理论的学习平台,从基础概念出发,逐步构建起严谨的数学框架,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一系列经典和现代的控制方法,最终探讨这些理论在实际工程问题中的广泛应用。我们力求在理论的严谨性和应用的直观性之间找到平衡,帮助读者不仅掌握控制理论的精髓,更能将其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强大工具。 第一部分:动力系统基础 本部分是理解控制理论的基石。我们将从最基本的概念入手,逐步深入到描述和分析动态行为所必需的数学工具。 第一章:系统建模基础 何为系统? 我们首先界定“系统”的概念,探讨其构成要素、输入、输出以及内部状态。通过具体的例子,如简单的RC电路、弹簧-阻尼系统、机械臂等,阐释系统模型的重要性。 建模的层次与方法: 介绍不同粒度的建模方法,包括基于物理定律的机理建模(如牛顿定律、电路方程、拉普拉斯方程等)和基于实验数据的辨识建模。重点讲解如何将现实世界的物理过程转化为数学描述。 连续时间系统与离散时间系统: 区分两种基本的系统类型,理解时间连续性和离散性对系统行为及分析方法的影响。 线性系统与非线性系统: 深入探讨线性系统的叠加原理和齐次性,以及非线性系统在实际中更普遍的存在性和分析的挑战。 动态方程的表示: 介绍常微分方程(ODEs)和差分方程(Difference Equations)作为描述连续时间和离散时间系统动态演化的标准语言。 第二章:线性时不变(LTI)系统的数学描述 微分方程与传递函数: 学习如何将描述LTI系统的微分方程通过拉普拉斯变换(Laplace Transform)转化为代数方程,进而得到系统的传递函数(Transfer Function)。传递函数是描述LTI系统输入输出关系的强大工具,它揭示了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和稳定性。 状态空间表示: 引入状态空间(State-Space)方法,这是描述和分析LTI系统(以及非线性系统)更为通用和强大的框架。学习如何构建状态向量,以及由状态方程(State Equations)和输出方程(Output Equations)组成的系统模型。状态空间方法不仅能处理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还能自然地纳入系统的内部状态信息。 传递函数与状态空间表示的转换: 掌握在两种表示法之间进行相互转换的技巧,理解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 系统的性质: 探讨LTI系统的一些基本性质,如因果性(Causality)、稳定性(Stability)、可控性(Controllability)和可观性(Observability)。这些性质是评估系统性能和设计控制器的前提。 第三章:系统分析与性能评估 时域分析: 学习分析LTI系统在标准输入信号(如单位阶跃、单位斜坡、指数信号)下的瞬态响应(Transient Response)和稳态响应(Steady-State Response)。引入诸如超调量(Overshoot)、上升时间(Rise Time)、调节时间(Settling Time)、稳态误差(Steady-State Error)等性能指标。 复域分析(频率域): 探讨系统的频率响应(Frequency Response),理解幅频特性(Magnitude Response)和相频特性(Phase Response)如何描述系统对不同频率输入信号的反应。介绍波特图(Bode Plot)和奈奎斯特图(Nyquist Plot)等工具,用于直观地分析系统的频率特性。 稳定性分析: 深入研究系统的稳定性。对于LTI系统,我们将学习使用劳斯-赫尔维茨判据(Routh-Hurwitz Criterion)、根轨迹(Root Locus)和频率响应判据(如奈奎斯特判据)来判断系统的稳定性。理解系统极点(Poles)与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多项式方程与特征值: 探讨系统特征方程(Characteristic Equation)及其根(特征值/eigenvalues)与系统动态行为的关联。 第二部分:经典控制理论 本部分将聚焦于基于传递函数和反馈原理的经典控制设计方法,这些方法在工程实践中仍具有广泛的应用。 第四章:反馈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 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的威力: 深入阐述负反馈在提高系统性能、减小干扰影响、克服模型不确定性等方面的作用。 闭环系统(Closed-Loop System)与开环系统(Open-Loop System): 对比两种控制系统的结构和优劣,理解反馈控制的核心思想。 控制器类型: 介绍比例(P)、比例-积分(PI)、比例-微分(PD)和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器。分析每种控制器的作用和对系统响应的影响。PID控制器因其结构简单、易于实现且性能良好,在工业界得到了极其广泛的应用。 系统闭环传递函数推导: 学习如何根据系统结构图,利用反馈原理推导出闭环系统的传递函数。 第五章:根轨迹法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介绍根轨迹(Root Locus)的概念,即当控制器增益K改变时,闭环系统极点在s平面上的轨迹。 根轨迹的绘制规则: 详细讲解绘制根轨迹的八条基本规则,以及如何利用根轨迹来分析系统在不同增益下的稳定性与动态性能。 根轨迹在控制器设计中的应用: 展示如何利用根轨迹法来选择合适的控制器参数(如增益K),以获得期望的闭环系统性能。 第六章:频率响应设计法 频率响应的意义: 进一步强调频率响应在系统分析和设计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理解系统的鲁棒性和抗干扰能力。 