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成语大词典-第4版

中华成语大词典-第4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刚 著
图书标签:
  • 成语
  • 词典
  • 中华成语
  • 语言文字
  • 工具书
  • 参考书
  • 第四版
  • 汉语
  • 文化
  • 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关村图书大厦旗舰店
出版社: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1155709
商品编码:29903958466
出版时间:2018-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中华成语大词典-第4版 出版社: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3-01
作者:林刚 译者: 开本: 32开
定价: 99.00 页数:1962 印次: 4
ISBN号:9787811155709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4

《现代汉语俗语大观:日常口语的深度挖掘与传承》 内容简介 《现代汉语俗语大观:日常口语的深度挖掘与传承》是一部立足于当代社会生活语境,系统梳理、考证和阐释现代汉语中广泛流传的俗语、俚语、谚语、歇后语及惯用语的权威性工具书与文化研究专著。本书旨在填补当前语言学研究中对非规范化、口语化语言元素系统性考察的空白,深度揭示这些被视为“民间智慧”的语言片段所蕴含的社会变迁、道德观念、生活经验与文化心理。 本书的编纂团队由多位资深语言学家、民俗学专家及社会学学者组成,历经十余年田野调查与文献爬梳,收集了来自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社区的数万条鲜活的口语表达。我们深知,俗语是语言的活化石,它们不仅是日常交际的润滑剂,更是民族集体记忆的载体。因此,本书的结构设计和内容呈现,力求在学术严谨性与大众可读性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点。 一、 宏大的收录规模与精细的分类体系 本书收录的俗语总量超过两万五千条,涵盖了从传统社会遗留下来的经典表达,到近三十年社会转型期涌现出的新兴口语。我们摒弃了简单按笔画或拼音排列的传统模式,构建了一套全新的、兼具语义学与社会学视角的分类体系: 1. 生活经验与自然现象类(含农耕、渔猎、气象判断): 侧重于古代生产方式与自然规律的观察记录,例如“东风吹,战鼓擂,不当英雄就是累”。 2. 社会关系与人际交往类(含亲属、邻里、职业互动): 深入剖析特定社会结构下的行为准则与价值取向,如“远亲不如近邻”、“嫁汉嫁汉,穿衣吃饭”。 3. 道德伦理与价值判断类(含是非、善恶、因果报应): 集中反映了民众对传统儒家伦理、民间信仰及朴素正义感的理解,如“好心不得好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4. 职业俚语与行业黑话类(含商贸、手工业、新兴行业隐语): 重点收录了特定群体为方便交流或自我保护而创造的行话,力求还原其使用情境与演变路径。 5. 当代新生的口语表达与网络俚语(后2000年): 这是本书的亮点之一,详细记录了在信息时代、消费社会中快速生成、传播和迭代的俗语,如“内卷”、“躺平”、“凡尔赛”等,并对其文化根源进行审慎分析。 二、 释义的深度与广度:超越字面意义的解读 本书的释义并非简单的同义词替换,而是采用了“三层次解析”结构: 1. 核心语义阐释: 准确解释该俗语在当代普通话语境下的基本含义,指出其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等)。 2. 语境溯源考证: 追溯该俗语的形成背景。如果是历史典故,则简述典故;如果是特定地域的方言产物,则标注其主要流行区域。对于那些来源模糊或流变复杂的表达,我们会引用学界主流观点进行辨析。 3. 现代应用情景分析: 这是本书最具实践价值的部分。我们提供了多组由当代语境构建的例句和对话片段,清晰展示该俗语在不同场合(正式会议、日常闲聊、文学创作、社交媒体)中的恰当用法和潜在的语用风险,避免因误用而产生的歧义或冒犯。例如,对一些具有时代局限性、现在看来略显陈旧甚至带有性别偏见的俗语,本书会进行必要的文化语境批判性标注,引导读者正确理解其历史地位。 三、 特色专题研究附录 除了主体词条外,本书还附有四个极具研究价值的附录: 附录一:歇后语的结构解构与趣味性: 系统分析歇后语的“前半句设喻”与“后半句揭底”的修辞逻辑,并收录了最具代表性的三千条。 附录二:民间谚语的“辩证法”分析: 探讨许多看似矛盾的俗语(如“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与“一点瑕疵,全盘皆输”)在不同情境下的适用性,揭示民间思维的复杂性与灵活性。 附录三:地域俗语的语言地理分布图谱: 首次尝试将特定俗语的密集使用区绘制成图,辅助读者理解汉语方言区在口语表达上的差异性。 附录四:俗语的现代化转型与消亡: 对那些因社会变迁(如城市化、科技发展)而逐渐淡出主流视野的俗语进行抢救性记录与分析,探讨语言生态的动态平衡。 结语 《现代汉语俗语大观》不仅仅是一本“查俗语”的书,它更是一部观察中国社会变迁的“口语人类学”著作。通过对这些看似“不登大雅之堂”的语言碎片的系统整理和深度解读,我们希望为语言学研究者提供可靠的语料库,为文学创作者提供丰富的语言资源,更为每一位普通读者提供一面审视自身文化根基、体味日常语言魅力的独特镜子。阅读本书,如同聆听一场跨越数百年、来自民间最真实、最生动的“中国声音”。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得承认,我对工具书的评价往往比较苛刻,因为它承载的是“权威性”的重量。我过去经常被一些网络上的“碎片化知识”误导,对一些成语的引申义和褒贬色彩把握不准。这本“新版”的出现,对我来说简直是一剂强心针。它所引用的资料来源非常严谨,每条解释后面都有清晰的参考文献标注,这对于学术上的查证工作至关重要。我尤其关注那些带有历史变迁的成语,比如某些原本含有贬义的词汇,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演化出中性甚至褒义的用法。这本书对这种“语义漂移”现象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记录,附带了详尽的时间线索和例句对比。这使得我们在引用或解读古籍时,能够更准确地把握作者当时的语境和情感倾向。这种对历史脉络的尊重和细致入微的考证,体现了编者团队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语言文字的敬畏之心。

