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5年博物馆版)
定价:45.00元
作者:美国新媒体联盟,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组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50467050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是美国新媒体联盟地平线项目研究成果的一部分,对年度博物馆科技发展进行的综述和分析。该报告启动于2002年,到2015年底,已经发布31份报告,被多个国家翻译成多种文字出版。本年度报告阐述了在博物馆应用的*兴技术和其发展趋势,特别是新媒体技术给各类场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科技场馆如何适应时代潮流,把技术和服务相结合,带到科技场馆向现代化发展。该书对科技场馆乃至科普领域都有重要的知道作用。
内容提要
博物馆未来五年的前景是什么?技术方面的哪些 趋势和重大研发将推动博物馆教育和解说的改变?我 们认为可以解决的挑战或难以克服的挑战是什么?我 们如何能够为有效的解决方案制定实施战略?这些问 题以及技术应用和教育变革方面的类似问题54位 专家团体进行合作研究和讨论,并通过与巴尔波亚公 园在线合作公司(BPOC)联合完成了《新媒体联盟地平 线报告(2015年博物馆版中英文版)》。新媒体联盟地 平线系列报告展示了技术发展在未来五年对全球各地 的博物馆教育和解说功能的影响。本书由美国新媒体 联盟*。
目录
概要导言加快博物馆技术应用的关键趋势 >扩大创造力的界限 远期影响:在五年或更长时间内推动博物馆采用技术 >私营公司在博物馆教育中的兴起 远期影响:在五年或更长时间内推动博物馆采用新技术 >越来越多的跨机构协作 中期影响:在三至五年内推动博物馆采用技术 >越来越重视用于博物馆经营的数据分析 中期影响:在三至五年内推动博物馆采用技术 >扩大参观者的概念 近期影响:在未来一两年内推动博物馆采用技术 >越来越重视参与式体验 近期影响:在未来一两年内推动博物馆采用技术阻碍博物馆采用技术的重大挑战 >制定数字化战略 可以战胜的挑战:我们理解并知道如何解决的那些挑战 >提高博物馆专业人员的数字化素养 可以战胜的挑战:我们理解并知道如何解决的那些挑战 >平衡联网的和未联网的生活 难以应对的挑战:理解但难以找到解决方案的挑战 >测评新技术的影响 难以应对的挑战:理解但难以找到解决方案的挑战 >在技术、工作流程和基础设施方面保持先进性 棘手的挑战:复杂到难以定义,更谈不上如何解决的那些挑战 >隐私问题 棘手的挑战:复杂到难以定义,更谈不上如何解决的那些挑战博物馆教育和解说技术的重要发展 >自带设备(BYOD) 预期投入应用时间:一年以内 >游戏和游戏化 预期投入应用时间:一年以内 >位基服务 预期投入应用时间:两到三年 >创客空间 预期投入应用时间:两到三年 >自然用户界面 预期投入应用时间:四至五年 >物联网 预期投入应用时间:四至五年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5年博物馆版)专家组成员名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比较平实,没有过于晦涩的专业术语,但内容却相当有深度。它让我对“新媒体”这一概念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不再仅仅局限于社交媒体或短视频。书中探讨的“互动性”、“参与性”、“个性化”等关键词,贯穿了整本书的始终,也正是我认为未来博物馆发展的重要方向。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内容创作与传播”的章节,它提出了许多关于如何将枯燥的历史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内容,并利用各种新媒体渠道进行有效传播的策略。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为博物馆从业者准备的,对于任何对文化传播、科技与人文交叉领域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文化”的定义,以及它在新媒体时代的无限可能性。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挺吸引人的,那种略带科技感又透着沉静的蓝色调,搭配上“地平线报告”这几个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未来科技与文化碰撞的场景。我一直对新技术如何影响传统行业特别感兴趣,特别是像博物馆这样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地方,在新媒体浪潮下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我满怀期待地翻开了这本书。序言部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开场白,更像是一个引子,勾勒出了一个正在加速变革的时代背景,以及博物馆在其中所扮演的、日益重要的角色。作者在序言中强调了“拥抱变化”、“主动创新”的重要性,这让我感觉作者非常理解当前博物馆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尽管书名是“2015年博物馆版”,但我认为其中探讨的许多关于技术应用、用户体验、内容传播的理念,即便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前瞻性和启发性。它让我开始思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博物馆如何才能从一个静态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一个动态的、参与式的、连接社群的文化空间,尤其是在新媒体技术日益渗透的今天。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被书中描绘的那些充满想象力的未来场景所震撼。它不只是罗列一堆技术名词,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技术如何能够被实际运用到博物馆的方方面面。比如,关于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的应用,书中不仅仅提到了这些技术能做什么,更重要的是阐述了它们如何能够打破时空的限制,让观众“身临其境”地体验历史场景,或者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展品互动。我特别喜欢关于“个性化观展体验”的章节,它让我意识到,未来的博物馆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参观路线,而是可以根据每个观众的兴趣、年龄、甚至当日心情,提供量身定制的学习和游览计划。这种对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让我看到了科技如何能够真正服务于人文的温度。而且,书中还讨论了社交媒体在博物馆传播中的作用,如何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构建更广泛的文化社群,这让我觉得非常贴近我们当下的生活,也为博物馆的运营提供了新的思路。
评分这本书的一些案例分析让我印象深刻,它们不仅仅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有具体的实践支撑。我尤其对那些提到利用用户生成内容(UGC)来丰富博物馆信息库的例子很感兴趣。书中有提到一些博物馆如何鼓励观众分享他们的观展体验、甚至是参与到展品的创作过程中,从而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循环。这种“赋能观众”的理念,让我觉得非常新颖。同时,书中也讨论了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来优化博物馆的藏品管理和研究工作,这让我看到了科技在提升博物馆专业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虽然书名是“2015年”,但其中对于“数字化转型”的思考,在今天依然是博物馆人必须面对的课题。它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的问题,更是一个战略性的问题,关乎博物馆的未来生存与发展。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发在于,它让我看到了博物馆在数字化时代的“破圈”可能性。以往,我们可能更多地将博物馆视为一个严肃、学术的空间,但这本书却描绘了一个更加开放、多元、甚至充满趣味的未来博物馆。它详细探讨了如何利用移动应用、互动装置、游戏化设计等手段,吸引更广泛的观众群体,特别是年轻人。我特别关注了关于“数据驱动的决策”这一部分,书中强调了通过收集和分析观众的行为数据,博物馆可以更精准地了解观众的需求,从而优化展览内容、提升服务质量。这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科学、高效的博物馆管理模式。同时,书中也探讨了博物馆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潜在价值,以及如何通过跨界合作,拓展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这些观点让我觉得,博物馆不再是一个孤立的文化机构,而是可以成为连接科技、教育、商业等多个领域的桥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