波特图和相裕度/增益裕度: 详细讲解如何使用波特图来分析系统的频率响应,并引入相裕度(Phase Margin)和增益裕度(Gain Margin)这两个关键的稳定性指标。 控制器设计(超前、滞后、超前-滞后): 介绍如何设计超前(Lead)、滞后(Lag)和超前-滞后(Lead-Lag)补偿器,以改善系统的频率响应,满足稳定性裕度和带宽要求。 奈奎斯特判据: 学习使用奈奎斯特图和奈奎斯特判据来判断闭环系统的稳定性,该方法对于处理传递函数中有延迟的系统特别有效。 第三部分:现代控制理论 本部分将转向基于状态空间方法的现代控制理论,该理论在处理多变量、非线性系统以及实现最优控制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第七章:状态空间模型与系统分析 可控性与可观性: 深入探讨可控性(Controllability)和可观性(Observability)的概念。理解一个系统是否可控意味着可以通过状态反馈完全控制系统的状态;而可观性则意味着可以通过测量输出信号来推断系统的内部状态。这两种性质是设计状态反馈控制器和状态观测器的前提。 能控性与能观性矩阵: 学习如何通过计算能控性矩阵(Controllability Matrix)和能观性矩阵(Observability Matrix)来判断系统的可控性和可观性。 状态转移矩阵: 引入状态转移矩阵(State Transition Matrix),它是描述无输入系统状态如何随时间演化的核心工具。 离散时间状态空间系统: 拓展状态空间方法至离散时间系统,介绍离散时间状态方程和状态转移矩阵。 第八章:状态反馈与状态观测器 状态反馈控制: 探讨如何利用状态反馈(State Feedback)来改变闭环系统的极点位置,从而达到期望的动态性能。介绍极点配置(Pole Placement)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计算状态反馈增益矩阵K来配置闭环系统的极点。 最优状态反馈: 引入线性二次调节器(Linear Quadratic Regulator, LQR)的概念,这是一种基于优化准则(最小化二次型性能指标)的状态反馈控制方法,能得到最优的反馈增益。 状态观测器: 介绍状态观测器(State Observer)的设计。当系统的全部状态不能直接测量时,状态观测器可以利用系统的输入和输出信号来估计系统的内部状态。 最小阶观测器与Luenberger观测器: 详细讲解不同类型的状态观测器,如Luenberger观测器,并分析其设计原理和性能。 第九章:稳定性与鲁棒性 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 引入李雅普诺夫(Lyapunov)稳定性理论,这是一种强大的非线性系统稳定性分析工具,它不依赖于求解微分方程。我们将学习如何构造李雅普诺夫函数来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鲁棒控制基础: 探讨在系统模型存在不确定性(如参数变化、外部干扰)时,控制器的性能和稳定性。引入鲁棒性(Robustness)的概念,并简要介绍一些基本的鲁棒控制思想。 模型不确定性的表示: 学习如何量化和表示系统模型的不确定性。 第四部分:进阶主题与应用 本部分将介绍一些更前沿的控制理论概念,并展示控制理论在不同领域的实际应用。 第十章:最优控制 最优控制问题定义: 形式化地定义最优控制问题,包括目标函数(性能指标)和系统动力学约束。 庞特里亚金最小值原理: 介绍庞特里亚金(Pontryagin's Minimum Principle),这是求解最优控制问题的一个重要理论工具。 动态规划: 介绍贝尔曼(Bellman)的动态规划原理,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求解最优控制问题。 模型预测控制(MPC)简介: 简要介绍模型预测控制,这是一种将预测模型与优化结合的先进控制策略,在工业界和自动驾驶等领域应用广泛。 第十一章:非线性系统控制 非线性系统的挑战: 阐述非线性系统分析和控制的独特性和难度,如平衡点分析、极限环、混沌等。 反馈线性化: 介绍反馈线性化(Feedback Linearization)技术,通过状态反馈和坐标变换将非线性系统转化为等价的线性系统,从而应用线性控制技术。 滑模控制(Sliding Mode Control, SMC)简介: 介绍滑模控制,这是一种对参数变化和外部干扰具有强鲁棒性的非线性控制方法。 自适应控制(Adaptive Control)简介: 简要介绍自适应控制,其特点是控制器参数能够根据系统性能变化而自动调整。 第十二章:系统辨识与辨识模型在控制中的应用 系统辨识的目的与方法: 解释为何需要系统辨识,即从实验数据中获取系统模型。介绍时域和频域的辨识方法。 模型选择与评估: 讨论如何选择合适的模型结构,并对辨识模型的准确性进行评估。 辨识模型在控制器设计中的应用: 说明如何将辨识得到的模型用于设计控制器,特别是当难以建立精确的机理模型时。 第十三章:控制工程实践与应用实例 控制工程流程: 概述一个典型的控制工程项目流程,从需求分析、建模、设计、仿真到硬件实现和现场调试。 实际应用案例分析: 航空航天: 飞机的自动驾驶仪、卫星姿态控制、火箭发射控制。 工业自动化: 机器人控制、过程控制(如化工、发电)、数控机床。 汽车工程: 发动机控制、巡航控制、电子稳定程序(ESP)。 生物医学工程: 药物输送系统、假肢控制、呼吸机。 机器人学: 路径跟踪、力控、操作。 仿真工具与实验平台: 介绍常用的控制系统仿真软件(如MATLAB/Simulink)以及实际控制系统实验平台。 结语 动力系统与控制理论是一个跨越多个学科、充满活力且不断发展的领域。本书通过系统性的讲解,从基础理论到前沿技术,再到丰富的应用案例,希望能够点燃读者对这一领域的兴趣,并为其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掌握动力系统与控制的知识,意味着拥有理解和塑造复杂动态世界的力量,为解决我们时代面临的诸多挑战提供关键的技术支撑。