评分

这本新版的《中华成语大词典》真是让我眼前一亮。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被它厚实的质感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就知道这不是那种敷衍了事的工具书。我过去也收藏过几版不同的成语词典,但总觉得要么收录不全,要么解释过于简略,真正遇到一些生僻或罕见的成语时,还是得翻阅很多资料。这本新版显然在这方面下了大功夫,成语的收录量达到了一个惊人的数字,而且对于那些历史悠久、演变复杂的成语,它不仅提供了准确的释义,还深入挖掘了其典故出处,甚至还能看到不同时代对同一个成语理解的细微差别。我特别欣赏它在“辨析”部分的处理,很多容易混淆的近义成语,比如“推心置腹”和“肝胆相照”,在这本书里被梳理得井井有条,举例精当,让人茅塞顿开。对于我这种热衷于写作和研究古代文学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案头必备的“定海神针”,它提供的语境和用法示例非常贴合现代汉语的实际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我对成语活用的理解。

评分

说实话,作为一个常年与文字打交道的编辑,我对于工具书的“实用性”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很多词典的排版和检索系统简直是反人类设计,要找一个词,光是翻目录和查拼音就能耗费大量时间。然而,这本《中华成语大词典-第4版》在用户体验上做得非常出色。它的字体清晰,字号适中,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更重要的是,它的索引系统设计得极其科学合理——除了传统的按笔画、拼音检索外,它还增加了“主题分类”索引,比如“描写战争”、“表达友谊”、“赞美智慧”等,这对于进行特定主题的文章创作时,简直是神来之笔。我前段时间赶一个关于古代军事策略的稿件,需要大量相关的成语支撑,以往我得靠“死记硬背”和“随机搜索”,而有了这个主题索引,我能迅速定位到相关词条,效率提升了何止一倍。这种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设计思维,让它超越了普通工具书的范畴,更像是一位随身携带的语言学助手。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收藏者”角度来看,这本《中华成语大词典-第4版》的装帧和用料绝对称得上是物超所值。封面采用的材质很有质感,即使用手摸上去,也能感受到那种经久耐用的感觉。内页纸张的磅数和印刷的清晰度都达到了顶级标准,完全不用担心油墨晕染或者长时间翻阅后纸张易损的问题。更值得一提的是,随书附赠的那本“快速查询小册子”,真是太贴心了。你知道,有时候出门在外不方便携带整本大词典,但遇到急需查证的成语时,那本小册子就派上大用场了。它把最常用的几千条成语的核心信息提炼出来,便于应急查阅。这种细节上的关怀,体现了出版方对读者群体的深度理解和尊重。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它更像是一件工艺品,值得被郑重地收藏在家中的书架上,随时可以取用,并且每一次翻阅都能带来新的收获和愉悦感。

评分

如果说有什么缺点,我可能会觉得它太“厚重”了,开玩笑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厚重恰恰是它内容丰富的体现。我注意到,与前几版相比,这一版显著增加了当代成语的使用频率和现代语境下的新发展。过去很多词典过于“复古”,只关注经典典故,对近现代语言生活中的新成语收录不足,导致我们在理解一些当代文学或新闻报道时,仍感吃力。而这本新版则兼顾了“古典的厚度”与“现代的鲜活”。它不仅收录了经典,也与时俱进地收录了许多在近几十年间广泛流传并被认可的新成语,并且对它们的起源进行了合理的注释。这让它不再仅仅是一部回顾历史的工具书,更成为了解当代汉语活力的重要窗口。对于年轻一代的学习者来说,这本书能够更好地架起他们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桥梁,因为它用的语言和例子更贴近他们的认知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