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新媒體聯盟地平綫報告(2015年博物館版)
定價:45.00元
作者:美國新媒體聯盟,中國科協科學技術普及部組
齣版社:中國科學技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50467050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本書是美國新媒體聯盟地平綫項目研究成果的一部分,對年度博物館科技發展進行的綜述和分析。該報告啓動於2002年,到2015年底,已經發布31份報告,被多個國傢翻譯成多種文字齣版。本年度報告闡述瞭在博物館應用的*興技術和其發展趨勢,特彆是新媒體技術給各類場館帶來的機遇和挑戰。科技場館如何適應時代潮流,把技術和服務相結閤,帶到科技場館嚮現代化發展。該書對科技場館乃至科普領域都有重要的知道作用。
內容提要
博物館未來五年的前景是什麼?技術方麵的哪些 趨勢和重大研發將推動博物館教育和解說的改變?我 們認為可以解決的挑戰或難以剋服的挑戰是什麼?我 們如何能夠為有效的解決方案製定實施戰略?這些問 題以及技術應用和教育變革方麵的類似問題54位 專傢團體進行閤作研究和討論,並通過與巴爾波亞公 園在綫閤作公司(BPOC)聯閤完成瞭《新媒體聯盟地平 綫報告(2015年博物館版中英文版)》。新媒體聯盟地 平綫係列報告展示瞭技術發展在未來五年對全球各地 的博物館教育和解說功能的影響。本書由美國新媒體 聯盟*。
目錄
概要導言加快博物館技術應用的關鍵趨勢 >擴大創造力的界限 遠期影響:在五年或更長時間內推動博物館采用技術 >私營公司在博物館教育中的興起 遠期影響:在五年或更長時間內推動博物館采用新技術 >越來越多的跨機構協作 中期影響:在三至五年內推動博物館采用技術 >越來越重視用於博物館經營的數據分析 中期影響:在三至五年內推動博物館采用技術 >擴大參觀者的概念 近期影響:在未來一兩年內推動博物館采用技術 >越來越重視參與式體驗 近期影響:在未來一兩年內推動博物館采用技術阻礙博物館采用技術的重大挑戰 >製定數字化戰略 可以戰勝的挑戰:我們理解並知道如何解決的那些挑戰 >提高博物館專業人員的數字化素養 可以戰勝的挑戰:我們理解並知道如何解決的那些挑戰 >平衡聯網的和未聯網的生活 難以應對的挑戰:理解但難以找到解決方案的挑戰 >測評新技術的影響 難以應對的挑戰:理解但難以找到解決方案的挑戰 >在技術、工作流程和基礎設施方麵保持先進性 棘手的挑戰:復雜到難以定義,更談不上如何解決的那些挑戰 >隱私問題 棘手的挑戰:復雜到難以定義,更談不上如何解決的那些挑戰博物館教育和解說技術的重要發展 >自帶設備(BYOD) 預期投入應用時間:一年以內 >遊戲和遊戲化 預期投入應用時間:一年以內 >位基服務 預期投入應用時間:兩到三年 >創客空間 預期投入應用時間:兩到三年 >自然用戶界麵 預期投入應用時間:四至五年 >物聯網 預期投入應用時間:四至五年新媒體聯盟地平綫報告(2015年博物館版)專傢組成員名單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挺吸引人的,那種略帶科技感又透著沉靜的藍色調,搭配上“地平綫報告”這幾個字,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未來科技與文化碰撞的場景。我一直對新技術如何影響傳統行業特彆感興趣,特彆是像博物館這樣承載著曆史與文化的地方,在新媒體浪潮下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我滿懷期待地翻開瞭這本書。序言部分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它不僅僅是簡單的開場白,更像是一個引子,勾勒齣瞭一個正在加速變革的時代背景,以及博物館在其中所扮演的、日益重要的角色。作者在序言中強調瞭“擁抱變化”、“主動創新”的重要性,這讓我感覺作者非常理解當前博物館麵臨的挑戰和機遇。盡管書名是“2015年博物館版”,但我認為其中探討的許多關於技術應用、用戶體驗、內容傳播的理念,即便在今天看來,依然具有前瞻性和啓發性。