用户评价

评分

自从我开始研读《现代控制系统》(第十二版,英文原版)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踏上了一段探索控制理论的伟大航程。它以其宏大的知识体系和严谨的科学逻辑,为我打开了理解和操控复杂系统的大门。我原以为对控制系统已有掌握,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深度和广度远超我的想象。 书中关于反馈系统的精妙论述,让我看到了“智慧”的源泉。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响应,更包含着系统对自身状态的感知、对环境变化的适应,以及对预期目标的持续追求。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系统鲁棒性的深入探讨,如何设计控制器以应对各种未知的扰动和模型误差,这正是工程实践中的精髓所在。 状态空间方法的引入,为我提供了分析复杂动态系统的强大工具。它不再局限于输入输出的传递函数,而是深入到系统的内部状态,揭示了系统的本质。书中对可控性、可观测性等概念的讲解,以及如何利用它们来设计状态反馈控制器,极大地提升了我处理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设计的水平。 稳定性理论是控制系统的生命线,《现代控制系统》在这方面可谓是淋漓尽致。从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定理的严谨推导,到各种稳定性判据的详细介绍,本书为我提供了分析和保证系统稳定性的强大武器。这对于确保工程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最优控制理论,让我看到了“极致”的追求。书中对LQR(线性二次调节器)的讲解,以及对模型预测控制(MPC)的深入介绍,都展示了如何通过数学优化,实现系统性能的极致追求。这些方法不仅能够提升系统的运行效率,还能够节约宝贵的资源。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本书对非线性控制系统的讲解,非常贴合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大多数系统都存在非线性特性,而本书对滑模控制、自适应控制等先进方法的介绍,为我提供了解决这些复杂问题的有效方案。 另外,数字控制部分的内容也极为充实。从采样定理、离散化方法,到数字PID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本书为我提供了全面的操作指南。我能够通过学习,将连续时间系统的控制思想,成功地转化为离散时间系统中的高效实现。 我发现,这本书的作者在讲解复杂的数学概念时,总是能够将其与直观的工程含义联系起来,使得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大量的图表和实例,更是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易于理解和掌握的知识。 这本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它让我学会了如何从系统的整体出发,如何从数学模型入手,设计出满足各种性能需求的控制器。这种系统性的思维方式,对于解决任何复杂的工程问题都至关重要。 我发现在阅读过程中,我需要投入相当大的精力去消化其中的数学推导和理论概念。但是,每一次的努力都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书中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多的是对理论背后逻辑的深度挖掘,以及对理论如何应用于实际工程的深刻洞察。 总而言之,《现代控制系统》(第十二版)是一本在我学习控制理论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的书籍。它为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广阔的知识视野,以及强大的工程实践指导。我将这本书视为我控制工程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并鼓励所有对控制系统感兴趣的人去阅读它。

