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消失的生物
定价:25.80元
售价:18.1元,便宜7.7元,折扣70
作者:杨广军
出版社: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7-01
ISBN:978754275779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4kg
地球属于生活在其上的一切时代的生物。对个体而言,生命的归宿是死亡,而对于一个物种,一个群体来说,不幸的归途就是灭绝了。据科学家推测,现存的不同种类的生物或物种,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超过1200万种。但是曾经生活过而且再也不会复活的物种数量,则是这个数字的近千倍,这是一个怎样的数量级?
生物灭绝又叫生物绝种。它并不总是匀速的、逐渐进行的,经常会有大规模的集群灭绝,即生物大灭绝。整科、整目甚至整纲的生物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彻底消失或仅有极少数残存下来。在集群灭绝过程中,往往是整个分类单元中的所有物种,无论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如何,都逃不过劫难,而且还常常是很多不同的生物类群一起灭绝,却总有其他一些类群幸免于难,还有另一些类群从此诞生或开始繁盛。大规模的集群灭绝有一定的周期性,大约6200万年就会发生一次。集群灭*动物的影响*,而陆生植物的集群灭绝不像动物那样显著。
《消失的生物》这本书给我的阅读体验是一次充满惊喜的旅程。我并没有预设它会讲述怎样的故事,但从翻开第一页起,就被作者营造的氛围深深吸引。书中对“幽光甲虫”的描绘,让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微缩的奇幻世界。这种甲虫生活在地底深处,以吸收地热产生的微弱光芒为生,它们的出现预示着地壳的活跃。作者通过对这种甲虫的描绘,巧妙地将地质学、生物学与古代文明的传说结合起来。书中提到,某些古代文明将幽光甲虫的出现视为大地母亲苏醒的信号,并因此发展出独特的祭祀仪式。而随着地质活动趋于平静,幽光甲虫的数量急剧减少,这种古老的文明也随之衰落。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想象力,他能够将看似微不足道的生物,与人类文明的兴衰、自然力量的变迁联系起来,形成一种宏大的叙事。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那些失落的文字和壁画的解读,它们仿佛是通往另一个时空的钥匙,让我得以窥见那些曾经真实存在的、却已被岁月磨平痕迹的生命。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生物的故事,更是在讲述一个关于遗忘、关于痕迹、关于生命在时间长河中留下的印记的故事。
评分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我从来没有读过类似的作品。《消失的生物》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生物的科普读物,更像是一部充满哲学思考的作品。作者在描述各种“消失”的生物时,常常会引申到关于存在与虚无,已知与未知的边界的探讨。例如,书中对“寂静鸟”的描写,它生活在无人踏足的绝境之地,其歌声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能被感知,而一旦被人类发现,它就可能因为环境的变化而彻底消失。作者通过对寂静鸟的描绘,提出了一个问题:当我们试图去理解和定义某个事物时,是否就在无形中改变了它的本质,甚至促使它走向“消失”?这种对“观测者效应”在生物学上的隐喻,让我耳目一新。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叙事中大量运用的意象和象征手法,比如将某些生物的消失比作时间的河流中被冲刷走的细沙,或是宇宙中熄灭的星辰。这些诗意的表达,让原本可能枯燥的科学话题变得异常迷人,也让我对生命的存在和消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迫使我去思考,我们所看到、所认知的一切,是否只是一个短暂的幻影。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就足够引人遐想了,我带着满满的好奇心翻开了《消失的生物》。封面设计非常考究,带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质感,仿佛预示着即将踏入一个不为人知的世界。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作者在构建这个“消失”的生物群体时所展现出的惊人想象力。他并没有简单地将它们描述成某种单一的怪兽,而是赋予了它们各自独特的生态位、习性和行为模式。例如,书中对于“暗影织者”的描写,让我脑海中浮现出一个在月光下悄无声息地编织着无形捕食网的生物,它的存在感极低,却又致命。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描绘这种生物如何在极端环境下生存,它们如何适应黑暗,如何感知猎物的存在。读到这里,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潮湿泥土和植物腐朽的气息,感受到一种潜伏在黑暗中的,令人心悸的真实感。而且,作者还巧妙地加入了关于这些生物与当地古老传说和民间故事的关联,这种将生物学与民俗学相结合的手法,极大地丰富了故事的层次感,让我不禁怀疑,在我们不曾踏足的荒野深处,是否真的隐藏着这些曾经真实存在、又被时间遗忘的生命。这种对未知生物的探索,不仅仅是文字上的描绘,更像是一场身临其境的探险,让我欲罢不能。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隐藏在历史尘埃中的秘密颇感兴趣,而《消失的生物》恰好满足了我这份求知欲。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更多地来自于它对“消失”这个概念的深刻解读。作者并非将生物的消失简单地归结为灭绝,而是通过一系列引人入胜的叙事,展现了生物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因环境变迁、生态失衡,甚至是被人类的活动所影响,逐步淡出人们视线的过程。其中对“巨影鲸”的描述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它曾是海洋中无所不在的庞然大物,却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因过度捕猎和海洋污染而数量锐减,最终只剩下模糊的传说。作者没有采用悲壮的史诗风格,而是以一种近乎冷静的口吻,描绘了巨影鲸最后的几个族群是如何在日益恶劣的环境中挣扎求生,它们最后的歌声是如何在空旷的海面上回荡,最终归于沉寂。这种缓缓道来的叙事方式,反而更能触动人心,让我对生命的脆弱和自然的残酷有了更深的体会。书中穿插的那些失传的航海日志、探险家的笔记,更是为这种“消失”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未知与冒险的时代,与那些曾经试图追寻这些神秘生物的人们一同经历他们的喜悦与失落。
评分我对《消失的生物》这本书的喜爱,很大程度上源于作者那精妙绝伦的叙事技巧。他擅长在宏大的时间尺度和广阔的空间范围内,编织出一条条错综复杂却又引人入胜的叙事线。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浮空水母”的描写。它并非生活在海洋,而是漂浮在稀薄的高空,依靠吸收大气中的能量维持生命。作者描绘了数个世纪以来,人类文明的变迁如何影响了浮空水母的生存环境,从最初的对它们的敬畏与崇拜,到后来的工业化发展对大气层造成的污染,最终导致这种生物的灭绝。书中穿插的古老壁画、天文学家的观测记录,以及近代科学家们对高层大气现象的猜测,都为浮空水母的存在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证据,却又始终让它们保持着一种遥远的神秘感。作者对细节的把控非常到位,例如他对浮空水母的运动轨迹、能量吸收方式,甚至是它们可能存在的社会结构,都进行了极其细致的推测,使得这个虚构的生物跃然纸上,栩栩如生。读这本书,就像是在经历一场穿越时空的考古挖掘,每一页都可能揭示一个被遗忘的生命故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