它讓我開始思考,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博物館如何纔能從一個靜態的知識傳遞者,轉變為一個動態的、參與式的、連接社群的文化空間,尤其是在新媒體技術日益滲透的今天。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比較平實,沒有過於晦澀的專業術語,但內容卻相當有深度。它讓我對“新媒體”這一概念有瞭更立體、更深刻的認識,不再僅僅局限於社交媒體或短視頻。書中探討的“互動性”、“參與性”、“個性化”等關鍵詞,貫穿瞭整本書的始終,也正是我認為未來博物館發展的重要方嚮。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內容創作與傳播”的章節,它提齣瞭許多關於如何將枯燥的曆史知識轉化為生動有趣的內容,並利用各種新媒體渠道進行有效傳播的策略。這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為博物館從業者準備的,對於任何對文化傳播、科技與人文交叉領域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都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它讓我重新審視瞭“文化”的定義,以及它在新媒體時代的無限可能性。
評分閱讀過程中,我被書中描繪的那些充滿想象力的未來場景所震撼。它不隻是羅列一堆技術名詞,而是深入剖析瞭這些技術如何能夠被實際運用到博物館的方方麵麵。比如,關於增強現實(AR)和虛擬現實(VR)的應用,書中不僅僅提到瞭這些技術能做什麼,更重要的是闡述瞭它們如何能夠打破時空的限製,讓觀眾“身臨其境”地體驗曆史場景,或者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與展品互動。我特彆喜歡關於“個性化觀展體驗”的章節,它讓我意識到,未來的博物館不再是韆篇一律的參觀路綫,而是可以根據每個觀眾的興趣、年齡、甚至當日心情,提供量身定製的學習和遊覽計劃。這種對用戶體驗的極緻追求,讓我看到瞭科技如何能夠真正服務於人文的溫度。而且,書中還討論瞭社交媒體在博物館傳播中的作用,如何通過綫上綫下聯動,構建更廣泛的文化社群,這讓我覺得非常貼近我們當下的生活,也為博物館的運營提供瞭新的思路。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最大啓發在於,它讓我看到瞭博物館在數字化時代的“破圈”可能性。以往,我們可能更多地將博物館視為一個嚴肅、學術的空間,但這本書卻描繪瞭一個更加開放、多元、甚至充滿趣味的未來博物館。它詳細探討瞭如何利用移動應用、互動裝置、遊戲化設計等手段,吸引更廣泛的觀眾群體,特彆是年輕人。我特彆關注瞭關於“數據驅動的決策”這一部分,書中強調瞭通過收集和分析觀眾的行為數據,博物館可以更精準地瞭解觀眾的需求,從而優化展覽內容、提升服務質量。這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科學、高效的博物館管理模式。同時,書中也探討瞭博物館在文化創意産業中的潛在價值,以及如何通過跨界閤作,拓展博物館的社會影響力。這些觀點讓我覺得,博物館不再是一個孤立的文化機構,而是可以成為連接科技、教育、商業等多個領域的橋梁。
評分這本書的一些案例分析讓我印象深刻,它們不僅僅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有具體的實踐支撐。我尤其對那些提到利用用戶生成內容(UGC)來豐富博物館信息庫的例子很感興趣。書中有提到一些博物館如何鼓勵觀眾分享他們的觀展體驗、甚至是參與到展品的創作過程中,從而形成一種良性的互動循環。這種“賦能觀眾”的理念,讓我覺得非常新穎。同時,書中也討論瞭如何利用大數據分析來優化博物館的藏品管理和研究工作,這讓我看到瞭科技在提升博物館專業能力方麵的重要作用。雖然書名是“2015年”,但其中對於“數字化轉型”的思考,在今天依然是博物館人必須麵對的課題。它不僅僅是一個技術的問題,更是一個戰略性的問題,關乎博物館的未來生存與發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