评分

当我翻开《现代控制系统》(第十二版,英文原版)这本书时,我就知道我将要踏上一段充满挑战但也极其充实的学习旅程。这本书在我看来,绝非一本简单的技术手册,而更像是一部控制理论领域的百科全书,它以其深度和广度,彻底刷新了我对控制系统设计的理解。 书中对反馈控制原理的阐述,可以说是基石中的基石,但作者并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挖掘了反馈控制的本质,以及其在提高系统性能、抑制扰动、克服不确定性方面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关于闭环系统的鲁棒性分析,书中提供的各种方法和指标,让我能够更客观地评估控制器的性能,并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干扰和模型误差。 我尤其欣赏书中在讲解状态估计问题时所表现出的精妙之处。卡尔曼滤波器,这一强大的工具,在书中得到了详尽的介绍,包括其原理推导、算法实现以及在实际系统中的应用。通过学习卡尔曼滤波器,我不仅能够理解如何从带有噪声的测量数据中提取出系统的真实状态,还能将其应用于很多需要精确状态估计的工程问题,例如导航、目标跟踪等。 本书对最优控制的深入探讨,让我体会到了“最佳”的含义。从LQR到MPC,各种最优控制策略的介绍,都伴随着严谨的数学推导和清晰的工程解释。书中提供的例子,更是将这些抽象的理论与实际应用紧密地联系起来,例如在飞行器姿态控制、机器人轨迹规划等方面的应用,让我看到了最优控制在提升系统性能、节省能源方面的巨大潜力。 我注意到书中还专门辟出了章节来讨论非线性控制系统。这对我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很多现实世界的系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非线性特性。书中对滑模控制、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方法的介绍,为我提供了解决非线性系统问题的有力武器。我能够通过这些方法,设计出能够处理复杂非线性动态的控制器。 另外,这本书在关于系统辨识的讲解上也十分全面。它不仅仅是列举了几种算法,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辨识方法的适用范围、优缺点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辨识策略。这对于我构建准确的系统模型,从而更好地设计控制器,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指导。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还包含了对一些前沿控制技术的介绍,例如分布式控制系统、智能控制等。虽然这些内容可能超出了传统控制理论的范畴,但作者通过清晰的阐述,让我对这些新兴领域有了初步的了解,并激发了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我发现,阅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作者引导我从系统整体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数学模型的建立到控制策略的设计,每一步都环环相扣。这种系统性的思维方式,对于解决任何复杂的工程问题都至关重要。 书中提供的丰富的参考文献和进一步阅读建议,也为我提供了一个不断深化的学习路径。我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在书中提供的基础上,去探索更深入的理论和更前沿的技术。 我始终相信,掌握现代控制理论的精髓,是成为一名优秀控制工程师的关键。《现代控制系统》(第十二版)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力助手。它不仅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 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课堂学习,它更是一本值得工程师们在职业生涯中反复研读的经典之作。它所涵盖的知识体系之广、理论深度之厚、实践指导性之强,都足以使其成为控制工程领域的必读之书。

评分

我最近有幸拜读了《现代控制系统》(第十二版,英文原版),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作为一名在自动化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师,我深知扎实的理论基础对于理解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重要性。而这本书,恰恰是构建这方面知识体系的绝佳选择。它并非一本浅尝辄止的入门读物,而是真正深入到现代控制理论的核心,系统地梳理了从基础概念到前沿技术的演进脉络。 在阅读过程中,我尤其被作者严谨的逻辑和清晰的阐述所吸引。对于像状态空间法、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分析、最优控制以及数字控制系统这些核心概念,书中都进行了详尽而富有洞察力的剖析。我感觉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循循善诱地引导我逐步深入理解每一个理论要点。书中提供的案例分析也十分贴合实际,能够帮助我将抽象的数学模型与具体的工程应用联系起来,大大提升了我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书中对数学工具的应用也处理得恰到好处。控制理论离不开线性代数、微分方程、复变函数等数学工具,而本书在引入这些数学概念时,总是能与其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紧密结合,而非枯燥的数学推导。这种“应用驱动”的学习方式,让我感觉学习过程更具目的性,也更能激发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我甚至觉得,对于一些初次接触控制理论的同学来说,这本书也能成为他们学习数学工具的绝佳辅助,因为它可以让他们看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强大力量。 我特别欣赏书中在处理复杂问题时所展现出的系统性思维。它不仅仅是罗列各种控制算法,而是强调如何从系统的整体结构出发,运用系统辨识、模型简化等方法来构建精确的数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和设计最优的控制策略。这种全局观对于理解任何复杂的工程系统都至关重要,无论是飞机、火箭,还是机器人、化工过程,都需要这种系统性的分析和设计能力。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我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控制问题。过去,我可能更多地依赖一些经验性的方法或者现成的控制器。但现在,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些控制器的背后原理,从而能够根据具体的系统特性进行更精细化的调整和优化。这对于提高系统的性能、稳定性和鲁棒性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书中对于非线性控制理论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虽然线性控制是基础,但现实世界中的许多系统都存在非线性特性。这本书对滑模控制、自适应控制等非线性控制方法进行了清晰的介绍,并提供了相应的数学分析框架。这使得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处理那些存在复杂非线性动态的系统,拓宽了我的技术视野。 另外,本书在数字控制部分的内容也十分详实。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字控制器在现代控制系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书中对采样、量化、数字滤波器设计以及数字控制器设计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讲解,并结合了大量的实例,这对于我理解和应用数字控制技术非常有帮助。我甚至觉得,对于一些嵌入式系统开发者来说,这本书也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参考手册。 对于那些想要深入理解反馈原理,并希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程能力的人来说,《现代控制系统》(第十二版)无疑是一本绝佳的选择。书中对稳定性、可控性、可观测性等基本概念的讲解,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书中引入的各种先进的控制方法,也为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我还会时不时地翻阅这本书,每次都能有新的体会。有时候,我只是想回顾某个概念的细节,有时候,我只是想从作者的逻辑中获得一些启发。这本书就像一个宝库,里面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智慧,等待着你去发掘。它不只是教科书,更像是陪伴我职业生涯成长的一位良师益友。 总而言之,这本《现代控制系统》(第十二版)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籍,它更是一次对控制理论深刻而全面的探索。作者将晦涩的数学概念转化为清晰的工程原理,并通过丰富的案例展示了其强大的应用潜力。无论您是学生,还是在职工程师,如果您对控制系统充满好奇,并希望在该领域有所建树,那么这本书绝对值得您投入时间去细细品读。它将极大地提升您的理论认知和实践能力。

评分

自从我开始翻阅《现代控制系统》(第十二版,英文原版)这本书,我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殿堂。它以一种极其系统和详尽的方式,为我揭示了控制工程的深层奥秘。我原以为我对控制系统已有一定的了解,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我之前所学的,仅仅是冰山一角。 书中对于反馈系统的精妙阐述,让我对“控制”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输入输出调节,更是包含了对系统动态特性、扰动抑制以及性能优化的深刻洞察。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系统鲁棒性的讨论,如何设计出在各种不确定条件下都能稳定工作的控制器,这对于任何一个工程项目都至关重要。 状态空间方法的引入,为我提供了一个更加全面和强大的系统分析框架。不同于传统的传递函数方法,《现代控制系统》深入剖析了状态空间方程的建立、系统的可控性与可观测性分析,以及如何基于状态反馈来设计控制器。这极大地拓展了我处理复杂系统,特别是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时的能力。 稳定性理论是控制系统的生命线,《现代控制系统》在这方面的讲解可谓是登峰造极。从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的严谨推导,到各种稳定性判据的应用,本书为我提供了分析和评估系统稳定性的利器。我能够在设计控制器时,更自信地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最优控制理论,更是让我看到了“追求卓越”的可能。书中对LQR(线性二次调节器)的讲解,以及对模型预测控制(MPC)的深入介绍,都展示了如何通过数学优化,实现系统性能的极致追求。这些方法不仅能够提升系统的运行效率,还能够节约宝贵的资源。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本书对非线性控制系统的讲解,丝丝入扣,非常贴合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大多数系统都存在非线性特性,而本书对滑模控制、自适应控制等先进方法的介绍,为我提供了解决这些复杂问题的有效方案。 另外,数字控制部分的内容也极为充实。从采样定理、离散化方法,到数字PID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本书为我提供了全面的操作指南。我能够通过学习,将连续时间系统的控制思想,成功地转化为离散时间系统中的高效实现。 我发现,这本书的作者在讲解复杂的数学概念时,总是能够将其与直观的工程含义联系起来,使得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大量的图表和实例,更是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易于理解和掌握的知识。 这本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它让我学会了如何从系统的整体出发,如何从数学模型入手,设计出满足各种性能需求的控制器。这种系统性的思维方式,对于解决任何复杂的工程问题都至关重要。 我发现在阅读过程中,我需要投入相当大的精力去消化其中的数学推导和理论概念。但是,每一次的努力都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书中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多的是对理论背后逻辑的深度挖掘,以及对理论如何应用于实际工程的深刻洞察。 总而言之,《现代控制系统》(第十二版)是一本在我学习控制理论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的书籍。它为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广阔的知识视野,以及强大的工程实践指导。我将这本书视为我控制工程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并鼓励所有对控制系统感兴趣的人去阅读它。

评分

当我第一次拿到《现代控制系统》(第十二版,英文原版)这本书时,我就被它那厚重的身躯和严谨的排版所吸引。而当我开始阅读时,我才真正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控制理论史诗,它带领我穿越时空,去探索控制系统的奥秘。 书中对于反馈控制原理的阐述,让我看到了“智慧”的诞生。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调节,而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和适应,来达到预期的目标。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系统鲁棒性的探讨,如何让控制系统在面对不确定性和扰动时,依然能够保持稳定和可靠,这对于工程实践至关重要。 状态空间方法的引入,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它不再仅仅是关注输入和输出,而是深入到系统的内部动态,揭示了系统的本质。我能够通过学习,理解系统的可控性和可观测性,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更优化的控制器。 稳定性理论在本书中占据了核心地位。从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定理的严谨推导,到各种稳定性判据的应用,本书为我提供了强大的工具来分析系统的稳定性。我能够通过这些方法,在设计控制器时,确保系统的鲁棒性和安全性。 最优控制理论,更是让我看到了“效率”的极致追求。从LQR(线性二次调节器)的设计,到模型预测控制(MPC)的应用,书中展示了如何通过数学优化,来实现系统性能的最优化。这些方法不仅能够提高系统的效率,还能够降低能耗。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本书对非线性控制系统的介绍,非常贴合实际。很多现实世界的系统都存在非线性特性,而本书对滑模控制、自适应控制等方法的讲解,为我提供了解决这些复杂问题的有效途径。 另外,数字控制部分的内容也极为丰富。从采样定理、离散化方法,到数字PID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本书为我提供了全面的指导。我能够通过学习,将连续时间系统的控制思想转化为离散时间系统中的实现。 我发现,这本书的作者在讲解复杂的数学概念时,总是能够将其与直观的工程含义联系起来,使得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大量的图表和实例,更是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易于理解和掌握的知识。 这本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它让我学会了如何从系统的整体出发,如何从数学模型入手,设计出满足各种性能需求的控制器。这种系统性的思维方式,对于解决任何复杂的工程问题都至关重要。 我发现在阅读过程中,我需要投入相当大的精力去消化其中的数学推导和理论概念。但是,每一次的努力都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书中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多的是对理论背后逻辑的深度挖掘,以及对理论如何应用于实际工程的深刻洞察。 总而言之,《现代控制系统》(第十二版)是一本在我学习控制理论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的书籍。它为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广阔的知识视野,以及强大的工程实践指导。我将这本书视为我控制工程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并鼓励所有对控制系统感兴趣的人去阅读它。

评分

当我开始研读《现代控制系统》(第十二版,英文原版)这本书时,我就感觉到自己打开了一扇通往控制工程精妙世界的大门。它并非一本简单的教科书,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用严谨的逻辑和深刻的见解,引导我一步步深入理解控制系统的本质。 书中对于反馈控制原理的阐述,让我看到了“稳定”的艺术。它不仅仅是简单地跟踪目标,更重要的是在面对干扰和不确定性时,系统能够保持其动态稳定。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系统鲁棒性的深入讨论,如何设计控制器以应对各种未知的扰动,这是工程实践中的核心挑战。 状态空间方法的引入,为我提供了理解系统动态行为的全新视角。它不再局限于输入输出的关系,而是深入到了系统的内部状态。书中对可控性、可观测性等概念的讲解,以及如何利用它们来设计状态反馈控制器,极大地提升了我处理复杂系统的能力,尤其是在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设计中。 稳定性理论是控制系统的基石,《现代控制系统》在这方面可谓是面面俱到。从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定理的严谨推导,到各种稳定性判据的详细介绍,本书为我提供了分析和保证系统稳定性的强大工具。这对于确保工程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最优控制理论,让我看到了“完美”的追求。书中对LQR(线性二次调节器)的讲解,以及对模型预测控制(MPC)的深入介绍,都展示了如何通过数学优化,来实现系统性能的极致追求。这些方法不仅能够提升系统的运行效率,还能够节约宝贵的资源。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本书对非线性控制系统的讲解,非常贴合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大多数系统都存在非线性特性,而本书对滑模控制、自适应控制等先进方法的介绍,为我提供了解决这些复杂问题的有效方案。 另外,数字控制部分的内容也极为充实。从采样定理、离散化方法,到数字PID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本书为我提供了全面的操作指南。我能够通过学习,将连续时间系统的控制思想,成功地转化为离散时间系统中的高效实现。 我发现,这本书的作者在讲解复杂的数学概念时,总是能够将其与直观的工程含义联系起来,使得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大量的图表和实例,更是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易于理解和掌握的知识。 这本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它让我学会了如何从系统的整体出发,如何从数学模型入手,设计出满足各种性能需求的控制器。这种系统性的思维方式,对于解决任何复杂的工程问题都至关重要。 我发现在阅读过程中,我需要投入相当大的精力去消化其中的数学推导和理论概念。但是,每一次的努力都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书中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多的是对理论背后逻辑的深度挖掘,以及对理论如何应用于实际工程的深刻洞察。 总而言之,《现代控制系统》(第十二版)是一本在我学习控制理论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的书籍。它为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广阔的知识视野,以及强大的工程实践指导。我将这本书视为我控制工程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并鼓励所有对控制系统感兴趣的人去阅读它。

评分

自从我开始深入研读《现代控制系统》(第十二版,英文原版)以来,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由数学、物理和工程交织而成的宏大迷宫之中,而这本书,正是我的指南针和地图。它以其无与伦比的系统性和深度,将我从控制理论的初学者,逐渐引导成一个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控制问题的工程师。 书中对反馈系统的精妙阐释,让我理解了“稳定”的含义。它不仅仅是机械的输出与输入的一致,更是系统在扰动下的自我纠正能力。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系统鲁棒性的深入探讨,例如如何通过设计合适的控制器,让系统在面对模型不确定性、外部干扰时,依然能够保持其性能和稳定性。 状态空间方法的引入,是我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提供了一种比传递函数更全面、更强大的系统描述方式。书中对可控性、可观测性等基本概念的讲解,以及如何利用它们来设计状态反馈控制器,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尤其是在处理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时,状态空间方法的优越性更加明显。 稳定性理论是这本书的基石。《现代控制系统》对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的详尽讲解,以及各种稳定性判据的应用,为我提供了分析和判断系统稳定性的有力武器。我能够通过学习,在设计控制器时,确保系统的安全性。 最优控制理论,更是让我看到了“最优”的无限可能。从LQR(线性二次调节器)的设计,到模型预测控制(MPC)的原理和应用,书中展示了如何通过数学优化,实现系统性能的最大化。这些方法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更是在实际工程中,提升系统效率、降低能耗的关键。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本书对非线性控制系统的介绍,非常贴合实际。很多现实世界的系统都存在非线性特性,而本书对滑模控制、自适应控制等方法的讲解,为我提供了解决这些复杂问题的有效途径。 另外,数字控制部分的内容也极为丰富。从采样定理、离散化方法,到数字PID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本书为我提供了全面的指导。我能够通过学习,将连续时间系统的控制思想转化为离散时间系统中的实现。 我发现,这本书的作者在讲解复杂的数学概念时,总是能够将其与直观的工程含义联系起来,使得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大量的图表和实例,更是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易于理解和掌握的知识。 这本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它让我学会了如何从系统的整体出发,如何从数学模型入手,设计出满足各种性能需求的控制器。这种系统性的思维方式,对于解决任何复杂的工程问题都至关重要。 我发现在阅读过程中,我需要投入相当大的精力去消化其中的数学推导和理论概念。但是,每一次的努力都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书中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多的是对理论背后逻辑的深度挖掘,以及对理论如何应用于实际工程的深刻洞察。 总而言之,《现代控制系统》(第十二版)是一本在我学习控制理论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的书籍。它为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广阔的知识视野,以及强大的工程实践指导。我将这本书视为我控制工程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并鼓励所有对控制系统感兴趣的人去阅读它。

评分

在我接触《现代控制系统》(第十二版,英文原版)之前,我对控制理论的理解还停留在一些基础的PID控制器和简单的系统分析上。而这本书,则像是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了一个更为广阔和精深的控制世界。它以其详尽的论述和严谨的逻辑,为我构建了一个系统性的知识体系。 书中对于线性系统分析的讲解,可谓是细致入微。从传递函数到状态空间,从时域分析到频域分析,每一个概念都得到了深入的剖析。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根轨迹、奈奎斯特图、波特图等频率响应分析方法的讲解,它们以直观的图形方式,帮助我理解系统的动态特性和稳定性。 关于状态空间方法,本书的讲解让我对其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将系统表示为一组一阶微分方程,更是揭示了其在理解系统内部动态、设计状态反馈控制器、进行模态分析等方面的巨大优势。通过学习,我能够更自信地处理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以及那些在传统传递函数方法下难以分析的复杂系统。 稳定性理论是控制系统的核心,《现代控制系统》在这方面的讲解尤为精彩。从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的引入,到各种稳定性判据的应用,本书为我提供了强大的分析工具。我能够通过这些方法,准确地判断系统的稳定性,并在设计控制器时,确保系统的鲁棒性。 书中对最优控制的介绍,更是让我看到了“更好”的可能性。霍尔姆斯特-克朗(Hamilton-Jacobi-Bellman)方程和庞特里亚金最小(大)值原理的推导,以及LQR(线性二次调节器)的讲解,都为我提供了设计性能最优控制器的理论基础。我能够通过这些方法,在满足系统约束条件的前提下,实现最优的性能指标。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本书在对模型预测控制(MPC)的讲解上,非常到位。它详细介绍了MPC的原理、算法流程,以及其在应对约束条件和提高系统预测能力方面的优势。这使得我能够更好地理解MPC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广泛应用。 另外,数字控制部分的内容也极为丰富。从采样定理、离散化方法,到数字PID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本书为我提供了全面的指导。我能够通过学习,将连续时间系统的控制思想转化为离散时间系统中的实现。 让我感到欣慰的是,书中并没有回避一些复杂或前沿的技术。例如,对非线性控制、自适应控制、鲁棒控制等内容的介绍,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让我能够接触到更多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先进方法。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严谨而不失生动,大量的图表和例子,使得抽象的理论概念变得更加易于理解。每一次阅读,我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并且能够将所学知识与我过去的项目经验进行对照和融合。 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它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我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它让我学会了如何从整体上把握一个系统,如何从数学模型出发,设计出满足各种性能需求的控制器。 总的来说,《现代控制系统》(第十二版)是一本在我学习控制理论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的书籍。它为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广阔的知识视野,以及强大的工程实践指导。我将这本书视为我控制工程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

评分

我最近才开始接触《现代控制系统》(第十二版,英文原版),尽管我可能还在初步的探索阶段,但这本书已经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它以一种非常系统和详尽的方式,为我构建起对现代控制理论的整体认知。我原本以为自己对控制系统已经有一些基本了解,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才发现之前所学不过是冰山一角。 书中对于状态空间方法的阐述,可以说是让我眼前一亮。不同于一些仅停留在传递函数时代的教材,《现代控制系统》将状态空间分析的优势和应用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它不仅介绍了状态空间方程的建立,还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特征值分析系统的动态特性,以及如何进行状态反馈控制的设计。我感觉这是一种更加全面和强大的系统描述方式,尤其在处理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时,其优越性更加凸显。 我特别欣赏书中在讲解稳定性理论时所展现出的严谨性。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分析,这一概念对我来说起初是有些抽象的,但通过书中循序渐进的讲解和大量的例题,我逐渐理解了如何利用李雅普诺夫函数来判断系统的稳定性。书中对几种常见的李雅普诺夫函数构造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展示了如何将这些方法应用于具体的非线性系统分析,这让我能够更自信地处理一些非线性系统中的稳定性问题。 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书中对最优控制的介绍也极其出色。霍尔姆斯特-克朗(Hamilton-Jacobi-Bellman)方程的应用,以及庞特里亚金最小(大)值原理的推导,都让我对如何设计性能最优的控制器有了更深的认识。书中提供的几个典型的最优控制问题,例如LQR(线性二次调节器)问题,并将其与实际的工程应用联系起来,让我切实感受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在讨论模型预测控制(MPC)时,详细阐述了其核心思想和算法流程。MPC作为一种先进的控制策略,在工业界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本书能够对其进行如此详尽的讲解,并且将其与传统控制方法进行对比,无疑大大提升了我对MPC的理解深度。书中还提供了一些MPC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案例,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它的优势。 对于数字控制部分,本书也做了深入的探讨。从采样定理的基础知识,到数字滤波器的设计,再到数字PID控制器的实现,每一个环节都讲解得非常透彻。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离散时间系统的分析方法,以及如何将连续时间系统的控制器转化为离散时间系统中的数字控制器。这对于我以后在嵌入式平台上实现控制算法非常有指导意义。 此外,书中对系统辨识的介绍也让我大开眼界。了解一个系统的数学模型是设计控制器的前提,而系统辨识则是在缺乏精确模型时获取模型信息的重要手段。本书介绍了多种系统辨识方法,例如最小二乘法、最大似然法等,并对其优缺点进行了分析,这为我解决实际工程中模型不确定性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思路。 我发现在阅读这本书时,我需要投入相当大的精力去消化其中的数学推导和理论概念。但是,每一次的努力都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书中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多的是对理论背后逻辑的深度挖掘,以及对理论如何应用于实际工程的深刻洞察。 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也做得非常优秀,清晰的图表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复杂的概念。例如,书中关于根轨迹、奈奎斯特图、波特图等频率响应分析的图示,都极具启发性,能够帮助我快速地判断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性能。 总的来说,《现代控制系统》(第十二版)是一本非常全面、深入且实用的控制理论教材。它不仅适合初学者系统地学习控制理论,也为有一定基础的工程师提供了深入研究的宝贵资料。我相信,通过反复研读这本书,我的控制工程能力将会得到显著的提升。

评分

自从我开始阅读《现代控制系统》(第十二版,英文原版)这本书以来,我感觉我的整个世界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本以为的“控制”只是简单的调节,现在才明白,它是一门深刻的科学,一门充满智慧的艺术。这本书以其深厚的底蕴和前沿的视野,让我对控制理论有了全新的认识。 书中对反馈系统的精妙讲解,让我理解了“控制”的真正含义。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输入-输出关系,而是通过不断地检测输出、与期望值比较,并根据误差进行调节,从而实现对系统的精确控制。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稳定性、动态响应、稳态误差等概念的深入剖析所吸引,它们为我理解系统的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 状态空间方法的引入,是这本书的一大亮点。它提供了一种描述和分析复杂系统的新视角,尤其是在处理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时,其优越性更加凸显。书中对可控性、可观测性等概念的讲解,更是让我理解了系统的内在属性,以及如何设计有效的控制器。 稳定性理论在本书中占据了核心地位。从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定理的严谨推导,到各种稳定性判据的应用,本书为我提供了强大的工具来分析系统的稳定性。我能够通过这些方法,在设计控制器时,确保系统的鲁棒性和安全性。 最优控制理论,更是让我看到了“完美”的追求。从LQR(线性二次调节器)的设计,到模型预测控制(MPC)的应用,书中展示了如何通过数学优化,来实现系统性能的最优化。这些方法不仅能够提高系统的效率,还能够降低能耗。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本书对非线性控制系统的介绍,非常贴合实际。很多现实世界的系统都存在非线性特性,而本书对滑模控制、自适应控制等方法的讲解,为我提供了解决这些复杂问题的有效途径。 另外,数字控制部分的内容也极为丰富。从采样定理、离散化方法,到数字PID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本书为我提供了全面的指导。我能够通过学习,将连续时间系统的控制思想转化为离散时间系统中的实现。 我发现,这本书的作者在讲解复杂的数学概念时,总是能够将其与直观的工程含义联系起来,使得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大量的图表和实例,更是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易于理解和掌握的知识。 这本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它让我学会了如何从系统的整体出发,如何从数学模型入手,设计出满足各种性能需求的控制器。这种系统性的思维方式,对于解决任何复杂的工程问题都至关重要。 我发现在阅读过程中,我需要投入相当大的精力去消化其中的数学推导和理论概念。但是,每一次的努力都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书中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多的是对理论背后逻辑的深度挖掘,以及对理论如何应用于实际工程的深刻洞察。 总而言之,《现代控制系统》(第十二版)是一本在我学习控制理论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的书籍。它为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广阔的知识视野,以及强大的工程实践指导。我将这本书视为我控制工程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并鼓励所有对控制系统感兴趣的人去阅读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